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史卷八十六 列傳第二十四

關燈
李石子獻可 完顏福壽 獨吉義 烏延蒲離黑 烏延蒲轄奴 烏延查剌 李師雄 尼厖古鈔兀 孛朮魯定方 夾谷胡剌 蒲察斡論 夾谷查剌 李石字子堅,遼陽人,貞懿皇後弟也。

    先世仕遼,為宰相。

    高祖仙壽,嘗脫遼主之舅於難,遼帝賜仙壽遼陽及湯池地千頃,佗物稱是,常以李舅目之。

    父雛訛隻,桂州觀察使,高永昌據東京,率衆攻之,不勝而死。

     石敦厚寡言,而器識過人。

    天會二年,授世襲謀克,為行軍猛安。

    睿宗為右副元帥,引置軍中,屬之宗弼。

    八年,除禮賔副使,轉洛苑副使。

    天眷元年,置行臺省於汴,石為汴京都巡檢使,歷大名少尹、汴京馬軍副都指揮使,累官景州刺史。

    海陵營建燕京宮室,石護役皇城端門。

    海陵遷都燕京,石隨例入見。

    海陵指石曰:「此非葛王之舅乎?」葛王,謂世宗也。

    未幾,除興中少尹。

     石知海陵忌宗室,頗歉前日之言,秩滿,託疾還鄉裡。

    世宗留守東京,禦契丹括裡,石留東京巡察城中。

    海陵使副留守高存福伺察世宗動靜,知軍李蒲速越知存福謀,以告世宗,石因勸世宗先除存福,然後舉事,世宗從之。

    大定元年,以定策功為戶部尚書。

    無何,拜參知政事。

     阿瑣殺同知中都留守蒲察沙離隻,遣使奉表東京,而群臣多勸世宗幸上京者。

    石奏曰:「正隆遠在江、淮,寇盜蜂起,萬姓引領東向,宜因此時直赴中都,據腹心以號令天下,萬世之業也。

    惟陛下無牽於衆惑。

    」上意遂決,即日啟行。

    世宗納石女後宮,生鄭王永蹈、衛紹王永濟,是為元妃李氏。

     三年,戶部尚書梁銶上言:「大定以前,官吏士卒俸粟支帖真偽相雜,請一切停罷。

    」石買革去舊貼,下倉支粟,倉司不敢違,以新粟與之。

    上聞其事,以問梁銶。

    梁銶對不以實。

    上命尚書左丞翟永固鞫之。

    梁銶削官四階,降知火山軍,石罷為禦史大夫。

    久之,封道國公。

     六年,上幸西京,石與少詹事烏古論三合守衛中都宮闕。

    詔曰:「京師巡禦不可不嚴。

    近都猛安內選士二千人巡警,仍給口豢芻粟。

    」謂宰臣曰:「府庫錢幣非徒聚貨也,若軍士貧弱,百姓困乏,所費雖多,豈可已哉。

    」故事,凡行幸,留守中都官每十日表問起居。

    上以使傳頻煩,命二十日一進表。

    七年,拜司徒,兼太子太師,禦史大夫如故。

    賜第一區。

     安化軍節度使徒單子溫,平章政事合喜之姪也,贓濫不法,石即劾奏之。

    方石奏事,宰相下殿立,俟良久。

    旣退,宰相或問石奏事何久,石正色曰:「正為天下姦污未盡誅耳。

    」聞者悚然。

    一日,上謂石曰:「禦史分別庶官邪、正。

    卿等惟劾有罪,而未嘗舉善也,宜令監察分路刺舉善惡以聞。

    」 石司憲旣久,年寖高。

    禦史臺奏,事有在制前斷定,乞依新條改斷者。

    上曰:「若在制前行者,豈可改也。

    」上禦香閤,召中丞移剌道謂之曰:「李石耄矣,汝等宜盡心。

    向所奏事甚不當,豈涉於私乎?」他日,又謂石曰:「卿近累奏皆常事。

    臣下善惡邪正,無語及之。

    卿年老矣,不能久居此,若能舉一二善事,亦不負此職也。

    」十年,進拜太尉、尚書令。

    詔曰:「太後兄弟惟卿一人,故命領尚書事。

    軍國大事,涉於利害,議其可否,細事不煩卿也。

    」進封平原郡王。

     平章政事完顏守道奏事,石神色不懌。

    世宗察之,謂石曰:「守道所奏,旣非私事,卿當共議可否。

    在上位者所見有不可,順而從之,在下位者所見雖當,則遽不從乎?豈可以與己相違而蓄怒哉。

    如此則下位者誰敢復言?」石對曰:「不敢。

    」上曰:「朕欲於京府節鎮運司長佐三員內任文臣一員,尚未得人。

    」石奏曰:「資考未至,不敢擬。

    」上曰:「近觀節度轉運副使中才能者有之。

    海陵時,省令史不用進士,故少尹節度轉運副使中乏人。

    大定以來,用進士,亦頗有人矣,節度轉運副使中有廉能者具以名聞,朕將用之。

    朝官不歷外任,無以見其才,外官不歷隨朝,無以進其才,中外更試,庶可得人。

    」他日,上復問曰:「外任五品職事多闕,何也?」石對曰;「資考少有及者。

    」上曰:「苟有賢能,當不次用之。

    」對不稱旨,上表乞骸骨,以太保緻仕,進封廣平郡王。

    十六年,薨。

    上輟朝臨弔,哭之慟,賻錢萬貫,官給葬事。

    少府監張僅言監護,親王、宰相以下郊送,謚襄簡。

     石以勳戚,久處腹心之寄,內廷獻替,外罕得聞。

    觀其劾奏徒單子溫退荅宰臣之問,氣岸宜有不能堪者。

    時論得失半之,亦豈以是耶。

    舊史載其少貧,貞懿後周之,不受,曰:「國家方急用人,正宜自勉,何患乎貧。

    」後感泣曰:「汝苟能此,吾復何憂。

    」及中年,以冒粟見斥,衆譏貪鄙,如出二人。

    史又稱其未貴,人有慢之者,及為相,其人以事見石,惶恐。

    石曰:「吾豈念舊惡者。

    」待之彌厚。

    能為長者言如是,又與他日氣岸迥殊。

     山東、河南軍民交惡,爭田不絕。

    有司謂兵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