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史卷四十三 志第二十四 輿服
關燈
小
中
大
鈿窠四並玉鏤塵碾造。
玉簪一,頂方二寸,導長一尺二寸,簪頂刻鏤塵雲龍。
袞,用青羅夾製,五綵間金繪畫,正面日一、月一、昇龍四、山十二,上下襟華蟲、火各六對,虎、蜼各六對;背面星一、昇龍四、山十二,華蟲、火各十二對,虎、蜼各六對。
中單一,白羅單製,羅領、褾、襈。
裳一,帶、褾、襈,紅羅八幅夾製,繡藻三十二、粉十六、米十六、黼三十二、黻三十二。
蔽膝一,帶、褾、襈,並紅羅夾製,繡昇龍二。
綬一副:大綬以赤黃黑白綠縹六綵織,紅羅托裏,小綬三色,同大綬,銷金黃羅綬頭,上間施三玉環,皆刻雲龍,大綬五百首,小綬半之。
緋白大帶一,銷金黃羅帶頭,鈿窠二十四。
紅羅勒帛一,青羅抹帶一。
玉佩二,白玉上中下璜各一,半月各二,皆刻雲龍,玉滴子各二,皆以真珠穿製。
金篦鉤、獸面、水葉、環、釘。
涼帶一,紅羅裹,縷金,上有玉鵝七,〈金宅〉尾束各一,金攀龍口,以玳瑁闆襯釘腳。
舄,重底,紅羅面,白綾托裏,如意頭,銷金黃羅緣口,玉鼻仁飾以珠。
襪用緋羅加綿。
凡大祭祀、加尊號、受冊寶,則服袞冕。
行幸、齋戒出宮或禦正殿,則通天冠、絳紗袍。
鎮圭,大圭。
皇統九年十月二十四日,禮部下太常,畫鎮圭式樣,大禮使據三禮圖以進,用之。
大定十一年,太常寺按禮「大圭長三尺,抒上終葵首,天子服之」。
自西魏、隋、唐以來,大圭長尺二寸,與鎮圭同。
蓋鎮圭以鎮天下,以四鎮山為飾,今其圭已依古制,惟無大圭。
今禦府有故宋白玉圭,圓,無上閷及終葵首。
自西魏以來,所制玉笏皆長尺有二寸,方而不折,雖非先王之法,蓋後世玉難得,隨宜故也。
擬合以禦府所藏,行禮就用。
視朝之服。
初,太宗即位,始服赭黃,自後視百官朝禦袍帶。
章宗即位,以世宗之喪,有司請禦純吉,不從,乃服淡黃袍、烏犀帶。
常朝則服小帽、紅襴、偏帶或束帶。
皇後冠服。
花株冠,用盛子一,青羅表、青絹襯金紅羅托裏,用九龍、四鳳,前面大龍銜穗毬一朶,前後有花株各十有二,及鸂鶒、孔雀、雲鶴、王母仙人隊、浮動插瓣等,後有納言,上有金蟬鑻金兩博鬢,以上並用鋪翠滴粉縷金裝珍珠結製,下有金圈口,上用七寶鈿窠,後有金鈿窠二,穿紅羅鋪金款幔帶一。
褘衣,深青羅織成翬翟之形,素質,十二等,領、褾、襈並紅羅織成雲龍。
中單以素青紗製,領織成黼形十二,褾、袖、襈織成雲龍,並織紅縠造。
裳,八副,深青羅織成翟文六等,褾、襈織成紅羅雲龍,明金帶腰。
蔽膝,深青羅織成翟文三等,領緣,緅色羅織成雲龍。
明金帶大綬一,長五尺,闊一尺,黃赤白黑縹綠六彩織成,小綬三色同大綬,間七寶鈿窠,施三玉環,上碾雲龍,撚金線織成大小綬頭,紅羅花襯。
大帶,青羅朱裏,紕其外,上以朱錦,下以綠錦,紐約用青組,撚金線織成帶頭。
玉佩二朶,每朶上中下璜各一,半月墜子各二,並玉碾。
縷金打鈒獸面、篦鉤佩子各一,水葉子真珠穿綴。
青衣革帶,用縷金青羅裹造,上用金打鈒水地龍,鵝眼〈金宅〉尾,龍口攀束子共八事,以玳瑁襯金釘腳。
抹帶二,紅羅、青羅各一,並明金造,各長一丈五寸。
舄,以青羅製,白綾裏,如意頭,明金、黃羅準上用,玉鼻仁真珠裝,綴繫帶。
襪,青羅表裏,綴繫帶。
犀冠,減撥花樣,縷金裝造,上有玉簪一,下有玳瑁盤一。
皇太子冠服。
冕用白珠九旒,紅絲組為纓,青纊充耳,犀簪導。
袞,青衣朱裳,五章在衣,山、龍、華蟲、火、宗彜,四章在裳,藻、粉米、黼、黻。
白紗中單,青褾襈裾。
革帶,塗金銀鉤〈角枼〉。
蔽膝,隨裳色,為火、山二章。
瑜玉雙佩,四采織成大綬,間施玉環三。
白襪,朱舄,舄加金塗銀釦。
謁廟則服之。
遠遊冠,十八梁,金塗銀花,飾博山附蟬,紅絲組為纓,犀簪導。
朱明服,紅裳,白紗中單,方心曲領,絳紗蔽膝,白襪黑舄。
餘同袞冕。
冊寶則服之。
桓圭,長九寸、廣三寸、厚半寸,用白玉,若屋之桓楹,為二稜。
太子入朝起居及與宴,則朝服,紫袍、玉帶、雙魚袋。
其視事及見師少賔客,則服小帽、皂衫、玉束帶。
宗室及外戚并一品命婦,衣服聽用明金,期親雖別籍、女子出嫁並同。
又五品以上官母、妻,許披霞帔。
唯首飾、霞帔、領袖、腰帶,許用明金、籠金、間金之類。
其衣服止用明銀、象金及金條壓繡。
正班局分承應帶官人,雖未出職係班,其祖母及母、妻、子孫之婦、同籍兄弟之妻、及在室女
玉簪一,頂方二寸,導長一尺二寸,簪頂刻鏤塵雲龍。
袞,用青羅夾製,五綵間金繪畫,正面日一、月一、昇龍四、山十二,上下襟華蟲、火各六對,虎、蜼各六對;背面星一、昇龍四、山十二,華蟲、火各十二對,虎、蜼各六對。
中單一,白羅單製,羅領、褾、襈。
裳一,帶、褾、襈,紅羅八幅夾製,繡藻三十二、粉十六、米十六、黼三十二、黻三十二。
蔽膝一,帶、褾、襈,並紅羅夾製,繡昇龍二。
綬一副:大綬以赤黃黑白綠縹六綵織,紅羅托裏,小綬三色,同大綬,銷金黃羅綬頭,上間施三玉環,皆刻雲龍,大綬五百首,小綬半之。
緋白大帶一,銷金黃羅帶頭,鈿窠二十四。
紅羅勒帛一,青羅抹帶一。
玉佩二,白玉上中下璜各一,半月各二,皆刻雲龍,玉滴子各二,皆以真珠穿製。
金篦鉤、獸面、水葉、環、釘。
涼帶一,紅羅裹,縷金,上有玉鵝七,〈金宅〉尾束各一,金攀龍口,以玳瑁闆襯釘腳。
舄,重底,紅羅面,白綾托裏,如意頭,銷金黃羅緣口,玉鼻仁飾以珠。
襪用緋羅加綿。
凡大祭祀、加尊號、受冊寶,則服袞冕。
行幸、齋戒出宮或禦正殿,則通天冠、絳紗袍。
鎮圭,大圭。
皇統九年十月二十四日,禮部下太常,畫鎮圭式樣,大禮使據三禮圖以進,用之。
大定十一年,太常寺按禮「大圭長三尺,抒上終葵首,天子服之」。
自西魏、隋、唐以來,大圭長尺二寸,與鎮圭同。
蓋鎮圭以鎮天下,以四鎮山為飾,今其圭已依古制,惟無大圭。
今禦府有故宋白玉圭,圓,無上閷及終葵首。
自西魏以來,所制玉笏皆長尺有二寸,方而不折,雖非先王之法,蓋後世玉難得,隨宜故也。
擬合以禦府所藏,行禮就用。
視朝之服。
初,太宗即位,始服赭黃,自後視百官朝禦袍帶。
章宗即位,以世宗之喪,有司請禦純吉,不從,乃服淡黃袍、烏犀帶。
常朝則服小帽、紅襴、偏帶或束帶。
皇後冠服。
花株冠,用盛子一,青羅表、青絹襯金紅羅托裏,用九龍、四鳳,前面大龍銜穗毬一朶,前後有花株各十有二,及鸂鶒、孔雀、雲鶴、王母仙人隊、浮動插瓣等,後有納言,上有金蟬鑻金兩博鬢,以上並用鋪翠滴粉縷金裝珍珠結製,下有金圈口,上用七寶鈿窠,後有金鈿窠二,穿紅羅鋪金款幔帶一。
褘衣,深青羅織成翬翟之形,素質,十二等,領、褾、襈並紅羅織成雲龍。
中單以素青紗製,領織成黼形十二,褾、袖、襈織成雲龍,並織紅縠造。
裳,八副,深青羅織成翟文六等,褾、襈織成紅羅雲龍,明金帶腰。
蔽膝,深青羅織成翟文三等,領緣,緅色羅織成雲龍。
明金帶大綬一,長五尺,闊一尺,黃赤白黑縹綠六彩織成,小綬三色同大綬,間七寶鈿窠,施三玉環,上碾雲龍,撚金線織成大小綬頭,紅羅花襯。
大帶,青羅朱裏,紕其外,上以朱錦,下以綠錦,紐約用青組,撚金線織成帶頭。
玉佩二朶,每朶上中下璜各一,半月墜子各二,並玉碾。
縷金打鈒獸面、篦鉤佩子各一,水葉子真珠穿綴。
青衣革帶,用縷金青羅裹造,上用金打鈒水地龍,鵝眼〈金宅〉尾,龍口攀束子共八事,以玳瑁襯金釘腳。
抹帶二,紅羅、青羅各一,並明金造,各長一丈五寸。
舄,以青羅製,白綾裏,如意頭,明金、黃羅準上用,玉鼻仁真珠裝,綴繫帶。
襪,青羅表裏,綴繫帶。
犀冠,減撥花樣,縷金裝造,上有玉簪一,下有玳瑁盤一。
皇太子冠服。
冕用白珠九旒,紅絲組為纓,青纊充耳,犀簪導。
袞,青衣朱裳,五章在衣,山、龍、華蟲、火、宗彜,四章在裳,藻、粉米、黼、黻。
白紗中單,青褾襈裾。
革帶,塗金銀鉤〈角枼〉。
蔽膝,隨裳色,為火、山二章。
瑜玉雙佩,四采織成大綬,間施玉環三。
白襪,朱舄,舄加金塗銀釦。
謁廟則服之。
遠遊冠,十八梁,金塗銀花,飾博山附蟬,紅絲組為纓,犀簪導。
朱明服,紅裳,白紗中單,方心曲領,絳紗蔽膝,白襪黑舄。
餘同袞冕。
冊寶則服之。
桓圭,長九寸、廣三寸、厚半寸,用白玉,若屋之桓楹,為二稜。
太子入朝起居及與宴,則朝服,紫袍、玉帶、雙魚袋。
其視事及見師少賔客,則服小帽、皂衫、玉束帶。
宗室及外戚并一品命婦,衣服聽用明金,期親雖別籍、女子出嫁並同。
又五品以上官母、妻,許披霞帔。
唯首飾、霞帔、領袖、腰帶,許用明金、籠金、間金之類。
其衣服止用明銀、象金及金條壓繡。
正班局分承應帶官人,雖未出職係班,其祖母及母、妻、子孫之婦、同籍兄弟之妻、及在室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