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史卷二十五 志第六 地理中
關燈
小
中
大
。
鎮十永寧、漕口、王家市、櫟頭、永清、椒陂、正陽、江陂、界溝、斤溝。
泰和有潁水。
沈丘有武丘。
鎮一永安。
宿州,中,防禦。
宋符離郡保靜軍節度,隸揚州。
國初隸山東西路,大定六年來屬。
貞祐三年陞為節鎮,軍曰保靜。
戶五萬五千五十八。
縣四、鎮八:舊有荊山鎮。
符離倚。
有諸陽山、汴河、睢水、陴湖。
鎮三曲溝、符離、黃團。
臨渙有嵇山、汴河、肥水。
鎮三柳子、蘄澤、桐墟。
靈璧宋元祐元年置。
鎮一西固。
蘄有渙水、渦水、蘄水。
鎮一靜安。
泗州,中,防禦使。
宋臨淮郡。
正隆四年正月罷鳳翔府、唐、鄧、潁、蔡、鞏、洮等州并膠西縣諸榷場,但置榷場於泗州。
先隸山東西路,大定六年來屬。
戶八千九十二。
縣四、鎮六: 淮平舊盱眙縣,明昌六年以宋有盱眙軍,故更。
虹有朱山、汴河、淮水、廣濟渠。
鎮二千仙、通海。
臨淮 鎮四安河、吳城、青陽、翟家灣。
睢寧興定二年四月以宿遷縣之古城置。
又有淮濵,興定二年四月以桃園置,元光二年四月廢。
邊戍,皇統元年十月,都元帥宗弼與宋約,以淮水中流為界,西自鄧州南四十裡、西南四十裡為界。
泰和八年設沿淮巡檢使,及朐山縣完瀆村創立巡路,置巡檢。
河北東路。
天會七年析河北為東、西路,各置本路兵馬都緫管。
府一,領節鎮二,防禦一,刺郡五,縣三十,鎮三十五。
河間府,中,緫管府,瀛海軍。
宋河間郡瀛海軍。
天會七年置緫管府。
正隆間升為次府,置瀛州瀛海軍節度使兼緫管,置轉運司。
後復置緫管府,河北東西大名等路提刑司。
產無縫綿、滄鹽、藺席、馬藺花、香附子、錢戲蟹、乾魚。
戶三萬一千六百九十一。
縣二、鎮三: 河間倚。
有滹沱河、君子館。
鎮三束城、永寧、北林。
肅寧 蠡州,下,刺史。
宋永寧軍,國初因之,天會七年陞為寧州博野郡軍,天德三年更為蠡州。
戶二萬九千七百九十七。
縣一、鎮一: 博野倚。
有沙河、唐河。
鎮一新橋。
莫州,下,刺史。
宋文安郡軍防禦,治任丘。
貞祐二年五月降為鄚亭縣。
戶二萬二千九百三十三。
縣一、鎮一: 任丘 鎮一長豐。
獻州,下,刺史。
本樂壽縣,天會七年升為壽州,天德三年更今名。
戶五萬六百三十二。
縣二、鎮十: 樂壽倚。
有徒駭河、房淵、漢獻王陵。
交河大定七年以石家圈置。
鎮十景城、南大樹、劉解、槐家、參軍、貫河、北望、夾灘、策河、沙渦。
冀州,上。
宋信都郡,天會七年仍舊置安武軍節度。
戶三千六百七十。
縣五、鎮三: 信都倚。
有胡盧河、降水。
鎮一來遠,後廢。
南宮有降水枯瀆。
鎮三唐陽,後增寧化、七公二鎮。
衡水有長蘆河、降水。
武邑有漳河、長蘆河。
鎮一觀津,後廢。
棗強 鎮一廣川,後廢。
深州,上,刺史。
宋饒陽郡防禦,國初為刺郡。
戶五萬六千三百四十。
縣五、鎮一: 靜安倚。
有衡漳水、大陸澤。
鎮一下博。
束鹿有衡漳水、滹沱河。
武強置河倉。
有衡漳水、武強泉。
饒陽有滹沱河。
安平有沙水、滹沱河。
清州,中。
宋乾寧郡軍,國初因置軍,天會七年以守邊置防禦。
戶四萬七千八百七十五。
縣三、鎮一: 會川本名乾寧,貞元元年更名。
置河倉。
鎮一範橋。
興濟本隸滄州,大定六年來屬。
靖海明昌四年以清州窩子口置。
滄州,上,橫海軍節度。
宋景城郡。
貞元二年來屬。
戶一十萬四千七百七十四。
縣五、鎮十一: 清池置河倉。
有浮陽水、徒駭河。
鎮五長蘆、新饒安、舊饒安、乾符、郭疃。
舊有郭橋,後廢。
無棣有老烏山、鬲津河。
鎮一分水。
鹽山有鹽山、浮水。
鎮四海豐、海潤,後增利豐、撲頭二鎮。
南皮置河倉。
有大、小台山、永濟渠、潔河。
鎮一馬明。
樂陵有鬲津河、篤馬河、鉤盤河。
舊有會寧河、永利、東中三鎮,後廢。
景州,上,刺史。
宋永靜軍同下州,治東光。
國初陞為景州,貞元二年來屬。
大安間更為觀州,避章廟諱也。
戶六萬五千八百二十八。
縣六、鎮四: 東光倚。
置河倉。
有永濟渠、漳河。
鎮一建橋。
阜城有衡水、漳水河。
劉豫祖塋在縣南十二裡。
將陵置河倉。
有永濟渠、鉤盤河。
吳橋有永濟渠。
蓨宋隸冀州。
有漳河、蓨市。
寧津 鎮三西保安、廣平、會津。
河北西路。
天會七年析為西路。
府三,領節鎮二,防禦二,刺郡五,縣六十一。
真定府,上,緫管府,成德軍。
宋常山郡鎮州成德軍節度,正隆間依舊次府,置本路兵馬都緫管府、轉運司。
產瓷器、銅、鐵。
有丹粉場、烏梨。
藥則有茴香、零陵香、禦米殼、天南星、皂角、木瓜、芎、井泉石。
戶一十三萬七千一百三十七。
縣九、鎮三: 真定倚。
有大茂山、滋水、滹沱水。
槁城有滋水、滹沱水。
平山 欒城有泜水、洨水。
獲鹿興定三年三月升為鎮寧州,權河北西路,以經略使武仙駐焉。
有萆山、滹沱水。
行唐有玉女山、常山。
鎮二嘉祐、北鎮。
舊有行臺、新年二鎮,後廢。
阜平明昌四年以北鎮置。
靈壽 鎮一慈谷。
元氏有封龍山、槐河。
威州,下,刺史。
天會七年以井陘縣升,置陘山郡軍,後為刺郡。
戶八千三百一十。
縣一: 井陘 沃州,上,刺史。
宋徽宗升為慶源府趙郡慶源軍,治平棘。
天會七年改為趙州,天德三年更為沃州,蓋取水沃火之義,軍曰趙郡軍。
後廢軍。
戶三萬八千一百八十五。
縣七、鎮一: 平棘倚。
有洨水、槐水。
臨城有敦輿山、彭山、泜水。
高邑有贊皇山、濟水。
贊皇 寧晉有洨水、寢水。
鎮一奉城。
柏鄉 隆平 邢州,上,安國軍節度。
宋信德府鉅
鎮十永寧、漕口、王家市、櫟頭、永清、椒陂、正陽、江陂、界溝、斤溝。
泰和有潁水。
沈丘有武丘。
鎮一永安。
宿州,中,防禦。
宋符離郡保靜軍節度,隸揚州。
國初隸山東西路,大定六年來屬。
貞祐三年陞為節鎮,軍曰保靜。
戶五萬五千五十八。
縣四、鎮八:舊有荊山鎮。
符離倚。
有諸陽山、汴河、睢水、陴湖。
鎮三曲溝、符離、黃團。
臨渙有嵇山、汴河、肥水。
鎮三柳子、蘄澤、桐墟。
靈璧宋元祐元年置。
鎮一西固。
蘄有渙水、渦水、蘄水。
鎮一靜安。
泗州,中,防禦使。
宋臨淮郡。
正隆四年正月罷鳳翔府、唐、鄧、潁、蔡、鞏、洮等州并膠西縣諸榷場,但置榷場於泗州。
先隸山東西路,大定六年來屬。
戶八千九十二。
縣四、鎮六: 淮平舊盱眙縣,明昌六年以宋有盱眙軍,故更。
虹有朱山、汴河、淮水、廣濟渠。
鎮二千仙、通海。
臨淮 鎮四安河、吳城、青陽、翟家灣。
睢寧興定二年四月以宿遷縣之古城置。
又有淮濵,興定二年四月以桃園置,元光二年四月廢。
邊戍,皇統元年十月,都元帥宗弼與宋約,以淮水中流為界,西自鄧州南四十裡、西南四十裡為界。
泰和八年設沿淮巡檢使,及朐山縣完瀆村創立巡路,置巡檢。
河北東路。
天會七年析河北為東、西路,各置本路兵馬都緫管。
府一,領節鎮二,防禦一,刺郡五,縣三十,鎮三十五。
河間府,中,緫管府,瀛海軍。
宋河間郡瀛海軍。
天會七年置緫管府。
正隆間升為次府,置瀛州瀛海軍節度使兼緫管,置轉運司。
後復置緫管府,河北東西大名等路提刑司。
產無縫綿、滄鹽、藺席、馬藺花、香附子、錢戲蟹、乾魚。
戶三萬一千六百九十一。
縣二、鎮三: 河間倚。
有滹沱河、君子館。
鎮三束城、永寧、北林。
肅寧 蠡州,下,刺史。
宋永寧軍,國初因之,天會七年陞為寧州博野郡軍,天德三年更為蠡州。
戶二萬九千七百九十七。
縣一、鎮一: 博野倚。
有沙河、唐河。
鎮一新橋。
莫州,下,刺史。
宋文安郡軍防禦,治任丘。
貞祐二年五月降為鄚亭縣。
戶二萬二千九百三十三。
縣一、鎮一: 任丘 鎮一長豐。
獻州,下,刺史。
本樂壽縣,天會七年升為壽州,天德三年更今名。
戶五萬六百三十二。
縣二、鎮十: 樂壽倚。
有徒駭河、房淵、漢獻王陵。
交河大定七年以石家圈置。
鎮十景城、南大樹、劉解、槐家、參軍、貫河、北望、夾灘、策河、沙渦。
冀州,上。
宋信都郡,天會七年仍舊置安武軍節度。
戶三千六百七十。
縣五、鎮三: 信都倚。
有胡盧河、降水。
鎮一來遠,後廢。
南宮有降水枯瀆。
鎮三唐陽,後增寧化、七公二鎮。
衡水有長蘆河、降水。
武邑有漳河、長蘆河。
鎮一觀津,後廢。
棗強 鎮一廣川,後廢。
深州,上,刺史。
宋饒陽郡防禦,國初為刺郡。
戶五萬六千三百四十。
縣五、鎮一: 靜安倚。
有衡漳水、大陸澤。
鎮一下博。
束鹿有衡漳水、滹沱河。
武強置河倉。
有衡漳水、武強泉。
饒陽有滹沱河。
安平有沙水、滹沱河。
清州,中。
宋乾寧郡軍,國初因置軍,天會七年以守邊置防禦。
戶四萬七千八百七十五。
縣三、鎮一: 會川本名乾寧,貞元元年更名。
置河倉。
鎮一範橋。
興濟本隸滄州,大定六年來屬。
靖海明昌四年以清州窩子口置。
滄州,上,橫海軍節度。
宋景城郡。
貞元二年來屬。
戶一十萬四千七百七十四。
縣五、鎮十一: 清池置河倉。
有浮陽水、徒駭河。
鎮五長蘆、新饒安、舊饒安、乾符、郭疃。
舊有郭橋,後廢。
無棣有老烏山、鬲津河。
鎮一分水。
鹽山有鹽山、浮水。
鎮四海豐、海潤,後增利豐、撲頭二鎮。
南皮置河倉。
有大、小台山、永濟渠、潔河。
鎮一馬明。
樂陵有鬲津河、篤馬河、鉤盤河。
舊有會寧河、永利、東中三鎮,後廢。
景州,上,刺史。
宋永靜軍同下州,治東光。
國初陞為景州,貞元二年來屬。
大安間更為觀州,避章廟諱也。
戶六萬五千八百二十八。
縣六、鎮四: 東光倚。
置河倉。
有永濟渠、漳河。
鎮一建橋。
阜城有衡水、漳水河。
劉豫祖塋在縣南十二裡。
將陵置河倉。
有永濟渠、鉤盤河。
吳橋有永濟渠。
蓨宋隸冀州。
有漳河、蓨市。
寧津 鎮三西保安、廣平、會津。
河北西路。
天會七年析為西路。
府三,領節鎮二,防禦二,刺郡五,縣六十一。
真定府,上,緫管府,成德軍。
宋常山郡鎮州成德軍節度,正隆間依舊次府,置本路兵馬都緫管府、轉運司。
產瓷器、銅、鐵。
有丹粉場、烏梨。
藥則有茴香、零陵香、禦米殼、天南星、皂角、木瓜、芎、井泉石。
戶一十三萬七千一百三十七。
縣九、鎮三: 真定倚。
有大茂山、滋水、滹沱水。
槁城有滋水、滹沱水。
平山 欒城有泜水、洨水。
獲鹿興定三年三月升為鎮寧州,權河北西路,以經略使武仙駐焉。
有萆山、滹沱水。
行唐有玉女山、常山。
鎮二嘉祐、北鎮。
舊有行臺、新年二鎮,後廢。
阜平明昌四年以北鎮置。
靈壽 鎮一慈谷。
元氏有封龍山、槐河。
威州,下,刺史。
天會七年以井陘縣升,置陘山郡軍,後為刺郡。
戶八千三百一十。
縣一: 井陘 沃州,上,刺史。
宋徽宗升為慶源府趙郡慶源軍,治平棘。
天會七年改為趙州,天德三年更為沃州,蓋取水沃火之義,軍曰趙郡軍。
後廢軍。
戶三萬八千一百八十五。
縣七、鎮一: 平棘倚。
有洨水、槐水。
臨城有敦輿山、彭山、泜水。
高邑有贊皇山、濟水。
贊皇 寧晉有洨水、寢水。
鎮一奉城。
柏鄉 隆平 邢州,上,安國軍節度。
宋信德府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