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史卷八十八 列傳第二十六
關燈
小
中
大
紇石烈良弼 完顏守道本名習尼列 石琚 唐括安禮 移剌道本名趙三 子光祖
紇石烈良弼,本名婁室,回怕川人也。
曾祖忽懶。
祖忒不魯。
父太宇,世襲蒲輦,徙宣寧。
天會中,選諸路女直字學生送京師,良弼與納合椿年皆童丱,俱在選中。
是時,希尹為丞相,以事如外郡,良弼遇之途中,望見之,嘆曰:「吾輩學丞相文字,千裡來京師,固當一見。
」乃入傳舍求見,拜於堂下。
希尹問曰:「此何兒也?」良弼自贊曰:「有司所薦學丞相文字者也。
」希尹大喜,問所學,良弼應對無懼色。
希尹曰:「此子他日必為國之令器。
」留之數日。
年十四,為北京教授,學徒常二百人,時人為之語曰:「前有谷神,後有婁室。
」其從學者,後皆成名。
年十七,補尚書省令史。
簿書過目,輒得其隱奧。
雖大文牒,口占立成,詞理皆到。
時學希尹之業者稱為第一。
除吏部主事。
天德初,累官吏部郎中,改右司郎中,借秘書少監為宋主歲元使。
是時,納合椿年為參知政事,薦良弼才出己右,用是為刑部尚書,賜今名。
丁父憂,以本官起復。
海陵嘗曰:「左丞相張浩練達事務,而頗不實。
刑部尚書婁室言行端正,無所阿諂。
」因謂椿年曰:「卿可謂舉能矣。
常人多嫉勝己者,卿舉勝於己者,賢於人遠矣。
」改侍衛親軍馬步軍都指揮使。
良弼音吐清亮,海陵詔諭臣下,必令良弼傳旨,聞者莫不聳動,以故常被召問。
不踰年,拜參知政事,進尚書右丞,賜佩刀入宮,轉左丞。
海陵伐宋,良弼諫不聽,以為右領軍大都督。
海陵在淮南,詔良弼與監軍徒單貞撫定上京、遼右。
旣而,諸軍往往道亡北歸,而世宗即位于遼陽,良弼乃還汴京。
海陵死,世宗就以良弼為南京留守兼開封尹,再兼河南都統,召拜尚書右丞。
世宗謂良弼曰:「卿嘗諫正隆伐宋,不用卿言,以至廢殞。
當時懷祿偷安之人,朕皆黜之矣。
今復用卿,凡於國家之事,當盡言,無復顧忌也。
」良弼頓首謝。
窩斡敗于陷泉,入奚中,詔良弼佩金牌及銀牌四,往北京招撫奚、契丹。
還,拜尚書左丞。
上言「祖宗以來未錄功賞者,臣考按得凡三十二人,宜差第封賞」。
詔曰「已有五品以上官者,聞奏。
六品以下及無官者,尚書省約量遷除。
」自是功勞畢賞矣。
進拜平章政事,封宗國公。
初,山東兩路猛安謀克與百姓雜居,詔良弼度宜易置,使與百姓異聚,與民田互相犬牙者,皆以官田對易之,自是無復爭訴。
六年十一月,皇太子生日,上置酒于東宮,良弼、志寧同賜酒。
上曰:「邊境無事,中外晏然,將相之力也。
」良弼奏曰:「臣等不才,備位宰相,敢不竭犬馬之力。
」上悅。
進拜右丞相,監修國史。
世宗謂良弼曰:「海陵時,記注皆不完。
人君善惡,為萬世勸戒,記注遺逸,後世何觀?其令史官旁求書之。
」又曰:「五從以上宗室在省祗候者,才有可用,具名聞奏。
其猥冗不足蒞官者,亦聞奏罷去。
」左丞完顏守道奏:「近都兩猛安,父子兄弟往往析居,其所得之地不能贍,日益困乏。
」上以問宰臣,良弼對曰:「必欲父兄聚居,宜以所分之地與土民相換易。
雖暫擾,然經久甚便。
」右丞石琚曰:「百姓各安其業,不若依舊便。
」上竟從良弼議。
太宗實錄成,賜良弼金帶、重綵二十端,同修國史張景仁、曹望之、劉仲淵以下賜有差。
世宗與侍臣論古今為臣孰賢不肖,因謂宰相曰:「皇統、正隆多殺臣僚,往往死非其罪。
朕委卿等以大政,毋違道以自陷,毋曲從以誤朕。
惟忠惟孝,匡救輔益,期緻太平。
」良弼對曰:「臣等過蒙嘉惠,雖譾薄,敢不盡心。
聖諭諄諄,臣等不勝萬幸。
」良弼請於榷場市馬,毋拘牝牡。
今官馬甚少,一旦邊境有警,乃調於民,不亦晚乎。
上從之。
八年,選侍衛親軍,世宗聞其中多不能弓矢,詔使習射。
頃之,問良弼及平章政事思敬曰:「女直人習射尚未行耶?」良弼對曰:「已行之矣。
」同知清州防禦事常德暉上書言:「吏部格法,止敘年勞,雖有材能,拘滯下位。
刺史、縣令,多不得人。
乞密加訪察,然後廉問。
今酒稅使尚選能吏,縣令可不擇人才,乞以能吏當任酒稅使者,任親民之職。
」上是其言,謂宰相曰:「朕思庶職多不得人,中夜而寤,或達旦不能寐。
卿等注意選擇,朕亦密加體察。
」良弼對曰:「女直、契丹人,須是曾習漢人文字,然後可。
方今大率多為黨與,或稱譽於此,或見毀於彼,所以難也。
」上曰:「朕所以密令體察也。
」上謂良弼曰:「猛安謀克牛頭稅粟,本以備兇年,凡水旱乏糧處就賑給之。
」進拜左丞相,監修國史如故。
良弼為相旣久,練達朝政,上所詢訪盡誠開奏,垂紳正笏不動聲氣,議政多稱上意。
以母憂去,起復舊職。
是時,夏國王李仁孝乞分國之半,以封其臣任得敬。
上以問群臣,群臣多言此外國事,從之可也。
上曰:「此非是仁孝本心,不可從。
」良弼議與上意合。
旣而,夏國果誅任得敬,上表來謝。
參知政事宗敘請置沿邊壕塹,良弼曰:「敵國果來伐,此豈可禦哉?」上曰:「卿言是也。
」高麗國王王晛表讓國於其弟皓,上疑之,以問宰相良弼。
良弼策以為讓國非王晛本心。
其後趙位寵求以四十州來附,其表果言王皓弒其兄晛,如良弼策,語在高麗傳中。
世宗罷採訪官,謂宰臣曰:「官吏之善惡,何由知之?」良弼對曰:「臣等當為陛下訪察之。
」以進睿宗實錄,賜通犀帶、重綵二十端。
是年,有事南郊,良弼為大禮使。
自收國以來,未嘗講行是禮,歷代典故又多不同,良弼討論損益,各合其宜,人服其能。
上與良弼、守道論猛安謀克官多年幼,不習教訓,無長幼之禮。
曩時,鄉裡老者輒教導之。
今鄉裡中耆老有能教導者,或謂事不在己而不問,或非其職而人不從。
可依漢制置鄉老,選廉潔正直可為師範者,使教導之。
良弼奏曰:「聖慮及此,億兆之福也。
」他日,上問曰:「朕觀前史,有在下位而存心國家,直言為民者。
今無其人,何也?」良弼曰:「今豈無其人哉。
蓋以直道而行,反被謗毀,禍及其身,是以不為也。
」 大定十四年,歲在甲午,大興尹璋為賀宋正旦使,宋人就館奪其國書,詔梁肅詳問。
衆議紛紛,謂凡午年必用兵,上以問良弼,對曰:「太祖皇帝以甲午年伐遼,太宗皇
曾祖忽懶。
祖忒不魯。
父太宇,世襲蒲輦,徙宣寧。
天會中,選諸路女直字學生送京師,良弼與納合椿年皆童丱,俱在選中。
是時,希尹為丞相,以事如外郡,良弼遇之途中,望見之,嘆曰:「吾輩學丞相文字,千裡來京師,固當一見。
」乃入傳舍求見,拜於堂下。
希尹問曰:「此何兒也?」良弼自贊曰:「有司所薦學丞相文字者也。
」希尹大喜,問所學,良弼應對無懼色。
希尹曰:「此子他日必為國之令器。
」留之數日。
年十四,為北京教授,學徒常二百人,時人為之語曰:「前有谷神,後有婁室。
」其從學者,後皆成名。
年十七,補尚書省令史。
簿書過目,輒得其隱奧。
雖大文牒,口占立成,詞理皆到。
時學希尹之業者稱為第一。
除吏部主事。
天德初,累官吏部郎中,改右司郎中,借秘書少監為宋主歲元使。
是時,納合椿年為參知政事,薦良弼才出己右,用是為刑部尚書,賜今名。
丁父憂,以本官起復。
海陵嘗曰:「左丞相張浩練達事務,而頗不實。
刑部尚書婁室言行端正,無所阿諂。
」因謂椿年曰:「卿可謂舉能矣。
常人多嫉勝己者,卿舉勝於己者,賢於人遠矣。
」改侍衛親軍馬步軍都指揮使。
良弼音吐清亮,海陵詔諭臣下,必令良弼傳旨,聞者莫不聳動,以故常被召問。
不踰年,拜參知政事,進尚書右丞,賜佩刀入宮,轉左丞。
海陵伐宋,良弼諫不聽,以為右領軍大都督。
海陵在淮南,詔良弼與監軍徒單貞撫定上京、遼右。
旣而,諸軍往往道亡北歸,而世宗即位于遼陽,良弼乃還汴京。
海陵死,世宗就以良弼為南京留守兼開封尹,再兼河南都統,召拜尚書右丞。
世宗謂良弼曰:「卿嘗諫正隆伐宋,不用卿言,以至廢殞。
當時懷祿偷安之人,朕皆黜之矣。
今復用卿,凡於國家之事,當盡言,無復顧忌也。
」良弼頓首謝。
窩斡敗于陷泉,入奚中,詔良弼佩金牌及銀牌四,往北京招撫奚、契丹。
還,拜尚書左丞。
上言「祖宗以來未錄功賞者,臣考按得凡三十二人,宜差第封賞」。
詔曰「已有五品以上官者,聞奏。
六品以下及無官者,尚書省約量遷除。
」自是功勞畢賞矣。
進拜平章政事,封宗國公。
初,山東兩路猛安謀克與百姓雜居,詔良弼度宜易置,使與百姓異聚,與民田互相犬牙者,皆以官田對易之,自是無復爭訴。
六年十一月,皇太子生日,上置酒于東宮,良弼、志寧同賜酒。
上曰:「邊境無事,中外晏然,將相之力也。
」良弼奏曰:「臣等不才,備位宰相,敢不竭犬馬之力。
」上悅。
進拜右丞相,監修國史。
世宗謂良弼曰:「海陵時,記注皆不完。
人君善惡,為萬世勸戒,記注遺逸,後世何觀?其令史官旁求書之。
」又曰:「五從以上宗室在省祗候者,才有可用,具名聞奏。
其猥冗不足蒞官者,亦聞奏罷去。
」左丞完顏守道奏:「近都兩猛安,父子兄弟往往析居,其所得之地不能贍,日益困乏。
」上以問宰臣,良弼對曰:「必欲父兄聚居,宜以所分之地與土民相換易。
雖暫擾,然經久甚便。
」右丞石琚曰:「百姓各安其業,不若依舊便。
」上竟從良弼議。
太宗實錄成,賜良弼金帶、重綵二十端,同修國史張景仁、曹望之、劉仲淵以下賜有差。
世宗與侍臣論古今為臣孰賢不肖,因謂宰相曰:「皇統、正隆多殺臣僚,往往死非其罪。
朕委卿等以大政,毋違道以自陷,毋曲從以誤朕。
惟忠惟孝,匡救輔益,期緻太平。
」良弼對曰:「臣等過蒙嘉惠,雖譾薄,敢不盡心。
聖諭諄諄,臣等不勝萬幸。
」良弼請於榷場市馬,毋拘牝牡。
今官馬甚少,一旦邊境有警,乃調於民,不亦晚乎。
上從之。
八年,選侍衛親軍,世宗聞其中多不能弓矢,詔使習射。
頃之,問良弼及平章政事思敬曰:「女直人習射尚未行耶?」良弼對曰:「已行之矣。
」同知清州防禦事常德暉上書言:「吏部格法,止敘年勞,雖有材能,拘滯下位。
刺史、縣令,多不得人。
乞密加訪察,然後廉問。
今酒稅使尚選能吏,縣令可不擇人才,乞以能吏當任酒稅使者,任親民之職。
」上是其言,謂宰相曰:「朕思庶職多不得人,中夜而寤,或達旦不能寐。
卿等注意選擇,朕亦密加體察。
」良弼對曰:「女直、契丹人,須是曾習漢人文字,然後可。
方今大率多為黨與,或稱譽於此,或見毀於彼,所以難也。
」上曰:「朕所以密令體察也。
」上謂良弼曰:「猛安謀克牛頭稅粟,本以備兇年,凡水旱乏糧處就賑給之。
」進拜左丞相,監修國史如故。
良弼為相旣久,練達朝政,上所詢訪盡誠開奏,垂紳正笏不動聲氣,議政多稱上意。
以母憂去,起復舊職。
是時,夏國王李仁孝乞分國之半,以封其臣任得敬。
上以問群臣,群臣多言此外國事,從之可也。
上曰:「此非是仁孝本心,不可從。
」良弼議與上意合。
旣而,夏國果誅任得敬,上表來謝。
參知政事宗敘請置沿邊壕塹,良弼曰:「敵國果來伐,此豈可禦哉?」上曰:「卿言是也。
」高麗國王王晛表讓國於其弟皓,上疑之,以問宰相良弼。
良弼策以為讓國非王晛本心。
其後趙位寵求以四十州來附,其表果言王皓弒其兄晛,如良弼策,語在高麗傳中。
世宗罷採訪官,謂宰臣曰:「官吏之善惡,何由知之?」良弼對曰:「臣等當為陛下訪察之。
」以進睿宗實錄,賜通犀帶、重綵二十端。
是年,有事南郊,良弼為大禮使。
自收國以來,未嘗講行是禮,歷代典故又多不同,良弼討論損益,各合其宜,人服其能。
上與良弼、守道論猛安謀克官多年幼,不習教訓,無長幼之禮。
曩時,鄉裡老者輒教導之。
今鄉裡中耆老有能教導者,或謂事不在己而不問,或非其職而人不從。
可依漢制置鄉老,選廉潔正直可為師範者,使教導之。
良弼奏曰:「聖慮及此,億兆之福也。
」他日,上問曰:「朕觀前史,有在下位而存心國家,直言為民者。
今無其人,何也?」良弼曰:「今豈無其人哉。
蓋以直道而行,反被謗毀,禍及其身,是以不為也。
」 大定十四年,歲在甲午,大興尹璋為賀宋正旦使,宋人就館奪其國書,詔梁肅詳問。
衆議紛紛,謂凡午年必用兵,上以問良弼,對曰:「太祖皇帝以甲午年伐遼,太宗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