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書十五 列傳五
關燈
小
中
大
其诏敕送于太祖。
天祐元年,兼領洋州節度使。
太祖之伐荊、襄,行襲令其子勖以舟師會于均、房,預收複功,遷匡國軍節度使。
到任,誅大吏張澄,暴其罪,州人莫不惴懾。
在許三年,上供外,别進助軍羨糧二十萬石。
及太祖郊禋,行襲請入觐,貢獻巨萬,恩禮殊厚。
尋诏翰林學士杜曉撰德政碑以賜之,累官至兼中書令,冊拜司空。
開平中卒,辍朝一日,贈太傅,谥曰忠敬。
行襲性嚴烈,為政深刻,然所至有天幸,境内嘗大蝗,尋有群鳥啄食,不為害;民或艱食,必有稆谷,出于垅畝。
雖威福在己,而恆竭力以奉于王室,故能保其功名。
行襲魁岸雄壯,面有青志,當時目為「馮青面」。
長子勖,曆蕲、沁二州刺史。
次子德晏,仕至金吾将軍。
孫德昭,鹽州五原縣人,世為州校。
父惟晸,有功于唐朝,遙領荊南節度,分判右神策軍事。
德昭藉父廕,累職為右神策軍都指揮使。
光化三年,唐昭宗為閹宦所廢,矯立德王,時中外以權在禁闼,莫能緻讨,近籓朋附,章表繼有至者。
丞相崔允,外與太祖申結輔佐之好,内遣心腹密講忠義。
有以事喻德昭者,《通鑒》:德昭常惋不平,崔允聞之,遣判官石戬與之遊。
德昭每酒酣必泣,戬知其誠,乃密以允意說之。
德昭感慨,乃與本軍孫承誨、董從實三人,奮發應命,誓圖返正,崔又割衣手筆以通其志。
天複元年正月一日未旦,逆豎左軍容劉季述早入,德昭伏甲要路以俟,追其前驅,邀而斬之,孫承誨等分捕左軍容王仲先黨伍。
唐昭宗方幽辱東内,聞外喧,大恐。
德昭馳至,扣閣曰:「逆賊劉季述伏誅矣,請上皇開鑰複皇帝位。
」皇後何氏呼曰:「汝可進逆人首,門乃可開。
」俄而承誨、從實俱以馘獻,昭宗悲而嘉之。
于是丞相崔允奉迎禦丹鳳樓,率百辟待罪,泣且奏曰:「臣居大位,不能讨奸,賴東平王全忠首奮忠貞,誅殺邸吏,遂緻德昭等擒戮妖逆,再清禁闱。
」即日議功,以德昭為檢校太保、靜海軍節度使,承誨邕州節度使,從實容州節度使,并同平章事,錫姓李,賜号扶傾濟難忠烈功臣,圖形淩煙閣,俱留京師。
錫赉宴賞之厚,恩寵權幸之勢,近代罕比。
其年十一月,閹宦韓全誨縱火脅昭宗西幸鳳翔,承誨、從實并變節,為中官所誘,始欲驅擁百僚,将圖出令。
而德昭獨按兵,與太祖親吏婁敬思葉力衛丞相及文武百官,與長安吏民保于街東,免為所劫。
太祖遣從事相繼勞問,遺以龍鳳劍、鬥雞紗,委令制輯。
于是百官次華州,連狀請太祖迎奉。
及大旆入關,德昭以軍禮上谒,立道左,太祖命左右扶騎控至長安,賜與甚厚,署權知同州節度留後。
将赴任,複徇民請,留充兩街制置使,賜錢百萬。
德昭以本部兵八千人獻于太祖,由是愈見賞重,又賜甲第一區,俾先還洛陽。
及昭宗東遷,奏授左威衛上将軍,以疾免,歸于别墅。
太祖受禅,以左領衛上将軍征赴阙。
開平四年,拜左金吾大将軍,充街使。
末帝即位,俾将命于兩浙,對見失儀,不果行。
尋改授右武衛上将軍,俄複左金吾大将軍。
卒于官,诏贈太傅,辍視朝一日。
天複初,德昭與孫承誨、董從實以返正功,時人呼為「三使相」,恩澤俱冠世。
及承誨至鳳翔,易名繼誨,從實改名彥弼,皆為李茂貞所養。
後閹官之敗,俱戮于京師。
惟德昭克全終始,有所稱雲。
趙克裕,河陽人也。
祖、父皆為軍吏。
克裕少為牙将,好讀書,謹儀範,牧伯皆奇待之。
累居右職,擢為虎牢關使。
光啟中,蔡寇陷河陽,克裕率所部歸于太祖,隸于宣義軍。
太祖東征徐、郓,克裕屢受指顧,無不如意。
數年之内,繼領亳、鄭二州刺史。
時關東籓鎮方為蔡寇所毒,黎元流散,不能相保,克裕妙有農戰之備,複善于綏懷,民賴而獲安者衆。
太祖表為河陽節度使、檢校右仆射,尋移理許田,入為金吾衛大将軍、檢校司空。
及太祖為元帥,以克裕為元帥府左都押衙,複統六軍,兗州平,命權知泰甯軍留後。
數月,暴疾而卒。
開平初,追贈太保。
張慎思,清河人。
自黃巢軍來歸,累授軍職,曆諸軍都指揮使。
從平巢、蔡、兗、郓,皆著功,表授檢校工部尚書,兼宋州長史。
光化中,加檢校右仆射,權知亳州。
天複三年,昭宗還長安,以從太祖迎駕功,賜号迎銮毅勇功臣,尋除汝州防禦使。
天祐元年,授左龍武統軍。
其冬,除許州匡國軍節度使。
明年十一月,權知徐州武甯軍兩使留後。
太祖受禅,入為左金吾大将軍。
開平二年,除宋州刺史,未幾,複拜左金吾大将軍。
三年冬,除蔡州刺史,以貪貨大失民情,诏追赴阙。
未幾,扈從北征還,以疾卧洛陽之私第。
馭家不肅,為其子所弑。
史臣曰:韓建遇唐朝之衰運,據潼關之要地,不能籓屏王室,翻務斫喪宗枝,雖有阜俗之能,何補不臣之咎。
罕之負骁雄之氣,蓄向背之謀,武皇比之呂布,斯知人矣。
行襲勵納忠之節,德昭立反正之功,俱善其終,固其宜矣。
克裕而下,無譏可也。
天祐元年,兼領洋州節度使。
太祖之伐荊、襄,行襲令其子勖以舟師會于均、房,預收複功,遷匡國軍節度使。
到任,誅大吏張澄,暴其罪,州人莫不惴懾。
在許三年,上供外,别進助軍羨糧二十萬石。
及太祖郊禋,行襲請入觐,貢獻巨萬,恩禮殊厚。
尋诏翰林學士杜曉撰德政碑以賜之,累官至兼中書令,冊拜司空。
開平中卒,辍朝一日,贈太傅,谥曰忠敬。
行襲性嚴烈,為政深刻,然所至有天幸,境内嘗大蝗,尋有群鳥啄食,不為害;民或艱食,必有稆谷,出于垅畝。
雖威福在己,而恆竭力以奉于王室,故能保其功名。
行襲魁岸雄壯,面有青志,當時目為「馮青面」。
長子勖,曆蕲、沁二州刺史。
次子德晏,仕至金吾将軍。
孫德昭,鹽州五原縣人,世為州校。
父惟晸,有功于唐朝,遙領荊南節度,分判右神策軍事。
德昭藉父廕,累職為右神策軍都指揮使。
光化三年,唐昭宗為閹宦所廢,矯立德王,時中外以權在禁闼,莫能緻讨,近籓朋附,章表繼有至者。
丞相崔允,外與太祖申結輔佐之好,内遣心腹密講忠義。
有以事喻德昭者,《通鑒》:德昭常惋不平,崔允聞之,遣判官石戬與之遊。
德昭每酒酣必泣,戬知其誠,乃密以允意說之。
德昭感慨,乃與本軍孫承誨、董從實三人,奮發應命,誓圖返正,崔又割衣手筆以通其志。
天複元年正月一日未旦,逆豎左軍容劉季述早入,德昭伏甲要路以俟,追其前驅,邀而斬之,孫承誨等分捕左軍容王仲先黨伍。
唐昭宗方幽辱東内,聞外喧,大恐。
德昭馳至,扣閣曰:「逆賊劉季述伏誅矣,請上皇開鑰複皇帝位。
」皇後何氏呼曰:「汝可進逆人首,門乃可開。
」俄而承誨、從實俱以馘獻,昭宗悲而嘉之。
于是丞相崔允奉迎禦丹鳳樓,率百辟待罪,泣且奏曰:「臣居大位,不能讨奸,賴東平王全忠首奮忠貞,誅殺邸吏,遂緻德昭等擒戮妖逆,再清禁闱。
」即日議功,以德昭為檢校太保、靜海軍節度使,承誨邕州節度使,從實容州節度使,并同平章事,錫姓李,賜号扶傾濟難忠烈功臣,圖形淩煙閣,俱留京師。
錫赉宴賞之厚,恩寵權幸之勢,近代罕比。
其年十一月,閹宦韓全誨縱火脅昭宗西幸鳳翔,承誨、從實并變節,為中官所誘,始欲驅擁百僚,将圖出令。
而德昭獨按兵,與太祖親吏婁敬思葉力衛丞相及文武百官,與長安吏民保于街東,免為所劫。
太祖遣從事相繼勞問,遺以龍鳳劍、鬥雞紗,委令制輯。
于是百官次華州,連狀請太祖迎奉。
及大旆入關,德昭以軍禮上谒,立道左,太祖命左右扶騎控至長安,賜與甚厚,署權知同州節度留後。
将赴任,複徇民請,留充兩街制置使,賜錢百萬。
德昭以本部兵八千人獻于太祖,由是愈見賞重,又賜甲第一區,俾先還洛陽。
及昭宗東遷,奏授左威衛上将軍,以疾免,歸于别墅。
太祖受禅,以左領衛上将軍征赴阙。
開平四年,拜左金吾大将軍,充街使。
末帝即位,俾将命于兩浙,對見失儀,不果行。
尋改授右武衛上将軍,俄複左金吾大将軍。
卒于官,诏贈太傅,辍視朝一日。
天複初,德昭與孫承誨、董從實以返正功,時人呼為「三使相」,恩澤俱冠世。
及承誨至鳳翔,易名繼誨,從實改名彥弼,皆為李茂貞所養。
後閹官之敗,俱戮于京師。
惟德昭克全終始,有所稱雲。
趙克裕,河陽人也。
祖、父皆為軍吏。
克裕少為牙将,好讀書,謹儀範,牧伯皆奇待之。
累居右職,擢為虎牢關使。
光啟中,蔡寇陷河陽,克裕率所部歸于太祖,隸于宣義軍。
太祖東征徐、郓,克裕屢受指顧,無不如意。
數年之内,繼領亳、鄭二州刺史。
時關東籓鎮方為蔡寇所毒,黎元流散,不能相保,克裕妙有農戰之備,複善于綏懷,民賴而獲安者衆。
太祖表為河陽節度使、檢校右仆射,尋移理許田,入為金吾衛大将軍、檢校司空。
及太祖為元帥,以克裕為元帥府左都押衙,複統六軍,兗州平,命權知泰甯軍留後。
數月,暴疾而卒。
開平初,追贈太保。
張慎思,清河人。
自黃巢軍來歸,累授軍職,曆諸軍都指揮使。
從平巢、蔡、兗、郓,皆著功,表授檢校工部尚書,兼宋州長史。
光化中,加檢校右仆射,權知亳州。
天複三年,昭宗還長安,以從太祖迎駕功,賜号迎銮毅勇功臣,尋除汝州防禦使。
天祐元年,授左龍武統軍。
其冬,除許州匡國軍節度使。
明年十一月,權知徐州武甯軍兩使留後。
太祖受禅,入為左金吾大将軍。
開平二年,除宋州刺史,未幾,複拜左金吾大将軍。
三年冬,除蔡州刺史,以貪貨大失民情,诏追赴阙。
未幾,扈從北征還,以疾卧洛陽之私第。
馭家不肅,為其子所弑。
史臣曰:韓建遇唐朝之衰運,據潼關之要地,不能籓屏王室,翻務斫喪宗枝,雖有阜俗之能,何補不臣之咎。
罕之負骁雄之氣,蓄向背之謀,武皇比之呂布,斯知人矣。
行襲勵納忠之節,德昭立反正之功,俱善其終,固其宜矣。
克裕而下,無譏可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