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書一 太祖紀一
關燈
小
中
大
為樞密使,總兵出征,時議多以先讨景崇、思绾為便,周祖意未決。
彥珂曰:「三叛連衡,推守貞為主,宜先擊河中。
河中平,則永興、鳳翔失勢矣。
今舍近圖遠,若景崇、思绾逆戰于前,守貞兵其後,腹背受敵,為之奈何?」周祖從其言。
命白文珂營于河西,帝營于河東。
不數日,周設長塹,複築長連城以迫之。
帝在軍,居常接賓客,與大将宴語,即褒衣博帶;或遇巡城壘,對陳敵,幅巾短後,與衆無殊。
臨矢石,冒鋒刃,必以身先,與士伍分甘共苦。
稍立功效者,厚其賜與;微有傷痍者,親為循撫。
士無賢不肖,有所陳啟,溫顔以接,俾盡其情,人之過忤,未嘗介意,故君子小人皆思效用。
守貞聞之,深以為憂。
十二月,帝以蜀軍屯大散關,即親率牙兵往鳳翔、永興。
相度将發,謂白文珂、劉詞曰:「困獸猶鬥,當謹備之。
」帝至華州,聞蜀軍退敗,遂還。
二年正月五日夜,李守貞遣将王三鐵領千餘人,夜突河西寨,果為劉詞等力戰敗之。
先是,軍中禁酒,帝有愛将李審犯令,斬之以徇。
五月九日,取河西寨,主周光遜以寨及部衆千餘人來降。
十七日,下令攻城,會西北大風,揚沙晦冥,帝令禱河伯祠,奠訖而風止,自是晝夜攻之。
七月十三日,帝率三寨将士奪賊羅城。
二十一日,城陷,守貞舉家自焚而死。
帝前夢河神告曰:「七月下旬,上帝當滅守貞之族。
」至是收複賊壘,城中人言,見帝營上有紫氣,如樓閣華蓋之狀。
《東都事略·王溥傳》:周太祖将兵讨三叛,以溥為從事。
三叛既平,朝士及籓鎮嘗以書往來,詞意涉于悖逆者,太祖籍其名,欲按之。
溥谏曰:「魑魅伺夜而出,日月既照,則氛摐消矣。
請焚之,以安反側。
」太祖從之。
二年八月五日,帝自河中班師,其月二十七日入朝。
漢帝命升階撫勞,酌禦酒以賜之,錫赍優厚。
翌日,漢帝議賞勳,欲兼方鎮,帝辭之,乃止。
帝以出征時?子都七十三人,具籍獻之。
九月五日,制加檢校太師、兼侍中。
十月,契丹入寇,前鋒至邢、洺、貝、魏,河北告急,帝受诏率師赴北邊,以宣徽南院使王峻為監軍。
其月十九日,帝至邢州,遣王峻前軍趨鎮、定。
時契丹已退,帝大閱,欲臨寇境,诏止之。
三年二月,班師。
三月十七日,制授鄴都留守,樞密使如故。
時漢帝以北兵為患,委帝以河朔之任,宰相蘇逢吉等議,籓臣無兼樞密使例。
史宏肇以帝受任之重,苟不兼密務,則難以便宜從事。
竟從宏肇之議,诏河北諸州,凡事一禀帝節度。
帝将北行,啟漢帝曰:「陛下富有春秋,萬幾之事,宜審于聽斷。
文武大臣,乃心王室,凡事谘詢,即無敗失。
」漢帝斂容謝之。
帝至鄴,盡去煩弊之事,不數月,阃政有序,一方晏然。
诏書褒美。
一夕,在山亭院齋中,忽有黃氣起于前,上際于天,帝于黃氣中見星文,紫微、文昌,爛然在目。
既而告之星者曰:「予于室中見天象,不其異乎?」對曰:「坐見天衢,物不能隔,至貴之祥也。
」翌日,牙署中有紫氣起于幡竿龍首,凡三日。
十一月十四日,澶州節度使李洪義、侍衛步軍都指揮使王殷遣澶州副使陳光穗至鄴都,報京師有變:是月十三日旦,群小等害史宏肇等。
前一夕,李業等遣腹心赍密诏至澶州,令李洪義殺王殷,又令護聖左廂都指揮使郭崇等害帝于鄴城。
十三日,洪義受得密诏,恐事不濟,乃以密诏示王殷,殷與洪義即遣陳光穗馳報于帝。
十四日,帝方與宣徽使王峻坐議邊事,忽得洪義文字,遽歸牙署,峻亦未知其事。
帝初知楊、史諸公被誅,神情惘然,又見移禍及己,伸訴無所,即集三軍将校谕之曰:「予從微至著,輔佐國家。
先皇登遐,親受顧托,與楊、史諸公,彈壓經謀,忘寝與食,一旦無狀,盡已誅夷。
今有诏來取予首級,爾等宜奉行诏旨,斷予首以報天子,各圖功業,且不累諸君也。
」崇等與諸将校泣于前,言曰:「此事必非聖意,即是左右小人誣罔竊發,假令此輩握重柄,國得安乎!宜得投論,以判忠佞,何事信單車之使而自棄,千載之下,空受惡名。
崇等願從明公入朝,面自洗雪,除君側之惡,共安天下。
」衆然之,遂請帝南行,帝即嚴駕首途。
十六日,至澶州,王殷迎谒恸哭。
時隐帝遣小豎嵒脫偵鄴軍所在,為遊騎所執,帝即遣回。
令附奏隐帝赴阙之由,仍以密奏置嵒脫衣領中。
奏曰:「臣發迹寒賤,遭遇聖明,既富且貴,實過平生之望,唯思報國,敢有他圖!今奉诏命,忽令郭崇等殺臣,即時俟死,而諸軍不肯行刑,逼臣赴阙,令臣請罪上前,仍言緻有此事,必是陛下左右谮臣耳。
今嵒脫至此,天假其便,得伸臣心,三五日當及阙朝陛下。
若以臣有欺天之罪,臣豈敢惜死;若實有谮臣者,乞陛下縛送軍前,以快三軍之意,則臣雖死無恨。
今托嵒脫附奏以聞。
」十七日,帝至滑州,節度使宋延渥開門迎納。
帝将發滑台,召将士謂之曰:「主上為讒邪所惑,誅殺勳臣,吾之此來,事不獲己,然以臣拒君,甯論曲直!汝等家在京師,不如奉行前诏,我以一死謝天子,實無所恨。
」将校前啟曰:「國家負公,公不負
彥珂曰:「三叛連衡,推守貞為主,宜先擊河中。
河中平,則永興、鳳翔失勢矣。
今舍近圖遠,若景崇、思绾逆戰于前,守貞兵其後,腹背受敵,為之奈何?」周祖從其言。
命白文珂營于河西,帝營于河東。
不數日,周設長塹,複築長連城以迫之。
帝在軍,居常接賓客,與大将宴語,即褒衣博帶;或遇巡城壘,對陳敵,幅巾短後,與衆無殊。
臨矢石,冒鋒刃,必以身先,與士伍分甘共苦。
稍立功效者,厚其賜與;微有傷痍者,親為循撫。
士無賢不肖,有所陳啟,溫顔以接,俾盡其情,人之過忤,未嘗介意,故君子小人皆思效用。
守貞聞之,深以為憂。
十二月,帝以蜀軍屯大散關,即親率牙兵往鳳翔、永興。
相度将發,謂白文珂、劉詞曰:「困獸猶鬥,當謹備之。
」帝至華州,聞蜀軍退敗,遂還。
二年正月五日夜,李守貞遣将王三鐵領千餘人,夜突河西寨,果為劉詞等力戰敗之。
先是,軍中禁酒,帝有愛将李審犯令,斬之以徇。
五月九日,取河西寨,主周光遜以寨及部衆千餘人來降。
十七日,下令攻城,會西北大風,揚沙晦冥,帝令禱河伯祠,奠訖而風止,自是晝夜攻之。
七月十三日,帝率三寨将士奪賊羅城。
二十一日,城陷,守貞舉家自焚而死。
帝前夢河神告曰:「七月下旬,上帝當滅守貞之族。
」至是收複賊壘,城中人言,見帝營上有紫氣,如樓閣華蓋之狀。
《東都事略·王溥傳》:周太祖将兵讨三叛,以溥為從事。
三叛既平,朝士及籓鎮嘗以書往來,詞意涉于悖逆者,太祖籍其名,欲按之。
溥谏曰:「魑魅伺夜而出,日月既照,則氛摐消矣。
請焚之,以安反側。
」太祖從之。
二年八月五日,帝自河中班師,其月二十七日入朝。
漢帝命升階撫勞,酌禦酒以賜之,錫赍優厚。
翌日,漢帝議賞勳,欲兼方鎮,帝辭之,乃止。
帝以出征時?子都七十三人,具籍獻之。
九月五日,制加檢校太師、兼侍中。
十月,契丹入寇,前鋒至邢、洺、貝、魏,河北告急,帝受诏率師赴北邊,以宣徽南院使王峻為監軍。
其月十九日,帝至邢州,遣王峻前軍趨鎮、定。
時契丹已退,帝大閱,欲臨寇境,诏止之。
三年二月,班師。
三月十七日,制授鄴都留守,樞密使如故。
時漢帝以北兵為患,委帝以河朔之任,宰相蘇逢吉等議,籓臣無兼樞密使例。
史宏肇以帝受任之重,苟不兼密務,則難以便宜從事。
竟從宏肇之議,诏河北諸州,凡事一禀帝節度。
帝将北行,啟漢帝曰:「陛下富有春秋,萬幾之事,宜審于聽斷。
文武大臣,乃心王室,凡事谘詢,即無敗失。
」漢帝斂容謝之。
帝至鄴,盡去煩弊之事,不數月,阃政有序,一方晏然。
诏書褒美。
一夕,在山亭院齋中,忽有黃氣起于前,上際于天,帝于黃氣中見星文,紫微、文昌,爛然在目。
既而告之星者曰:「予于室中見天象,不其異乎?」對曰:「坐見天衢,物不能隔,至貴之祥也。
」翌日,牙署中有紫氣起于幡竿龍首,凡三日。
十一月十四日,澶州節度使李洪義、侍衛步軍都指揮使王殷遣澶州副使陳光穗至鄴都,報京師有變:是月十三日旦,群小等害史宏肇等。
前一夕,李業等遣腹心赍密诏至澶州,令李洪義殺王殷,又令護聖左廂都指揮使郭崇等害帝于鄴城。
十三日,洪義受得密诏,恐事不濟,乃以密诏示王殷,殷與洪義即遣陳光穗馳報于帝。
十四日,帝方與宣徽使王峻坐議邊事,忽得洪義文字,遽歸牙署,峻亦未知其事。
帝初知楊、史諸公被誅,神情惘然,又見移禍及己,伸訴無所,即集三軍将校谕之曰:「予從微至著,輔佐國家。
先皇登遐,親受顧托,與楊、史諸公,彈壓經謀,忘寝與食,一旦無狀,盡已誅夷。
今有诏來取予首級,爾等宜奉行诏旨,斷予首以報天子,各圖功業,且不累諸君也。
」崇等與諸将校泣于前,言曰:「此事必非聖意,即是左右小人誣罔竊發,假令此輩握重柄,國得安乎!宜得投論,以判忠佞,何事信單車之使而自棄,千載之下,空受惡名。
崇等願從明公入朝,面自洗雪,除君側之惡,共安天下。
」衆然之,遂請帝南行,帝即嚴駕首途。
十六日,至澶州,王殷迎谒恸哭。
時隐帝遣小豎嵒脫偵鄴軍所在,為遊騎所執,帝即遣回。
令附奏隐帝赴阙之由,仍以密奏置嵒脫衣領中。
奏曰:「臣發迹寒賤,遭遇聖明,既富且貴,實過平生之望,唯思報國,敢有他圖!今奉诏命,忽令郭崇等殺臣,即時俟死,而諸軍不肯行刑,逼臣赴阙,令臣請罪上前,仍言緻有此事,必是陛下左右谮臣耳。
今嵒脫至此,天假其便,得伸臣心,三五日當及阙朝陛下。
若以臣有欺天之罪,臣豈敢惜死;若實有谮臣者,乞陛下縛送軍前,以快三軍之意,則臣雖死無恨。
今托嵒脫附奏以聞。
」十七日,帝至滑州,節度使宋延渥開門迎納。
帝将發滑台,召将士謂之曰:「主上為讒邪所惑,誅殺勳臣,吾之此來,事不獲己,然以臣拒君,甯論曲直!汝等家在京師,不如奉行前诏,我以一死謝天子,實無所恨。
」将校前啟曰:「國家負公,公不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