晉書二 高祖紀二
關燈
小
中
大
丞鄭韬光為戶部尚書緻仕。
改元德殿為廣政殿,門名從之。
庚子,華州奏渭河泛溢,害稼。
宰臣馮道加開府儀同三司、食邑實封;左仆射劉昫加特進,兼鹽鐵轉運等使。
故東京留守判官李遐追贈右谏議大夫,其母田氏封京兆郡太君,子孫量才叙錄,仍加赙贈,長給遐在身祿俸,終母之世。
先是,遐監左藏庫于洛陽,會張從賓叛,令強取錢帛,遐拒而不與,因而遇害,故有是命。
乙巳,诏:「天下見禁囚徒,除十惡五逆、放火劫舍、持杖殺人、合造毒藥、官典犯贓、欠負官錢外,其餘不問輕重、已發覺未發覺、已結正未結正,并從釋放。
應自張從賓作亂以來,有曾被張從賓及張延播脅從染污者,及符彥饒下随身軍将等,兼安州王晖徒黨,除已誅戮外,并從釋放,一切不問。
張繼祚在喪紀之中,承逆豎之意,顯從叛亂,難貸刑章。
乃眷先臣,實有遺德,遽茲乏祀,深所轸懷。
其一房家業,準法雖已藉沒,所有先臣并祖父母墳莊祠堂,并可交付骨肉主張。
應自梁朝、後唐以來,前後奉使及北京沿邊管界擄掠往向北人口,宜令官給錢物,差使赍持,往彼收贖,放歸本家」雲。
繼祚,故齊王全義之子也,故有是诏。
丙午,诏:「天下刑獄系囚染疾者,宜差醫工治療,官中量給藥價。
事輕者仍許家人看候,合杖者俟損日決遣。
」 九月庚戌朔,以前太府卿兼通事舍人陳瓚為衛尉卿兼通事舍人。
壬子,故安遠軍節度使周瑰贈太傅。
甲寅,皇子北京留守、知河東軍府事、太原尹重貴加檢校太保,為右金吾衛上将軍。
以右龍武統軍安崇阮為右衛上将軍,以前保大軍節度使、檢校太尉張萬進為右龍衛軍統軍,以右領軍衛上将軍、權知安州軍州事李金全為安遠軍節度使。
魏府招讨使楊光遠進攻城圖。
戊午,以太子賓客孔昭序為工部尚書緻仕。
将作少監高鴻漸上言:「伏睹近年已來,士庶之家死喪之苦。
當殡葬之日,被諸色音聲伎藝人等作樂攪擾,求覓錢物,請行止絕。
」從之。
庚申,靜江軍節度使、檢校太尉、同平章事馬希杲加階爵及功臣名号,以前兵部侍郎楊凝式為檢校兵部尚書、太子賓客,故右金吾衛上将軍羅周敬贈太傅。
乙醜,鄧州節度使李從璋卒,贈太師。
改興唐府為廣晉府,興唐縣為廣晉縣。
癸酉,以左谏議大夫、判度支王松為尚書工部侍郎。
甲戌,貝、衛兩州奏,河溢害稼。
乙亥,以将作監王岯為太子賓客。
十月壬午,以宣徽南院使、左監門衛上将軍楊彥詢為鄧州威勝軍節度使。
诏選人試判兩道。
以左司郎中張?彖為右谏議大夫;以刑部侍郎、鹽鐵轉運副使史圭為吏部侍郎;以曹州刺史宋光業為宣徽北院使;以左金吾衛大将軍高漢筠為左骁衛大将軍,充内客省使;以宣徽北院使、左骁衛大将軍劉處讓為左監門衛上将軍,充宣徽南院使。
丙戌,遣使祀五嶽四渎。
故天平軍節度使閻寶追封太原郡王,故大同軍節度使李存璋贈太師,故瀛州刺史李嗣頵贈太尉,故相州刺史史建瑭、故代州刺史王建及并贈太保,故幽州節度使周德威追封燕王。
十一月庚戌,賜楊光遠空名官告,自司空至常侍凡四十道,将士立功者,得補之而後奏。
中書上言:「準唐貞元二年九月五日敕,文官充翰林學士及皇太子諸王侍讀,武官充禁軍職事,并不常朝參。
其在三館等諸職事者,并朝參訖各歸所務。
自累朝以來,文武在内廷充職兼判三司,或帶職額及六軍判官等,例不赴常朝,元無正敕。
準近敕,文武職事官未升朝者,按舊制并赴朔望朝參。
其翰林學士、侍讀、三館職事,望準元敕處分。
其諸在内廷諸司使等,每受正官之時,來赴正衙,謝後不赴常朝,大朝會不離禁廷位次。
三司職官免常朝,唯赴大朝會。
其京師未升朝官員,隻赴朔望朝參,帶諸司職掌者不在此例。
文官除端明殿翰林學士、樞密院學士、中書省知制诰外,有兼官兼職者,仍各發遣本司公事。
」從之。
丙辰,太子賓客王岯卒。
改洛京潛龍宅為廣德宮,北京潛龍宅為興義宮。
戊午,中書奏:「準雜令,車駕巡幸所祇承者,賜會并同京官。
」從之。
戊辰,鎮海鎮東節度使、吳越王錢元瓘加天下兵馬副元帥,封吳越國王。
庚午,以右拾遺李浣充翰林學士。
甲戌,命太常卿程遜、兵部員外郎韋棁充吳越國王加恩使。
丙子,以戶部侍郎張昭遠守本官,充翰林學士,仍知制诰。
丁醜,湖南馬希範貢寶裝龍鳳器用、結銀花果子等物。
帝覽之,謂侍臣曰:「奇巧蕩心,斯何用耳!但以來遠之道,不欲阻其意。
」聞者服之。
壬午,安州李金全上言:「奉诏抽臣元随左都押衙胡漢筠,其人染重病,候損日赴阙。
」漢筠本滑吏也,從金全曆數鎮,而濫聲喧聞。
帝知之,欲授以他職,免陷功臣。
漢筠懼其罪,遂托疾。
由是勸金全貳于朝廷,自此始也。
十二月,以監察禦史徐台符為尚書膳部員外郎、知制诰,以右補阙史官修撰吳承範為尚書屯田員外郎、知制诰。
左谏議大夫薛融改中書舍人,辭而不拜。
尚書水部郎中、知制诰王易簡改中書舍人,故隴西郡王李嗣昭追封韓王,故橫海軍節度使安審通贈太師。
辛醜,湖南節度使、兼中書令、楚王馬希範加食邑實封,改賜扶天佐運同德緻理功臣。
甲辰,車駕幸相國寺祈雪。
改元德殿為廣政殿,門名從之。
庚子,華州奏渭河泛溢,害稼。
宰臣馮道加開府儀同三司、食邑實封;左仆射劉昫加特進,兼鹽鐵轉運等使。
故東京留守判官李遐追贈右谏議大夫,其母田氏封京兆郡太君,子孫量才叙錄,仍加赙贈,長給遐在身祿俸,終母之世。
先是,遐監左藏庫于洛陽,會張從賓叛,令強取錢帛,遐拒而不與,因而遇害,故有是命。
乙巳,诏:「天下見禁囚徒,除十惡五逆、放火劫舍、持杖殺人、合造毒藥、官典犯贓、欠負官錢外,其餘不問輕重、已發覺未發覺、已結正未結正,并從釋放。
應自張從賓作亂以來,有曾被張從賓及張延播脅從染污者,及符彥饒下随身軍将等,兼安州王晖徒黨,除已誅戮外,并從釋放,一切不問。
張繼祚在喪紀之中,承逆豎之意,顯從叛亂,難貸刑章。
乃眷先臣,實有遺德,遽茲乏祀,深所轸懷。
其一房家業,準法雖已藉沒,所有先臣并祖父母墳莊祠堂,并可交付骨肉主張。
應自梁朝、後唐以來,前後奉使及北京沿邊管界擄掠往向北人口,宜令官給錢物,差使赍持,往彼收贖,放歸本家」雲。
繼祚,故齊王全義之子也,故有是诏。
丙午,诏:「天下刑獄系囚染疾者,宜差醫工治療,官中量給藥價。
事輕者仍許家人看候,合杖者俟損日決遣。
」 九月庚戌朔,以前太府卿兼通事舍人陳瓚為衛尉卿兼通事舍人。
壬子,故安遠軍節度使周瑰贈太傅。
甲寅,皇子北京留守、知河東軍府事、太原尹重貴加檢校太保,為右金吾衛上将軍。
以右龍武統軍安崇阮為右衛上将軍,以前保大軍節度使、檢校太尉張萬進為右龍衛軍統軍,以右領軍衛上将軍、權知安州軍州事李金全為安遠軍節度使。
魏府招讨使楊光遠進攻城圖。
戊午,以太子賓客孔昭序為工部尚書緻仕。
将作少監高鴻漸上言:「伏睹近年已來,士庶之家死喪之苦。
當殡葬之日,被諸色音聲伎藝人等作樂攪擾,求覓錢物,請行止絕。
」從之。
庚申,靜江軍節度使、檢校太尉、同平章事馬希杲加階爵及功臣名号,以前兵部侍郎楊凝式為檢校兵部尚書、太子賓客,故右金吾衛上将軍羅周敬贈太傅。
乙醜,鄧州節度使李從璋卒,贈太師。
改興唐府為廣晉府,興唐縣為廣晉縣。
癸酉,以左谏議大夫、判度支王松為尚書工部侍郎。
甲戌,貝、衛兩州奏,河溢害稼。
乙亥,以将作監王岯為太子賓客。
十月壬午,以宣徽南院使、左監門衛上将軍楊彥詢為鄧州威勝軍節度使。
诏選人試判兩道。
以左司郎中張?彖為右谏議大夫;以刑部侍郎、鹽鐵轉運副使史圭為吏部侍郎;以曹州刺史宋光業為宣徽北院使;以左金吾衛大将軍高漢筠為左骁衛大将軍,充内客省使;以宣徽北院使、左骁衛大将軍劉處讓為左監門衛上将軍,充宣徽南院使。
丙戌,遣使祀五嶽四渎。
故天平軍節度使閻寶追封太原郡王,故大同軍節度使李存璋贈太師,故瀛州刺史李嗣頵贈太尉,故相州刺史史建瑭、故代州刺史王建及并贈太保,故幽州節度使周德威追封燕王。
十一月庚戌,賜楊光遠空名官告,自司空至常侍凡四十道,将士立功者,得補之而後奏。
中書上言:「準唐貞元二年九月五日敕,文官充翰林學士及皇太子諸王侍讀,武官充禁軍職事,并不常朝參。
其在三館等諸職事者,并朝參訖各歸所務。
自累朝以來,文武在内廷充職兼判三司,或帶職額及六軍判官等,例不赴常朝,元無正敕。
準近敕,文武職事官未升朝者,按舊制并赴朔望朝參。
其翰林學士、侍讀、三館職事,望準元敕處分。
其諸在内廷諸司使等,每受正官之時,來赴正衙,謝後不赴常朝,大朝會不離禁廷位次。
三司職官免常朝,唯赴大朝會。
其京師未升朝官員,隻赴朔望朝參,帶諸司職掌者不在此例。
文官除端明殿翰林學士、樞密院學士、中書省知制诰外,有兼官兼職者,仍各發遣本司公事。
」從之。
丙辰,太子賓客王岯卒。
改洛京潛龍宅為廣德宮,北京潛龍宅為興義宮。
戊午,中書奏:「準雜令,車駕巡幸所祇承者,賜會并同京官。
」從之。
戊辰,鎮海鎮東節度使、吳越王錢元瓘加天下兵馬副元帥,封吳越國王。
庚午,以右拾遺李浣充翰林學士。
甲戌,命太常卿程遜、兵部員外郎韋棁充吳越國王加恩使。
丙子,以戶部侍郎張昭遠守本官,充翰林學士,仍知制诰。
丁醜,湖南馬希範貢寶裝龍鳳器用、結銀花果子等物。
帝覽之,謂侍臣曰:「奇巧蕩心,斯何用耳!但以來遠之道,不欲阻其意。
」聞者服之。
壬午,安州李金全上言:「奉诏抽臣元随左都押衙胡漢筠,其人染重病,候損日赴阙。
」漢筠本滑吏也,從金全曆數鎮,而濫聲喧聞。
帝知之,欲授以他職,免陷功臣。
漢筠懼其罪,遂托疾。
由是勸金全貳于朝廷,自此始也。
十二月,以監察禦史徐台符為尚書膳部員外郎、知制诰,以右補阙史官修撰吳承範為尚書屯田員外郎、知制诰。
左谏議大夫薛融改中書舍人,辭而不拜。
尚書水部郎中、知制诰王易簡改中書舍人,故隴西郡王李嗣昭追封韓王,故橫海軍節度使安審通贈太師。
辛醜,湖南節度使、兼中書令、楚王馬希範加食邑實封,改賜扶天佐運同德緻理功臣。
甲辰,車駕幸相國寺祈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