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史卷二十四 志第五 地理上
關燈
小
中
大
八年廢州更名來屬。
有淩河。
有遼景宗乾陵。
鎮二閭陽、衡家。
寨二大斧山、北川。
懿州,下,寧昌軍節度使。
遼嘗更軍名慶懿,又為廣順,復更今名。
金因之,先隸鹹平府,泰和末來屬。
戶四萬二千三百五十一。
縣二:大定六年罷川州,以宜民、同昌二縣來屬。
承安二年復以二縣隸川州。
泰和四年罷川州,以宜民隸興中,同昌隸義州。
順安 靈山本渤海靈峰縣地。
興中府,散,下。
本唐營州城,遼太祖遷漢民以實之,曰霸州彰武軍,重熈十一年升為府,更今名,金因之。
戶四萬九百二十七。
縣四、鎮三: 興中本漢柳城地。
南有淩河。
鎮一黔城。
永德遼安德州化平軍安德縣,世宗大定七年更今名。
北有淩河。
鎮一阜安。
興城遼嚴州保肅軍縣故名,皇統三年廢州隸錦州。
有桃花島。
宜民遼川州長寧軍,會同中嘗名白川州,天祿五年去「白」字,國初因之,與同昌縣皆隸焉。
大定六年降為宜民縣,隸懿州。
承安二年復置川州,改徽川寨為徽川縣,為懿州支郡。
泰和四年罷州及徽川縣來屬。
鎮一鹹康,遼縣也,國初廢為鎮。
建州,下,保靖軍刺史。
遼初名軍曰武寧,後更,金因之。
戶一萬一千四百三十九。
縣一: 永霸本唐昌黎縣地。
全州,下,盤安軍節度使。
承安二年置,改胡設務為靜封縣,黑河鋪為盧川縣,撥北京三韓縣烈虎等五猛安以隸焉。
貞祐二年四月嘗僑置于平州。
戶九千三百一十九。
縣一: 安豐承安元年十月改豐州鋪為安豐縣,隸臨潢府,二年置全州盤安軍節度使治。
有黃河、黑河。
臨潢府,下,緫管府。
地名西樓,遼為上京,國初因稱之,天眷元年改為北京。
天德二年改北京為臨潢府路,以北京路都轉運司為臨潢府路轉運司,天德三年罷。
貞元元年以大定府為北京後,但置北京臨潢路提刑司。
大定後罷路,併入大定府路。
貞祐二年四月嘗僑置于平州。
有天平山、好水川,行宮地也,大定二十五年命名。
有撒裡乃地,熈宗皇統九年嘗避暑于此。
有陷泉,國言曰落孛魯。
有合裊追古思阿不漠合沙地。
戶六萬七千九百七。
縣五、堡三十七:大定間二十四,後增。
臨潢倚。
有金粟河。
長泰有立列隻山,其北千餘裡有龍駒河,國言曰喝必剌。
有撒裡葛睹地。
盧川承安二年以黑河鋪升,隸全州,後復來屬。
有潢河。
寧塞泰和元年五月置。
有滑河。
長寧遼永州永昌軍縣故名,太祖天輔七年嘗置節度使,皇統三年廢州來屬。
慶州,下,玄寧軍刺史。
境內有遼祖州,天會八年改為奉州,皇統三年廢,遼太祖祖陵在焉。
境內有遼懷州,舊置奉陵軍,天會八年更為奉德軍,皇統三年廢,遼太宗、穆宗懷陵在焉。
北山有遼聖宗、興宗、道宗慶陵。
城中有遼行宮,比他州為富庶,遼時刺此郡者非耶律、蕭氏不與,遼國寶貨多聚藏於此。
北至界二十裡,南至盧川二百二十,西至桓州九百,東至臨潢一百六十。
戶二千七。
縣一:舊有孝安縣,天會八年改為慶民縣,皇統三年廢。
朔平有榷場務。
興州,寧朔軍節度使。
本遼北安州興化軍,皇統三年降軍置興化縣,承安五年升為興州,置節度,軍名寧朔,改利民寨為利民縣,撥梅堅河徒門必罕、寧江、速馬剌三猛安隸焉。
貞祐二年四月僑置于密雲縣。
戶一萬五千九百七十。
縣二:又有利民縣,承安五年以利民寨升,泰和四年廢。
興化倚。
遼舊縣,皇統三年降興化軍置,隸大定府,承安五年建興州於縣,為倚郭。
舊有白檀鎮。
宜興本興化縣白檀鎮,泰和三年陞為縣來屬。
泰州,德昌軍節度使。
遼時本契丹二十部族牧地,海陵正隆間,置德昌軍,隸上京,大定二十五年罷之。
承安三年復置于長春縣,以舊泰州為金安縣,隸焉。
北至邊四百裡,南至懿州八百裡,東至肇州三百五十裡。
戶三千五百四。
縣一、舊有金安縣,承安三年置,尋廢。
堡十九: 長春遼長春州韶陽軍,天德二年降為縣,隸肇州,承安三年來屬。
有撻魯古河、鴨子河。
有別裡不泉。
邊堡,大定二十一年三月,世宗以東北路招討司十九堡在泰州之境,及臨潢路舊設二十四堡障參差不齊,遣大理司直蒲察張家奴等往視其處置。
於是東北自達裡帶石堡子至鶴五河地分,臨潢路自鶴五河堡子至撒裡乃,皆取直列置堡戍。
評事移剌敏言:「東北及臨潢所置,土塉樵絕,當令所徙之民姑逐水草以居,分遣丁壯營畢,開壕塹以備邊。
」上令無水草地官為建屋,及臨潢路諸堡皆以放良人戍守。
省議:「臨潢路二十四堡,堡置戶三十,共為七百二十,若營建畢,官給一歲之食。
」上以年飢權寢,姑令開壕為備。
四月,遣吏部郎中奚胡失海經畫壕塹,旋為沙雪堙塞,不足為禦。
乃言:「可築二百五十堡,堡日用工三百,計一月可畢,糧亦足備,可為邊防久計。
泰州九堡、臨潢五堡之地斥鹵,官可為屋外,自撒裡乃以西十九堡,舊戍軍舍少,可令大鹽濼官木三萬餘,與直東堡近嶺求木,每家官為構室一椽以處之。
」 西京路,府二,領節鎮七,刺郡八,縣三十九,鎮九。
大定五年建宮室,名其殿曰保安,其門南曰奉天,東曰宣仁,西曰阜成。
天會三年建太祖原廟。
大同府,中,西京留守司。
晉雲州大同軍節度,遼重熈十三年,升為西京,府名大同,金因之。
皇統元年,以燕京路隸尚書省,西京及山後諸部族隸元帥府。
舊置兵馬都部署司,天德二年,改置本路都緫管府,後更置留守司。
置轉運司及中都西京路提刑司。
貢瑪瑙環子、瑪瑙數珠。
產白駝、安息香、松明、松脂、黃連、百藥煎、芥子煎、鹽、撈鹽、石綠、綠礬、鐵、甘草、枸杞、碾玉砂、地蕈。
戶九萬八千四百四十四。
縣七、鎮三: 大同倚。
遼析雲中置,金因之。
有牛皮關、武周山、方山、奚望山、盛樂城、禦河、鬬雞臺、平城外郭鹽場、如渾水、桑乾河、紇真山。
有遼帝後像,在華嚴寺。
鎮一奉義。
雲中晉舊縣名。
宣寧遼德州昭聖軍宣德縣,大定八年更名。
有官山、彌陀山、石綠山,產碾玉砂。
鎮一窟龍城。
懷安晉故縣名。
天成遼析雲中置。
白登本名長清,大定七年更。
有白登臺、採掠山。
懷仁遼析雲中置,貞祐二年五月升為雲州。
有黃花嶺、錦屏山、清涼山、金龍山、早起城、日中城。
鎮一安七疃。
豐州,下,天德軍節度使。
遼嘗更軍名應天,尋復,金因之。
皇統九年升為天德緫管府,置西南路招討司,以天德尹兼領之。
大定元年降為天德軍節度使,兼豐州管內觀察使,以元管部族直撒、軍馬公事,並隸西南路招討司。
產不灰木、地蕈。
戶二萬二千六百八十三。
縣一、鎮一: 富民晉舊名。
有黑山、神山。
鎮一振武。
弘州,下,刺史。
遼名軍曰博寧,本襄陰村,統和
有淩河。
有遼景宗乾陵。
鎮二閭陽、衡家。
寨二大斧山、北川。
懿州,下,寧昌軍節度使。
遼嘗更軍名慶懿,又為廣順,復更今名。
金因之,先隸鹹平府,泰和末來屬。
戶四萬二千三百五十一。
縣二:大定六年罷川州,以宜民、同昌二縣來屬。
承安二年復以二縣隸川州。
泰和四年罷川州,以宜民隸興中,同昌隸義州。
順安 靈山本渤海靈峰縣地。
興中府,散,下。
本唐營州城,遼太祖遷漢民以實之,曰霸州彰武軍,重熈十一年升為府,更今名,金因之。
戶四萬九百二十七。
縣四、鎮三: 興中本漢柳城地。
南有淩河。
鎮一黔城。
永德遼安德州化平軍安德縣,世宗大定七年更今名。
北有淩河。
鎮一阜安。
興城遼嚴州保肅軍縣故名,皇統三年廢州隸錦州。
有桃花島。
宜民遼川州長寧軍,會同中嘗名白川州,天祿五年去「白」字,國初因之,與同昌縣皆隸焉。
大定六年降為宜民縣,隸懿州。
承安二年復置川州,改徽川寨為徽川縣,為懿州支郡。
泰和四年罷州及徽川縣來屬。
鎮一鹹康,遼縣也,國初廢為鎮。
建州,下,保靖軍刺史。
遼初名軍曰武寧,後更,金因之。
戶一萬一千四百三十九。
縣一: 永霸本唐昌黎縣地。
全州,下,盤安軍節度使。
承安二年置,改胡設務為靜封縣,黑河鋪為盧川縣,撥北京三韓縣烈虎等五猛安以隸焉。
貞祐二年四月嘗僑置于平州。
戶九千三百一十九。
縣一: 安豐承安元年十月改豐州鋪為安豐縣,隸臨潢府,二年置全州盤安軍節度使治。
有黃河、黑河。
臨潢府,下,緫管府。
地名西樓,遼為上京,國初因稱之,天眷元年改為北京。
天德二年改北京為臨潢府路,以北京路都轉運司為臨潢府路轉運司,天德三年罷。
貞元元年以大定府為北京後,但置北京臨潢路提刑司。
大定後罷路,併入大定府路。
貞祐二年四月嘗僑置于平州。
有天平山、好水川,行宮地也,大定二十五年命名。
有撒裡乃地,熈宗皇統九年嘗避暑于此。
有陷泉,國言曰落孛魯。
有合裊追古思阿不漠合沙地。
戶六萬七千九百七。
縣五、堡三十七:大定間二十四,後增。
臨潢倚。
有金粟河。
長泰有立列隻山,其北千餘裡有龍駒河,國言曰喝必剌。
有撒裡葛睹地。
盧川承安二年以黑河鋪升,隸全州,後復來屬。
有潢河。
寧塞泰和元年五月置。
有滑河。
長寧遼永州永昌軍縣故名,太祖天輔七年嘗置節度使,皇統三年廢州來屬。
慶州,下,玄寧軍刺史。
境內有遼祖州,天會八年改為奉州,皇統三年廢,遼太祖祖陵在焉。
境內有遼懷州,舊置奉陵軍,天會八年更為奉德軍,皇統三年廢,遼太宗、穆宗懷陵在焉。
北山有遼聖宗、興宗、道宗慶陵。
城中有遼行宮,比他州為富庶,遼時刺此郡者非耶律、蕭氏不與,遼國寶貨多聚藏於此。
北至界二十裡,南至盧川二百二十,西至桓州九百,東至臨潢一百六十。
戶二千七。
縣一:舊有孝安縣,天會八年改為慶民縣,皇統三年廢。
朔平有榷場務。
興州,寧朔軍節度使。
本遼北安州興化軍,皇統三年降軍置興化縣,承安五年升為興州,置節度,軍名寧朔,改利民寨為利民縣,撥梅堅河徒門必罕、寧江、速馬剌三猛安隸焉。
貞祐二年四月僑置于密雲縣。
戶一萬五千九百七十。
縣二:又有利民縣,承安五年以利民寨升,泰和四年廢。
興化倚。
遼舊縣,皇統三年降興化軍置,隸大定府,承安五年建興州於縣,為倚郭。
舊有白檀鎮。
宜興本興化縣白檀鎮,泰和三年陞為縣來屬。
泰州,德昌軍節度使。
遼時本契丹二十部族牧地,海陵正隆間,置德昌軍,隸上京,大定二十五年罷之。
承安三年復置于長春縣,以舊泰州為金安縣,隸焉。
北至邊四百裡,南至懿州八百裡,東至肇州三百五十裡。
戶三千五百四。
縣一、舊有金安縣,承安三年置,尋廢。
堡十九: 長春遼長春州韶陽軍,天德二年降為縣,隸肇州,承安三年來屬。
有撻魯古河、鴨子河。
有別裡不泉。
邊堡,大定二十一年三月,世宗以東北路招討司十九堡在泰州之境,及臨潢路舊設二十四堡障參差不齊,遣大理司直蒲察張家奴等往視其處置。
於是東北自達裡帶石堡子至鶴五河地分,臨潢路自鶴五河堡子至撒裡乃,皆取直列置堡戍。
評事移剌敏言:「東北及臨潢所置,土塉樵絕,當令所徙之民姑逐水草以居,分遣丁壯營畢,開壕塹以備邊。
」上令無水草地官為建屋,及臨潢路諸堡皆以放良人戍守。
省議:「臨潢路二十四堡,堡置戶三十,共為七百二十,若營建畢,官給一歲之食。
」上以年飢權寢,姑令開壕為備。
四月,遣吏部郎中奚胡失海經畫壕塹,旋為沙雪堙塞,不足為禦。
乃言:「可築二百五十堡,堡日用工三百,計一月可畢,糧亦足備,可為邊防久計。
泰州九堡、臨潢五堡之地斥鹵,官可為屋外,自撒裡乃以西十九堡,舊戍軍舍少,可令大鹽濼官木三萬餘,與直東堡近嶺求木,每家官為構室一椽以處之。
」 西京路,府二,領節鎮七,刺郡八,縣三十九,鎮九。
大定五年建宮室,名其殿曰保安,其門南曰奉天,東曰宣仁,西曰阜成。
天會三年建太祖原廟。
大同府,中,西京留守司。
晉雲州大同軍節度,遼重熈十三年,升為西京,府名大同,金因之。
皇統元年,以燕京路隸尚書省,西京及山後諸部族隸元帥府。
舊置兵馬都部署司,天德二年,改置本路都緫管府,後更置留守司。
置轉運司及中都西京路提刑司。
貢瑪瑙環子、瑪瑙數珠。
產白駝、安息香、松明、松脂、黃連、百藥煎、芥子煎、鹽、撈鹽、石綠、綠礬、鐵、甘草、枸杞、碾玉砂、地蕈。
戶九萬八千四百四十四。
縣七、鎮三: 大同倚。
遼析雲中置,金因之。
有牛皮關、武周山、方山、奚望山、盛樂城、禦河、鬬雞臺、平城外郭鹽場、如渾水、桑乾河、紇真山。
有遼帝後像,在華嚴寺。
鎮一奉義。
雲中晉舊縣名。
宣寧遼德州昭聖軍宣德縣,大定八年更名。
有官山、彌陀山、石綠山,產碾玉砂。
鎮一窟龍城。
懷安晉故縣名。
天成遼析雲中置。
白登本名長清,大定七年更。
有白登臺、採掠山。
懷仁遼析雲中置,貞祐二年五月升為雲州。
有黃花嶺、錦屏山、清涼山、金龍山、早起城、日中城。
鎮一安七疃。
豐州,下,天德軍節度使。
遼嘗更軍名應天,尋復,金因之。
皇統九年升為天德緫管府,置西南路招討司,以天德尹兼領之。
大定元年降為天德軍節度使,兼豐州管內觀察使,以元管部族直撒、軍馬公事,並隸西南路招討司。
產不灰木、地蕈。
戶二萬二千六百八十三。
縣一、鎮一: 富民晉舊名。
有黑山、神山。
鎮一振武。
弘州,下,刺史。
遼名軍曰博寧,本襄陰村,統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