晉書十四 列傳三
關燈
小
中
大
景延廣,字航川,陝州人也。
父建,累贈太尉。
延廣少習射,以挽強見稱。
梁開平中,邵王硃友誨節制于陝,召置麾下,友誨坐謀亂,延廣竄而獲免。
後事華州連帥尹皓,皓引薦列校,隸于汴軍,從王彥章拒莊宗于河上。
及中都之敗,彥章見擒,而延廣被數創,歸于汴。
唐天成中,明宗幸夷門,會硃守殷拒命,尋平之。
延廣以軍校連坐,将棄市。
高祖時為六軍副使,掌其事,見而惜之,乃密遣遁去,尋收為客将。
及張敬達之圍晉陽,高祖付以戎事,甚有幹城之功。
高祖即位,授侍衛步軍都指揮使、檢校司徒,遙領果州團練使,轉檢校太保,領夔州節度使。
四年,出鎮滑台。
五年,加檢校太傅,移鎮陝府。
六年,召為侍衛馬步都虞候,移鎮河陽。
七年,轉侍衛親軍都指揮使、檢校太尉。
其年夏,高祖晏駕,延廣與宰臣馮道等承顧命,以少帝為嗣。
既發喪,都人不得偶語,百官赴臨,未及内門,皆令下馬,由是有驕暴之失。
少帝既嗣位,延廣獨以為己功,尋加同平章事,彌有矜伐之色。
朝廷遣使告哀契丹,無表緻書,去臣稱孫。
契丹怒,遣使來讓,延廣乃奏令契丹回國使喬榮《契丹國志》:先是,河陽牙将喬榮從趙延壽入遼,遼帝以為回國使,置邸大梁。
至是,景延廣說帝囚榮于獄,凡遼國販易在晉境者,皆殺之,奪其貨。
大臣皆言遼國不可負,乃釋榮,慰賜而遣之。
告契丹曰:「先帝則北朝所立,今上則中國自策,為鄰為孫則可,無臣之理。
」且言:「晉朝有十萬口橫磨劍,翁若要戰則早來,他日不禁孫子,則取笑天下,當成後悔矣。
」由是與契丹立敵,幹戈日尋。
初,高祖在位時,宣借楊光遠騎兵數百,延廣請下诏遣還,光遠由此忿延廣,怨朝廷,遣使泛海構釁。
天福八年十二月,契丹乃南牧。
九年正月,陷甘陵,河北儲蓄悉在其郡。
少帝大駭,親率六師,進駐澶淵。
延廣為上将,凡六師進退,皆出胸臆,少帝亦不能制,衆鹹憚而忌之。
契丹既至城下,使人宣言曰:「景延廣喚我來相殺,何不急戰!」一日,高行周與蕃軍相遇于近郊,以衆寡不敵,急請濟師,延廣勒兵不出,是日行周幸而獲免。
及契丹退,延廣猶閉栅自固,士大夫曰:「昔與契丹絕好,言何勇也;今契丹至若是,氣何憊也。
」時延廣在軍,母兇問至,自澶淵津北移于津南,不信宿而複莅戎事,曾無戚容,下俚之士亦聞而惡之。
時有太常丞王緒者,因使德州回,與延廣有隙,因誣奏與楊光遠通謀,遣吏絷于麾下,鍛成其事。
判官盧億累勸解不從,尋有诏棄市,時甚冤之。
少帝還京,嘗幸其第,進獻錫赉,有如酬酢,權寵恩渥,為一朝之冠。
俄與宰臣桑維翰不協,少帝亦憚其難制,遂罷兵權,出為洛都留守、兼侍中。
由是郁郁不得志,亦意契丹強盛,國家不濟,身将危矣,但縱長夜飲,無複以夾輔為意。
《宋史·盧多遜傳》:父億。
景延廣鎮天平,表億掌書記,留守西洛,又為判官。
時國用窘乏,取民财以助軍。
河南府計出二十萬缗,延廣欲并緣以圖羨利,增為三十七萬缗。
億谏曰:「公位兼将相,既富且貴,今國帑空竭,不得已而取資于民,公何忍利之乎!」延廣慚而止。
開運三年冬,契丹渡滹水。
诏遣屯孟津,将戒途,由府署正門而出,所乘馬騰立不進,幾墜于地,乃易乘而行,時以為不祥之甚。
及王師降契丹,延廣狼狽而還。
時契丹主至安陽,遣别部隊長率騎士數千,與晉兵相雜,趨河橋入洛,以取延廣。
戒曰:「如延廣奔吳走蜀,便當追而緻之。
」時延廣顧慮其家,未能引決。
契丹既奄至,乃與從事閻丕輕騎谒契丹主于封丘,與丕俱見絷焉。
《遼史》:将軍康祥執景延廣來獻。
延廣曰:「丕,臣之從事也,以職相随,何罪而亦為缧囚?」契丹釋之。
因責延廣曰:「緻南北失歡,良由爾也。
」乃召喬榮質證前事,凡有十焉。
始榮将入蕃時,绐延廣雲:「某恐忽忘所達之語,請紀于翰墨。
」延廣信之,乃命吏備記其事。
榮亦憸巧善事人者也,慮他日見诘,則執之以取信,因匿其文于衣中。
至是,延廣始以他語抗對,榮乃出其文以質之,延廣頓為所屈。
每服一事,則受牙籌一莖,此契丹法也。
延廣受至八莖,但以面伏地,契丹遂咄之,命鎖延廣臂,将送之北土。
是日,至于陳橋民家草舍,延廣懼燔灼之害,至夜分伺守者怠,則引手自扼其吭,尋卒焉。
雖事已窮頓,人亦壯之,時年五十六。
《東都事略》:昝居潤嘗為樞密院小吏,景延廣留守西京,補為右職。
契丹犯京師,以兵圍延廣家。
故吏悉避去,居潤為全護其家,時論稱之。
漢高祖登極,诏贈中書令。
延廣少時,嘗泛洞庭湖,中流阻風,帆裂舵折,衆大懼。
頃之,舟人指波中曰:「賢聖來護,此必有貴人矣。
」尋獲濟焉。
竟位至将相,非偶然也。
李彥韬,太原人也。
少事邢州節度使閻寶為皁隸,寶卒,高祖收于帳下。
及起義,以少帝留守北京,因留彥韬為腹心。
曆客将、牙門都校,以纖巧故,厚承委用。
及少帝嗣位,授蔡州刺史,入為内客省使、宣徽南院使。
未幾,遙領壽州節度,充侍衛馬軍都指揮使、檢校太保,俄改陳州節度使,典軍如故。
每在帝側,升除将相,但與宦官近臣締結,緻外情不通
父建,累贈太尉。
延廣少習射,以挽強見稱。
梁開平中,邵王硃友誨節制于陝,召置麾下,友誨坐謀亂,延廣竄而獲免。
後事華州連帥尹皓,皓引薦列校,隸于汴軍,從王彥章拒莊宗于河上。
及中都之敗,彥章見擒,而延廣被數創,歸于汴。
唐天成中,明宗幸夷門,會硃守殷拒命,尋平之。
延廣以軍校連坐,将棄市。
高祖時為六軍副使,掌其事,見而惜之,乃密遣遁去,尋收為客将。
及張敬達之圍晉陽,高祖付以戎事,甚有幹城之功。
高祖即位,授侍衛步軍都指揮使、檢校司徒,遙領果州團練使,轉檢校太保,領夔州節度使。
四年,出鎮滑台。
五年,加檢校太傅,移鎮陝府。
六年,召為侍衛馬步都虞候,移鎮河陽。
七年,轉侍衛親軍都指揮使、檢校太尉。
其年夏,高祖晏駕,延廣與宰臣馮道等承顧命,以少帝為嗣。
既發喪,都人不得偶語,百官赴臨,未及内門,皆令下馬,由是有驕暴之失。
少帝既嗣位,延廣獨以為己功,尋加同平章事,彌有矜伐之色。
朝廷遣使告哀契丹,無表緻書,去臣稱孫。
契丹怒,遣使來讓,延廣乃奏令契丹回國使喬榮《契丹國志》:先是,河陽牙将喬榮從趙延壽入遼,遼帝以為回國使,置邸大梁。
至是,景延廣說帝囚榮于獄,凡遼國販易在晉境者,皆殺之,奪其貨。
大臣皆言遼國不可負,乃釋榮,慰賜而遣之。
告契丹曰:「先帝則北朝所立,今上則中國自策,為鄰為孫則可,無臣之理。
」且言:「晉朝有十萬口橫磨劍,翁若要戰則早來,他日不禁孫子,則取笑天下,當成後悔矣。
」由是與契丹立敵,幹戈日尋。
初,高祖在位時,宣借楊光遠騎兵數百,延廣請下诏遣還,光遠由此忿延廣,怨朝廷,遣使泛海構釁。
天福八年十二月,契丹乃南牧。
九年正月,陷甘陵,河北儲蓄悉在其郡。
少帝大駭,親率六師,進駐澶淵。
延廣為上将,凡六師進退,皆出胸臆,少帝亦不能制,衆鹹憚而忌之。
契丹既至城下,使人宣言曰:「景延廣喚我來相殺,何不急戰!」一日,高行周與蕃軍相遇于近郊,以衆寡不敵,急請濟師,延廣勒兵不出,是日行周幸而獲免。
及契丹退,延廣猶閉栅自固,士大夫曰:「昔與契丹絕好,言何勇也;今契丹至若是,氣何憊也。
」時延廣在軍,母兇問至,自澶淵津北移于津南,不信宿而複莅戎事,曾無戚容,下俚之士亦聞而惡之。
時有太常丞王緒者,因使德州回,與延廣有隙,因誣奏與楊光遠通謀,遣吏絷于麾下,鍛成其事。
判官盧億累勸解不從,尋有诏棄市,時甚冤之。
少帝還京,嘗幸其第,進獻錫赉,有如酬酢,權寵恩渥,為一朝之冠。
俄與宰臣桑維翰不協,少帝亦憚其難制,遂罷兵權,出為洛都留守、兼侍中。
由是郁郁不得志,亦意契丹強盛,國家不濟,身将危矣,但縱長夜飲,無複以夾輔為意。
《宋史·盧多遜傳》:父億。
景延廣鎮天平,表億掌書記,留守西洛,又為判官。
時國用窘乏,取民财以助軍。
河南府計出二十萬缗,延廣欲并緣以圖羨利,增為三十七萬缗。
億谏曰:「公位兼将相,既富且貴,今國帑空竭,不得已而取資于民,公何忍利之乎!」延廣慚而止。
開運三年冬,契丹渡滹水。
诏遣屯孟津,将戒途,由府署正門而出,所乘馬騰立不進,幾墜于地,乃易乘而行,時以為不祥之甚。
及王師降契丹,延廣狼狽而還。
時契丹主至安陽,遣别部隊長率騎士數千,與晉兵相雜,趨河橋入洛,以取延廣。
戒曰:「如延廣奔吳走蜀,便當追而緻之。
」時延廣顧慮其家,未能引決。
契丹既奄至,乃與從事閻丕輕騎谒契丹主于封丘,與丕俱見絷焉。
《遼史》:将軍康祥執景延廣來獻。
延廣曰:「丕,臣之從事也,以職相随,何罪而亦為缧囚?」契丹釋之。
因責延廣曰:「緻南北失歡,良由爾也。
」乃召喬榮質證前事,凡有十焉。
始榮将入蕃時,绐延廣雲:「某恐忽忘所達之語,請紀于翰墨。
」延廣信之,乃命吏備記其事。
榮亦憸巧善事人者也,慮他日見诘,則執之以取信,因匿其文于衣中。
至是,延廣始以他語抗對,榮乃出其文以質之,延廣頓為所屈。
每服一事,則受牙籌一莖,此契丹法也。
延廣受至八莖,但以面伏地,契丹遂咄之,命鎖延廣臂,将送之北土。
是日,至于陳橋民家草舍,延廣懼燔灼之害,至夜分伺守者怠,則引手自扼其吭,尋卒焉。
雖事已窮頓,人亦壯之,時年五十六。
《東都事略》:昝居潤嘗為樞密院小吏,景延廣留守西京,補為右職。
契丹犯京師,以兵圍延廣家。
故吏悉避去,居潤為全護其家,時論稱之。
漢高祖登極,诏贈中書令。
延廣少時,嘗泛洞庭湖,中流阻風,帆裂舵折,衆大懼。
頃之,舟人指波中曰:「賢聖來護,此必有貴人矣。
」尋獲濟焉。
竟位至将相,非偶然也。
李彥韬,太原人也。
少事邢州節度使閻寶為皁隸,寶卒,高祖收于帳下。
及起義,以少帝留守北京,因留彥韬為腹心。
曆客将、牙門都校,以纖巧故,厚承委用。
及少帝嗣位,授蔡州刺史,入為内客省使、宣徽南院使。
未幾,遙領壽州節度,充侍衛馬軍都指揮使、檢校太保,俄改陳州節度使,典軍如故。
每在帝側,升除将相,但與宦官近臣締結,緻外情不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