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史卷五十 志第三十一 食貨五
關燈
小
中
大
河南郡縣多古所開水田之地,收穫多於陸地數倍。
」勑令分治戶部按行州郡,有可開者誘民赴功,其租止依陸田,不復添徵,仍以官賞激之。
陝西除三白渠設官外,亦宜視例施行。
元光元年正月,遣戶部郎中楊大有等詣京東、西、南三路開水田。
區田之法,見嵇康養生論,自是歷代未有天下通用如趙過一畝三甽之法者。
章宗明昌三年三月,宰執嘗論其法於上前,上曰:「卿等所言甚嘉,但恐農民不達此法,如其可行,當遍諭之。
」四年夏四月,上與宰執復言其法,久之,參知政事胥持國曰:「今日方之大定間,戶口旣多,費用亦厚。
若區種之法行,良多利益。
」上曰:「此法自古有之,若其可行,則何為不行也?」持國曰:「所以不行者,蓋民未見其利。
今已令試種於城南之地,乃委官往監督之,若使民見收成之利,當不率而自效矣。
」參知政事夾谷衡以為「若有其利,古已行矣。
且用功多而所種少,復恐廢壟畝之田功也」。
上曰:「姑試行之。
」六月,上問參知政事胥持國曰:「區種事如何?」對曰:「六七月之交,方可見矣。
」「河東及代州田種今歲佳否?」曰:「比常年頗登。
」是日,命近侍二人馳驛巡視京畿禾稼。
五年正月,勑諭農民使區種。
先是,陳言人武陟高翌上區種法,且請驗人丁地土多少,定數令種。
上令尚書省議旣定,遂勑令農田百畝以上,如瀕河易得水之地,須區種三十餘畝,多種者聽。
無水之地則從民便。
仍委各千戶謀克縣官依法勸率。
承安元年四月,初行區種法,男年十五以上、六十以下有土田者丁種一畝,丁多者五畝止。
二年二月,九路提刑馬百祿奏:「聖訓農民有地一頃者區種一畝,五畝即止。
臣以為地肥瘠不同,乞不限畝數。
」制可。
泰和四年九月,尚書省奏:「近奉旨講議區田,臣等謂此法本欲利民,或以天旱乃始用之,倉卒施功未必有益也。
且五方地肥瘠不同,使皆可以區種,農民見有利自當勉以效之。
不然,督責雖嚴,亦徒勞耳。
」勑遂令所在長官及按察司隨宜勸諭,亦竟不能行。
入粟、鬻度牒。
熈宗皇統三年三月,陝西旱饑,詔許富民入粟補官。
世宗大定元年,以兵興歲歉,下令聽民進納補官。
又募能濟饑民者,視其人數為補官格。
五年,上謂宰臣曰:「頃以邊事未定,財用闕乏,自東、南兩京外,命民進納補官,及賣僧、道、尼、女冠度牒,紫、褐衣師號,寺觀名額。
今邊鄙已寧,其悉罷之。
慶壽寺、天長觀歲給度牒,每道折錢二十萬以賜之。
」 明昌二年,勑山東、河北闕食之地,納粟補官有差。
承安二年,賣度牒、師號、寺觀額,復令人入粟補官。
三年,西京饑,詔賣度牒以濟之。
宣宗貞祐二年,從知大興府事胥鼎所請,定權宜鬻恩例格,進官升職、丁憂人許應舉求仕、監戶從良之類,入粟草各有數。
三年,制無問官民,有能勸率諸人納物入官者,米百五十石遷官一階,正班任使。
七百石兩階,除諸司。
千石三階,除丞簿。
過此數則請於朝廷議賞。
推司縣官有能勸二千石遷一階,三千石兩階,以濟軍儲,又定制,司縣官能勸率進糧至五千石以上者減一資考,萬石以上遷一官、減二等考,二萬石以上遷一官、陞一等,皆注見闕。
四年,河東行省胥鼎言:「河東兵多民少,倉空歲饑。
竊見潞州元帥府雖設鬻爵恩例,然條目至少,未盡勸率之術。
今擬凡補買正班,依格止廕一名,若願輸許增廕一名。
僧道已具師號者,許補買本司官。
職官願納粟或不願給俸及券糧者,宜量數遷加。
三舉終場人年五十以上,四舉年四十五以上,並許入粟,該恩大小官及承應人。
令譯史吏員,雖未係班,亦許進納遷官。
其有品官應注諸司者,聽獻物借注丞簿。
丞簿注縣令,差使免一差。
掌軍官能自備芻糧者,依職官例遷官如舊。
」 四年,耀州僧廣惠言:「軍儲不足,凡京府節鎮以上僧道官,乞令納粟百石。
防刺郡副綱、威儀等,七十石者乃充,三十月滿替。
諸監寺十石,周年一代,願復買者聽。
」詔從之。
興定元年,潞州行元帥府事粘割貞言:「近承奏格,凡去歲覃恩之官,以品從差等聽其入粟,委帥府書空名宣勑授之,則人無陳訴之勞,而官有儲蓄矣。
比年屢降覃恩,凡羈縻軍職者多未暇授,若止許遷新覃,則將隔越矣。
乞令計前後所該輸粟積遷。
」詔從之。
」勑令分治戶部按行州郡,有可開者誘民赴功,其租止依陸田,不復添徵,仍以官賞激之。
陝西除三白渠設官外,亦宜視例施行。
元光元年正月,遣戶部郎中楊大有等詣京東、西、南三路開水田。
區田之法,見嵇康養生論,自是歷代未有天下通用如趙過一畝三甽之法者。
章宗明昌三年三月,宰執嘗論其法於上前,上曰:「卿等所言甚嘉,但恐農民不達此法,如其可行,當遍諭之。
」四年夏四月,上與宰執復言其法,久之,參知政事胥持國曰:「今日方之大定間,戶口旣多,費用亦厚。
若區種之法行,良多利益。
」上曰:「此法自古有之,若其可行,則何為不行也?」持國曰:「所以不行者,蓋民未見其利。
今已令試種於城南之地,乃委官往監督之,若使民見收成之利,當不率而自效矣。
」參知政事夾谷衡以為「若有其利,古已行矣。
且用功多而所種少,復恐廢壟畝之田功也」。
上曰:「姑試行之。
」六月,上問參知政事胥持國曰:「區種事如何?」對曰:「六七月之交,方可見矣。
」「河東及代州田種今歲佳否?」曰:「比常年頗登。
」是日,命近侍二人馳驛巡視京畿禾稼。
五年正月,勑諭農民使區種。
先是,陳言人武陟高翌上區種法,且請驗人丁地土多少,定數令種。
上令尚書省議旣定,遂勑令農田百畝以上,如瀕河易得水之地,須區種三十餘畝,多種者聽。
無水之地則從民便。
仍委各千戶謀克縣官依法勸率。
承安元年四月,初行區種法,男年十五以上、六十以下有土田者丁種一畝,丁多者五畝止。
二年二月,九路提刑馬百祿奏:「聖訓農民有地一頃者區種一畝,五畝即止。
臣以為地肥瘠不同,乞不限畝數。
」制可。
泰和四年九月,尚書省奏:「近奉旨講議區田,臣等謂此法本欲利民,或以天旱乃始用之,倉卒施功未必有益也。
且五方地肥瘠不同,使皆可以區種,農民見有利自當勉以效之。
不然,督責雖嚴,亦徒勞耳。
」勑遂令所在長官及按察司隨宜勸諭,亦竟不能行。
入粟、鬻度牒。
熈宗皇統三年三月,陝西旱饑,詔許富民入粟補官。
世宗大定元年,以兵興歲歉,下令聽民進納補官。
又募能濟饑民者,視其人數為補官格。
五年,上謂宰臣曰:「頃以邊事未定,財用闕乏,自東、南兩京外,命民進納補官,及賣僧、道、尼、女冠度牒,紫、褐衣師號,寺觀名額。
今邊鄙已寧,其悉罷之。
慶壽寺、天長觀歲給度牒,每道折錢二十萬以賜之。
」 明昌二年,勑山東、河北闕食之地,納粟補官有差。
承安二年,賣度牒、師號、寺觀額,復令人入粟補官。
三年,西京饑,詔賣度牒以濟之。
宣宗貞祐二年,從知大興府事胥鼎所請,定權宜鬻恩例格,進官升職、丁憂人許應舉求仕、監戶從良之類,入粟草各有數。
三年,制無問官民,有能勸率諸人納物入官者,米百五十石遷官一階,正班任使。
七百石兩階,除諸司。
千石三階,除丞簿。
過此數則請於朝廷議賞。
推司縣官有能勸二千石遷一階,三千石兩階,以濟軍儲,又定制,司縣官能勸率進糧至五千石以上者減一資考,萬石以上遷一官、減二等考,二萬石以上遷一官、陞一等,皆注見闕。
四年,河東行省胥鼎言:「河東兵多民少,倉空歲饑。
竊見潞州元帥府雖設鬻爵恩例,然條目至少,未盡勸率之術。
今擬凡補買正班,依格止廕一名,若願輸許增廕一名。
僧道已具師號者,許補買本司官。
職官願納粟或不願給俸及券糧者,宜量數遷加。
三舉終場人年五十以上,四舉年四十五以上,並許入粟,該恩大小官及承應人。
令譯史吏員,雖未係班,亦許進納遷官。
其有品官應注諸司者,聽獻物借注丞簿。
丞簿注縣令,差使免一差。
掌軍官能自備芻糧者,依職官例遷官如舊。
」 四年,耀州僧廣惠言:「軍儲不足,凡京府節鎮以上僧道官,乞令納粟百石。
防刺郡副綱、威儀等,七十石者乃充,三十月滿替。
諸監寺十石,周年一代,願復買者聽。
」詔從之。
興定元年,潞州行元帥府事粘割貞言:「近承奏格,凡去歲覃恩之官,以品從差等聽其入粟,委帥府書空名宣勑授之,則人無陳訴之勞,而官有儲蓄矣。
比年屢降覃恩,凡羈縻軍職者多未暇授,若止許遷新覃,則將隔越矣。
乞令計前後所該輸粟積遷。
」詔從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