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史卷三十三 志第十四 禮六
關燈
小
中
大
簾降。
典贊儀引皇太子、閤門引親王宰執四品已上官由偏門入,至于殿庭,左右分班立定。
二宣徽使導皇帝由天興門正門入,自東階升殿,詣褥位立定。
皇太子已下官合班,五品以下班于殿門外。
宣徽使奏「請皇帝先再拜」,「請詣侍神位立」,俟有司置香案酒卓訖,「請詣褥位」,又再拜,三上香、奠酒,復位,再拜。
已上,皇太子已下皆陪拜。
再奏「請詣稍東侍神位立」。
典贊儀引皇太子升殿赴褥位,先兩拜,奠酒再兩拜,降復褥位。
次閤門引終獻官趙王上殿行禮。
宣徽使奏「請皇帝詣褥位」,再兩拜。
皇太子已下官皆再拜。
禮畢,百官依前分班立。
皇帝出殿門外,入幄次,簾降,更衣。
次引皇太子已下官出宮門外立班。
皇帝乘輦,至宮門稍東降輦,步出宮門外,上馬還宮,導從侍衛如來儀。
皇太子已下官,俟車駕行然後退。
大定五年,奉旨「太祖忌辰,衍慶宮薦享止用素食,諸京凡禦容所在皆同。
又朔望皆行朝拜禮」。
六年,有司奏:「太祖皇帝忌辰,車駕親奠,百官陪拜。
今車駕巡幸,合以宰臣為班首,率百官詣衍慶宮行禮。
」從之。
十六年,奉旨「世祖、太宗忌辰,一體奉奠」。
十八年八月,太祖忌辰,世祖、太宗同在一處緻祭,有司言「歷代無一聖忌列聖預祭之典」。
擬議間,勑遣太子,一位行禮,并就祭功臣。
二十六年,以內外祖廟不同,定擬「太廟每歲五享,山陵朔、望、忌辰及節辰祭奠並依前代典故外,衍慶宮自來車駕行幸,遇祖宗忌辰百官行禮,并諸京祖廟節辰、忌辰、朔、望拜奠,雖無典故參酌,恐合依舊,以盡崇奉之意」。
從之。
別廟。
大定二年,有司擬奏閔宗無嗣,合別立廟,有司以時祭享,不稱宗,以武靈為廟號。
又奏:「唐立別廟,不必專在太廟垣內。
今武靈皇帝旣不稱宗,又不與祫享,其廟擬於太廟東墉外隙地建立。
」從之。
十四年,廟成,以武靈後謚孝成,又謂之孝成廟。
十五年三月戊申,奉安武靈皇帝及悼皇後。
前期一日,奉告太廟十一室及昭德皇後廟,餘如昭德過廟之儀。
四月十七日,夏享太廟,同時行禮,命判宗正英王爽攝太尉,充初獻官。
兵部尚書讓攝司徒,差大理卿天錫攝太常卿,充亞獻。
大興少尹高居中攝光祿卿,充終獻。
自是,歲常五享。
十七年十月,祫享太廟,「檢討唐禮,孝敬皇帝廟時享用廟舞、宮縣、登歌,讓皇帝廟至禘祫月一祭,隻用登歌,其禮制損益不同。
今武靈皇帝廟庭與太廟地步不同,難以容設宮縣樂舞,并樂器亦是闕少,看詳恐合依唐讓皇帝祫享典故,樂用登歌,所有牲牢樽俎同太廟一室行禮。
及契勘得自來祫享,遇親祠每室一犢,攝官行禮共用三犢。
今添武靈皇帝別廟行禮,合無依已奏定共用三犢,或增添牛數」。
奏奉勑旨,「太廟、別廟共用三犢,武靈皇帝廟樂用登歌,差官奏告,並準奏」。
大定十九年四月,升祔太廟,其舊廟遂毀。
昭德皇後廟。
大定二年,有司援唐典,昭德皇後合立別廟,擬於太廟內垣東北起建,從之。
三年十月七日,太廟祫享,升附睿宗皇帝并昭德皇後,神主同時制造題寫,奉詣殿庭,謁畢祔於祖姑欽仁皇後之左,享祀畢,奉主還本廟。
十二月二十一日,臘享,禮官言:「唐禮,別廟薦享皆準太廟一室之儀,伏恐今廟享畢已過質明,請別差官攝祭。
」制可。
後以殿制小,又於太廟之東別建一位。
十二年八月,廟成,正殿三間,東西各空半間,以兩間為室,從西一間西壁上安置祏室。
廟置一便門,與太廟相通。
仍以舊殿為冊寶殿,祏室奏毀。
十三年六月二十一日,奏告太廟,祭告別廟。
二十三日,奉安,用前祫享過廟儀。
有司言當用鹵簿,以廟相去不遠,參酌擬用清道二人,次團扇二人,次職掌八人,次衙官二十六人為十三重,供奉官充。
次腰輿,輿士一十六人,傘子二人,次團扇十四為七重,方扇四,次排列職掌六人,燭籠十對,輦官並錦襖盤裹。
仍令皇太子率百官行禮。
前一日,行事執事官就祠所清齋一宿,仍習儀。
執事者眡醴饌,太廟令帥其屬掃除廟之內外。
禮直官設皇太子西向位,執事官位皇太子後,近南,西向,各依品從立。
監祭,殿西階下東向立。
及親王百官位於廟庭,北向,西上。
又設祝案於神位之右,設尊彜之位於左,各加勺、幂、坫。
又設祭器,皆藉以席,左一籩
典贊儀引皇太子、閤門引親王宰執四品已上官由偏門入,至于殿庭,左右分班立定。
二宣徽使導皇帝由天興門正門入,自東階升殿,詣褥位立定。
皇太子已下官合班,五品以下班于殿門外。
宣徽使奏「請皇帝先再拜」,「請詣侍神位立」,俟有司置香案酒卓訖,「請詣褥位」,又再拜,三上香、奠酒,復位,再拜。
已上,皇太子已下皆陪拜。
再奏「請詣稍東侍神位立」。
典贊儀引皇太子升殿赴褥位,先兩拜,奠酒再兩拜,降復褥位。
次閤門引終獻官趙王上殿行禮。
宣徽使奏「請皇帝詣褥位」,再兩拜。
皇太子已下官皆再拜。
禮畢,百官依前分班立。
皇帝出殿門外,入幄次,簾降,更衣。
次引皇太子已下官出宮門外立班。
皇帝乘輦,至宮門稍東降輦,步出宮門外,上馬還宮,導從侍衛如來儀。
皇太子已下官,俟車駕行然後退。
大定五年,奉旨「太祖忌辰,衍慶宮薦享止用素食,諸京凡禦容所在皆同。
又朔望皆行朝拜禮」。
六年,有司奏:「太祖皇帝忌辰,車駕親奠,百官陪拜。
今車駕巡幸,合以宰臣為班首,率百官詣衍慶宮行禮。
」從之。
十六年,奉旨「世祖、太宗忌辰,一體奉奠」。
十八年八月,太祖忌辰,世祖、太宗同在一處緻祭,有司言「歷代無一聖忌列聖預祭之典」。
擬議間,勑遣太子,一位行禮,并就祭功臣。
二十六年,以內外祖廟不同,定擬「太廟每歲五享,山陵朔、望、忌辰及節辰祭奠並依前代典故外,衍慶宮自來車駕行幸,遇祖宗忌辰百官行禮,并諸京祖廟節辰、忌辰、朔、望拜奠,雖無典故參酌,恐合依舊,以盡崇奉之意」。
從之。
別廟。
大定二年,有司擬奏閔宗無嗣,合別立廟,有司以時祭享,不稱宗,以武靈為廟號。
又奏:「唐立別廟,不必專在太廟垣內。
今武靈皇帝旣不稱宗,又不與祫享,其廟擬於太廟東墉外隙地建立。
」從之。
十四年,廟成,以武靈後謚孝成,又謂之孝成廟。
十五年三月戊申,奉安武靈皇帝及悼皇後。
前期一日,奉告太廟十一室及昭德皇後廟,餘如昭德過廟之儀。
四月十七日,夏享太廟,同時行禮,命判宗正英王爽攝太尉,充初獻官。
兵部尚書讓攝司徒,差大理卿天錫攝太常卿,充亞獻。
大興少尹高居中攝光祿卿,充終獻。
自是,歲常五享。
十七年十月,祫享太廟,「檢討唐禮,孝敬皇帝廟時享用廟舞、宮縣、登歌,讓皇帝廟至禘祫月一祭,隻用登歌,其禮制損益不同。
今武靈皇帝廟庭與太廟地步不同,難以容設宮縣樂舞,并樂器亦是闕少,看詳恐合依唐讓皇帝祫享典故,樂用登歌,所有牲牢樽俎同太廟一室行禮。
及契勘得自來祫享,遇親祠每室一犢,攝官行禮共用三犢。
今添武靈皇帝別廟行禮,合無依已奏定共用三犢,或增添牛數」。
奏奉勑旨,「太廟、別廟共用三犢,武靈皇帝廟樂用登歌,差官奏告,並準奏」。
大定十九年四月,升祔太廟,其舊廟遂毀。
昭德皇後廟。
大定二年,有司援唐典,昭德皇後合立別廟,擬於太廟內垣東北起建,從之。
三年十月七日,太廟祫享,升附睿宗皇帝并昭德皇後,神主同時制造題寫,奉詣殿庭,謁畢祔於祖姑欽仁皇後之左,享祀畢,奉主還本廟。
十二月二十一日,臘享,禮官言:「唐禮,別廟薦享皆準太廟一室之儀,伏恐今廟享畢已過質明,請別差官攝祭。
」制可。
後以殿制小,又於太廟之東別建一位。
十二年八月,廟成,正殿三間,東西各空半間,以兩間為室,從西一間西壁上安置祏室。
廟置一便門,與太廟相通。
仍以舊殿為冊寶殿,祏室奏毀。
十三年六月二十一日,奏告太廟,祭告別廟。
二十三日,奉安,用前祫享過廟儀。
有司言當用鹵簿,以廟相去不遠,參酌擬用清道二人,次團扇二人,次職掌八人,次衙官二十六人為十三重,供奉官充。
次腰輿,輿士一十六人,傘子二人,次團扇十四為七重,方扇四,次排列職掌六人,燭籠十對,輦官並錦襖盤裹。
仍令皇太子率百官行禮。
前一日,行事執事官就祠所清齋一宿,仍習儀。
執事者眡醴饌,太廟令帥其屬掃除廟之內外。
禮直官設皇太子西向位,執事官位皇太子後,近南,西向,各依品從立。
監祭,殿西階下東向立。
及親王百官位於廟庭,北向,西上。
又設祝案於神位之右,設尊彜之位於左,各加勺、幂、坫。
又設祭器,皆藉以席,左一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