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書十九 明宗紀九
關燈
小
中
大
卒廢朝。
己卯,吐蕃遣使朝貢。
九月壬午,以鎮南軍節度使、檢校太尉馬希範為湖南節度使、檢校太尉、兼侍中。
甲申,荊南節度使、檢校太傅、兼中書令高從誨加檢校太尉、兼中書令。
壬辰,供奉官李瑰自西川回,節度使孟知祥附表陳叙隔絕之由,并進物,先賜金器等。
瑰,知祥甥也,母在蜀,故今瑰往焉。
瑰至蜀,具述朝廷厚待之意,知祥稱籓如初,奏福慶長公主以今年正月十二日薨。
又奏五月三日,大破東川董璋之衆于漢州,收下東川。
又表立功将校趙季良等五人,乞授節钺;部内刺史令錄已下官,乞許墨制補授。
帝遣閣門使劉政恩充西川宣谕使。
乙巳,契丹遣使自幽州進馬。
秦州地震。
冬十月己酉朔,再遣供奉官李瑰使西川,押賜故福慶長公主祭贈絹三千匹,并賜知祥玉帶。
先是,兩川隔遠,朝廷兵士不下三萬人,至是,知祥上表乞發遣兵士家屬入川,诏報不允。
知祥所奏兩川部内文武将吏,乞許權行墨制除補訖奏,诏許之。
知祥所奏立功大将趙季良等五人正授節钺,續有處分。
襄州奏,漢水溢,壞民廬舍。
癸醜,以太常卿劉嶽卒廢朝。
己未,以兵部侍郎張文寶為吏部侍郎,以戶部侍郎藥縱之為兵部侍郎。
庚申,幸至德宮,因幸石敬瑭、李從昶、李從敏之第。
壬申,大理少卿康澄上疏曰:「臣聞安危得失,治亂興亡,誠不系于天時,固非由于地利,童謠非禍福之本,妖祥豈隆替之源!故雊雉升鼎而桑谷生朝,不能止殷宗之盛;神馬長嘶而玉龜告兆,不能延晉祚之長。
是知國家有不足懼者五,有深可畏者六。
陰陽不調不足懼,三辰失行不足懼,小人訛言不足懼,山崩川涸不足懼,蟊賊傷稼不足懼,此不足懼者五也。
賢人藏匿深可畏,四民遷業深可畏,上下相徇深可畏,廉恥道消深可畏,毀譽亂真深可畏,直言蔑聞深可畏,此深可畏者六也。
伏惟陛下尊臨萬國,奄有八纮,蕩三季之澆風,振百王之舊典,設四科而羅俊彥,提二柄而禦英雄。
所以不軌不物之徒,鹹思革面;無禮無儀之輩,相率悛心。
然而不足懼者,願陛下存而勿論;深可畏者,願陛下修而靡忒。
加以崇三綱五常之教,敷六府三事之歌,則鴻基與五嶽争高,盛業共磐石永固。
」優诏獎之。
澄言可畏六事,實中當時之病,識者許之。
癸酉,湖南馬希範、荊南高重誨并進銀及茶,乞賜戰馬,帝還其直,各賜馬有差。
丁醜,帝謂範延光曰:「如聞禁軍戍守,多不禀籓臣之命,緩急如何驅使?」延光曰:「承前禁軍出戍,便令逐處守臣管轄斷決,近似簡易。
」帝曰:「速以宣命條舉之。
」 十一月辛巳,以三司使、左武衛大将軍孟鹄為許州節度使,以前許州節度使馮赟為宣徽使、判三司,以宣徽北院使孟漢瓊判院事。
壬午,史館奏:「宣宗已下四廟未有實錄,請下兩浙、荊湖購募野史及除目報狀。
」從之。
:《五代會要》載十一月四日,史館奏:當館昨為大中以來,迄于天祐,四朝實錄,尚未纂修,尋具奏聞,謹行購募。
敕命雖頒于數月,圖書未貢于一編。
蓋以北土州城,久罹兵火,遂成滅絕,難可訪求。
切恐歲月漸深,耳目不接,長為阙典,過在攸司。
伏念江表列籓,湖南奧壞,至于閩、越,方屬勳賢。
戈铤自擾于中原,屏翰悉全于外府,固多奇士,富有群書。
其兩浙、福建、湖廣伏乞诏旨,委各于本道采訪宣宗、懿宗、僖宗、昭宗以上四朝野史,及逐朝日曆、銀台事宜、内外制詞、百司沿革簿籍,不限卷數,據有者抄錄上進。
若民間收得,或隐士撰成,即令各列姓名,請議爵賞。
癸未,以左仆射緻仕鄭珏卒廢朝。
丁亥,以河陽節度使兼六軍都衛副使石敬瑭為河東節度使,兼大同、彰國、振武、威塞等軍蕃漢馬步總管。
時契丹帳族在雲州境上,與群臣議擇威望大臣以制北方,故有是命。
己醜,樞密使趙延壽加同平章事。
诏在京臣僚,不得進奉賀長至馬及諸物。
甲午,日南至,帝禦文明殿受朝賀。
己亥,河中節度使李從璋加檢校太傅,以右散騎常侍楊凝式為工部侍郎。
庚子,以秘書監盧文紀為工部尚書,以工部尚書崔居儉為太常卿,以工部侍郎鄭韬光為禮部侍郎。
乙巳,雲州奏,契丹主在黑榆林南納喇泊造攻城之具。
帝遣使賜契丹主銀器彩帛。
十二月戊申朔,供奉官丁延徽、倉官田繼勳并棄市,坐擅出倉粟數百斛故也。
教坊伶官敬新磨受賄,為人告,帝令禦史台征還其錢而後撻之。
癸醜,幸龍門,觀修伊水石堰,賜丁夫酒食。
後數日,有司奏:「丁夫役限十五日已滿,工未畢,請更役五日。
」帝曰:「不惟時寒,且不可失信于小民。
」即止其役。
甲寅,以太子賓客歸藹卒廢朝。
戊午,以前宣徽使硃宏昭為襄州節度使;康義誠為河陽節度使,充侍衛親軍馬步軍都指揮使。
壬戌,以吏部侍郎姚顗為尚書左丞,以尚書左丞王權為禮部尚書,以兵部侍郎藥縱之為吏部侍郎,以翰林學士、中書舍人程遜為戶部侍郎,依前充職。
戊辰,帝畋于近郊,射中奔鹿。
是冬無雪。
己卯,吐蕃遣使朝貢。
九月壬午,以鎮南軍節度使、檢校太尉馬希範為湖南節度使、檢校太尉、兼侍中。
甲申,荊南節度使、檢校太傅、兼中書令高從誨加檢校太尉、兼中書令。
壬辰,供奉官李瑰自西川回,節度使孟知祥附表陳叙隔絕之由,并進物,先賜金器等。
瑰,知祥甥也,母在蜀,故今瑰往焉。
瑰至蜀,具述朝廷厚待之意,知祥稱籓如初,奏福慶長公主以今年正月十二日薨。
又奏五月三日,大破東川董璋之衆于漢州,收下東川。
又表立功将校趙季良等五人,乞授節钺;部内刺史令錄已下官,乞許墨制補授。
帝遣閣門使劉政恩充西川宣谕使。
乙巳,契丹遣使自幽州進馬。
秦州地震。
冬十月己酉朔,再遣供奉官李瑰使西川,押賜故福慶長公主祭贈絹三千匹,并賜知祥玉帶。
先是,兩川隔遠,朝廷兵士不下三萬人,至是,知祥上表乞發遣兵士家屬入川,诏報不允。
知祥所奏兩川部内文武将吏,乞許權行墨制除補訖奏,诏許之。
知祥所奏立功大将趙季良等五人正授節钺,續有處分。
襄州奏,漢水溢,壞民廬舍。
癸醜,以太常卿劉嶽卒廢朝。
己未,以兵部侍郎張文寶為吏部侍郎,以戶部侍郎藥縱之為兵部侍郎。
庚申,幸至德宮,因幸石敬瑭、李從昶、李從敏之第。
壬申,大理少卿康澄上疏曰:「臣聞安危得失,治亂興亡,誠不系于天時,固非由于地利,童謠非禍福之本,妖祥豈隆替之源!故雊雉升鼎而桑谷生朝,不能止殷宗之盛;神馬長嘶而玉龜告兆,不能延晉祚之長。
是知國家有不足懼者五,有深可畏者六。
陰陽不調不足懼,三辰失行不足懼,小人訛言不足懼,山崩川涸不足懼,蟊賊傷稼不足懼,此不足懼者五也。
賢人藏匿深可畏,四民遷業深可畏,上下相徇深可畏,廉恥道消深可畏,毀譽亂真深可畏,直言蔑聞深可畏,此深可畏者六也。
伏惟陛下尊臨萬國,奄有八纮,蕩三季之澆風,振百王之舊典,設四科而羅俊彥,提二柄而禦英雄。
所以不軌不物之徒,鹹思革面;無禮無儀之輩,相率悛心。
然而不足懼者,願陛下存而勿論;深可畏者,願陛下修而靡忒。
加以崇三綱五常之教,敷六府三事之歌,則鴻基與五嶽争高,盛業共磐石永固。
」優诏獎之。
澄言可畏六事,實中當時之病,識者許之。
癸酉,湖南馬希範、荊南高重誨并進銀及茶,乞賜戰馬,帝還其直,各賜馬有差。
丁醜,帝謂範延光曰:「如聞禁軍戍守,多不禀籓臣之命,緩急如何驅使?」延光曰:「承前禁軍出戍,便令逐處守臣管轄斷決,近似簡易。
」帝曰:「速以宣命條舉之。
」 十一月辛巳,以三司使、左武衛大将軍孟鹄為許州節度使,以前許州節度使馮赟為宣徽使、判三司,以宣徽北院使孟漢瓊判院事。
壬午,史館奏:「宣宗已下四廟未有實錄,請下兩浙、荊湖購募野史及除目報狀。
」從之。
:《五代會要》載十一月四日,史館奏:當館昨為大中以來,迄于天祐,四朝實錄,尚未纂修,尋具奏聞,謹行購募。
敕命雖頒于數月,圖書未貢于一編。
蓋以北土州城,久罹兵火,遂成滅絕,難可訪求。
切恐歲月漸深,耳目不接,長為阙典,過在攸司。
伏念江表列籓,湖南奧壞,至于閩、越,方屬勳賢。
戈铤自擾于中原,屏翰悉全于外府,固多奇士,富有群書。
其兩浙、福建、湖廣伏乞诏旨,委各于本道采訪宣宗、懿宗、僖宗、昭宗以上四朝野史,及逐朝日曆、銀台事宜、内外制詞、百司沿革簿籍,不限卷數,據有者抄錄上進。
若民間收得,或隐士撰成,即令各列姓名,請議爵賞。
癸未,以左仆射緻仕鄭珏卒廢朝。
丁亥,以河陽節度使兼六軍都衛副使石敬瑭為河東節度使,兼大同、彰國、振武、威塞等軍蕃漢馬步總管。
時契丹帳族在雲州境上,與群臣議擇威望大臣以制北方,故有是命。
己醜,樞密使趙延壽加同平章事。
诏在京臣僚,不得進奉賀長至馬及諸物。
甲午,日南至,帝禦文明殿受朝賀。
己亥,河中節度使李從璋加檢校太傅,以右散騎常侍楊凝式為工部侍郎。
庚子,以秘書監盧文紀為工部尚書,以工部尚書崔居儉為太常卿,以工部侍郎鄭韬光為禮部侍郎。
乙巳,雲州奏,契丹主在黑榆林南納喇泊造攻城之具。
帝遣使賜契丹主銀器彩帛。
十二月戊申朔,供奉官丁延徽、倉官田繼勳并棄市,坐擅出倉粟數百斛故也。
教坊伶官敬新磨受賄,為人告,帝令禦史台征還其錢而後撻之。
癸醜,幸龍門,觀修伊水石堰,賜丁夫酒食。
後數日,有司奏:「丁夫役限十五日已滿,工未畢,請更役五日。
」帝曰:「不惟時寒,且不可失信于小民。
」即止其役。
甲寅,以太子賓客歸藹卒廢朝。
戊午,以前宣徽使硃宏昭為襄州節度使;康義誠為河陽節度使,充侍衛親軍馬步軍都指揮使。
壬戌,以吏部侍郎姚顗為尚書左丞,以尚書左丞王權為禮部尚書,以兵部侍郎藥縱之為吏部侍郎,以翰林學士、中書舍人程遜為戶部侍郎,依前充職。
戊辰,帝畋于近郊,射中奔鹿。
是冬無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