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史卷九十二 列傳第三十
關燈
小
中
大
逮,莫測所以,行至章丘,自縊死。
盧庸字子憲,薊州豐潤人。
大定二十八年進士,調唐州軍事判官,再調定平縣令。
庸治舊堰,引涇水溉田,民賴其利。
補尚書省令史,除南京轉運副使,改中都戶籍判官。
察廉,遷禮部主事,累官鳳翔治中。
大安三年,徵陝西屯田軍衛中都,以庸簽三司事,主兵食。
至潞州,放還屯田軍,庸改乾州刺史,入為吏部郎中。
至寧元年,改陝西按察副使。
夏人犯邊,庸繕治平涼城池,積芻粟,團結土兵為備。
十一月,夏人掠鎮戎,陷涇、邠,遂圍平涼。
庸矢盡,募人取夏兵射城上箭以濟急用,出府庫賞有功者,人樂為死,平涼賴以完。
貞祐二年,庸移書陝西行省僕散端,大概謂慶陽、平涼、德順陝西重地,長安以西邠為阨塞,當重兵屯守。
詔賞平涼功,庸進官四階,遷按察轉運使。
三年,詔諸道按察司講究防秋,庸陳便宜曰:「自鄜延至積石,雖多溝阪,無長河大山為之屏蔽,恃弓箭手以禦侮,其人皆剛猛善鬬,熟于地利,夏人畏之。
向者徙屯他所。
夏人即時犯邊,此近年深患也。
人情樂土,且耕且戰,緩急將自奮。
」又曰:「防秋之際,宜先清野。
」又曰:「掌軍之官不宜臨時易代,兵家所忌,將非其人,屢代何益?」無何,有言庸老不勝任者,即罷之。
未幾,改定海軍節度使,山東亂,不能赴,按察司劾之,當奪兩官,審理官直之。
庸以病請求醫藥,遂緻仕。
興定三年,卒。
李偲字子友,定州安喜人。
中天眷二年進士,調遼山簿,累官戶部主事。
丁母憂,起復舊職,除同知河東南路轉運使事。
大定初,改同知中都路都轉運使事。
僕散忠義行省事於汴京,奏偲幕府,世宗曰:「李偲方治京畿漕事,行省可他選也。
」三年,權知登聞檢院,再遷戶部侍郎,上曰:「戶部,財用出入,朕難其人。
卿非舊勞,資敘尚淺,勿以秩滿例升三品,因循歲月,若不自勉,必不汝貸。
」偲每朝會與高德基屏人私語。
上聞而怪之,問右丞石琚曰:「李偲果何如人?」琚曰:「亦幹事吏耳。
」改同知北京留守、沂州防禦使。
沂南邊郡,戶部符借民閑田,種禾取稿稭,備警急用度。
偲曰:「如此則農民失業。
」具奏止之。
轉運司牒郡輸粟朐山,調急夫數萬人,是時久雨泥濘,輓運不能前進。
偲遣吏往朐山刺取其官廩,見儲糧數可支半歲,即具其事牒運司,請緩期,毋自困百姓。
先是,郡縣街陌間聽民作廛舍,取其僦直。
至是,罷收僦直,廛舍一切撤毀。
他郡奉承號令,督百姓必盡撤去,使街陌繩齊矢棘如初時然後止。
偲獨教民撤治前卻不齊一者三五所,使巷道端正即已,民便之。
改陝西西路轉運使,卒。
贊曰:毛碩、李上達、曹望之、李偲之流,皆金之能吏也。
望之悻悻然以求大用,君子無取焉。
徒單克寧本名習顯,其先金源縣人,徙居比古土之地,後徙置猛安于山東,遂占籍萊州。
父況者,官至汾陽軍節度使。
克寧資質渾厚,寡言笑,善騎射,有勇略,通女直、契丹字。
左丞相希尹,克寧母舅。
熈宗問希尹表戚中誰可侍衛者,希尹奏曰「習顯可用。
」以為符寶祗候。
是時,悼後幹政,後弟裴滿忽土侮克寧,克寧毆之。
明日,忽土以告悼後,後曰:「習顯剛直,必汝之過也。
」已而,充護衛,轉符寶郎,遷侍衛親軍馬步軍都指揮使,改忠順軍節度使。
克寧娶宗幹女嘉祥縣主,同母兄蒲甲判大宗正事,海陵心忌之,出為西京留守,搆緻其罪誅之,因降克寧知滕陽軍。
歷宿州防禦使、胡裡改路節度使、曷懶路兵馬都緫管。
大定初,詔克寧以本路兵會東京。
遷左翼都統。
詔與廣寧尹僕散渾坦、同知廣寧尹完顏巖雅、肇州防禦使唐括烏也,從右副元帥完顏謀衍討契丹窩斡。
趨濟州。
謀衍用契丹降吏乣者計策襲賊輜重,克寧與紇石烈志寧為殿,與賊遇于長濼。
謀衍使伏兵于左翼之側。
賊二萬餘躡吾後,又以騎四百餘突出左翼伏兵之間,欲繞出陣後攻我。
克寧與善射二十餘人拒之。
衆曰:「賊衆我寡,不若與伏兵合擊,或與大軍相依,可以萬全。
」克寧曰:「不可。
若賊出陣後,則前後夾擊,我敗矣,大軍不可俟也。
」於是奮擊,賊乃卻。
左翼萬戶襄與大軍合擊之,賊遂敗,追奔十餘裡,二年四月一日也。
越九日,復追及賊于霿{雨松}河。
左翼軍先與賊戰,克寧以騎二千追掩十五裡,賊迫澗不得亟渡,殺傷甚衆。
賊收軍返旆,大軍尚未至,克寧令軍士下馬射賊,賊遂引而南。
是時,窩斡已再北,元帥謀衍利鹵掠,駐師白濼。
世宗訝其持久,遣問之。
謀衍曰:「賊騎壯,我騎弱,此少駐所以完養馬力也。
不然,非益萬騎不可勝。
」克寧奮然而言曰:「吾馬固不少,但帥不得人耳。
其意常利虜掠,賊至則引避,賊去則緩隨之,故賊常得善牧,而我常拾其蹂踐之餘,此吾馬所以弱也。
今誠能更置良帥,雖不益兵,可以有功。
不然,騎雖十倍,未見其利也。
」朝廷知其議,召還謀衍,以平章政事僕散忠義兼右副元帥。
師將發,賊聲言乞降。
克寧曰:「賊初困蹙,且無降意,所以揚言者,是欲緩吾師期也。
不若攻其未備,賊若挫衄,則其降必速。
如其不降,乘其怠而急擊之,可一戰而定也。
」忠義以為然,乃與克寧出中路,遂敗賊兵于羅不魯之地。
賊奔七渡河,負險為柵,克寧覘知賊柵之背其勢可上,乃潛師夜登,俯射之,大軍自下攻,賊潰,皆遁去。
契丹平,克寧除太原尹。
未閱月,宋吳璘侵陝右,元帥左都監徒單合喜乞
盧庸字子憲,薊州豐潤人。
大定二十八年進士,調唐州軍事判官,再調定平縣令。
庸治舊堰,引涇水溉田,民賴其利。
補尚書省令史,除南京轉運副使,改中都戶籍判官。
察廉,遷禮部主事,累官鳳翔治中。
大安三年,徵陝西屯田軍衛中都,以庸簽三司事,主兵食。
至潞州,放還屯田軍,庸改乾州刺史,入為吏部郎中。
至寧元年,改陝西按察副使。
夏人犯邊,庸繕治平涼城池,積芻粟,團結土兵為備。
十一月,夏人掠鎮戎,陷涇、邠,遂圍平涼。
庸矢盡,募人取夏兵射城上箭以濟急用,出府庫賞有功者,人樂為死,平涼賴以完。
貞祐二年,庸移書陝西行省僕散端,大概謂慶陽、平涼、德順陝西重地,長安以西邠為阨塞,當重兵屯守。
詔賞平涼功,庸進官四階,遷按察轉運使。
三年,詔諸道按察司講究防秋,庸陳便宜曰:「自鄜延至積石,雖多溝阪,無長河大山為之屏蔽,恃弓箭手以禦侮,其人皆剛猛善鬬,熟于地利,夏人畏之。
向者徙屯他所。
夏人即時犯邊,此近年深患也。
人情樂土,且耕且戰,緩急將自奮。
」又曰:「防秋之際,宜先清野。
」又曰:「掌軍之官不宜臨時易代,兵家所忌,將非其人,屢代何益?」無何,有言庸老不勝任者,即罷之。
未幾,改定海軍節度使,山東亂,不能赴,按察司劾之,當奪兩官,審理官直之。
庸以病請求醫藥,遂緻仕。
興定三年,卒。
李偲字子友,定州安喜人。
中天眷二年進士,調遼山簿,累官戶部主事。
丁母憂,起復舊職,除同知河東南路轉運使事。
大定初,改同知中都路都轉運使事。
僕散忠義行省事於汴京,奏偲幕府,世宗曰:「李偲方治京畿漕事,行省可他選也。
」三年,權知登聞檢院,再遷戶部侍郎,上曰:「戶部,財用出入,朕難其人。
卿非舊勞,資敘尚淺,勿以秩滿例升三品,因循歲月,若不自勉,必不汝貸。
」偲每朝會與高德基屏人私語。
上聞而怪之,問右丞石琚曰:「李偲果何如人?」琚曰:「亦幹事吏耳。
」改同知北京留守、沂州防禦使。
沂南邊郡,戶部符借民閑田,種禾取稿稭,備警急用度。
偲曰:「如此則農民失業。
」具奏止之。
轉運司牒郡輸粟朐山,調急夫數萬人,是時久雨泥濘,輓運不能前進。
偲遣吏往朐山刺取其官廩,見儲糧數可支半歲,即具其事牒運司,請緩期,毋自困百姓。
先是,郡縣街陌間聽民作廛舍,取其僦直。
至是,罷收僦直,廛舍一切撤毀。
他郡奉承號令,督百姓必盡撤去,使街陌繩齊矢棘如初時然後止。
偲獨教民撤治前卻不齊一者三五所,使巷道端正即已,民便之。
改陝西西路轉運使,卒。
贊曰:毛碩、李上達、曹望之、李偲之流,皆金之能吏也。
望之悻悻然以求大用,君子無取焉。
徒單克寧本名習顯,其先金源縣人,徙居比古土之地,後徙置猛安于山東,遂占籍萊州。
父況者,官至汾陽軍節度使。
克寧資質渾厚,寡言笑,善騎射,有勇略,通女直、契丹字。
左丞相希尹,克寧母舅。
熈宗問希尹表戚中誰可侍衛者,希尹奏曰「習顯可用。
」以為符寶祗候。
是時,悼後幹政,後弟裴滿忽土侮克寧,克寧毆之。
明日,忽土以告悼後,後曰:「習顯剛直,必汝之過也。
」已而,充護衛,轉符寶郎,遷侍衛親軍馬步軍都指揮使,改忠順軍節度使。
克寧娶宗幹女嘉祥縣主,同母兄蒲甲判大宗正事,海陵心忌之,出為西京留守,搆緻其罪誅之,因降克寧知滕陽軍。
歷宿州防禦使、胡裡改路節度使、曷懶路兵馬都緫管。
大定初,詔克寧以本路兵會東京。
遷左翼都統。
詔與廣寧尹僕散渾坦、同知廣寧尹完顏巖雅、肇州防禦使唐括烏也,從右副元帥完顏謀衍討契丹窩斡。
趨濟州。
謀衍用契丹降吏乣者計策襲賊輜重,克寧與紇石烈志寧為殿,與賊遇于長濼。
謀衍使伏兵于左翼之側。
賊二萬餘躡吾後,又以騎四百餘突出左翼伏兵之間,欲繞出陣後攻我。
克寧與善射二十餘人拒之。
衆曰:「賊衆我寡,不若與伏兵合擊,或與大軍相依,可以萬全。
」克寧曰:「不可。
若賊出陣後,則前後夾擊,我敗矣,大軍不可俟也。
」於是奮擊,賊乃卻。
左翼萬戶襄與大軍合擊之,賊遂敗,追奔十餘裡,二年四月一日也。
越九日,復追及賊于霿{雨松}河。
左翼軍先與賊戰,克寧以騎二千追掩十五裡,賊迫澗不得亟渡,殺傷甚衆。
賊收軍返旆,大軍尚未至,克寧令軍士下馬射賊,賊遂引而南。
是時,窩斡已再北,元帥謀衍利鹵掠,駐師白濼。
世宗訝其持久,遣問之。
謀衍曰:「賊騎壯,我騎弱,此少駐所以完養馬力也。
不然,非益萬騎不可勝。
」克寧奮然而言曰:「吾馬固不少,但帥不得人耳。
其意常利虜掠,賊至則引避,賊去則緩隨之,故賊常得善牧,而我常拾其蹂踐之餘,此吾馬所以弱也。
今誠能更置良帥,雖不益兵,可以有功。
不然,騎雖十倍,未見其利也。
」朝廷知其議,召還謀衍,以平章政事僕散忠義兼右副元帥。
師將發,賊聲言乞降。
克寧曰:「賊初困蹙,且無降意,所以揚言者,是欲緩吾師期也。
不若攻其未備,賊若挫衄,則其降必速。
如其不降,乘其怠而急擊之,可一戰而定也。
」忠義以為然,乃與克寧出中路,遂敗賊兵于羅不魯之地。
賊奔七渡河,負險為柵,克寧覘知賊柵之背其勢可上,乃潛師夜登,俯射之,大軍自下攻,賊潰,皆遁去。
契丹平,克寧除太原尹。
未閱月,宋吳璘侵陝右,元帥左都監徒單合喜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