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錄:進舊五代史表

關燈
音義舛訛者。

    今據前代征引《薛史》之書,如《通鑒考異》、《通鑒注》、《太平禦覽》、《太平廣記》《冊府元龜》、《玉海》、《筆談》、《容齋五筆》、《青缃雜記》、《職官分紀》、《錦繡萬花谷》、《藝文類聚》、《記纂淵海》之類,皆為參互校訂,庶臻詳備。

     一、史家所紀事迹,流傳互異,彼此各有舛誤。

    今據新舊《唐書》、《東都事略》、《宋史》、《遼史》、《續通鑒長編》、《五代春秋》、《九國志》、《十國春秋》及宋人說部、文集與五代碑碣尚存者,詳為考核,各加案語,以資辨證。

     一、陶嶽《五代史補》、王禹偁《五代史阙文》、本以補《薛史》之阙,雖事多瑣碎,要為有裨史學,故《通鑒》、《歐陽史》亦多所取。

    今并仿裴松之《三國志注》體例,附見于後。

     一、《薛史》與《歐史》時有不合。

    如《唐闵帝紀》,《薛史》作明宗第三子,而《歐史》作第五子,考《五代會要》、《通鑒》并同《薛史》。

    又,《歐史·唐家人傳》雲:太祖有弟四人,曰克讓、克修、克恭、克甯,皆不知其父母名号。

    據《薛史·宗室傳》,則克讓為仲弟,克甯為季弟,克修為從父弟、父曰德成,克恭為諸弟,非皆不知其父母名号。

    又,《晉家人傳》止書出帝立皇後馮氏,考《薛史》紀傳,馮氏未立之先,追冊張氏為皇後,而《歐史》不載。

    又,張萬進賜名守進,故《薛史》本紀先書萬進,後書守進,《歐史》删去賜名一事,故前後遂如兩人。

    其餘年月之先後、官爵之遷授,每多互異。

    今悉為辨證,詳加案語,以示折衷。

     一、《歐史》改修,原據《薛史》為本,其間有改易《薛史》之文而涉筆偶誤者。

    如章如愚《山堂考索》論《歐史》載梁遣人至京師,紀以為硃友謙,傳以為硃友諒;楊涉相梁,三仕三已,而歲月所具,紀載實異,至末年為相,但書其罷,而了不知其所入歲月;唐明宗在位七年餘,而論贊以為十年之類是也。

    有尚沿《薛史》之舊而未及刊改者。

    如吳缜《五代史纂誤》譏《歐史·杜曉傳》幅巾自廢不當雲十餘年;《羅紹威傳》牙軍相繼不當雲二百年之類是也。

    今并各加辨訂于每卷之後,庶二吏異同得失之故,讀者皆得以考見焉。

     舊五代史提要  臣等謹案:《舊五代史》一百五十卷,并目錄二卷,宋司空同中書門下平章事薛居正等撰,考晁公武《讀書志》雲:開寶中,诏修《梁唐晉漢周書》,盧多遜、扈蒙、張澹、李昉、劉兼、李穆、李九齡同修,宰相薛居正等監修。

    《玉海》引《中興書目》雲:開寶六年四月戊申,诏修《五代史》,七年閏十月甲子,書成,凡百五十卷,目錄二卷,為紀六十一,志十二,傳七十七,多據累朝實錄及範質《五代通錄》為稿本。

    其後歐陽修别錄《五代史記》七十五卷藏于家。

    修殁後,官為刊印,學者始不專習《薛史》,然二書猶并行于世。

    至金章宗泰和七年,诏學官止用《歐陽史》,于是《薛史》遂微。

    元明以來,罕有援引其書者,傳本亦漸就湮沒,惟明内府有之,見于《文淵閣書目》,故《永樂大典》多載其文,然割裂淆亂,已非居正等篇第之舊。

    恭逢聖朝右文稽古,網羅放佚,零缣斷簡,皆次第編摩,臣等謹就《永樂大典》各韻中所引《薛史》,甄錄條系,排纂先後,檢其篇第,尚得十之八九。

    又考宋人書之征引《薛史》者,每條采錄,以補其阙,遂得依原書卷數勒成一編。

    晦而複彰,散而複聚,殆實有神物呵護,以待時而出者,遭逢之幸,洵非偶然也。

    歐陽修文章遠出居正等上,其筆削體例亦特謹嚴,然自宋時論二史者,即互有所主。

    司馬光作《通鑒》,胡三省作《通鑒注》,皆專據《薛史》而不取《歐史》。

    沈括、洪邁、王應麟輩,為一代博洽之士,其所著述,于薛、歐二史亦多兼采,而未嘗有所軒轾。

    蓋修所作,皆刊削舊史之文,意主斷制,不肯以紀載叢碎自貶其體,故其詞極工,而于情事或不能詳備。

    至居正等奉诏撰述,本在宋初,其時秉筆之臣,尚多逮事五代,見聞較近,紀傳皆首尾完具,可以征信,故異同所在,較核事迹,往往以此書為長。

    雖其文體卑弱,不免叙次煩冗之病,而遺文瑣事,反藉以獲傳,實足為考古者參稽之助。

    又《歐史》止述天司、職方二考,而諸志俱阙,凡禮樂職官之制度,選舉刑法之沿革,上承唐典下開宋制者,一概無征,亦不及《薛史》諸志為有裨于文獻。

    蓋二書繁簡,各有體裁,學識兼資,難于偏廢。

    昔修與宋祁所撰《新唐書》,事增文省,足以括劉晌《舊書》,而昫書仰荷皇上表章,今仍得列于正史,況是書文雖不及歐陽而事迹較備,又何可使隐沒不彰哉!謹考次舊文,厘為《梁書》二十四卷、《唐書》五十卷、《晉書》二十四卷、《漢書》十一卷、《周書》二十二卷、《世襲列傳》二卷、《僭僞列傳》三卷、《外國列傳》二卷、《志》十二卷,共一百五十卷,别為目錄二卷,而搜羅排 纂之意,則著于凡例,具列如左。

    乾隆四十年七月恭校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