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史卷二十 志第一 天文
關燈
小
中
大
芒相及,同在張一度。
十一月庚子未刻,有流星如太白者二,光芒如炬,幾一丈,起東北沒東南。
衛紹王大安元年正月辛醜,有飛星如火,起天市垣,尾迹如赤龍之狀,移刻散。
二月乙醜朔,太白晝見,經天。
六月丁醜,月食。
十月乙醜,月食熒惑。
丙寅,歲星犯左執法。
二年正月庚戌朔,日中有流星出,大如盆,其色碧,西行,漸如車輪,尾長數丈,沒于濁中,至地復起,光散如火,移刻滅。
二月,客星入紫微中,其光散如赤龍之狀。
三年正月乙酉,熒惑入氐中,凡十有一日乃出。
二月,熒惑犯房;閏月,犯鍵閉星;十月癸巳,犯壘壁陣。
崇慶元年春三月,日正午,日、月、太白皆相去咫尺。
宣宗貞祐元年十一月丙子,熒惑入壘壁陣。
二年二月庚戌,月食。
八月丁未,月食。
九月丁亥,太白晝見於軫。
十一月庚辰,鎮星犯太微東垣上相。
辛巳,熒惑犯房、鉤鈐。
三年七月庚申,有流星如太白,其色青白,有尾出紫微垣北極之旁,入貫索中。
己卯,月入畢,至戊夜犯畢大星。
八月辛醜,月食,旣。
十二月庚寅,太白晝見於危,八十有五日伏。
四年正月乙卯夜,中天有流星大如十,色赤長丈餘,墜於西南,其聲如雷。
二月己亥,月食。
四月丁酉,太白晝見於奎,百九十有六日乃伏。
六月丙申,歲星晝見於奎,百有一日乃伏。
閏七月乙未,月食;辛醜,犯畢。
十一月丙戌,月暈歲星,歲在奎,月在壁;己醜,犯畢大星;十二月戊午,復犯畢大星。
興定元年正月乙酉,月犯畢左股第二星。
四月戊辰,太白晝見於井,百六十有二日乃伏。
八月戊申,歲星晝見於昴,六十有七日伏。
九月癸巳,月犯東井西扇第二星。
十月癸醜,夜有流星大如杯,尾長丈餘,自軒轅起貫太微,沒於角宿之上。
十一月癸未,月暈歲星、熒惑二星,木在胃,火在昴。
丙戌,太白晝見。
十二月戊午,月食。
二年六月乙卯,月食。
八月壬戌,有流星大如杯,尾長丈餘,其光燭地,起建星沒尾中。
一雲自東北至西北而墜,其光如塔狀,先有聲如風,後若雷者三,牎紙皆震。
十月庚申,月犯軒轅左角之少民星。
十二月壬子,月食,旣。
三年五月庚戌,月食,旣。
壬子,太白晝見於參,三十有六日經天,又百八十四日乃伏。
七月壬寅初昏,有星自西南來,其光燭地,狀如月而稍不圓,色青白,有小星千百環之,若迸火然,墜於東北,少頃有聲如鼓。
八月丁卯,歲星犯輿鬼東南星。
己巳,歲星晝見於柳,百有九日乃伏。
十一月乙巳,月食。
癸醜,白虹二,夾月,尋復貫之。
四年正月庚子,月犯東井。
三月甲寅,歲星犯鬼、積屍氣。
五月甲辰,月食;六月戊辰,犯鎮星。
己巳,太白晝見於張,百八十有四日乃伏。
十一月壬辰,歲星晝見于翼,六十有七日,夜又犯靈臺北第一星。
五年正月辛醜,太白晝見於牛,二百三十有二日乃伏。
司天夾谷德玉等奏以為臣強之象,請緻祭以禳之。
宣宗曰:「鬥、牛吳分,蓋宋境也。
他國有災,吾禳之可乎。
」九月庚戌,歲星犯左執法。
閏十二月戊子,熒惑犯軒轅。
甲午,月犯熒惑。
戊戌,鎮星晝見于軫。
己亥,太白晝見於室。
六年正月辛酉,月犯熒惑;壬戌,犯軒轅。
三月壬子,月食太白。
癸亥,月食。
丙寅,歲星犯太微左執法。
七月乙亥,太白經天,與日爭光。
八月己卯,彗星出於亢宿、右攝提、周鼎之間,指大角。
太史奏:「除舊布新之象,宜改元修政以消天變。
」於是,改是年為元光元年。
九月丁未,滅。
壬申,月食歲星。
元光二年八月乙亥,熒惑入輿鬼,掩積屍氣;十月壬午,犯靈臺;十一月,又犯心大星。
哀宗正大元年正月丙午,月犯昴;三月癸醜,犯熒惑。
是月,熒惑逆行犯左執法。
四月癸酉,熒惑犯右執法。
乙未,太白、辰星相犯。
三年十一月丙辰,月掩熒惑。
丁巳,熒惑犯歲星;庚申,犯壘壁陣。
癸酉,五星並見於西南。
十二月,熒惑入月。
四年正月壬戌,熒惑犯太白。
六月丙辰,太白入井。
七月丁亥,熒惑犯鬥從西第二星。
五年五月乙酉,月掩心大星。
七年十月己巳,月暈,至五更復有大連環貫之,絡北鬥,內有戟氣。
十二月庚寅,有星出天津下,大如鎮星而色不明,初犯輦道,二日見於東北,在織女南;乙未,入天市垣,戊申方出;癸醜,歷房北,復東南行,入積薪,凡二十五日而滅。
天興元年七月乙巳,太白、歲星、熒惑、太陰俱會於軫、翼,司天武亢極言天變,上惟歎息,竟亦不之罪也。
八月甲戌,太白、歲星交。
閏九月己酉,彗星見東方,色白,長丈餘,彎曲如象牙,出角、軫南行,至十二日長二丈,十六日月燭不見,二十七日五更復出東南,約長四丈餘,至十月一日始滅,凡四十有八日。
司天奏其咎在北,哀宗曰:「我亦北人,今日之事我當滅也,何乃不先不後適丁此乎。
」
十一月庚子未刻,有流星如太白者二,光芒如炬,幾一丈,起東北沒東南。
衛紹王大安元年正月辛醜,有飛星如火,起天市垣,尾迹如赤龍之狀,移刻散。
二月乙醜朔,太白晝見,經天。
六月丁醜,月食。
十月乙醜,月食熒惑。
丙寅,歲星犯左執法。
二年正月庚戌朔,日中有流星出,大如盆,其色碧,西行,漸如車輪,尾長數丈,沒于濁中,至地復起,光散如火,移刻滅。
二月,客星入紫微中,其光散如赤龍之狀。
三年正月乙酉,熒惑入氐中,凡十有一日乃出。
二月,熒惑犯房;閏月,犯鍵閉星;十月癸巳,犯壘壁陣。
崇慶元年春三月,日正午,日、月、太白皆相去咫尺。
宣宗貞祐元年十一月丙子,熒惑入壘壁陣。
二年二月庚戌,月食。
八月丁未,月食。
九月丁亥,太白晝見於軫。
十一月庚辰,鎮星犯太微東垣上相。
辛巳,熒惑犯房、鉤鈐。
三年七月庚申,有流星如太白,其色青白,有尾出紫微垣北極之旁,入貫索中。
己卯,月入畢,至戊夜犯畢大星。
八月辛醜,月食,旣。
十二月庚寅,太白晝見於危,八十有五日伏。
四年正月乙卯夜,中天有流星大如十,色赤長丈餘,墜於西南,其聲如雷。
二月己亥,月食。
四月丁酉,太白晝見於奎,百九十有六日乃伏。
六月丙申,歲星晝見於奎,百有一日乃伏。
閏七月乙未,月食;辛醜,犯畢。
十一月丙戌,月暈歲星,歲在奎,月在壁;己醜,犯畢大星;十二月戊午,復犯畢大星。
興定元年正月乙酉,月犯畢左股第二星。
四月戊辰,太白晝見於井,百六十有二日乃伏。
八月戊申,歲星晝見於昴,六十有七日伏。
九月癸巳,月犯東井西扇第二星。
十月癸醜,夜有流星大如杯,尾長丈餘,自軒轅起貫太微,沒於角宿之上。
十一月癸未,月暈歲星、熒惑二星,木在胃,火在昴。
丙戌,太白晝見。
十二月戊午,月食。
二年六月乙卯,月食。
八月壬戌,有流星大如杯,尾長丈餘,其光燭地,起建星沒尾中。
一雲自東北至西北而墜,其光如塔狀,先有聲如風,後若雷者三,牎紙皆震。
十月庚申,月犯軒轅左角之少民星。
十二月壬子,月食,旣。
三年五月庚戌,月食,旣。
壬子,太白晝見於參,三十有六日經天,又百八十四日乃伏。
七月壬寅初昏,有星自西南來,其光燭地,狀如月而稍不圓,色青白,有小星千百環之,若迸火然,墜於東北,少頃有聲如鼓。
八月丁卯,歲星犯輿鬼東南星。
己巳,歲星晝見於柳,百有九日乃伏。
十一月乙巳,月食。
癸醜,白虹二,夾月,尋復貫之。
四年正月庚子,月犯東井。
三月甲寅,歲星犯鬼、積屍氣。
五月甲辰,月食;六月戊辰,犯鎮星。
己巳,太白晝見於張,百八十有四日乃伏。
十一月壬辰,歲星晝見于翼,六十有七日,夜又犯靈臺北第一星。
五年正月辛醜,太白晝見於牛,二百三十有二日乃伏。
司天夾谷德玉等奏以為臣強之象,請緻祭以禳之。
宣宗曰:「鬥、牛吳分,蓋宋境也。
他國有災,吾禳之可乎。
」九月庚戌,歲星犯左執法。
閏十二月戊子,熒惑犯軒轅。
甲午,月犯熒惑。
戊戌,鎮星晝見于軫。
己亥,太白晝見於室。
六年正月辛酉,月犯熒惑;壬戌,犯軒轅。
三月壬子,月食太白。
癸亥,月食。
丙寅,歲星犯太微左執法。
七月乙亥,太白經天,與日爭光。
八月己卯,彗星出於亢宿、右攝提、周鼎之間,指大角。
太史奏:「除舊布新之象,宜改元修政以消天變。
」於是,改是年為元光元年。
九月丁未,滅。
壬申,月食歲星。
元光二年八月乙亥,熒惑入輿鬼,掩積屍氣;十月壬午,犯靈臺;十一月,又犯心大星。
哀宗正大元年正月丙午,月犯昴;三月癸醜,犯熒惑。
是月,熒惑逆行犯左執法。
四月癸酉,熒惑犯右執法。
乙未,太白、辰星相犯。
三年十一月丙辰,月掩熒惑。
丁巳,熒惑犯歲星;庚申,犯壘壁陣。
癸酉,五星並見於西南。
十二月,熒惑入月。
四年正月壬戌,熒惑犯太白。
六月丙辰,太白入井。
七月丁亥,熒惑犯鬥從西第二星。
五年五月乙酉,月掩心大星。
七年十月己巳,月暈,至五更復有大連環貫之,絡北鬥,內有戟氣。
十二月庚寅,有星出天津下,大如鎮星而色不明,初犯輦道,二日見於東北,在織女南;乙未,入天市垣,戊申方出;癸醜,歷房北,復東南行,入積薪,凡二十五日而滅。
天興元年七月乙巳,太白、歲星、熒惑、太陰俱會於軫、翼,司天武亢極言天變,上惟歎息,竟亦不之罪也。
八月甲戌,太白、歲星交。
閏九月己酉,彗星見東方,色白,長丈餘,彎曲如象牙,出角、軫南行,至十二日長二丈,十六日月燭不見,二十七日五更復出東南,約長四丈餘,至十月一日始滅,凡四十有八日。
司天奏其咎在北,哀宗曰:「我亦北人,今日之事我當滅也,何乃不先不後適丁此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