晉書十六 列傳五
關燈
小
中
大
,可敵大國否?請明公反覆慮之。
」蓋欲回其意也。
高祖曰:「我不忿小人相代,方寸決矣。
」彥詢知其不可谏,遂止。
左右欲害之,高祖曰:「唯副使一人我自保,明爾勿複言也。
」及即位,授齊州防禦使、檢校太保,旋改宣徽使。
從高祖入洛,加左骁衛上将軍兼職。
天福二年秋,出為鄧州節度使,歲餘,入為宣徽使。
四年,使于契丹。
六年春,授邢州節度使、檢校太傅。
時鎮州安重榮有不臣之狀,彥詢憂其窺伺,會車駕幸鄴,表求入觐。
高祖慮契丹怒安重榮之殺行人也,移兵犯境,複命彥詢使焉,仍恐重榮要之,由滄州路以入。
契丹主果怒重榮,彥詢具言非高祖本意,蓋如人家惡子,無如之何。
尋聞重榮犯阙,乃放還。
七年春,授華州節度使、檢校太尉。
在任二年,屬部内蝗旱,道殣相望,彥詢以官粟假貸,州民賴之存濟者甚衆。
開運初,以風痹授右金吾衛上将軍,俄卒于官,年七十四。
贈太子太師。
李承約,字德儉,薊州人也。
曾祖瓊,薊州别駕,贈工部尚書。
祖安仁,檀州刺史,贈太子太保。
父君操,平州刺史,贈太子少師。
承約性剛健笃實,少習武事,弱冠為幽州牙門校,遷山後八軍巡檢使。
屬劉守光囚殺父兄,名儒宿将經事父兄者,多無辜被戮,自以握兵在外,心不自安。
時屬唐武皇召募英豪,方開霸業,乃以所部二千歸于并州,即補匡霸都指揮使、檢校右仆射兼領貝州刺史。
從破夾寨,及與梁人戰于臨清有功,再遷洺、汾二州。
莊宗即位,授檢校司空、磁州刺史,為治平直,移授颍州團練使。
天成中,以邠州節度使毛璋将圖不軌,乃命為泾州節度副使,且承密旨往偵之。
既至,以善言谕之,璋乃受代。
明宗賞其能,加檢校太保,拜黔南節度使。
數年之間,巴、邛蠻蜑不敢犯境,外勸農桑,内興學校,兇邪盡去,民皆感之,故父老數輩重趼詣阙,言其政化。
又聽留周歲,征為左衛上将軍,自左龍武統軍加特進、檢校太傅,充昭義軍節度使,賜推忠奉節翊戴功臣。
歲餘歸朝,複為左龍武統軍。
高祖禦宇之二年,授左骁衛上将軍,進封開國公,累上表請老,尋以病卒,時年七十五。
贈太子太師。
陸思铎,澶州臨黃人。
父再端,贈光祿卿。
思铎有武幹,梁太祖領四鎮,隸于麾下。
及即位,授廣武都指揮使,曆突陣、拱辰軍使,積前後戰勳,累官至檢校司徒、拱辰左廂都指揮使,遙領恩州刺史。
初,梁軍與莊宗對壘于河上,思铎以善射,日預其戰。
嘗于箭笴之上自镂其姓名,一日射中莊宗之馬鞍,莊宗拔箭視之,睹思铎姓名,因而記之。
及莊宗平梁,思铎以例來降,莊宗出箭以視之,思铎伏地待罪,莊宗慰而釋之。
尋授龍武右廂都指揮使,加檢校太保。
天成中,為深州刺史,改雄捷右廂馬軍都指揮使。
會南伐荊門,思铎亦預其行。
時高季興以舟兵拒王師,思铎每發矢中敵,則洞胸達掖,由是賊鋒稍挫,不敢輕進,諸軍鹹壯之。
高祖革命,拜陳州刺史,秩滿,曆左神武、羽林二統軍,出為蔡州刺史,遇代歸朝。
天福八年,以疾卒,時年五十四。
思铎典陳郡日,甚有惠政,常戒諸子曰:「我死則藏骨于宛丘,使我栖魂于所治之地。
」及卒,乃葬于陳,從其志也。
安元信,朔州馬邑人也。
少善騎射。
後唐莊宗為晉王時,元信詣軍門求自效。
尋隸明宗麾下,累從明宗征讨有功,明宗即位,擢為捧聖軍使,加檢校兵部尚書。
清泰三年,遷雄義都指揮使,受诏屯于代州,太守張朗遇之甚厚,元信亦以兄事之。
是歲五月,高祖建義于太原,俄聞契丹有約赴難,元信入說朗曰:「張敬達雖圍太原,而兵尚未合,代郡當雁門之沖,敵至其何以禦?仆觀石令公素長者,舉必成事,若使人道意歸款,俟其兩端,亦求全之上策也。
」朗不納,元信悔以誠言之,反相猜忌。
尋聞安重榮、安審信相次以騎兵赴太原,元信遂率部曲以歸高祖。
《通鑒》:元信謀殺朗,不克,帥其衆奔審信,審信遂帥麾下數百騎,與元信掠百井奔晉陽。
高祖見之喜,謂元信曰:「爾睹何利害,背強歸弱?」元信曰:「某非知星識氣,唯以人事斷之。
夫帝王者,出語行令,示人以信。
嘗聞主上許令公河東一生,今遽改之,是自欺也。
且令公國之密親,親尚不能保,肯保天下之心乎!以斯而言,見其亡也,何得為強也。
」高祖知其誠,因開懷納之,委以戎事。
高祖即位之元年,授耀州團練使,加檢校太保。
四年,入為右神武統軍,其年八月,複出牧洺州。
少帝嗣位,尋遷宿州,九年,罷任來朝。
開
」蓋欲回其意也。
高祖曰:「我不忿小人相代,方寸決矣。
」彥詢知其不可谏,遂止。
左右欲害之,高祖曰:「唯副使一人我自保,明爾勿複言也。
」及即位,授齊州防禦使、檢校太保,旋改宣徽使。
從高祖入洛,加左骁衛上将軍兼職。
天福二年秋,出為鄧州節度使,歲餘,入為宣徽使。
四年,使于契丹。
六年春,授邢州節度使、檢校太傅。
時鎮州安重榮有不臣之狀,彥詢憂其窺伺,會車駕幸鄴,表求入觐。
高祖慮契丹怒安重榮之殺行人也,移兵犯境,複命彥詢使焉,仍恐重榮要之,由滄州路以入。
契丹主果怒重榮,彥詢具言非高祖本意,蓋如人家惡子,無如之何。
尋聞重榮犯阙,乃放還。
七年春,授華州節度使、檢校太尉。
在任二年,屬部内蝗旱,道殣相望,彥詢以官粟假貸,州民賴之存濟者甚衆。
開運初,以風痹授右金吾衛上将軍,俄卒于官,年七十四。
贈太子太師。
李承約,字德儉,薊州人也。
曾祖瓊,薊州别駕,贈工部尚書。
祖安仁,檀州刺史,贈太子太保。
父君操,平州刺史,贈太子少師。
承約性剛健笃實,少習武事,弱冠為幽州牙門校,遷山後八軍巡檢使。
屬劉守光囚殺父兄,名儒宿将經事父兄者,多無辜被戮,自以握兵在外,心不自安。
時屬唐武皇召募英豪,方開霸業,乃以所部二千歸于并州,即補匡霸都指揮使、檢校右仆射兼領貝州刺史。
從破夾寨,及與梁人戰于臨清有功,再遷洺、汾二州。
莊宗即位,授檢校司空、磁州刺史,為治平直,移授颍州團練使。
天成中,以邠州節度使毛璋将圖不軌,乃命為泾州節度副使,且承密旨往偵之。
既至,以善言谕之,璋乃受代。
明宗賞其能,加檢校太保,拜黔南節度使。
數年之間,巴、邛蠻蜑不敢犯境,外勸農桑,内興學校,兇邪盡去,民皆感之,故父老數輩重趼詣阙,言其政化。
又聽留周歲,征為左衛上将軍,自左龍武統軍加特進、檢校太傅,充昭義軍節度使,賜推忠奉節翊戴功臣。
歲餘歸朝,複為左龍武統軍。
高祖禦宇之二年,授左骁衛上将軍,進封開國公,累上表請老,尋以病卒,時年七十五。
贈太子太師。
陸思铎,澶州臨黃人。
父再端,贈光祿卿。
思铎有武幹,梁太祖領四鎮,隸于麾下。
及即位,授廣武都指揮使,曆突陣、拱辰軍使,積前後戰勳,累官至檢校司徒、拱辰左廂都指揮使,遙領恩州刺史。
初,梁軍與莊宗對壘于河上,思铎以善射,日預其戰。
嘗于箭笴之上自镂其姓名,一日射中莊宗之馬鞍,莊宗拔箭視之,睹思铎姓名,因而記之。
及莊宗平梁,思铎以例來降,莊宗出箭以視之,思铎伏地待罪,莊宗慰而釋之。
尋授龍武右廂都指揮使,加檢校太保。
天成中,為深州刺史,改雄捷右廂馬軍都指揮使。
會南伐荊門,思铎亦預其行。
時高季興以舟兵拒王師,思铎每發矢中敵,則洞胸達掖,由是賊鋒稍挫,不敢輕進,諸軍鹹壯之。
高祖革命,拜陳州刺史,秩滿,曆左神武、羽林二統軍,出為蔡州刺史,遇代歸朝。
天福八年,以疾卒,時年五十四。
思铎典陳郡日,甚有惠政,常戒諸子曰:「我死則藏骨于宛丘,使我栖魂于所治之地。
」及卒,乃葬于陳,從其志也。
安元信,朔州馬邑人也。
少善騎射。
後唐莊宗為晉王時,元信詣軍門求自效。
尋隸明宗麾下,累從明宗征讨有功,明宗即位,擢為捧聖軍使,加檢校兵部尚書。
清泰三年,遷雄義都指揮使,受诏屯于代州,太守張朗遇之甚厚,元信亦以兄事之。
是歲五月,高祖建義于太原,俄聞契丹有約赴難,元信入說朗曰:「張敬達雖圍太原,而兵尚未合,代郡當雁門之沖,敵至其何以禦?仆觀石令公素長者,舉必成事,若使人道意歸款,俟其兩端,亦求全之上策也。
」朗不納,元信悔以誠言之,反相猜忌。
尋聞安重榮、安審信相次以騎兵赴太原,元信遂率部曲以歸高祖。
《通鑒》:元信謀殺朗,不克,帥其衆奔審信,審信遂帥麾下數百騎,與元信掠百井奔晉陽。
高祖見之喜,謂元信曰:「爾睹何利害,背強歸弱?」元信曰:「某非知星識氣,唯以人事斷之。
夫帝王者,出語行令,示人以信。
嘗聞主上許令公河東一生,今遽改之,是自欺也。
且令公國之密親,親尚不能保,肯保天下之心乎!以斯而言,見其亡也,何得為強也。
」高祖知其誠,因開懷納之,委以戎事。
高祖即位之元年,授耀州團練使,加檢校太保。
四年,入為右神武統軍,其年八月,複出牧洺州。
少帝嗣位,尋遷宿州,九年,罷任來朝。
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