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書二十 明宗紀十
關燈
小
中
大
于九曲池,既而登樓,風毒暴作,聖體不豫,翼日而愈。
《北夢瑣言》雲:上聖體乖和,馮道對寝膳之間,動思調衛,因指禦前果實曰:「如食桃不康,翼日見李而思戒可也。
」初,上因禦李,暴得風虛之疾,馮道不敢斥言,因奏事諷悟上意。
丙戌,契丹遣使朝貢。
丁酉,安從進奏,大軍已至夏州,攻城,以其不受命也。
庚子,以靈武留後張希崇為本州節度使。
辛醜,故夏州節度使、朔方郡王李仁福追封虢王。
壬寅,以前晉州留後薄文為本州節度使。
六月丙午朔,文武百僚、宰臣馮道等拜章,請于尊号内加「廣運法天」四字,凡拜三章,诏允之。
诏宮西新園宜名永芳園,其間新殿宜名和慶殿。
丙辰,秦王從榮加食邑至萬戶,實封二千戶。
丁巳,以右骁衛上将軍李從昶為左龍武統軍,以前邢州節度使高允韬為右龍武統軍,以右骁衛上将軍羅周敬為左羽林統軍,以右監門上将軍婁繼英為金州刺史。
戊午,宋王從厚加食邑至萬戶,實封一千戶。
壬戌,以前泾州節度使李金全為滄州節度使。
癸亥,诏禦史中丞龍敏等詳定《大中統類》。
甲子,第十四女封壽安公主,第十五女封永樂公主。
戊辰,以前利州節度使孫漢韶為洋州節度使。
壬申,永甯軍節度使、容州管内觀察使、檢校太尉、兼侍中馬存加食邑實封。
甲戌,帝複不豫。
秋七月丁醜,以著作佐郎尹拙為左拾遺,直史館。
國朝舊制,皆以畿赤尉直史館,今用谏官自拙始,從監修李愚奏也。
己卯,東嶽三郎神贈威雄大将軍。
初,帝不豫,前淄州刺史劉遂清薦泰山僧一人,雲善醫,及召見,乃庸僧耳。
問方藥,僧曰:「不工醫,嘗于泰山中親睹嶽神,謂僧曰:'吾第三子威靈可愛,而未有爵秩,師為我請之。
'」宮中神其事,故有是命,識者嫉遂清之妖佞焉。
诏應台官出行,須令人诃引,使軍巡職掌等規避。
壬午,诏安從進班師,時王師攻夏州無功故也。
乙酉,以許州節度使孟鹄卒廢朝,贈太傅。
诏賜在京諸軍将校優給有差。
時帝疾未痊,軍士有流言故也。
丁亥,兩浙節度使、檢校太傅、守中書令錢元瓘封吳王。
八月戊申,帝被衮冕,禦明堂殿受冊,徽号曰聖明神武廣運法天文德恭孝皇帝。
禮畢,制大赦天下,常赦所不原者鹹赦除之。
己酉,賜侍衛諸軍優給有差。
時月内再有頒給,自茲府藏無餘積矣。
辛亥,以晉州節度使薄文卒廢朝。
丁巳,以右龍武統軍李從昶為許州節度使。
戊午,以秘書監高辂卒廢朝。
辛酉,以太子太師緻仕符習卒廢朝,贈太師。
辛未,秦王從榮以本官充天下兵馬大元帥,加食邑萬戶,實封三千戶;以右羽林統軍翟璋為晉州節度使;以太子賓客馬鎬為戶部侍郎。
壬申,幸至德宮。
九月甲戌,以戶部尚書李鈴為兵部尚書,以前戶部尚書韓彥恽為戶部尚書。
丙子,幸至德宮。
戊寅,樞密使範延光、趙延壽并加兼侍中,依前充使。
中書奏:「元帥儀注,諸道節度使以下帶兵權者,階下具軍禮參見;其帶使相者,初見亦展一度公禮。
天下軍務公事,元帥府行帖指揮,其判六軍諸衛事則公牒往來,其官屬軍職,委元帥府奏請。
」從之。
癸未,以兵部侍郎盧詹為吏部侍郎。
丙戌,宰臣馮道加左仆射,李愚加吏部尚書,劉煦加刑部尚書。
戊子,河陽節度使兼侍衛親軍都指揮使康義誠、山南西道節度使檢校太傅張虔钊并加同平章事。
宣徽南院使、判三司馮赟依前檢校太傅、同平章事中書門下二品,充三司使。
赟亡父名章,故改平章事為同二品。
壬戌,永甯公主石氏進封魏國公主,興平公主趙氏進封齊國公主;皇孫重光、重哲并授銀青光祿大夫、檢校工部尚書,秦王、宋王子也。
前洋州節度使梁漢颙以太子少傅緻仕。
丁酉,以右龍武統軍高允韬為滑州節度使,以韶州刺史、檢校司空王萬榮為華州節度使。
萬榮,王妃之父也。
戊戌,以樞密使趙延壽為汴州節度使,以襄州節度使硃宏昭為檢校太尉、同平章事,充樞密使。
時範延光、趙延壽相繼辭退樞密務,及硃宏昭有樞密之命,又面辭訴,帝叱之曰:「爾輩皆欲離朕左右,怕在眼前,素養爾輩,将何用也!」宏昭退謝,不複敢言。
吏部侍郎張文寶卒。
庚子,清海軍節度使錢元璹加檢校太傅、同平章事;中吳、建武等軍節度使錢元璙加檢校太師、兼中書令。
以前滑州節度使李贊華遙領虔州節度使。
辛醜,诏天下兵馬大元帥、秦王從榮班宜在宰臣之上。
《五代會要》:秦王從榮加兼中書令,與宰臣分班左右定位,及為天下兵馬元帥。
敕曰:「秦王位隆将相,望重磐維,委任既崇,等威合異,班位宜在宰臣之上。
」壬寅,以北面行營都指揮使、易州刺史楊檀為振武軍節度使。
冬十月丙午,以前同州節度使趙在禮為襄州節度使。
丁未,以前滑州節度使張敬詢卒廢朝。
以刑部侍郎任贊為兵部侍郎,充元帥府判官。
戊午,以前鳳翔節度使孫嶽為三司使。
《北夢瑣言》雲:上聖體乖和,馮道對寝膳之間,動思調衛,因指禦前果實曰:「如食桃不康,翼日見李而思戒可也。
」初,上因禦李,暴得風虛之疾,馮道不敢斥言,因奏事諷悟上意。
丙戌,契丹遣使朝貢。
丁酉,安從進奏,大軍已至夏州,攻城,以其不受命也。
庚子,以靈武留後張希崇為本州節度使。
辛醜,故夏州節度使、朔方郡王李仁福追封虢王。
壬寅,以前晉州留後薄文為本州節度使。
六月丙午朔,文武百僚、宰臣馮道等拜章,請于尊号内加「廣運法天」四字,凡拜三章,诏允之。
诏宮西新園宜名永芳園,其間新殿宜名和慶殿。
丙辰,秦王從榮加食邑至萬戶,實封二千戶。
丁巳,以右骁衛上将軍李從昶為左龍武統軍,以前邢州節度使高允韬為右龍武統軍,以右骁衛上将軍羅周敬為左羽林統軍,以右監門上将軍婁繼英為金州刺史。
戊午,宋王從厚加食邑至萬戶,實封一千戶。
壬戌,以前泾州節度使李金全為滄州節度使。
癸亥,诏禦史中丞龍敏等詳定《大中統類》。
甲子,第十四女封壽安公主,第十五女封永樂公主。
戊辰,以前利州節度使孫漢韶為洋州節度使。
壬申,永甯軍節度使、容州管内觀察使、檢校太尉、兼侍中馬存加食邑實封。
甲戌,帝複不豫。
秋七月丁醜,以著作佐郎尹拙為左拾遺,直史館。
國朝舊制,皆以畿赤尉直史館,今用谏官自拙始,從監修李愚奏也。
己卯,東嶽三郎神贈威雄大将軍。
初,帝不豫,前淄州刺史劉遂清薦泰山僧一人,雲善醫,及召見,乃庸僧耳。
問方藥,僧曰:「不工醫,嘗于泰山中親睹嶽神,謂僧曰:'吾第三子威靈可愛,而未有爵秩,師為我請之。
'」宮中神其事,故有是命,識者嫉遂清之妖佞焉。
诏應台官出行,須令人诃引,使軍巡職掌等規避。
壬午,诏安從進班師,時王師攻夏州無功故也。
乙酉,以許州節度使孟鹄卒廢朝,贈太傅。
诏賜在京諸軍将校優給有差。
時帝疾未痊,軍士有流言故也。
丁亥,兩浙節度使、檢校太傅、守中書令錢元瓘封吳王。
八月戊申,帝被衮冕,禦明堂殿受冊,徽号曰聖明神武廣運法天文德恭孝皇帝。
禮畢,制大赦天下,常赦所不原者鹹赦除之。
己酉,賜侍衛諸軍優給有差。
時月内再有頒給,自茲府藏無餘積矣。
辛亥,以晉州節度使薄文卒廢朝。
丁巳,以右龍武統軍李從昶為許州節度使。
戊午,以秘書監高辂卒廢朝。
辛酉,以太子太師緻仕符習卒廢朝,贈太師。
辛未,秦王從榮以本官充天下兵馬大元帥,加食邑萬戶,實封三千戶;以右羽林統軍翟璋為晉州節度使;以太子賓客馬鎬為戶部侍郎。
壬申,幸至德宮。
九月甲戌,以戶部尚書李鈴為兵部尚書,以前戶部尚書韓彥恽為戶部尚書。
丙子,幸至德宮。
戊寅,樞密使範延光、趙延壽并加兼侍中,依前充使。
中書奏:「元帥儀注,諸道節度使以下帶兵權者,階下具軍禮參見;其帶使相者,初見亦展一度公禮。
天下軍務公事,元帥府行帖指揮,其判六軍諸衛事則公牒往來,其官屬軍職,委元帥府奏請。
」從之。
癸未,以兵部侍郎盧詹為吏部侍郎。
丙戌,宰臣馮道加左仆射,李愚加吏部尚書,劉煦加刑部尚書。
戊子,河陽節度使兼侍衛親軍都指揮使康義誠、山南西道節度使檢校太傅張虔钊并加同平章事。
宣徽南院使、判三司馮赟依前檢校太傅、同平章事中書門下二品,充三司使。
赟亡父名章,故改平章事為同二品。
壬戌,永甯公主石氏進封魏國公主,興平公主趙氏進封齊國公主;皇孫重光、重哲并授銀青光祿大夫、檢校工部尚書,秦王、宋王子也。
前洋州節度使梁漢颙以太子少傅緻仕。
丁酉,以右龍武統軍高允韬為滑州節度使,以韶州刺史、檢校司空王萬榮為華州節度使。
萬榮,王妃之父也。
戊戌,以樞密使趙延壽為汴州節度使,以襄州節度使硃宏昭為檢校太尉、同平章事,充樞密使。
時範延光、趙延壽相繼辭退樞密務,及硃宏昭有樞密之命,又面辭訴,帝叱之曰:「爾輩皆欲離朕左右,怕在眼前,素養爾輩,将何用也!」宏昭退謝,不複敢言。
吏部侍郎張文寶卒。
庚子,清海軍節度使錢元璹加檢校太傅、同平章事;中吳、建武等軍節度使錢元璙加檢校太師、兼中書令。
以前滑州節度使李贊華遙領虔州節度使。
辛醜,诏天下兵馬大元帥、秦王從榮班宜在宰臣之上。
《五代會要》:秦王從榮加兼中書令,與宰臣分班左右定位,及為天下兵馬元帥。
敕曰:「秦王位隆将相,望重磐維,委任既崇,等威合異,班位宜在宰臣之上。
」壬寅,以北面行營都指揮使、易州刺史楊檀為振武軍節度使。
冬十月丙午,以前同州節度使趙在禮為襄州節度使。
丁未,以前滑州節度使張敬詢卒廢朝。
以刑部侍郎任贊為兵部侍郎,充元帥府判官。
戊午,以前鳳翔節度使孫嶽為三司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