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書八 世宗紀四
關燈
小
中
大
右千牛上将軍邊鎬、右衛大将軍王環、衛尉卿周延構、太府卿馮延魯、太仆卿鄭牧、鴻胪卿孫羽、衛尉少卿鐘谟、工部郎中何幼沖各冬服絹二百匹、綿五百兩。
文缜已下,皆吳、蜀之士也。
乙亥,宰臣李穀罷相,守司空,加食邑實封。
穀抱疾周歲,累上表求退,至是方允其請。
以樞密副使、戶部侍郎王樸為樞密使、檢校太保。
癸未,前濮州刺史胡立自僞蜀回,蜀主孟昶寓書于帝,其末雲:昶昔在龆龀,即離并都,亦承皇帝鳳起晉陽,龍興汾水,合叙鄉關之分,以陳玉帛之歡。
傥蒙惠以嘉音,伫望專馳信使,謹因胡立行次,聊陳感謝披述」雲。
初,王師之伐秦、鳳也,以立為排陣使,既而為蜀所擒。
及秦、鳳平,得降軍數千人,其後帝念其懷土,悉放歸蜀,至是蜀人知感,故歸立于我。
昶本生于太原,故其書意願與帝推鄉裡之分,帝怒其抗禮,不答。
九月甲申朔,宰臣王溥、樞密使王樸皆丁内艱,并起複舊位。
以侍衛馬步軍都指揮使、宋州節度使李重進為郓州節度使,典軍如故。
己醜,以前翰林學士、禮部侍郎窦儀為端明殿學士,依前禮部侍郎。
冬十月丙辰,賜京城内新修四寺額,以天清、天壽、顯靜、顯甯為名。
壬戌,左藏庫使符令光棄市。
時帝再議南征,先期敕令光廣造軍士袍襦,不即辦集,帝怒,命斬之。
時宰臣等至庭救解,帝起入宮,遂戮于都市。
令光出勳閥之後,曆職内庭,以清慎自守,累總繁劇,甚有廉幹之譽。
帝素重其為人,每加委用,至是以小過見誅,人皆冤之。
戊午,诏懸制科凡三,其一曰賢良方正能直言極谏科,其二曰經學優深可為師法科,其三曰詳閑吏理達于教化科。
不限前資、見任職官,黃衣草澤,并許應诏。
時兵部尚書張昭條奏,請興制舉,故有是命。
癸亥,河東僞命麟州刺史楊重訓以城歸順,授重訓本州防禦使、檢校太傅。
戊辰,诏取月内車駕暫幸淮上。
己巳,以樞密使王樸為權東京留守,以三司使張美為大内都點檢。
壬申,駕發京師。
壬午,以前郓州節度使郭從義為徐州節度使,以徐州節度使向訓為宋州節度使。
十一月癸未朔,以内客省使昝居潤為宣徽北院使,權東京留守。
丙戌,車駕至濠州城下。
戊子,親破十八裡灘。
寨在濠州東北淮水之中,四面阻水,上令甲土數百人跨駝以濟。
今上以騎軍浮水而渡,遂破其寨,擄其戰艦而回。
癸巳,帝親率諸軍攻濠州,奪關城,破水寨,賊衆大敗,焚戰艦七十餘艘,斬首二千級,進軍攻羊馬城。
丙申夜,僞濠州團練使郭廷謂上表陳情,且言家在江南,欲遣人禀命于李景,從之。
辛醜,帝自濠州率大軍水陸齊進,循淮而下,命今上率精騎為前鋒。
癸卯,大破淮賊于渦口,斬首五千級,收降卒二千餘人,奪戰船三百艘,遂鼓行而東,以追奔寇,晝夜不息,沿淮城栅,所至皆下。
乙巳,至泗州。
今上乘勢麾軍,焚郭門,奪月城,帝親冒矢石以攻其壘。
丙午,日南至,從臣拜賀于月城之上。
十二月乙卯,泗州守将範再遇以其城降,授再遇宿州團練使。
戊午,帝自泗州率衆東下,命今上領兵行于南岸,與帝夾淮而進。
己未,至清口,追及淮賊,軍行鼓噪之聲聞數十裡。
辛酉,至楚州西北,大破賊衆,水陸俱奔,有賊船數艘,順流而逸,帝率骁騎與今上追之數十裡,今上擒賊大将僞保義軍節度使、江北都應援使陳承昭以獻。
收獲舟船,除焚蕩外得三百餘艘,将士除殺溺外得七千餘人。
初,帝之渡淮也,比無水戰之備,每遇賊之戰棹,無如之何,敵人亦以此自恃,有輕我之意。
帝即于京師大集工徒,修成艛艦,逾歲得數百艘,兼得江、淮舟船,遂令所獲南軍教北人習水戰出沒之勢,未幾,舟師大備。
至是水陸皆捷,故江南大震。
壬戌,僞命濠州團練使郭廷謂以城歸順。
乙醜,雄武軍使崔萬迪以漣水歸順。
丙寅,以郭廷謂為亳州防禦使,《隆平集》:廷謂望金陵大恸,再拜,然後以城降。
世宗曰:「江南諸将,惟卿斷渦口橋,破定遠寨,足以報李景祿矣。
濠上使李景自守,亦何能為!」乃授以亳州防禦使。
以僞命濠州兵馬都監陳遷為沂州團練使,以僞命保義軍節度使陳承昭為右監門上将軍。
江南李景遣兵驅擄揚州士庶渡江,焚其州郭而去。
丙子,故同州節度使白延遇贈太尉,故濠州刺史唐景思贈武清軍節度使。
丁醜,泰州平。
文缜已下,皆吳、蜀之士也。
乙亥,宰臣李穀罷相,守司空,加食邑實封。
穀抱疾周歲,累上表求退,至是方允其請。
以樞密副使、戶部侍郎王樸為樞密使、檢校太保。
癸未,前濮州刺史胡立自僞蜀回,蜀主孟昶寓書于帝,其末雲:昶昔在龆龀,即離并都,亦承皇帝鳳起晉陽,龍興汾水,合叙鄉關之分,以陳玉帛之歡。
傥蒙惠以嘉音,伫望專馳信使,謹因胡立行次,聊陳感謝披述」雲。
初,王師之伐秦、鳳也,以立為排陣使,既而為蜀所擒。
及秦、鳳平,得降軍數千人,其後帝念其懷土,悉放歸蜀,至是蜀人知感,故歸立于我。
昶本生于太原,故其書意願與帝推鄉裡之分,帝怒其抗禮,不答。
九月甲申朔,宰臣王溥、樞密使王樸皆丁内艱,并起複舊位。
以侍衛馬步軍都指揮使、宋州節度使李重進為郓州節度使,典軍如故。
己醜,以前翰林學士、禮部侍郎窦儀為端明殿學士,依前禮部侍郎。
冬十月丙辰,賜京城内新修四寺額,以天清、天壽、顯靜、顯甯為名。
壬戌,左藏庫使符令光棄市。
時帝再議南征,先期敕令光廣造軍士袍襦,不即辦集,帝怒,命斬之。
時宰臣等至庭救解,帝起入宮,遂戮于都市。
令光出勳閥之後,曆職内庭,以清慎自守,累總繁劇,甚有廉幹之譽。
帝素重其為人,每加委用,至是以小過見誅,人皆冤之。
戊午,诏懸制科凡三,其一曰賢良方正能直言極谏科,其二曰經學優深可為師法科,其三曰詳閑吏理達于教化科。
不限前資、見任職官,黃衣草澤,并許應诏。
時兵部尚書張昭條奏,請興制舉,故有是命。
癸亥,河東僞命麟州刺史楊重訓以城歸順,授重訓本州防禦使、檢校太傅。
戊辰,诏取月内車駕暫幸淮上。
己巳,以樞密使王樸為權東京留守,以三司使張美為大内都點檢。
壬申,駕發京師。
壬午,以前郓州節度使郭從義為徐州節度使,以徐州節度使向訓為宋州節度使。
十一月癸未朔,以内客省使昝居潤為宣徽北院使,權東京留守。
丙戌,車駕至濠州城下。
戊子,親破十八裡灘。
寨在濠州東北淮水之中,四面阻水,上令甲土數百人跨駝以濟。
今上以騎軍浮水而渡,遂破其寨,擄其戰艦而回。
癸巳,帝親率諸軍攻濠州,奪關城,破水寨,賊衆大敗,焚戰艦七十餘艘,斬首二千級,進軍攻羊馬城。
丙申夜,僞濠州團練使郭廷謂上表陳情,且言家在江南,欲遣人禀命于李景,從之。
辛醜,帝自濠州率大軍水陸齊進,循淮而下,命今上率精騎為前鋒。
癸卯,大破淮賊于渦口,斬首五千級,收降卒二千餘人,奪戰船三百艘,遂鼓行而東,以追奔寇,晝夜不息,沿淮城栅,所至皆下。
乙巳,至泗州。
今上乘勢麾軍,焚郭門,奪月城,帝親冒矢石以攻其壘。
丙午,日南至,從臣拜賀于月城之上。
十二月乙卯,泗州守将範再遇以其城降,授再遇宿州團練使。
戊午,帝自泗州率衆東下,命今上領兵行于南岸,與帝夾淮而進。
己未,至清口,追及淮賊,軍行鼓噪之聲聞數十裡。
辛酉,至楚州西北,大破賊衆,水陸俱奔,有賊船數艘,順流而逸,帝率骁騎與今上追之數十裡,今上擒賊大将僞保義軍節度使、江北都應援使陳承昭以獻。
收獲舟船,除焚蕩外得三百餘艘,将士除殺溺外得七千餘人。
初,帝之渡淮也,比無水戰之備,每遇賊之戰棹,無如之何,敵人亦以此自恃,有輕我之意。
帝即于京師大集工徒,修成艛艦,逾歲得數百艘,兼得江、淮舟船,遂令所獲南軍教北人習水戰出沒之勢,未幾,舟師大備。
至是水陸皆捷,故江南大震。
壬戌,僞命濠州團練使郭廷謂以城歸順。
乙醜,雄武軍使崔萬迪以漣水歸順。
丙寅,以郭廷謂為亳州防禦使,《隆平集》:廷謂望金陵大恸,再拜,然後以城降。
世宗曰:「江南諸将,惟卿斷渦口橋,破定遠寨,足以報李景祿矣。
濠上使李景自守,亦何能為!」乃授以亳州防禦使。
以僞命濠州兵馬都監陳遷為沂州團練使,以僞命保義軍節度使陳承昭為右監門上将軍。
江南李景遣兵驅擄揚州士庶渡江,焚其州郭而去。
丙子,故同州節度使白延遇贈太尉,故濠州刺史唐景思贈武清軍節度使。
丁醜,泰州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