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書三十六 列傳十二
關燈
小
中
大
之句,怡然謂敬翔曰:「李公鬥絕一隅,安得此文士!如吾之智算,得襲吉之筆才,虎傅翼矣!」又讀至「馬邑兒童」、「陰山部落」之句,梁祖怒謂敬翔曰:「李太原殘喘餘息,猶氣吞宇宙,可诟罵之。
」及翔為報書,詞理非勝,由是襲吉之名愈重。
《通鑒考異》引《唐末見聞錄》載全忠回書雲:前年洹水,曾獲賢郎;去歲青山,又擒列将。
蓋梁之書檄,皆此類也。
自廣明大亂之後,諸侯割據方面,競延名士,以掌書檄。
是時梁有敬翔,燕有馬郁,華州有李巨川,荊南有鄭準,《唐新纂》雲:鄭準,士族,未第時,佐荊門上欲蓮幕,飛書走檄,不讓古人,秉直去邪,無慚往哲,考準為成汭書記,汭封上谷郡王。
鳳翔有王超,《北夢瑣言》:唐末,鳳翔判官王超,推奉李茂貞,挾曹、馬之勢,箋奏文檄,恣意翺翔。
後為興元留後,遇害,有《鳳鳴集》三十卷行于世。
錢塘有羅隐,魏博有李山甫,皆有文稱,與襲吉齊名于時。
襲吉在武皇幕府垂十五年,視事之暇,唯讀書業文,手不釋卷。
性恬于榮利,獎誘後進,不以己能格物。
參決府事,務在公平,不交賂遺,綽綽有士大夫之風概焉。
天祐三年六月,以風病卒于太原。
同光二年,追贈禮部尚書。
王緘,幽州劉仁恭故吏也。
少以刀筆直記室,仁恭假以幕職,令使鳳翔。
還經太原,屬仁恭阻命,武皇留之。
緘堅辭複命,書詞稍抗,武皇怒,下獄诘之,謝罪聽命,乃署為推官,曆掌書記。
《契丹國志·韓延徽傳》:延徽自契丹奔晉,晉王欲置之幕府掌書記,王緘嫉之,延徽不自安,求東歸省母,遂複入契丹,寓書于晉王,叙所以北去之意。
且曰:「非不戀英主,非不思故鄉,所以不留,正懼王緘之讒耳。
」從莊宗經略山東,承制授檢校司空、魏博節度使。
緘博學善屬文,燕薊多文士,緘後生,未知名,及在太原,名位驟達。
燕人馬郁,有盛名于鄉裡,而緘素以吏職事郁。
及郁在太原,謂緘曰:「公在此作文士,所謂避風之鳥,受賜于魯人也。
」每于公宴,但呼王緘而已。
十年,從征幽州,既獲仁恭父子,莊宗命緘為露布,觀其旨趣。
緘起草無所辭避,義士以此少之。
胡柳之役,緘随辎重前行,殁于亂兵。
際晚,盧質還營,莊宗問副使所在,曰:「某醉不之知也。
」既而緘兇問至,莊宗流涕久之,得其喪,歸葬太原。
李敬義,本名延古,太尉衛公德裕之孫。
初随父炜貶連州,遇赦得還。
嘗從事浙東,自言遇涿道士,謂之曰:「子方厄運,不宜仕進。
」敬義悚然對曰;「吾終老賤哉?」涿曰:「自此四十三年,必遇聖王大任,子其志之。
」敬義以為然,乃無心仕宦,退歸洛南平泉舊業。
為河南尹張全義所和,歲時給遺特厚,出入其門,欲署幕職,堅辭不就。
初,德裕之為将相也,大有勳于王室,出籓入輔,綿曆累朝;及留守洛陽,有終焉之志,于平泉置别墅,采天下奇花異竹、珍木怪石,為園池之玩。
自為家戒序錄,志其草木之得處,刊于石,雲:「移吾片石,折樹一枝,非子孫也。
」洎巢、蔡之亂,洛都灰燼,全義披榛而創都邑,李氏花木,多為都下移掘,樵人鬻賣,園亭掃地矣。
有醒酒石,德裕醉即踞之,最保惜者。
光化初,中使有監全義軍得此石,置于家園。
敬義知之,泣渭全義曰:「平泉别業,吾祖戒約甚嚴,子孫不肖,動違先旨。
」因托全義請石于監軍。
他日宴會,全義謂監軍曰:「李員外泣告,言内侍得衛公醒酒石,其祖戒堪哀,内侍能回遺否?」監軍忿然厲聲曰:「黃巢敗後,誰家園池完複,豈獨平泉有石哉!」全義始受黃巢僞命,以為诟己,大怒曰:「吾今為唐臣,非巢賊也。
」即署奏笞斃之。
昭宗遷都洛陽,以敬義為司勳員外郎。
柳璨之陷裴、趙諸族,希梁祖旨奏雲:「近年浮薄相扇,趨競成風,乃有卧邀軒冕,視王爵如土梗者。
司空圖、李敬義三度除官,養望不至,鹹宜屏黜,以勸事君者。
」翌日,诏曰:「司勳史外郎李延古,世荷國恩,兩葉相位,幸從筮仕,累忝寵榮,多曆歲時,不趨班列。
而自遷都蔔洛,紀律載張,去明庭而
」及翔為報書,詞理非勝,由是襲吉之名愈重。
《通鑒考異》引《唐末見聞錄》載全忠回書雲:前年洹水,曾獲賢郎;去歲青山,又擒列将。
蓋梁之書檄,皆此類也。
自廣明大亂之後,諸侯割據方面,競延名士,以掌書檄。
是時梁有敬翔,燕有馬郁,華州有李巨川,荊南有鄭準,《唐新纂》雲:鄭準,士族,未第時,佐荊門上欲蓮幕,飛書走檄,不讓古人,秉直去邪,無慚往哲,考準為成汭書記,汭封上谷郡王。
鳳翔有王超,《北夢瑣言》:唐末,鳳翔判官王超,推奉李茂貞,挾曹、馬之勢,箋奏文檄,恣意翺翔。
後為興元留後,遇害,有《鳳鳴集》三十卷行于世。
錢塘有羅隐,魏博有李山甫,皆有文稱,與襲吉齊名于時。
襲吉在武皇幕府垂十五年,視事之暇,唯讀書業文,手不釋卷。
性恬于榮利,獎誘後進,不以己能格物。
參決府事,務在公平,不交賂遺,綽綽有士大夫之風概焉。
天祐三年六月,以風病卒于太原。
同光二年,追贈禮部尚書。
王緘,幽州劉仁恭故吏也。
少以刀筆直記室,仁恭假以幕職,令使鳳翔。
還經太原,屬仁恭阻命,武皇留之。
緘堅辭複命,書詞稍抗,武皇怒,下獄诘之,謝罪聽命,乃署為推官,曆掌書記。
《契丹國志·韓延徽傳》:延徽自契丹奔晉,晉王欲置之幕府掌書記,王緘嫉之,延徽不自安,求東歸省母,遂複入契丹,寓書于晉王,叙所以北去之意。
且曰:「非不戀英主,非不思故鄉,所以不留,正懼王緘之讒耳。
」從莊宗經略山東,承制授檢校司空、魏博節度使。
緘博學善屬文,燕薊多文士,緘後生,未知名,及在太原,名位驟達。
燕人馬郁,有盛名于鄉裡,而緘素以吏職事郁。
及郁在太原,謂緘曰:「公在此作文士,所謂避風之鳥,受賜于魯人也。
」每于公宴,但呼王緘而已。
十年,從征幽州,既獲仁恭父子,莊宗命緘為露布,觀其旨趣。
緘起草無所辭避,義士以此少之。
胡柳之役,緘随辎重前行,殁于亂兵。
際晚,盧質還營,莊宗問副使所在,曰:「某醉不之知也。
」既而緘兇問至,莊宗流涕久之,得其喪,歸葬太原。
李敬義,本名延古,太尉衛公德裕之孫。
初随父炜貶連州,遇赦得還。
嘗從事浙東,自言遇涿道士,謂之曰:「子方厄運,不宜仕進。
」敬義悚然對曰;「吾終老賤哉?」涿曰:「自此四十三年,必遇聖王大任,子其志之。
」敬義以為然,乃無心仕宦,退歸洛南平泉舊業。
為河南尹張全義所和,歲時給遺特厚,出入其門,欲署幕職,堅辭不就。
初,德裕之為将相也,大有勳于王室,出籓入輔,綿曆累朝;及留守洛陽,有終焉之志,于平泉置别墅,采天下奇花異竹、珍木怪石,為園池之玩。
自為家戒序錄,志其草木之得處,刊于石,雲:「移吾片石,折樹一枝,非子孫也。
」洎巢、蔡之亂,洛都灰燼,全義披榛而創都邑,李氏花木,多為都下移掘,樵人鬻賣,園亭掃地矣。
有醒酒石,德裕醉即踞之,最保惜者。
光化初,中使有監全義軍得此石,置于家園。
敬義知之,泣渭全義曰:「平泉别業,吾祖戒約甚嚴,子孫不肖,動違先旨。
」因托全義請石于監軍。
他日宴會,全義謂監軍曰:「李員外泣告,言内侍得衛公醒酒石,其祖戒堪哀,内侍能回遺否?」監軍忿然厲聲曰:「黃巢敗後,誰家園池完複,豈獨平泉有石哉!」全義始受黃巢僞命,以為诟己,大怒曰:「吾今為唐臣,非巢賊也。
」即署奏笞斃之。
昭宗遷都洛陽,以敬義為司勳員外郎。
柳璨之陷裴、趙諸族,希梁祖旨奏雲:「近年浮薄相扇,趨競成風,乃有卧邀軒冕,視王爵如土梗者。
司空圖、李敬義三度除官,養望不至,鹹宜屏黜,以勸事君者。
」翌日,诏曰:「司勳史外郎李延古,世荷國恩,兩葉相位,幸從筮仕,累忝寵榮,多曆歲時,不趨班列。
而自遷都蔔洛,紀律載張,去明庭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