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史卷九十三 列傳第三十一
關燈
小
中
大
,固無所逃,若使執縛以送,是本朝不得自緻其罰于臣下。
所有歲幣,前書已增大定所減之數,此在上國初何足以為重輕,特欲藉手以見謝過之實。
儻上國諒此至情,物之多寡,必不深計。
矧惟兵興以來,連歲創殘,賦入屢蠲,若又重取于民,豈基元元無窮之困,竊計大朝亦必有所不忍也。
於通謝禮幣之外,別緻微誠,庶幾以此易彼。
其歸投之人,皆雀鼠偷生,一時竄匿,往往不知存亡,本朝旣無所用,豈以去來為意。
當隆興時,固有大朝名族貴將南來者,洎和議之定,亦嘗約各不取索,況茲瑣瑣,誠何足雲。
儻大朝必欲追求,尚容拘刷。
至如泗州等處驅掠人,悉當護送歸業。
夫締新好者不念舊惡,成大功者不較小利。
欲望力賜開陳,捐棄前過,闊略他事,玉帛交馳,歡好如初,海內寧謐,長無軍兵之事。
功烈昭宣,德澤洋溢,鼎彜所紀,方冊所載,垂之萬世,豈有旣乎。
重惟大金皇帝誕節將臨,禮當修賀,兼之本國多故,又言合遣人使,接續津發,已具公移,企望取接。
伏冀鑒其至再至三有加無已之誠,亟踐請盟之諾,即底于成,感戴恩德永永無極。
誓書副本慮往復遷延,就以錄呈。
初,信孺之來,自以和議遂成,輒自稱通謝使所參議官。
大定中,宋人乞和,以王抃為通問使所參議官,信孺援以為例。
宗浩怒其輕妄,囚之以聞。
朝廷亦以其為行人而不能孚兩國之情,將留之,遣使問宗浩。
宗浩曰:「今信孺事旣未集,自知還必得罪,拘之適使他日有以藉口。
不若數其恌易,而釋遣之使歸,自窮無辭以白其國人,則擴、侂冑必擇謹厚者來矣。
」於是遣之。
而復張巖書曰: 方信孺重以書來,詳味其辭,於請和之意雖若婉遜,而所畫之事猶未悉從,惟言當還泗州等驅掠而已。
至於責貢幣,則欲以舊數為增,追叛亡,則欲以橫恩為例,而稱臣、割地、縛送姦臣三事,則並飾虛說,弗肯如約。
豈以為朝廷過求有不可從,將度德量力足以背城借一,與我軍角一日勝負者哉?旣不能強,又不能弱,不深思熟慮以計將來之利害,徒以不情之語,形于尺牘而勤郵傳,何也? 兵者兇器,佳之不祥,然聖人不得已而用之,故三皇、五帝所不能免。
夫豈不以生靈為念,蓋犯順負義有不可恕者。
乃者彼國犯盟,侵我疆埸,帥府奉命征討,雖未及出師,姑以逐處戍兵隨宜捍禦,所向摧破,莫之敢當,執俘折馘不可勝計,餘衆震懾靡然奔潰。
是以所侵疆土,旋即底平,爰及泗州亦不勞而復。
今乃自謂捐其已得,歛軍徹戍,以為悔過之效,是豈誠實之言!據陝西宣撫司申報,今夏宋人犯邊者十餘次,並為我軍擊退,梟斬捕獲,蓋以億計。
夫以悔艾罪咎,移書往來丐和之間,乃暗遣賊徒突我守圉,冀乘其不虞,以徼倖毫末,然則所為來請和者,理安在哉! 其言名分之諭,今昔事殊者,蓋與大定之事固殊矣。
本朝之於宋國,恩深德厚,莫可殫述,皇統謝章可概見也。
至于世宗皇帝俯就和好,三十年間恩澤之渥,夫豈可忘。
江表舊臣于我,大定之初,以失在正隆,緻南服不定,故特施大惠,易為姪國,以鎮撫之。
今以小犯大,曲在於彼,旣以絕大定之好,則復舊稱臣,於理為宜。
若為非臣子所敢言,在皇統時何故敢言而今獨不敢,是又誠然乎哉!又謂江外之地將為屏蔽,割之則無以為國。
夫藩籬之固,當守信義,如不務此,雖長江之險,亦不可恃,區區兩淮之地,何足屏蔽而為國哉!昔江左六朝之時,淮南屢嘗屬中國矣。
至後周顯德間,南唐李景獻廬、舒、蘄、黃,畫江為界,是亦皆能為國。
旣有如此故實,則割地之事,亦奚不可! 自我師出疆,所下州軍縣鎮已為我有,未下者即當割而獻之。
今方信孺齎到誓書,乃雲疆界並依大國皇統、彼之隆興年已畫為定,若是則旣不言割彼之地,又翻欲得我之已有者,豈理也哉!又來書雲通謝禮幣之外,別備錢一百萬貫,折金銀各三萬兩,專以塞再增幣之責,又雲歲幣添五萬兩疋,其言無可準。
況和議未定,輒前具載約,擬為誓書,又直報通謝等三番人使,其自專如是,豈協禮體。
此方信孺以求成自任,臆度上國,謂如此徑往,則事必可集,輕瀆誑紿,理不可容。
尋具奏聞,欽奉聖訓:「昔宣、靖之際,棄信背盟,我師問罪,嘗割三鎮以乞和。
今旣無故興兵,蔑棄信誓,雖盡獻江、淮之地,猶不足以自贖。
況彼國嘗自言,叔父姪子與君臣父子略不相遠,如能依應稱臣,即許以江、淮之間取中為界。
如欲世為子國,即當盡割淮南,直以大江為界。
陝西邊面並以大軍已占為定據。
元謀姦臣必使縛送,緣彼懇欲自緻其罰,可令函首以獻。
外歲幣雖添五萬兩疋,止是復皇統舊額而已,安得為增?可令更添五萬兩疋,以表悔謝之實。
向汴陽乞和時嘗進賞軍之物,金五百萬兩、銀五千萬、表段裏絹各一百萬、牛馬騾各一萬、駝一千、書五監。
今即江表一隅之地,與昔不同,特加矜憫,止令量輸銀一千萬兩以充犒軍之用。
方信孺言語反覆不足取信,如李大性、朱緻知、李璧、吳琯輩似乎忠實,可遣詣軍前稟議。
據方信孺詭詐之罪,過於胡昉,然自古兵交,使人容在其間,姑放令回報。
」 伏遇主上聖德寬裕光大,天覆地容,包荒宥罪,其可不欽承以仰副仁恩之厚!儻猶有所稽違,則和好之事,勿復冀也。
夫宋國之安危存亡,將繫于此,更期審慮,無貽後悔! 泰和七年九月,薨于汴。
其後宋人竟請以叔為伯,增歲幣,備犒軍銀,函姦臣韓侂冑、蘇師旦首以獻而乞盟焉。
訃聞,上震悼,輟朝,命其子宿直將軍天下奴奔赴喪所,仍命葬畢持繪像至都,將親臨奠。
以南京副留守張巖叟為勑祭兼發引使,莒州刺史女奚列孛葛速為勑葬使,仍摘軍前武士及旗鼓笛角各五十人,外隨行親屬官員親軍送至葬所,賻贈甚厚。
謚曰通敏。
贊曰:金自宗弼渡江而還,旣而畫淮為界。
厥後海陵咈衆舉兵,國用虛耗,上下離心,內難先作。
故世宗之初,章宗之末,有事于南,皆非得已,而詳問之使每先發焉。
侂冑狂謀誤國,動非其時,取敗宜也。
揆、宗浩雖師出輒捷,而行成之使,不拒其來。
儀幣書辭,抑揚增損之際,有可藉口,即許其平矣。
函首之事,宋人亦欲因是以自除其禍耳。
雖然,揆、宗浩常勝之家,史扢搭驍勇之將,三人相繼而死,和議亦成,天意蓋已休息南北之人歟?
所有歲幣,前書已增大定所減之數,此在上國初何足以為重輕,特欲藉手以見謝過之實。
儻上國諒此至情,物之多寡,必不深計。
矧惟兵興以來,連歲創殘,賦入屢蠲,若又重取于民,豈基元元無窮之困,竊計大朝亦必有所不忍也。
於通謝禮幣之外,別緻微誠,庶幾以此易彼。
其歸投之人,皆雀鼠偷生,一時竄匿,往往不知存亡,本朝旣無所用,豈以去來為意。
當隆興時,固有大朝名族貴將南來者,洎和議之定,亦嘗約各不取索,況茲瑣瑣,誠何足雲。
儻大朝必欲追求,尚容拘刷。
至如泗州等處驅掠人,悉當護送歸業。
夫締新好者不念舊惡,成大功者不較小利。
欲望力賜開陳,捐棄前過,闊略他事,玉帛交馳,歡好如初,海內寧謐,長無軍兵之事。
功烈昭宣,德澤洋溢,鼎彜所紀,方冊所載,垂之萬世,豈有旣乎。
重惟大金皇帝誕節將臨,禮當修賀,兼之本國多故,又言合遣人使,接續津發,已具公移,企望取接。
伏冀鑒其至再至三有加無已之誠,亟踐請盟之諾,即底于成,感戴恩德永永無極。
誓書副本慮往復遷延,就以錄呈。
初,信孺之來,自以和議遂成,輒自稱通謝使所參議官。
大定中,宋人乞和,以王抃為通問使所參議官,信孺援以為例。
宗浩怒其輕妄,囚之以聞。
朝廷亦以其為行人而不能孚兩國之情,將留之,遣使問宗浩。
宗浩曰:「今信孺事旣未集,自知還必得罪,拘之適使他日有以藉口。
不若數其恌易,而釋遣之使歸,自窮無辭以白其國人,則擴、侂冑必擇謹厚者來矣。
」於是遣之。
而復張巖書曰: 方信孺重以書來,詳味其辭,於請和之意雖若婉遜,而所畫之事猶未悉從,惟言當還泗州等驅掠而已。
至於責貢幣,則欲以舊數為增,追叛亡,則欲以橫恩為例,而稱臣、割地、縛送姦臣三事,則並飾虛說,弗肯如約。
豈以為朝廷過求有不可從,將度德量力足以背城借一,與我軍角一日勝負者哉?旣不能強,又不能弱,不深思熟慮以計將來之利害,徒以不情之語,形于尺牘而勤郵傳,何也? 兵者兇器,佳之不祥,然聖人不得已而用之,故三皇、五帝所不能免。
夫豈不以生靈為念,蓋犯順負義有不可恕者。
乃者彼國犯盟,侵我疆埸,帥府奉命征討,雖未及出師,姑以逐處戍兵隨宜捍禦,所向摧破,莫之敢當,執俘折馘不可勝計,餘衆震懾靡然奔潰。
是以所侵疆土,旋即底平,爰及泗州亦不勞而復。
今乃自謂捐其已得,歛軍徹戍,以為悔過之效,是豈誠實之言!據陝西宣撫司申報,今夏宋人犯邊者十餘次,並為我軍擊退,梟斬捕獲,蓋以億計。
夫以悔艾罪咎,移書往來丐和之間,乃暗遣賊徒突我守圉,冀乘其不虞,以徼倖毫末,然則所為來請和者,理安在哉! 其言名分之諭,今昔事殊者,蓋與大定之事固殊矣。
本朝之於宋國,恩深德厚,莫可殫述,皇統謝章可概見也。
至于世宗皇帝俯就和好,三十年間恩澤之渥,夫豈可忘。
江表舊臣于我,大定之初,以失在正隆,緻南服不定,故特施大惠,易為姪國,以鎮撫之。
今以小犯大,曲在於彼,旣以絕大定之好,則復舊稱臣,於理為宜。
若為非臣子所敢言,在皇統時何故敢言而今獨不敢,是又誠然乎哉!又謂江外之地將為屏蔽,割之則無以為國。
夫藩籬之固,當守信義,如不務此,雖長江之險,亦不可恃,區區兩淮之地,何足屏蔽而為國哉!昔江左六朝之時,淮南屢嘗屬中國矣。
至後周顯德間,南唐李景獻廬、舒、蘄、黃,畫江為界,是亦皆能為國。
旣有如此故實,則割地之事,亦奚不可! 自我師出疆,所下州軍縣鎮已為我有,未下者即當割而獻之。
今方信孺齎到誓書,乃雲疆界並依大國皇統、彼之隆興年已畫為定,若是則旣不言割彼之地,又翻欲得我之已有者,豈理也哉!又來書雲通謝禮幣之外,別備錢一百萬貫,折金銀各三萬兩,專以塞再增幣之責,又雲歲幣添五萬兩疋,其言無可準。
況和議未定,輒前具載約,擬為誓書,又直報通謝等三番人使,其自專如是,豈協禮體。
此方信孺以求成自任,臆度上國,謂如此徑往,則事必可集,輕瀆誑紿,理不可容。
尋具奏聞,欽奉聖訓:「昔宣、靖之際,棄信背盟,我師問罪,嘗割三鎮以乞和。
今旣無故興兵,蔑棄信誓,雖盡獻江、淮之地,猶不足以自贖。
況彼國嘗自言,叔父姪子與君臣父子略不相遠,如能依應稱臣,即許以江、淮之間取中為界。
如欲世為子國,即當盡割淮南,直以大江為界。
陝西邊面並以大軍已占為定據。
元謀姦臣必使縛送,緣彼懇欲自緻其罰,可令函首以獻。
外歲幣雖添五萬兩疋,止是復皇統舊額而已,安得為增?可令更添五萬兩疋,以表悔謝之實。
向汴陽乞和時嘗進賞軍之物,金五百萬兩、銀五千萬、表段裏絹各一百萬、牛馬騾各一萬、駝一千、書五監。
今即江表一隅之地,與昔不同,特加矜憫,止令量輸銀一千萬兩以充犒軍之用。
方信孺言語反覆不足取信,如李大性、朱緻知、李璧、吳琯輩似乎忠實,可遣詣軍前稟議。
據方信孺詭詐之罪,過於胡昉,然自古兵交,使人容在其間,姑放令回報。
」 伏遇主上聖德寬裕光大,天覆地容,包荒宥罪,其可不欽承以仰副仁恩之厚!儻猶有所稽違,則和好之事,勿復冀也。
夫宋國之安危存亡,將繫于此,更期審慮,無貽後悔! 泰和七年九月,薨于汴。
其後宋人竟請以叔為伯,增歲幣,備犒軍銀,函姦臣韓侂冑、蘇師旦首以獻而乞盟焉。
訃聞,上震悼,輟朝,命其子宿直將軍天下奴奔赴喪所,仍命葬畢持繪像至都,將親臨奠。
以南京副留守張巖叟為勑祭兼發引使,莒州刺史女奚列孛葛速為勑葬使,仍摘軍前武士及旗鼓笛角各五十人,外隨行親屬官員親軍送至葬所,賻贈甚厚。
謚曰通敏。
贊曰:金自宗弼渡江而還,旣而畫淮為界。
厥後海陵咈衆舉兵,國用虛耗,上下離心,內難先作。
故世宗之初,章宗之末,有事于南,皆非得已,而詳問之使每先發焉。
侂冑狂謀誤國,動非其時,取敗宜也。
揆、宗浩雖師出輒捷,而行成之使,不拒其來。
儀幣書辭,抑揚增損之際,有可藉口,即許其平矣。
函首之事,宋人亦欲因是以自除其禍耳。
雖然,揆、宗浩常勝之家,史扢搭驍勇之將,三人相繼而死,和議亦成,天意蓋已休息南北之人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