金史卷九十九 列傳第三十七

關燈
徒單鎰 賈鉉 孫鐸 孫即康 李革 徒單鎰本名按出,上京路速速保子猛安人。

    父烏輦,北京副留守。

    鎰穎悟絕倫,甫七歲,習女直字。

    大定四年,詔以女直字譯書籍。

    五年,翰林侍講學士徒單子溫進所譯貞觀政要、白氏策林等書。

    六年,復進史記、西漢書,詔頒行之。

    選諸路學生三十餘人,令編修官溫迪罕締達教以古書,習作詩、策。

    鎰在選中,最精詣,遂通契丹大小字及漢字,該習經史。

    久之,樞密使完顏思敬請教女直人舉進士,下尚書省議。

    奏曰:「初立女直進士科,且免鄉、府兩試,其禮部試、廷試,止對策一道,限字五百以上成。

    在都設國子學,諸路設府學,並以新進士充教授,士民子弟願學者聽。

    歲久,學者當自衆,即同漢人進士三年一試。

    」從之。

    十三年八月,詔策女直進士,問以求賢為治之道。

    侍禦史完顏蒲涅、太常博士李晏、應奉翰林文字阿不罕德甫、移剌傑、中都路都轉運副使奚〈赜,右為{巛一自}〉考試鎰等二十七人及第。

    鎰授兩官,餘授一官,上三人為中都路教授,四名以下除各路教授。

     十五年,詔譯諸經,著作佐郎溫迪罕締達、編修官宗璧、尚書省譯史阿魯、吏部令史楊克忠譯解,翰林修撰移剌傑、應奉翰林文字移剌履講究其義。

    鎰自中都路教授選為國子助教。

    左丞相紇石烈良弼嘗到學中與鎰談論,深加禮敬。

    丁母憂,起復國史院編修官。

     世宗嘗問太尉完顏守道曰:「徒單鎰何如人也?」守道對曰「有材力,可任政事。

    」上曰:「然,當以劇任處之。

    」又曰:「鎰容止溫雅,其心平易。

    」久之,兼修起居注,累遷翰林待制,兼右司員外郎。

    獻漢光武中興賦,世宗大悅曰:「不設此科,安得此人。

    」 章宗即位,遷左諫議大夫,兼吏部侍郎。

    明昌元年,為禦史中丞。

    無何,拜參知政事,兼修國史。

    鎰言:「人生有欲,不限以制則侈心無極。

    今承平日久,當慎行此道,以為經久之治。

    」 章宗銳意于治平,鎰上書,其略曰:「臣竊觀唐、虞之書,其臣之進言於君曰『戒哉』,『懋哉』,曰『籲』,曰『都』。

    旣陳其戒,復導其美。

    君之為治也,必曰『稽于衆,舍己從人』。

    旣能聽之,又能行之,又從而興起之。

    君臣上下之間相與如此。

    陛下繼興隆之運,撫太平之基,誠宜稽古崇德,留意於此,無因物以好惡喜怒,無以好惡喜怒輕忽小善,不卹人言。

    夫上下之情有通塞,天地之運有否泰,唐陸贄嘗陳隔塞之九弊,上有其六,下有其三。

    陛下能慎其六,為臣子者敢不慎其三哉。

    上下之情旣通,則大綱舉而群目張矣。

    」進尚書右丞,修史如故。

     三年,罷為橫海軍節度使,改定武軍節度使,知平陽府事。

    先是,鄭王永蹈判定武軍,鎬王永中判平陽府,相繼得罪,連引者衆,上疑其有黨,或命節度定武,繼又知平陽焉。

    改西京留守。

    承安三年,改上京留守。

    五年,上問宰臣:「徒單鎰與宗浩孰優?」平章政事張萬公對曰:「皆才能之士,鎰似優者,鎰有執守,宗浩多數耳。

    」上曰:「何謂多數?」萬公曰:「宗浩微似趨合。

    」上曰:「卿言是也。

    」頃之,鎰拜平章政事,封濟國公。

     淑妃李氏擅寵,兄弟恣橫,朝臣往往出入其門。

    是時烈風昏曀連日,詔問變異之由。

    鎰上踈略曰:「仁、義、禮、智、信謂之五常,父義、母慈、兄友、弟敬、子孝謂之五德。

    今五常不立,五德不興,縉紳學古之士棄禮義,忘廉恥,細民違道畔義,迷不知返,背毀天常,骨肉相殘,動傷和氣,此非一朝一夕之故也。

    今宜正薄俗,順人心,父父子子夫夫婦婦,各得其道,然後和氣普洽,福祿薦臻矣。

    」因論「為政之術,其急有二。

    一曰,正臣下之心。

    竊見群下不明禮義,趨利者衆,何以責小民之從化哉。

    其用人也,德器為上,才美為下,兼之者待以不次,才下行美者次之,雖有才能,行義無取者,抑而下之,則臣下之趨向正矣。

    其二曰,導學者之志。

    教化之行,興于學校。

    今學者失其本真,經史雅奧,委而不習,藻飾虛詞,釣取祿利,乞令取士兼問經史故實,使學者皆守經學,不惑於近習之靡,則善矣。

    」又曰:「凡天下之事,叢來者非一端,形似者非一體,法制不能盡,隱於近似,乃生異論。

    孔子曰:『義者天下之制也。

    』記曰:『義為斷之節。

    』伏望陛下臨制萬機,事有異議,少凝聖慮,尋繹其端,則裁斷有定,而疑可辨矣。

    」鎰言皆切時弊,上雖納其說,而不能行。

     上問漢高帝、光武優劣。

    平章政事張萬公對曰:「高祖優甚。

    」鎰曰:「光武再造漢業,在位三十年,無沈湎冒色之事。

    高祖惑戚姬,卒至于亂。

    由是言之,光武優。

    」上默然。

    鎰蓋以元妃李氏隆寵過盛,故微諫雲。

    泰和四年,罷知鹹平府。

    五年,改南京留守。

    六年,徙知河中府,兼陝西安撫使。

     僕散揆行省河南、陝西,元帥府雖受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