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史卷十五 本紀第十五 宣宗中
關燈
小
中
大
承旨,權參知政事,行省于遼東。
丁未,承裔敗宋人于皂郊堡。
庚戌,禦史劾集賢院諮議官李維嶽本中山府無極縣進士趙孝選家奴,乞正其事。
上曰:「國家用人,奚擇貴賤。
」命以官銀五十兩贖放為良,任使仍舊。
壬子,遣侍禦史完顏素蘭、近侍局副使訛可同赴遼東,察訪叛賊萬奴事體。
行省侯摯督兵復密州。
提控朱琛復高密縣。
癸醜,完顏素蘭請宣諭高麗復開互市,從之。
乙卯,特賜武舉溫迪罕繳住以下一百四十人及第。
丁巳,陝西行省兵破宋雞公山,取和州、成州,至河池縣黑谷關,守者皆遁,前後獲糧九萬斛,錢數千萬,軍實不可勝計。
戊午,紅襖賊犯徐、邳,行樞密院兵大破之。
己未,阿裡不孫自潼關之敗,失其所在,變姓名匿居柘城,為禦史覺察,繫其家屬,將窮治之,乃遣子上書詣吏待罪。
臺臣力請誅之,以懲不忠。
上卒赦其罪,諭以自效。
癸亥,遣重臣審理京師冤獄。
丁卯,河南諸郡蝗。
臨洮路報敗宋人之捷。
東平行省敗黑旗賊,拔膠西縣,渠賊李全來援,併破之。
戊辰,河北行省敗紅襖賊,進至密州,降偽將校數十人,士卒七百人,悉復其業。
五月辛未朔,鳳翔元帥完顏閭山破宋人步落堝、香爐堡諸屯。
甲戌,招撫副使黃摑阿魯荅襲破李全于莒州及日照縣之南,三道擊之,追奔四十裡。
丙子,夏人自葭州入鄜延,元帥承立遣兵敗之馬吉峰,是日捷至。
詔遣官督捕河南諸路蝗。
辛巳,策論詞賦經義進士及武舉人入見,賜告命章服。
萊州民曲貴殺節度經略使內族轉奴,自稱元帥,構宋人據城叛。
山東招撫司遣提控王庭玉、招撫副使黃摑阿魯荅等討平之,斬偽統制白珍及牙校數十人,生禽貴及偽節度使呂忠等十餘人,誅之。
乃命庭玉保萊,朱琛保密,阿魯荅保寧海,以安輯其民。
丙戌,陝西行省言:「四月中,鞏州行元帥承裔遣提控烏古論長壽、納蘭記僧分道伐宋。
長壽出鹽川鎮,記僧出鐵城堡,皆克捷而還。
」辛卯,壽州行樞密院南城軍攻辛城鎮,一軍趣史河,與宋人戰,勝之。
壬辰,河北行省復黃縣。
乙未,第鳳翔、秦、鞏三道南征將士功,各遷其官。
丙申,增隨朝官及諸承應人俸。
戊戌,陝西行省連報承裔等入宋境之捷。
己亥,大元兵徇錦州,元帥劉仲亨死之。
庚子,陝州群狼傷百餘人,立賞募人捕殺。
六月甲辰,樞密院言:「諸道表稱大元集兵應州、飛狐,將分道南下,觀其意不在河北,而在陝西。
河東各路義士、土兵、蕃漢弓箭手,宜於農隙教閱,以備緩急。
東平、單州衝要,豫徙其農民糧畜,置可守之城,修近城水砦,因以為固。
潼谷遠連商、虢,宜令兩帥府選官按視阨塞。
」又言「賈瑀等刺殺苗道潤,乞治瑀等專殺之罪。
餘州郡各以正職授頭目,使分治一方。
」上諭之曰:「道潤之衆亟收集之,瑀等是非未明,姑置勿問。
諸頭目各制一方,利害至重,更審處之。
」石州賊馮天羽衆數千,據臨泉縣為亂。
帥府命將討捕之,為賊所敗,旁郡縣將謀應之。
州刺史紇石烈公順赴以兵,天羽等數十人迎降,公順殺之。
餘賊走保積翠山,遣將王九思攻之,不下。
詔國史院編修官馬季良持告勑金幣往招之。
比至,九思先破柵,殺賊二千人,餘復走險。
已而,其黨安國用等詣季良降者五千餘人,就署國用同知孟州防禦使事,以次遷擢有差。
分其衆于絳、霍間。
丁未,以參知政事把胡魯權左副元帥,與平章政事胥鼎協力防秋。
己酉,苗道潤所部軍請隸潞州元帥府,詔河北行省審處之。
壬子,紅襖賊犯沂州,官軍敗之,追至白裡港,都提控齊信沒於陣,詔有司議贈卹。
丙辰,遣監察禦史粘割梭失往河中、絳、解等郡,同守土官商度可保城池。
丁巳,上以久旱,諭宰臣治京獄冤。
因及京城小民,中納石炭,旣給其價,禦史劾以過請官錢,並繫之獄,有論至極刑者,欲悉從寬宥,何如?高琪對不然,遂止。
壬戌,禦史言戶部員外郎臧伯昇供億息州,偶遇官軍戰勝,亦冒遷一官,乞論其罪。
上曰:「軍前如此者,何止伯昇,今遽見罪,餘皆不安。
且詰所從來,勢連及帥府。
多故之秋,豈為一官,遂忘大計,但令釐正之。
」癸亥,遣高汝礪、徒單思忠禱雨。
秋七月庚午朔,日有食之。
辛未,詔賞南伐將士有差。
夏人犯龕谷,提控夾谷瑞及其副趙防擊走之。
甲戌,以旱災,詔中外。
己卯,遣官望祀嶽鎮海瀆于北郊,享太廟,祭太社、太稷,祭九宮貴神于東郊,以禱雨。
遣太子太保阿不罕德剛、禮部尚書楊雲翼分道審理冤獄。
癸未,大雨。
太子、親王、百官表請禦正殿,復常膳。
庚寅,擇明幹官提控銓選無違失者與升擢,令譯史不任事者,驗已歷俸月放滿,別選能者。
甲午,夏人復犯龕谷,夾谷瑞大破之。
用點檢承玄言,遣官詣諸道選寄居守闕丁憂官及親軍入仕才堪緫兵者,得一百六人,付樞密任使。
八月庚子朔,河北行省以苗道潤軍隸涿州刺史李瘸驢,副以張甫、張柔。
戊申,勑親軍百戶以下授職待闕者給本俸,仍充役,俟當赴任遣之。
己酉,詔河北行省完顏霆進軍援山東招撫使田琢,自今將士立功聽琢先賞以聞。
大元遣木華裡等帥步騎數萬自太和嶺徇河東。
乙卯,大元兵收代州。
辛酉,棣州提控紇石烈醜漢討賊張聚,大破其衆,復濵、棣二州。
姦人李宜伏誅。
復禁北歸民渡河。
戊辰,大元兵收隰州。
九月乙亥,下太原府,元帥左監軍兼知樞府事烏古論德升死之。
丙戌,諭皇太子曰:「軍務之速,動關機會,悉從中覆,則或稽緩。
自今有當亟行者,先行後聞。
」以戶部尚書納合蒲剌都為元帥右監軍,行元帥府事于潞州。
戊子,置秦關等處九守禦使,命完顏蒲察等分戍諸阨。
議遷海州,侯摯言不便,止。
大元兵徇汾州,節度使兀顏訛出虎死之。
庚寅,李全破密州,執招撫副使黃摑阿魯荅、同知節度使夾谷寺家奴。
辛卯,大元兵下孝義縣。
乙未,設隨處行六部官,以京府節鎮長官充尚書,次侍郎、郎中、員外郎;防刺長官侍郎,次郎中、員外郎、主事;勾當官聽所屬任使。
州府官並充勸農事,防刺長官及京府節鎮同知以下充副使。
丙申,李全破壽光縣。
冬十月甲辰,李全破鄒平縣,戊申,破臨朐縣。
己酉,大元兵徇絳、潞。
壬子,攻平陽,提控郭用死之。
癸醜,下平陽,知府事、權參知政事、行尚書省李革及從坦死之。
甲寅,權平定州刺史範鐸以棄城,伏誅。
詔諸郡錄囚官,凡坐軍期者皆奏讞。
山東路轉運副使兼同知
丁未,承裔敗宋人于皂郊堡。
庚戌,禦史劾集賢院諮議官李維嶽本中山府無極縣進士趙孝選家奴,乞正其事。
上曰:「國家用人,奚擇貴賤。
」命以官銀五十兩贖放為良,任使仍舊。
壬子,遣侍禦史完顏素蘭、近侍局副使訛可同赴遼東,察訪叛賊萬奴事體。
行省侯摯督兵復密州。
提控朱琛復高密縣。
癸醜,完顏素蘭請宣諭高麗復開互市,從之。
乙卯,特賜武舉溫迪罕繳住以下一百四十人及第。
丁巳,陝西行省兵破宋雞公山,取和州、成州,至河池縣黑谷關,守者皆遁,前後獲糧九萬斛,錢數千萬,軍實不可勝計。
戊午,紅襖賊犯徐、邳,行樞密院兵大破之。
己未,阿裡不孫自潼關之敗,失其所在,變姓名匿居柘城,為禦史覺察,繫其家屬,將窮治之,乃遣子上書詣吏待罪。
臺臣力請誅之,以懲不忠。
上卒赦其罪,諭以自效。
癸亥,遣重臣審理京師冤獄。
丁卯,河南諸郡蝗。
臨洮路報敗宋人之捷。
東平行省敗黑旗賊,拔膠西縣,渠賊李全來援,併破之。
戊辰,河北行省敗紅襖賊,進至密州,降偽將校數十人,士卒七百人,悉復其業。
五月辛未朔,鳳翔元帥完顏閭山破宋人步落堝、香爐堡諸屯。
甲戌,招撫副使黃摑阿魯荅襲破李全于莒州及日照縣之南,三道擊之,追奔四十裡。
丙子,夏人自葭州入鄜延,元帥承立遣兵敗之馬吉峰,是日捷至。
詔遣官督捕河南諸路蝗。
辛巳,策論詞賦經義進士及武舉人入見,賜告命章服。
萊州民曲貴殺節度經略使內族轉奴,自稱元帥,構宋人據城叛。
山東招撫司遣提控王庭玉、招撫副使黃摑阿魯荅等討平之,斬偽統制白珍及牙校數十人,生禽貴及偽節度使呂忠等十餘人,誅之。
乃命庭玉保萊,朱琛保密,阿魯荅保寧海,以安輯其民。
丙戌,陝西行省言:「四月中,鞏州行元帥承裔遣提控烏古論長壽、納蘭記僧分道伐宋。
長壽出鹽川鎮,記僧出鐵城堡,皆克捷而還。
」辛卯,壽州行樞密院南城軍攻辛城鎮,一軍趣史河,與宋人戰,勝之。
壬辰,河北行省復黃縣。
乙未,第鳳翔、秦、鞏三道南征將士功,各遷其官。
丙申,增隨朝官及諸承應人俸。
戊戌,陝西行省連報承裔等入宋境之捷。
己亥,大元兵徇錦州,元帥劉仲亨死之。
庚子,陝州群狼傷百餘人,立賞募人捕殺。
六月甲辰,樞密院言:「諸道表稱大元集兵應州、飛狐,將分道南下,觀其意不在河北,而在陝西。
河東各路義士、土兵、蕃漢弓箭手,宜於農隙教閱,以備緩急。
東平、單州衝要,豫徙其農民糧畜,置可守之城,修近城水砦,因以為固。
潼谷遠連商、虢,宜令兩帥府選官按視阨塞。
」又言「賈瑀等刺殺苗道潤,乞治瑀等專殺之罪。
餘州郡各以正職授頭目,使分治一方。
」上諭之曰:「道潤之衆亟收集之,瑀等是非未明,姑置勿問。
諸頭目各制一方,利害至重,更審處之。
」石州賊馮天羽衆數千,據臨泉縣為亂。
帥府命將討捕之,為賊所敗,旁郡縣將謀應之。
州刺史紇石烈公順赴以兵,天羽等數十人迎降,公順殺之。
餘賊走保積翠山,遣將王九思攻之,不下。
詔國史院編修官馬季良持告勑金幣往招之。
比至,九思先破柵,殺賊二千人,餘復走險。
已而,其黨安國用等詣季良降者五千餘人,就署國用同知孟州防禦使事,以次遷擢有差。
分其衆于絳、霍間。
丁未,以參知政事把胡魯權左副元帥,與平章政事胥鼎協力防秋。
己酉,苗道潤所部軍請隸潞州元帥府,詔河北行省審處之。
壬子,紅襖賊犯沂州,官軍敗之,追至白裡港,都提控齊信沒於陣,詔有司議贈卹。
丙辰,遣監察禦史粘割梭失往河中、絳、解等郡,同守土官商度可保城池。
丁巳,上以久旱,諭宰臣治京獄冤。
因及京城小民,中納石炭,旣給其價,禦史劾以過請官錢,並繫之獄,有論至極刑者,欲悉從寬宥,何如?高琪對不然,遂止。
壬戌,禦史言戶部員外郎臧伯昇供億息州,偶遇官軍戰勝,亦冒遷一官,乞論其罪。
上曰:「軍前如此者,何止伯昇,今遽見罪,餘皆不安。
且詰所從來,勢連及帥府。
多故之秋,豈為一官,遂忘大計,但令釐正之。
」癸亥,遣高汝礪、徒單思忠禱雨。
秋七月庚午朔,日有食之。
辛未,詔賞南伐將士有差。
夏人犯龕谷,提控夾谷瑞及其副趙防擊走之。
甲戌,以旱災,詔中外。
己卯,遣官望祀嶽鎮海瀆于北郊,享太廟,祭太社、太稷,祭九宮貴神于東郊,以禱雨。
遣太子太保阿不罕德剛、禮部尚書楊雲翼分道審理冤獄。
癸未,大雨。
太子、親王、百官表請禦正殿,復常膳。
庚寅,擇明幹官提控銓選無違失者與升擢,令譯史不任事者,驗已歷俸月放滿,別選能者。
甲午,夏人復犯龕谷,夾谷瑞大破之。
用點檢承玄言,遣官詣諸道選寄居守闕丁憂官及親軍入仕才堪緫兵者,得一百六人,付樞密任使。
八月庚子朔,河北行省以苗道潤軍隸涿州刺史李瘸驢,副以張甫、張柔。
戊申,勑親軍百戶以下授職待闕者給本俸,仍充役,俟當赴任遣之。
己酉,詔河北行省完顏霆進軍援山東招撫使田琢,自今將士立功聽琢先賞以聞。
大元遣木華裡等帥步騎數萬自太和嶺徇河東。
乙卯,大元兵收代州。
辛酉,棣州提控紇石烈醜漢討賊張聚,大破其衆,復濵、棣二州。
姦人李宜伏誅。
復禁北歸民渡河。
戊辰,大元兵收隰州。
九月乙亥,下太原府,元帥左監軍兼知樞府事烏古論德升死之。
丙戌,諭皇太子曰:「軍務之速,動關機會,悉從中覆,則或稽緩。
自今有當亟行者,先行後聞。
」以戶部尚書納合蒲剌都為元帥右監軍,行元帥府事于潞州。
戊子,置秦關等處九守禦使,命完顏蒲察等分戍諸阨。
議遷海州,侯摯言不便,止。
大元兵徇汾州,節度使兀顏訛出虎死之。
庚寅,李全破密州,執招撫副使黃摑阿魯荅、同知節度使夾谷寺家奴。
辛卯,大元兵下孝義縣。
乙未,設隨處行六部官,以京府節鎮長官充尚書,次侍郎、郎中、員外郎;防刺長官侍郎,次郎中、員外郎、主事;勾當官聽所屬任使。
州府官並充勸農事,防刺長官及京府節鎮同知以下充副使。
丙申,李全破壽光縣。
冬十月甲辰,李全破鄒平縣,戊申,破臨朐縣。
己酉,大元兵徇絳、潞。
壬子,攻平陽,提控郭用死之。
癸醜,下平陽,知府事、權參知政事、行尚書省李革及從坦死之。
甲寅,權平定州刺史範鐸以棄城,伏誅。
詔諸郡錄囚官,凡坐軍期者皆奏讞。
山東路轉運副使兼同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