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十二 郡縣志
關燈
小
中
大
案:《郡縣志序》,原本阙佚。
河南道西京河南府滑州許州陝州青州兗州宋州陳州曹州亳州鄭州汝州單州濟州濱州密州颍州濮州蔡州 關西道雍州京兆府同州華州耀州乾州隴州泾州原州鄜州威州衍州武州良州府州雄州警州 河東道并州太原府潞州澤州晉州新州武州雲州應州绛州慈州隰州遼州沁州解州勝州河中府 河北道魏州大名府鎮州真定府滄州景州德州邢州 磁州澶州貝州相州泰州雄州幽州新城縣定州博州莫州深州瑞州靜安軍 劍南道蜀州漢州彭州 江南道黔州處州溫州婺州湖州秀州全州杭州福州台州明州虔州蘇州邵州郴州建州道州鄂州潭州 淮南道安州廬州楚州壽州天長縣 山南道襄州鄧州唐州複州金州忠州萬州夔州利州阆州果州朗州集州鳳州唐州商州随州合州雄勝軍 隴右道秦州成州洮州 嶺南道邕州恩州溥州思唐州潘州桂州 案:以上〔所載十道、州、府、軍、縣,當是以《開元十道圖》為本,而于五代之改制,及仍唐舊制者則阙焉。
疑原本有所删節,〕今仍錄于卷首,以存其舊。
梁開平元年,梁祖初開國,升汴州為開封府,建名東京,元管開封、浚儀、陳留、雍丘、封丘、尉氏六縣,至是割滑州之酸棗、長垣,鄭州之中牟、陽武,宋州之襄邑,曹州之戴邑,許州之扶溝、鄢陵,陳州之太康九縣隸焉。
後唐複降為汴州,以宣武軍為額,其陽武、長垣、扶溝、考城等四縣仍且隸汴州、其餘五縣卻還本部。
晉天福中,複升為東京,複以前五縣隸之,漢、周并因之。
單州本單父縣,梁為輝州,後唐同光二年,複舊,隸宋州,周廣順中,割隸曹州。
案:以上二條見《太平禦覽》,其餘郡縣阙略不全。
今考是書諸志多本《五代會要》,謹采《五代會要》附載于後。
後唐長興三年四月,中書門下奏:「據《十道圖》,舊制以王者所都之地為上,本朝都長安,遂以關内道為上。
今宗廟宮阙皆在洛陽,請以河南道為上,關内道為二,河東道第三,河北道第四,劍南道第五,江南道第六,淮南道第七,山南道第八,隴右道第九,嶺南道第十。
」從之。
○河南道 滑州酸棗縣、長垣縣梁開平三年二月,割隸汴州。
後唐同光二年二月,酸棗縣卻隸滑州,長垣縣卻改為匡城縣。
晉天福三年十月,酸棗縣卻割隸開封府。
鄭州中牟縣、陽開縣梁開平三年二月,割隸汴州。
後唐同光二年二月,敕:「中牟縣卻隸鄭州。
」晉天福三年十月,中牟縣卻割屬開封府。
宋州襄邑縣梁開平三年二月,割隸汴州。
後唐同光二年,卻隸宋州。
晉天福三年十月,複割隸開封府。
曹州戴邑縣梁開平三年二月,割隸汴州。
後唐同光二年二月,複為考城縣。
許州扶溝縣、鄢陵縣梁開平三年二月,割隸汴州。
後唐同光二年二月,鄢陵縣卻隸許州。
天成元年九月,扶溝縣卻隸許州。
晉天福三年十月,并割屬開封府。
陳州太康縣梁開平三年二月,割隸汴州。
後唐同光二年二月,複隸陳州。
晉天福三年十月,卻屬開封府。
單州楚丘縣梁開平四年四月,割隸宋州。
砀山縣後唐同光二年二月,敕:「砀山縣,僞梁創為輝州,并單州後,理所于輝州。
今宜卻屬單州,其輝州依舊為砀山縣。
」 汝州葉縣、襄城縣後唐同光二年十二月,租庸使奏:「二縣原屬汝州,今隸許州,伏緣最鄰京畿,戶口全少,伏乞卻割隸汝州。
」從之。
臨汝縣周顯德三年三月廢。
密州輔唐縣梁開平二年八月,改為安丘縣。
後唐同光元年十月,複為輔唐縣。
晉天福七年七月,改為膠西縣,避國諱也。
濟州周廣順二年九月,以郓州钜野升為州。
其地望為上,割兗州任城、中都,單州金鄉等縣隸之。
至其年十二月,又割郓州郓城縣隸之,中都縣卻隸郓州。
濱州周顯德三年六月,敕:「以贍國軍升為州。
其地望為上,直屬京,割棣州渤海、蒲台兩縣隸之。
」 ◎關内道 京兆府奉先縣梁開平三年二月,割隸同州。
後唐同光三年二月,卻隸京兆府。
武功縣、好畤縣後唐長興元年五月,敕:「并臨等四鄉卻隸京兆府。
」渭南縣周顯德三年四月,割屬華州。
同官縣梁開平三年三月,割隸同州。
後唐同光三年七月,割隸耀州。
美原縣後唐同光三年七月,割隸耀州。
華州洛南縣後唐同光三年六月,河中府奏;「韓城、郃陽、澄城縣。
僞梁割屬當府,其澄城縣今請卻屬同州,韓城、郃陽縣且屬當府。
」從之。
天成元年七月,敕:「韓城、郃陽二縣卻割隸同州。
」 隴州汧陽縣、汧源縣、吳山縣後唐長興元年五月,依舊割隸隴州。
泾州平涼縣後唐清泰三年正月,泾州奏:「平涼縣,自吐蕃陷渭州,權于平涼縣為渭州理所,遂罷平涼縣。
又有安國、耀武兩鎮兼屬平涼,其賦租節目,并無縣管。
今卻置平涼縣,管安國、耀武兩鎮人戶。
」從之。
臨泾縣後唐清泰三年二月,原州刺史翟建奏「本州自陷吐蕃,權于臨泾縣為理所。
臨
河南道西京河南府滑州許州陝州青州兗州宋州陳州曹州亳州鄭州汝州單州濟州濱州密州颍州濮州蔡州 關西道雍州京兆府同州華州耀州乾州隴州泾州原州鄜州威州衍州武州良州府州雄州警州 河東道并州太原府潞州澤州晉州新州武州雲州應州绛州慈州隰州遼州沁州解州勝州河中府 河北道魏州大名府鎮州真定府滄州景州德州邢州 磁州澶州貝州相州泰州雄州幽州新城縣定州博州莫州深州瑞州靜安軍 劍南道蜀州漢州彭州 江南道黔州處州溫州婺州湖州秀州全州杭州福州台州明州虔州蘇州邵州郴州建州道州鄂州潭州 淮南道安州廬州楚州壽州天長縣 山南道襄州鄧州唐州複州金州忠州萬州夔州利州阆州果州朗州集州鳳州唐州商州随州合州雄勝軍 隴右道秦州成州洮州 嶺南道邕州恩州溥州思唐州潘州桂州 案:以上〔所載十道、州、府、軍、縣,當是以《開元十道圖》為本,而于五代之改制,及仍唐舊制者則阙焉。
疑原本有所删節,〕今仍錄于卷首,以存其舊。
梁開平元年,梁祖初開國,升汴州為開封府,建名東京,元管開封、浚儀、陳留、雍丘、封丘、尉氏六縣,至是割滑州之酸棗、長垣,鄭州之中牟、陽武,宋州之襄邑,曹州之戴邑,許州之扶溝、鄢陵,陳州之太康九縣隸焉。
後唐複降為汴州,以宣武軍為額,其陽武、長垣、扶溝、考城等四縣仍且隸汴州、其餘五縣卻還本部。
晉天福中,複升為東京,複以前五縣隸之,漢、周并因之。
單州本單父縣,梁為輝州,後唐同光二年,複舊,隸宋州,周廣順中,割隸曹州。
案:以上二條見《太平禦覽》,其餘郡縣阙略不全。
今考是書諸志多本《五代會要》,謹采《五代會要》附載于後。
後唐長興三年四月,中書門下奏:「據《十道圖》,舊制以王者所都之地為上,本朝都長安,遂以關内道為上。
今宗廟宮阙皆在洛陽,請以河南道為上,關内道為二,河東道第三,河北道第四,劍南道第五,江南道第六,淮南道第七,山南道第八,隴右道第九,嶺南道第十。
」從之。
○河南道 滑州酸棗縣、長垣縣梁開平三年二月,割隸汴州。
後唐同光二年二月,酸棗縣卻隸滑州,長垣縣卻改為匡城縣。
晉天福三年十月,酸棗縣卻割隸開封府。
鄭州中牟縣、陽開縣梁開平三年二月,割隸汴州。
後唐同光二年二月,敕:「中牟縣卻隸鄭州。
」晉天福三年十月,中牟縣卻割屬開封府。
宋州襄邑縣梁開平三年二月,割隸汴州。
後唐同光二年,卻隸宋州。
晉天福三年十月,複割隸開封府。
曹州戴邑縣梁開平三年二月,割隸汴州。
後唐同光二年二月,複為考城縣。
許州扶溝縣、鄢陵縣梁開平三年二月,割隸汴州。
後唐同光二年二月,鄢陵縣卻隸許州。
天成元年九月,扶溝縣卻隸許州。
晉天福三年十月,并割屬開封府。
陳州太康縣梁開平三年二月,割隸汴州。
後唐同光二年二月,複隸陳州。
晉天福三年十月,卻屬開封府。
單州楚丘縣梁開平四年四月,割隸宋州。
砀山縣後唐同光二年二月,敕:「砀山縣,僞梁創為輝州,并單州後,理所于輝州。
今宜卻屬單州,其輝州依舊為砀山縣。
」 汝州葉縣、襄城縣後唐同光二年十二月,租庸使奏:「二縣原屬汝州,今隸許州,伏緣最鄰京畿,戶口全少,伏乞卻割隸汝州。
」從之。
臨汝縣周顯德三年三月廢。
密州輔唐縣梁開平二年八月,改為安丘縣。
後唐同光元年十月,複為輔唐縣。
晉天福七年七月,改為膠西縣,避國諱也。
濟州周廣順二年九月,以郓州钜野升為州。
其地望為上,割兗州任城、中都,單州金鄉等縣隸之。
至其年十二月,又割郓州郓城縣隸之,中都縣卻隸郓州。
濱州周顯德三年六月,敕:「以贍國軍升為州。
其地望為上,直屬京,割棣州渤海、蒲台兩縣隸之。
」 ◎關内道 京兆府奉先縣梁開平三年二月,割隸同州。
後唐同光三年二月,卻隸京兆府。
武功縣、好畤縣後唐長興元年五月,敕:「并臨等四鄉卻隸京兆府。
」渭南縣周顯德三年四月,割屬華州。
同官縣梁開平三年三月,割隸同州。
後唐同光三年七月,割隸耀州。
美原縣後唐同光三年七月,割隸耀州。
華州洛南縣後唐同光三年六月,河中府奏;「韓城、郃陽、澄城縣。
僞梁割屬當府,其澄城縣今請卻屬同州,韓城、郃陽縣且屬當府。
」從之。
天成元年七月,敕:「韓城、郃陽二縣卻割隸同州。
」 隴州汧陽縣、汧源縣、吳山縣後唐長興元年五月,依舊割隸隴州。
泾州平涼縣後唐清泰三年正月,泾州奏:「平涼縣,自吐蕃陷渭州,權于平涼縣為渭州理所,遂罷平涼縣。
又有安國、耀武兩鎮兼屬平涼,其賦租節目,并無縣管。
今卻置平涼縣,管安國、耀武兩鎮人戶。
」從之。
臨泾縣後唐清泰三年二月,原州刺史翟建奏「本州自陷吐蕃,權于臨泾縣為理所。
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