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史卷九十三 列傳第三十一
關燈
小
中
大
知之。
行省不知用地利力戰,但謀走耳,今敗矣。
」其夜,承裕率兵南行,大元兵踵擊之。
明日,至會河川,承裕兵大潰。
承裕僅脫身,走入宣德。
大元遊兵入居庸關,中都戒嚴。
識者謂金之亡決於是役。
衛紹王猶薄其罪,除名而已。
崇慶元年,起為陝西安撫使。
至寧元年,遷元帥右監軍,兼鹹平府路兵馬都緫管,與契丹留可戰,敗績。
改同判大睦親府事、遼東宣撫使。
貞祐初,改臨海軍節度使,卒。
贊曰:曹劌有言:「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
」夫兵以氣為主,會河堡之役,獨吉思忠、承裕沮喪不可復振,金之亡國,兆於此焉。
僕散揆本名臨喜,其先上京人,左丞相兼都元帥沂國武莊公忠義之子也。
少以世冑,選為近侍奉禦。
大定十五年,尚韓國大長公主,擢器物局副使,特授臨潢府路赫沙阿世襲猛安。
歷近侍局副使、尚衣局使、拱衛直副都指揮使,為殿前左衛將軍。
罷職,世宗諭之曰「以汝宣獻皇後之親,故令尚主,置之宿衛,謂當以忠孝自勵。
日者乃與外人竊議,汝腹中事,朕不能測,其罷歸田裡。
」尋起為灤州刺史,改蠡州,入為兵部侍郎、大理卿、刑部尚書。
章宗即位,出為泰定軍節度使,改知臨洮府事。
以政蹟聞。
升河南路統軍使。
陝西提刑司舉揆「剛直明斷,獄無冤滯。
禁戢家人,百姓莫識其面。
積石、洮二州舊寇皆遁,商旅得通」。
於是,進官一階,仍詔褒諭。
明昌四年,鄭王永蹈謀逆,事覺,揆坐嘗私品藻諸王,獨稱永蹈性善,靜不好事,乃免死,除名。
未幾,復五品階,起為同知崇義軍節度使事。
以戰功遷西北路副招討,進官七階,賜金馬盂一、銀二百兩、重綵一十端。
復以戰功升西南路招討使兼天德軍節度使,賜金五十兩、重綵一十端。
復出禦邊,嘗轉戰出塞七百裡,至赤胡睹地而還。
優詔褒諭,遷一官,仍許其子安貞尚邢國長公主,且許揆入謝,禮成,歸鎮。
會韓國大長公主薨,揆來赴,上諭之曰:「北邊之事,非卿不能辦。
」乃賜戰馬二,即日遣還。
揆沿徼築壘穿塹,連亙九百裡,營柵相望,烽候相應,人得恣田牧,北邊遂寧。
復以手詔褒諭,且欲大用,以知興中府事紇石烈子仁代之,勑盡以方略授子仁。
旣入,拜參知政事,改授中都路胡土愛割蠻世襲猛安。
進拜尚書右丞。
尋出經略邊事,還拜平章政事,封濟國公。
泰和五年,宋人渝盟,以揆為宣撫河南軍民使。
上諭之曰:「朕即位以來,任宰相未有如卿之久者,若非君臣道合,一體同心,何以及此。
先丞相亦嘗緫師南邊,效力先朝,今復委卿,諒無過舉。
朕非好大喜功,務要寧靜內外。
宋人屈服,無復可議,若恬不改,可整兵渡淮,掃蕩江左,以繼爾先公之功。
」即以尚廄名馬、玉束帶、內府重綵及禦藥賜之。
揆至汴,蒐練將士,軍聲大振。
會天壽節,特遣其子安貞賜宴,且命持白玉杯以飲揆,及上秋獵所親獲鹿尾舌為賜。
宋人服罪,即罷宣撫使,召揆還。
六年春,宋人復數路來侵,取泗州,取靈璧,圍壽春。
命揆為左副元帥以討之。
揆至軍前,集諸將校告以朝廷弔伐之意,分遣將士禦敵。
復取臨淮、蘄縣,而符離、壽春之圍亦解去。
敵屢敗衄,悉遁出境。
上即遣提點近侍局烏古論慶壽持手詔勞問征討事宜,仍賜玉具劍一、玉荷蓮盞一、金器一百兩、重綵一十端。
尋復以詔褒諭,賜玉鞍勒馬二及玉具佩刀、內府重綵、禦藥,以旌其功。
宋人旣敗退,上欲進討,乃召揆赴闕,戒以師期,宴于慶和殿,親諭之曰:「朕以趙擴背盟,侵我疆埸,命卿措畫。
曾未期月,諸處累報大捷。
振我國威,挫彼賊鋒,皆卿之力,朕不能忘。
」是日寵錫甚厚,特收其次子寧壽為奉禦,乃密授以成算,俾還軍。
十月,揆緫大軍南伐,分兵為九路進。
揆以行省兵三萬出潁、壽,至淮,宋人旅拒于水南。
揆密遣人測淮水,惟八疊灘可涉,即遣奧屯驤揚兵下蔡,聲言欲渡。
宋帥何汝礪、姚公佐悉銳師屯花靨以備。
揆乃遣右翼都統完顏賽不、先鋒都統納蘭邦烈潛渡八疊,駐南岸。
揆麾大軍直壓其陣。
敵不虞我卒至,皆潰走,自相蹂踐,死于水者不可勝計。
進奪潁口,下安豐軍,遂攻合肥,取滁州,盡獲其軍實。
上遣使諭之曰:「前得卿奏,先鋒已奪潁口,偏師又下安豐,斬馘之數,各以萬計。
近又西帥奏捷,棗陽、光化旣為我有,樊城、鄧城亦自潰散。
又聞隨州闔城歸順,山東之衆久圍楚州,隴右之師剋期出界。
卿提大兵攻合肥,趙擴聞之,料已破膽,失其神守。
度彼之計,乞和為上。
昔嘗畫三事付卿,以今事勢計之,徑渡長江,亦其時矣。
淮南旣為我有,際江為界,理所宜然。
如使趙擴奉表稱臣,歲增貢幣,縛送賊魁,還所俘掠,一如所諭,亦可罷兵。
卿宜廣為渡江之勢,使彼有必死之憂,從其所請而縱之,僅得餘息偷生,豈敢復萌他慮。
卿於此時,經營江北,勞徠安集,除其虐政橫賦,以良吏撫字疲民,以精兵分守要害,雖未係趙擴之頸,而朕前所畫三事,上功已成矣。
前入見時,已嘗議定,今復諄諄者,欲決卿成功爾。
機會難遇,卿其勉之。
」 旣而,宋帥丘崈果奉書乞和,揆以前五事諭而遣之。
復進軍圍和州,敵以騎萬五千駐六合,揆偵知之,即以右翼掩擊,斬首八千級,進屯于瓦梁河以控真、揚諸路之衝。
乃整列軍騎,畢張旗幟,沿江上下,皆金兵焉。
於是江表震恐。
宋真州兵數萬保河橋,復遣統軍紇石烈子仁往攻之,分軍涉淺,潛出敵後。
敵見之大驚,不戰而潰,斬首二萬餘級,生擒其帥劉侹、常思敬、蕭從德、莫子容,皆宋驍將也。
遂下真州。
宋復遣陳璧來告和,揆以乞辭未誠,徒欲緩師,卻之。
宋人旣喪敗,不獲請成,乃決巨勝、成公、雷塘渚積水以為阻,盡焚其廬舍儲積,過江遁去。
揆以方春地濕,不可久留,且欲休養士馬,遂振旅而還。
次下蔡,遇疾。
詔遣宣徽使李仁惠及其子寧壽引太醫診視,仍遣中使撫問。
泰和七年二月,薨。
訃聞,上哀悼之,輟朝,遣使迎喪殯于都城之北。
百官會弔,車駕臨奠哭之,賻銀一千五百兩、重幣五十端、絹五百疋,其葬祭物皆從官給。
謚曰武肅。
揆體剛內和,與物無忤,臨民有惠政。
其為將也,軍門鎮靜,賞罰必行。
初渡淮,即命徹去浮梁。
所至皆因糧于敵,無餽運之勞。
未嘗輕用士卒,而與之同甘苦,人亦樂為之用。
故南征
行省不知用地利力戰,但謀走耳,今敗矣。
」其夜,承裕率兵南行,大元兵踵擊之。
明日,至會河川,承裕兵大潰。
承裕僅脫身,走入宣德。
大元遊兵入居庸關,中都戒嚴。
識者謂金之亡決於是役。
衛紹王猶薄其罪,除名而已。
崇慶元年,起為陝西安撫使。
至寧元年,遷元帥右監軍,兼鹹平府路兵馬都緫管,與契丹留可戰,敗績。
改同判大睦親府事、遼東宣撫使。
貞祐初,改臨海軍節度使,卒。
贊曰:曹劌有言:「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
」夫兵以氣為主,會河堡之役,獨吉思忠、承裕沮喪不可復振,金之亡國,兆於此焉。
僕散揆本名臨喜,其先上京人,左丞相兼都元帥沂國武莊公忠義之子也。
少以世冑,選為近侍奉禦。
大定十五年,尚韓國大長公主,擢器物局副使,特授臨潢府路赫沙阿世襲猛安。
歷近侍局副使、尚衣局使、拱衛直副都指揮使,為殿前左衛將軍。
罷職,世宗諭之曰「以汝宣獻皇後之親,故令尚主,置之宿衛,謂當以忠孝自勵。
日者乃與外人竊議,汝腹中事,朕不能測,其罷歸田裡。
」尋起為灤州刺史,改蠡州,入為兵部侍郎、大理卿、刑部尚書。
章宗即位,出為泰定軍節度使,改知臨洮府事。
以政蹟聞。
升河南路統軍使。
陝西提刑司舉揆「剛直明斷,獄無冤滯。
禁戢家人,百姓莫識其面。
積石、洮二州舊寇皆遁,商旅得通」。
於是,進官一階,仍詔褒諭。
明昌四年,鄭王永蹈謀逆,事覺,揆坐嘗私品藻諸王,獨稱永蹈性善,靜不好事,乃免死,除名。
未幾,復五品階,起為同知崇義軍節度使事。
以戰功遷西北路副招討,進官七階,賜金馬盂一、銀二百兩、重綵一十端。
復以戰功升西南路招討使兼天德軍節度使,賜金五十兩、重綵一十端。
復出禦邊,嘗轉戰出塞七百裡,至赤胡睹地而還。
優詔褒諭,遷一官,仍許其子安貞尚邢國長公主,且許揆入謝,禮成,歸鎮。
會韓國大長公主薨,揆來赴,上諭之曰:「北邊之事,非卿不能辦。
」乃賜戰馬二,即日遣還。
揆沿徼築壘穿塹,連亙九百裡,營柵相望,烽候相應,人得恣田牧,北邊遂寧。
復以手詔褒諭,且欲大用,以知興中府事紇石烈子仁代之,勑盡以方略授子仁。
旣入,拜參知政事,改授中都路胡土愛割蠻世襲猛安。
進拜尚書右丞。
尋出經略邊事,還拜平章政事,封濟國公。
泰和五年,宋人渝盟,以揆為宣撫河南軍民使。
上諭之曰:「朕即位以來,任宰相未有如卿之久者,若非君臣道合,一體同心,何以及此。
先丞相亦嘗緫師南邊,效力先朝,今復委卿,諒無過舉。
朕非好大喜功,務要寧靜內外。
宋人屈服,無復可議,若恬不改,可整兵渡淮,掃蕩江左,以繼爾先公之功。
」即以尚廄名馬、玉束帶、內府重綵及禦藥賜之。
揆至汴,蒐練將士,軍聲大振。
會天壽節,特遣其子安貞賜宴,且命持白玉杯以飲揆,及上秋獵所親獲鹿尾舌為賜。
宋人服罪,即罷宣撫使,召揆還。
六年春,宋人復數路來侵,取泗州,取靈璧,圍壽春。
命揆為左副元帥以討之。
揆至軍前,集諸將校告以朝廷弔伐之意,分遣將士禦敵。
復取臨淮、蘄縣,而符離、壽春之圍亦解去。
敵屢敗衄,悉遁出境。
上即遣提點近侍局烏古論慶壽持手詔勞問征討事宜,仍賜玉具劍一、玉荷蓮盞一、金器一百兩、重綵一十端。
尋復以詔褒諭,賜玉鞍勒馬二及玉具佩刀、內府重綵、禦藥,以旌其功。
宋人旣敗退,上欲進討,乃召揆赴闕,戒以師期,宴于慶和殿,親諭之曰:「朕以趙擴背盟,侵我疆埸,命卿措畫。
曾未期月,諸處累報大捷。
振我國威,挫彼賊鋒,皆卿之力,朕不能忘。
」是日寵錫甚厚,特收其次子寧壽為奉禦,乃密授以成算,俾還軍。
十月,揆緫大軍南伐,分兵為九路進。
揆以行省兵三萬出潁、壽,至淮,宋人旅拒于水南。
揆密遣人測淮水,惟八疊灘可涉,即遣奧屯驤揚兵下蔡,聲言欲渡。
宋帥何汝礪、姚公佐悉銳師屯花靨以備。
揆乃遣右翼都統完顏賽不、先鋒都統納蘭邦烈潛渡八疊,駐南岸。
揆麾大軍直壓其陣。
敵不虞我卒至,皆潰走,自相蹂踐,死于水者不可勝計。
進奪潁口,下安豐軍,遂攻合肥,取滁州,盡獲其軍實。
上遣使諭之曰:「前得卿奏,先鋒已奪潁口,偏師又下安豐,斬馘之數,各以萬計。
近又西帥奏捷,棗陽、光化旣為我有,樊城、鄧城亦自潰散。
又聞隨州闔城歸順,山東之衆久圍楚州,隴右之師剋期出界。
卿提大兵攻合肥,趙擴聞之,料已破膽,失其神守。
度彼之計,乞和為上。
昔嘗畫三事付卿,以今事勢計之,徑渡長江,亦其時矣。
淮南旣為我有,際江為界,理所宜然。
如使趙擴奉表稱臣,歲增貢幣,縛送賊魁,還所俘掠,一如所諭,亦可罷兵。
卿宜廣為渡江之勢,使彼有必死之憂,從其所請而縱之,僅得餘息偷生,豈敢復萌他慮。
卿於此時,經營江北,勞徠安集,除其虐政橫賦,以良吏撫字疲民,以精兵分守要害,雖未係趙擴之頸,而朕前所畫三事,上功已成矣。
前入見時,已嘗議定,今復諄諄者,欲決卿成功爾。
機會難遇,卿其勉之。
」 旣而,宋帥丘崈果奉書乞和,揆以前五事諭而遣之。
復進軍圍和州,敵以騎萬五千駐六合,揆偵知之,即以右翼掩擊,斬首八千級,進屯于瓦梁河以控真、揚諸路之衝。
乃整列軍騎,畢張旗幟,沿江上下,皆金兵焉。
於是江表震恐。
宋真州兵數萬保河橋,復遣統軍紇石烈子仁往攻之,分軍涉淺,潛出敵後。
敵見之大驚,不戰而潰,斬首二萬餘級,生擒其帥劉侹、常思敬、蕭從德、莫子容,皆宋驍將也。
遂下真州。
宋復遣陳璧來告和,揆以乞辭未誠,徒欲緩師,卻之。
宋人旣喪敗,不獲請成,乃決巨勝、成公、雷塘渚積水以為阻,盡焚其廬舍儲積,過江遁去。
揆以方春地濕,不可久留,且欲休養士馬,遂振旅而還。
次下蔡,遇疾。
詔遣宣徽使李仁惠及其子寧壽引太醫診視,仍遣中使撫問。
泰和七年二月,薨。
訃聞,上哀悼之,輟朝,遣使迎喪殯于都城之北。
百官會弔,車駕臨奠哭之,賻銀一千五百兩、重幣五十端、絹五百疋,其葬祭物皆從官給。
謚曰武肅。
揆體剛內和,與物無忤,臨民有惠政。
其為將也,軍門鎮靜,賞罰必行。
初渡淮,即命徹去浮梁。
所至皆因糧于敵,無餽運之勞。
未嘗輕用士卒,而與之同甘苦,人亦樂為之用。
故南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