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書四十七 列傳二十三
關燈
小
中
大
梁祖所忌,潛遣人害于長水。
格易姓名,流轉入蜀。
《舊唐書·張浚傳》:永甯縣吏葉彥者,張氏待之素厚,告格曰:「相公之禍不可免,郎君宜自為計。
」浚曰:「留則并命,去或可免,冀存後嗣。
」格拜辭而去,葉彥率義士三十人送渡漢江而旋。
格由荊江上峽入蜀。
王建僭号,以格為宰相。
格所生母,當浚之遇害,潛匿于民間,落發為尼,流浪于函、洛。
王建聞之,潛使人迎之入蜀,賜紫,加号慈福大師。
及建卒,蜀人以格為山陵使,格有難色。
未幾得罪,出為茂州刺史,僞制責詞雲:「送往辭命,不忠也;喪母匿喪,非孝也。
」王衍嗣僞位後數年,複用為宰相。
同光末,蜀平,格至洛陽,《舊唐書》:任圜攜格還洛,格感葉彥之惠,訪之,身已殁,厚恤其家。
又考張浚第三子仕吳,改名李俨,見《九國志》。
授太子賓客。
任圜愛其才,奏為三司副使,尋卒于位。
格有文章,明吏事,時頗稱之。
許寂,字閑閑。
祖秘,名聞會稽。
寂少有山水之好,泛覽經史,窮三式,尤明《易》象。
《太平廣記》雲:寂學《易》于晉征徵。
久栖四明山,不幹時譽。
昭宗聞其名,征赴阙,召對于内殿。
會昭宗方與伶人調品筚篥,事訖,方命坐賜果,問《易》義。
既退,寂謂人曰:「君淫在聲,不在政矣。
寂聞君人者,将昭德塞違,以臨照百官,百官或象之。
今不厭賤事,自求其工,君道替矣。
」尋請還山,寓居于江陵,以茹芝絕粒,自适其性。
天祐末,節度使趙匡凝昆季深禮遇之,師授保養之道。
唐末,除谏官,不起,漢南謂之徵君。
梁攻襄陽,匡凝兄弟棄鎮奔蜀,寂偕行。
歲餘,蜀主王建待以師禮,位至蜀相。
同光末,平蜀,與王衍俱從于東,授工部尚書緻仕,蔔居于洛。
時寂已年高,精彩猶健,沖漠寡言,時蜀語雲「可怪可怪」,人莫知其際。
清泰三年六月卒,時年八十餘。
子孫位至省郎。
同光時,以方術著者,又有僧誠惠。
誠惠初于五台山出家,能修戒律,稱通皮、骨、肉三命,人初歸向,聲名漸遠,四方供饋,不遠千裡而至者衆矣。
自雲能役使毒龍,可緻風雨,其徒号曰降龍大師。
京師旱,莊宗迎至洛下,親拜之,六宮參禮,士庶瞻仰,謂朝夕可緻甘澤。
禱祝數旬,略無征應。
或謂官以祈雨無驗,将加焚燎,誠惠懼而遁去。
及卒,賜号法雨大師,塔曰「慈雲之塔。
」 周元豹者,本燕人,世為從事。
元豹少為僧,其師有知人之鑒,從遊十年餘,苦辛無憚,師知其可教,遂以袁、許之術授之。
大略狀人形貌,比諸龜魚禽獸,目視臆斷,鹹造其理。
及還鄉,遂歸俗。
初,盧程寄褐遊燕,與同志二人谒焉。
元豹謂鄉人張殷衮曰:「适二君子,明年花發,俱為故人。
惟彼道士,他年甚貴。
」至來歲,二子果卒。
又二十年,盧程登庸于鄴下。
元豹歸晉陽,張承業信重之,言事數中。
承業俾明宗易衣列于諸校之下,以他人詐之,而元豹指明宗于末綴言曰:「骨法非内衙太保欤!」鹹伏其異。
或問明宗之福壽,惟雲末後為鎮州節度使,時明宗為内衙都校,才兼州牧而已。
昭懿皇後夏氏方侍巾栉,偶忤旨,大為明宗槚楚。
元豹見之曰:「此人有籓侯夫人之位,當生貴子。
」明宗赫怒因解,後其言果驗。
太原判官司馬揆谒元豹,謂揆曰:「公五日之中,奉使萬裡,未見回期。
」揆數日後,因酒酣,為衣領扼之而卒。
莊宗署元豹北京巡官。
明宗即位之明年,一日,謂侍臣曰:「方士周元豹,昔曾言朕諸事有征,可诏北京津置赴阙。
」趙鳳奏曰:「袁、許之事,元豹所長者,以陛下貴不可言,今既驗矣,餘無可問。
若诏赴阙下,則奔競之徒,争問吉兇,恐近于妖惑。
」乃止。
令以金帛厚賜之,授光祿卿緻仕。
尋卒于太原,年八十餘。
格易姓名,流轉入蜀。
《舊唐書·張浚傳》:永甯縣吏葉彥者,張氏待之素厚,告格曰:「相公之禍不可免,郎君宜自為計。
」浚曰:「留則并命,去或可免,冀存後嗣。
」格拜辭而去,葉彥率義士三十人送渡漢江而旋。
格由荊江上峽入蜀。
王建僭号,以格為宰相。
格所生母,當浚之遇害,潛匿于民間,落發為尼,流浪于函、洛。
王建聞之,潛使人迎之入蜀,賜紫,加号慈福大師。
及建卒,蜀人以格為山陵使,格有難色。
未幾得罪,出為茂州刺史,僞制責詞雲:「送往辭命,不忠也;喪母匿喪,非孝也。
」王衍嗣僞位後數年,複用為宰相。
同光末,蜀平,格至洛陽,《舊唐書》:任圜攜格還洛,格感葉彥之惠,訪之,身已殁,厚恤其家。
又考張浚第三子仕吳,改名李俨,見《九國志》。
授太子賓客。
任圜愛其才,奏為三司副使,尋卒于位。
格有文章,明吏事,時頗稱之。
許寂,字閑閑。
祖秘,名聞會稽。
寂少有山水之好,泛覽經史,窮三式,尤明《易》象。
《太平廣記》雲:寂學《易》于晉征徵。
久栖四明山,不幹時譽。
昭宗聞其名,征赴阙,召對于内殿。
會昭宗方與伶人調品筚篥,事訖,方命坐賜果,問《易》義。
既退,寂謂人曰:「君淫在聲,不在政矣。
寂聞君人者,将昭德塞違,以臨照百官,百官或象之。
今不厭賤事,自求其工,君道替矣。
」尋請還山,寓居于江陵,以茹芝絕粒,自适其性。
天祐末,節度使趙匡凝昆季深禮遇之,師授保養之道。
唐末,除谏官,不起,漢南謂之徵君。
梁攻襄陽,匡凝兄弟棄鎮奔蜀,寂偕行。
歲餘,蜀主王建待以師禮,位至蜀相。
同光末,平蜀,與王衍俱從于東,授工部尚書緻仕,蔔居于洛。
時寂已年高,精彩猶健,沖漠寡言,時蜀語雲「可怪可怪」,人莫知其際。
清泰三年六月卒,時年八十餘。
子孫位至省郎。
同光時,以方術著者,又有僧誠惠。
誠惠初于五台山出家,能修戒律,稱通皮、骨、肉三命,人初歸向,聲名漸遠,四方供饋,不遠千裡而至者衆矣。
自雲能役使毒龍,可緻風雨,其徒号曰降龍大師。
京師旱,莊宗迎至洛下,親拜之,六宮參禮,士庶瞻仰,謂朝夕可緻甘澤。
禱祝數旬,略無征應。
或謂官以祈雨無驗,将加焚燎,誠惠懼而遁去。
及卒,賜号法雨大師,塔曰「慈雲之塔。
」 周元豹者,本燕人,世為從事。
元豹少為僧,其師有知人之鑒,從遊十年餘,苦辛無憚,師知其可教,遂以袁、許之術授之。
大略狀人形貌,比諸龜魚禽獸,目視臆斷,鹹造其理。
及還鄉,遂歸俗。
初,盧程寄褐遊燕,與同志二人谒焉。
元豹謂鄉人張殷衮曰:「适二君子,明年花發,俱為故人。
惟彼道士,他年甚貴。
」至來歲,二子果卒。
又二十年,盧程登庸于鄴下。
元豹歸晉陽,張承業信重之,言事數中。
承業俾明宗易衣列于諸校之下,以他人詐之,而元豹指明宗于末綴言曰:「骨法非内衙太保欤!」鹹伏其異。
或問明宗之福壽,惟雲末後為鎮州節度使,時明宗為内衙都校,才兼州牧而已。
昭懿皇後夏氏方侍巾栉,偶忤旨,大為明宗槚楚。
元豹見之曰:「此人有籓侯夫人之位,當生貴子。
」明宗赫怒因解,後其言果驗。
太原判官司馬揆谒元豹,謂揆曰:「公五日之中,奉使萬裡,未見回期。
」揆數日後,因酒酣,為衣領扼之而卒。
莊宗署元豹北京巡官。
明宗即位之明年,一日,謂侍臣曰:「方士周元豹,昔曾言朕諸事有征,可诏北京津置赴阙。
」趙鳳奏曰:「袁、許之事,元豹所長者,以陛下貴不可言,今既驗矣,餘無可問。
若诏赴阙下,則奔競之徒,争問吉兇,恐近于妖惑。
」乃止。
令以金帛厚賜之,授光祿卿緻仕。
尋卒于太原,年八十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