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書五 世宗紀一
關燈
小
中
大
自潞而南,即倍程而進。
是月十八日至澤州,既晡,帝禦戎服,觀兵于東北郊,距州十五裡,夜宿于村舍。
十九日,先鋒與賊軍相遇,賊陣于高平縣南之高原。
有賊中來者,雲:「劉崇自将騎三萬,并契丹萬餘騎,嚴陣以待官軍。
」帝促兵以擊之,崇東西列陣,頗亦嚴整。
乃令侍衛馬步軍都虞候李重進、滑州節度使白重贊将左,居陣之西廂;侍衛馬軍都指揮使樊愛能、步軍都指揮使何徽将右,居陣之東廂;宣徽使向訓、鄭州防禦使史彥超,以精騎當其中;殿前都指揮使張永德以禁兵衛跸。
帝介馬觀戰。
兩軍交鋒,未幾,樊愛能、何徽望賊而遁,東廂騎軍亂,步軍解甲投賊,帝乃自率親騎,臨陣督戰。
《隆平集·馬仁瑀傳》:從世宗親征劉崇,王師不利,仁瑀謂衆曰:「主辱臣死!」因躍馬大呼,引弓連斃将卒數十,士氣始振。
今上馳騎于陣前,先犯其鋒,戰士皆奮命争先,賊軍大敗。
日暮,賊萬餘人阻澗而陣,會劉詞領兵至,與大軍迫之,賊軍又潰,臨陣斬賊大将張晖及僞樞密使王延嗣。
諸将分兵追襲,僵屍棄甲填滿山谷。
初夜,官軍至高平,降賊軍數千人,所獲辎重、兵器、駝馬、僞乘輿器服等不可勝紀。
其夕,殺降軍二千餘人,我軍之降敵者亦皆就戮。
初,兩軍之未整也,風自東北起,不便于我,及與賊軍相遇,風勢陡回,人情相悅。
戰之前夕,有大星如日,流行數丈,墜于賊營之上。
及戰,北人望見官軍之上,有雲氣如龍虎之狀,則天之助順,亶其然乎!是日,危急之勢頃刻莫保,賴帝英武果敢,親臨寇敵,不然則社稷幾若綴旒矣。
是夕,帝宿于野次。
甲午,次高平縣。
诏賜河東降軍二千餘人各絹二匹,并給其衣裝,鄉兵各給絹一匹,放還本部。
是日大雨。
戊戌,車駕至潞州。
诃南府上言,前青州節度使常思卒。
己亥,侍衛馬軍都指揮使、夔州節度使樊愛能,侍衛步軍都指揮使、壽州節度使何徽等并諸将校七十餘人,并伏誅。
高平之役,兩軍既成列,賊騎來挑戰,愛能望風而退,何徽以徒兵陣于後,為奔騎所突,即時潰亂,二将南走。
帝遣近臣宣谕止遏,莫肯從命,皆揚言曰:「官軍大敗,餘衆已解甲矣。
」至暮,以官軍克捷,方稍稍而回。
帝至潞州,錄其奔遁者,自軍使以上及監押使臣并斬之,由是驕将堕兵,無不知懼。
帝以何徽有平陽守禦之功,欲貸其罪,竟不可,與愛能俱殺之,皆給槥車歸葬。
《東都事略》 :世宗謂張永德曰:「樊愛能及偏裨七十餘人,吾欲盡按軍法,何如?」對曰:「必欲開拓疆宇,威加四海,安可已也!」世宗善其言,悉誅愛能等以徇,軍聲始振。
庚子,以侍衛馬步都虞候李重進為許州節度使,以宣徽南院使向訓為滑州節度使,以殿前都指揮使張永德為武信軍節度使,職并如故。
以滑州節度使白重贊為鄜州節度使,以鄭州防禦使史彥超為華州節度使,賞高平之功也。
以晉州節度使藥元福為同州節度使,以宣徽北院使楊廷璋為晉州節度使,以同州節度使張铎為彰義軍節度使,以客省使吳延祚為宣徽北院使,以龍捷左廂都指揮使李千為蔡州防禦使,以龍捷右廂都指揮使田中為密州防禦使,以虎捷右廂都指揮使張順為登州防禦使,以龍捷左第二軍都指揮使孫延進為鄭州防禦使,以前耀州團練使符彥能為澤州防禦使,以散員都指揮使李繼勳為殿前都虞候,以殿前都虞候韓令坤為龍捷左廂都指揮使,以鐵騎第一軍都指揮使趙宏殷為龍捷右廂都指揮使,以散員都指揮使慕容延钊為虎捷左廂都指揮使,以控鶴第一軍都指揮使趙鼎為虎捷右廂都指揮使,并遙授團練使,其餘改轉有差。
壬寅,以天雄軍節度使、衛王符彥卿為河東行營都部署,知太原行府事;以澶州節度使郭崇為行營副部署;以宣徽南院使向訓為行營兵馬都監;以侍衛都虞候李重進為行營都虞候。
以華州節度使史彥超為先鋒都指揮使,領步騎二萬,進讨河東。
诏河中節度使王彥超、陝府節度使韓通,率兵自陰地關讨賊。
以河陽節度使劉詞為随駕都部署,以鄜州節度使白重贊為随駕副部署。
夏四月乙巳,太祖靈駕發東京。
乙卯,葬于嵩陵。
河中節度使王彥超奏,僞汾州防禦使董希顔以城歸順。
《宋史·王彥超傳》:彥超自陰地關與符彥卿會兵圍汾州,諸将請急攻,彥超曰:「城已危矣,旦暮将降,我士卒精銳,驅以先登,必死傷者衆,少待之。
」翼日,州将董希顔果降。
丙辰,僞遼州刺史張漢超以城歸順。
丁巳,幸柏谷寺。
遣右仆射、平章事、判三司李穀赴河東城下,計度軍儲。
诏河東城下諸将,招撫戶口,禁止侵掠,隻令征納當年租稅,及募民入粟五百斛、草五百圍者賜出身,千斛、千圍者授州縣官。
辛酉,符彥卿奏,岚、憲二州歸順。
壬戌,制立衛國夫人符氏為皇後,仍令有司擇日備禮冊命。
王彥超奏,收下石州,獲僞刺史安彥進。
《宋史·王彥超傳》:引兵趣石州,彥超親鼓士乘城,躬冒矢石,數日下之,擒其守将安彥進獻行在。
癸亥,僞沁州刺
是月十八日至澤州,既晡,帝禦戎服,觀兵于東北郊,距州十五裡,夜宿于村舍。
十九日,先鋒與賊軍相遇,賊陣于高平縣南之高原。
有賊中來者,雲:「劉崇自将騎三萬,并契丹萬餘騎,嚴陣以待官軍。
」帝促兵以擊之,崇東西列陣,頗亦嚴整。
乃令侍衛馬步軍都虞候李重進、滑州節度使白重贊将左,居陣之西廂;侍衛馬軍都指揮使樊愛能、步軍都指揮使何徽将右,居陣之東廂;宣徽使向訓、鄭州防禦使史彥超,以精騎當其中;殿前都指揮使張永德以禁兵衛跸。
帝介馬觀戰。
兩軍交鋒,未幾,樊愛能、何徽望賊而遁,東廂騎軍亂,步軍解甲投賊,帝乃自率親騎,臨陣督戰。
《隆平集·馬仁瑀傳》:從世宗親征劉崇,王師不利,仁瑀謂衆曰:「主辱臣死!」因躍馬大呼,引弓連斃将卒數十,士氣始振。
今上馳騎于陣前,先犯其鋒,戰士皆奮命争先,賊軍大敗。
日暮,賊萬餘人阻澗而陣,會劉詞領兵至,與大軍迫之,賊軍又潰,臨陣斬賊大将張晖及僞樞密使王延嗣。
諸将分兵追襲,僵屍棄甲填滿山谷。
初夜,官軍至高平,降賊軍數千人,所獲辎重、兵器、駝馬、僞乘輿器服等不可勝紀。
其夕,殺降軍二千餘人,我軍之降敵者亦皆就戮。
初,兩軍之未整也,風自東北起,不便于我,及與賊軍相遇,風勢陡回,人情相悅。
戰之前夕,有大星如日,流行數丈,墜于賊營之上。
及戰,北人望見官軍之上,有雲氣如龍虎之狀,則天之助順,亶其然乎!是日,危急之勢頃刻莫保,賴帝英武果敢,親臨寇敵,不然則社稷幾若綴旒矣。
是夕,帝宿于野次。
甲午,次高平縣。
诏賜河東降軍二千餘人各絹二匹,并給其衣裝,鄉兵各給絹一匹,放還本部。
是日大雨。
戊戌,車駕至潞州。
诃南府上言,前青州節度使常思卒。
己亥,侍衛馬軍都指揮使、夔州節度使樊愛能,侍衛步軍都指揮使、壽州節度使何徽等并諸将校七十餘人,并伏誅。
高平之役,兩軍既成列,賊騎來挑戰,愛能望風而退,何徽以徒兵陣于後,為奔騎所突,即時潰亂,二将南走。
帝遣近臣宣谕止遏,莫肯從命,皆揚言曰:「官軍大敗,餘衆已解甲矣。
」至暮,以官軍克捷,方稍稍而回。
帝至潞州,錄其奔遁者,自軍使以上及監押使臣并斬之,由是驕将堕兵,無不知懼。
帝以何徽有平陽守禦之功,欲貸其罪,竟不可,與愛能俱殺之,皆給槥車歸葬。
《東都事略》 :世宗謂張永德曰:「樊愛能及偏裨七十餘人,吾欲盡按軍法,何如?」對曰:「必欲開拓疆宇,威加四海,安可已也!」世宗善其言,悉誅愛能等以徇,軍聲始振。
庚子,以侍衛馬步都虞候李重進為許州節度使,以宣徽南院使向訓為滑州節度使,以殿前都指揮使張永德為武信軍節度使,職并如故。
以滑州節度使白重贊為鄜州節度使,以鄭州防禦使史彥超為華州節度使,賞高平之功也。
以晉州節度使藥元福為同州節度使,以宣徽北院使楊廷璋為晉州節度使,以同州節度使張铎為彰義軍節度使,以客省使吳延祚為宣徽北院使,以龍捷左廂都指揮使李千為蔡州防禦使,以龍捷右廂都指揮使田中為密州防禦使,以虎捷右廂都指揮使張順為登州防禦使,以龍捷左第二軍都指揮使孫延進為鄭州防禦使,以前耀州團練使符彥能為澤州防禦使,以散員都指揮使李繼勳為殿前都虞候,以殿前都虞候韓令坤為龍捷左廂都指揮使,以鐵騎第一軍都指揮使趙宏殷為龍捷右廂都指揮使,以散員都指揮使慕容延钊為虎捷左廂都指揮使,以控鶴第一軍都指揮使趙鼎為虎捷右廂都指揮使,并遙授團練使,其餘改轉有差。
壬寅,以天雄軍節度使、衛王符彥卿為河東行營都部署,知太原行府事;以澶州節度使郭崇為行營副部署;以宣徽南院使向訓為行營兵馬都監;以侍衛都虞候李重進為行營都虞候。
以華州節度使史彥超為先鋒都指揮使,領步騎二萬,進讨河東。
诏河中節度使王彥超、陝府節度使韓通,率兵自陰地關讨賊。
以河陽節度使劉詞為随駕都部署,以鄜州節度使白重贊為随駕副部署。
夏四月乙巳,太祖靈駕發東京。
乙卯,葬于嵩陵。
河中節度使王彥超奏,僞汾州防禦使董希顔以城歸順。
《宋史·王彥超傳》:彥超自陰地關與符彥卿會兵圍汾州,諸将請急攻,彥超曰:「城已危矣,旦暮将降,我士卒精銳,驅以先登,必死傷者衆,少待之。
」翼日,州将董希顔果降。
丙辰,僞遼州刺史張漢超以城歸順。
丁巳,幸柏谷寺。
遣右仆射、平章事、判三司李穀赴河東城下,計度軍儲。
诏河東城下諸将,招撫戶口,禁止侵掠,隻令征納當年租稅,及募民入粟五百斛、草五百圍者賜出身,千斛、千圍者授州縣官。
辛酉,符彥卿奏,岚、憲二州歸順。
壬戌,制立衛國夫人符氏為皇後,仍令有司擇日備禮冊命。
王彥超奏,收下石州,獲僞刺史安彥進。
《宋史·王彥超傳》:引兵趣石州,彥超親鼓士乘城,躬冒矢石,數日下之,擒其守将安彥進獻行在。
癸亥,僞沁州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