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書十 末帝紀下
關燈
小
中
大
予戚屬,雖深敦叙之情。
幹我國經,難固含宏之旨。
須遵常憲,以示至公。
特進、檢校太傅、使持節陳州刺史、兼禦史大夫、上柱國、食邑三千戶惠王友能,列爵為王,頒條治郡,受元戎之寄任,處千裡之封疆。
就進官資,巳登崇貴,時加錫赉,以表優隆。
宜切知恩,合思盡節,撫俗當申于仁政,佐時期效于忠規。
而狎彼小人,納其邪說,忽稱兵而向阙,敢越境以殘民,侵犯郊畿,驚撓辇毂,遠迩鹹嫉,謀畫交陳。
及興問罪之師,旋驗知非之狀,瀝懇繼陳于章表,束身願赴于阙庭,備述艱危,觊加寬恕。
朕得不自為屈己,姑務安仁,特施貸法之恩,蓋舉議親之律。
詢于事體,抑有朝章,止行退責之文,用塞衆多之論。
可降封房陵侯。
于戲!君臣之禮,彼有不恭;伯仲之恩,予垂立愛。
顧茲輕典,豈稱群情,凡在臣僚,當體朕意。
”甲辰,制以特進、檢校太傅、衡王友諒可封嗣廣王。
冬十月,北面招讨使戴思遠攻德勝寨之北城,晉人來援,思遠敗于戚城。
龍德二年春正月,戴思遠率師襲魏州。
時晉王方攻鎮州,故思遠乘虛以襲之,陷成安,而思遠遂急攻德勝北城,晉将李存審極力拒守。
二月,晉王以兵至,思遠收軍而退,複保楊村。
八月,段凝、張朗攻衛州,下之,獲刺史李存儒以獻。
戴思遠又下淇門、共城、新鄉等三縣。
自是澶州之西、相州之南,皆為梁有,晉人失軍儲三分之一焉。
龍德三年春三月,晉潞州節度留後李繼韬遣使以城歸順。
先是,繼韬父嗣昭為潞州節度使,戰殁于鎮州城下,晉王欲以嗣昭長子繼俦襲父位。
繼韬在潞州,即執繼俦囚之,遣使來送款,仍以二幼子為質。
澤州刺史裴約不從繼韬之謀,帝命董璋為澤州刺史,令将兵攻之。
夏四月己巳,晉王即唐帝位于魏州,改天祐二十年為同光元年。
閏月壬寅,唐軍襲郓州,陷之。
巡檢使陳州刺史劉遂嚴,本州都指揮使燕颙奔歸京師,皆斬于都市。
五月,以滑州節度使王彥章為北面行營招讨使。
辛酉,王彥章率舟師自楊村寨浮河而下,斷德勝之浮梁。
攻南城,下之,殺數十人。
唐帝棄德勝之北城,并軍保楊劉。
己巳,王彥章、段凝圍楊劉城。
六月乙亥,唐帝引軍援楊劉,潛軍至博州,築壘于河東岸。
戊子,王彥章、杜晏球率兵急攻博州之新壘,不克,遂退保于鄒口。
秋七月丁未,唐帝引軍沿河而南。
王彥章棄鄒口,複至楊劉。
己未,自楊劉拔營退保楊村寨。
八月,以段凝代王彥章為北面行營招讨使。
戊子,段凝營于王村,引軍自高陵渡河,複臨河而還。
董璋攻澤州,下之。
庚寅,唐帝軍于胡城,先鋒将康延孝率百騎奔于唐,盡洩其軍機。
命滑州節度使王彥章率兵屯守郓之東境。
九月戊辰,彥章以衆渡汶,與唐軍遇于遞防鎮,彥章不利,退保中都。
冬十月辛未朔,日有食之。
甲戌,唐帝引師襲中都,王彥章兵潰,于是彥章與監軍張漢傑及趙廷隐、劉嗣彬、李知節、唐文通、王山興等皆為唐人所獲。
翼日,彥章死于任城。
帝聞中都之敗,唐軍長驅将至,遣張漢倫馳驿召段凝于河上;漢倫墜馬傷足,複限水潦,不能進。
時禁軍尚有四千人,硃圭請以拒唐軍,帝不從,登建國門召開封尹王瓚,謂之曰:“段凝未至,社稷系卿方略。
”瓚即驅軍民登城為備。
或勸帝西奔洛陽,趙岩曰:“勢已如是,一下此樓,誰心可保。
”乃止。
俄報曰:“晉軍過曹州矣!”帝置傳國寶于卧内,俄失其所在,已為左右所竊迎唐帝矣。
帝召控鶴都将皇甫麟,謂之曰:“吾與晉人世仇,不可俟彼刀鋸,卿可盡我命,無令落仇人之手。
”麟不忍,帝曰:“卿不忍,将賣我耶!”麟舉刀将自刭,帝持之,因相對大恸。
戊寅夕,麟進刃于建國樓之廊下,帝崩。
《五代會要》:末帝年三十六。
麟即時自刭。
遲明,唐軍攻封丘門,王瓚迎降。
唐帝入宮,妃郭氏号泣迎拜。
初,許州獻綠毛龜,宮中造室以蓄之,命曰“龜堂”。
帝嘗市珠于市,既而曰:“珠數足矣。
”衆皆以為不祥之言。
帝末年改名“瑱”字,一十一,十月一八日,案:此句疑有脫衍,蓋當時傅會者析“王”字為“一十一”,析“真”字為“十月一八”也。
《冊府元龜》作或解雲“瑱”字,“一十一,十月一八”,知此句“日”字因下文有“日”字而衍,今姑仍其舊。
果以一十一年至十月九日亡。
唐帝初入東京,聞帝殂,怃然歎曰:“敵惠敵怨,不在後嗣。
朕與梁主十年對壘,恨不生見其面。
”尋诏河南尹張全義收葬之,其首藏于太社。
晉天福二年五月,诏太社先藏唐朝罪人首級,許親屬及舊僚收葬。
時右衛上将軍婁繼英請之,會繼英得罪,乃诏左衛上将軍安崇阮收葬焉。
史臣曰:末帝仁而無武,明不照奸,上無積德之基可乘,下有弄權之臣為輔,卒使勁敵奄至,大運俄終。
雖天命之有歸,亦人謀之所誤也。
惜哉!
幹我國經,難固含宏之旨。
須遵常憲,以示至公。
特進、檢校太傅、使持節陳州刺史、兼禦史大夫、上柱國、食邑三千戶惠王友能,列爵為王,頒條治郡,受元戎之寄任,處千裡之封疆。
就進官資,巳登崇貴,時加錫赉,以表優隆。
宜切知恩,合思盡節,撫俗當申于仁政,佐時期效于忠規。
而狎彼小人,納其邪說,忽稱兵而向阙,敢越境以殘民,侵犯郊畿,驚撓辇毂,遠迩鹹嫉,謀畫交陳。
及興問罪之師,旋驗知非之狀,瀝懇繼陳于章表,束身願赴于阙庭,備述艱危,觊加寬恕。
朕得不自為屈己,姑務安仁,特施貸法之恩,蓋舉議親之律。
詢于事體,抑有朝章,止行退責之文,用塞衆多之論。
可降封房陵侯。
于戲!君臣之禮,彼有不恭;伯仲之恩,予垂立愛。
顧茲輕典,豈稱群情,凡在臣僚,當體朕意。
”甲辰,制以特進、檢校太傅、衡王友諒可封嗣廣王。
冬十月,北面招讨使戴思遠攻德勝寨之北城,晉人來援,思遠敗于戚城。
龍德二年春正月,戴思遠率師襲魏州。
時晉王方攻鎮州,故思遠乘虛以襲之,陷成安,而思遠遂急攻德勝北城,晉将李存審極力拒守。
二月,晉王以兵至,思遠收軍而退,複保楊村。
八月,段凝、張朗攻衛州,下之,獲刺史李存儒以獻。
戴思遠又下淇門、共城、新鄉等三縣。
自是澶州之西、相州之南,皆為梁有,晉人失軍儲三分之一焉。
龍德三年春三月,晉潞州節度留後李繼韬遣使以城歸順。
先是,繼韬父嗣昭為潞州節度使,戰殁于鎮州城下,晉王欲以嗣昭長子繼俦襲父位。
繼韬在潞州,即執繼俦囚之,遣使來送款,仍以二幼子為質。
澤州刺史裴約不從繼韬之謀,帝命董璋為澤州刺史,令将兵攻之。
夏四月己巳,晉王即唐帝位于魏州,改天祐二十年為同光元年。
閏月壬寅,唐軍襲郓州,陷之。
巡檢使陳州刺史劉遂嚴,本州都指揮使燕颙奔歸京師,皆斬于都市。
五月,以滑州節度使王彥章為北面行營招讨使。
辛酉,王彥章率舟師自楊村寨浮河而下,斷德勝之浮梁。
攻南城,下之,殺數十人。
唐帝棄德勝之北城,并軍保楊劉。
己巳,王彥章、段凝圍楊劉城。
六月乙亥,唐帝引軍援楊劉,潛軍至博州,築壘于河東岸。
戊子,王彥章、杜晏球率兵急攻博州之新壘,不克,遂退保于鄒口。
秋七月丁未,唐帝引軍沿河而南。
王彥章棄鄒口,複至楊劉。
己未,自楊劉拔營退保楊村寨。
八月,以段凝代王彥章為北面行營招讨使。
戊子,段凝營于王村,引軍自高陵渡河,複臨河而還。
董璋攻澤州,下之。
庚寅,唐帝軍于胡城,先鋒将康延孝率百騎奔于唐,盡洩其軍機。
命滑州節度使王彥章率兵屯守郓之東境。
九月戊辰,彥章以衆渡汶,與唐軍遇于遞防鎮,彥章不利,退保中都。
冬十月辛未朔,日有食之。
甲戌,唐帝引師襲中都,王彥章兵潰,于是彥章與監軍張漢傑及趙廷隐、劉嗣彬、李知節、唐文通、王山興等皆為唐人所獲。
翼日,彥章死于任城。
帝聞中都之敗,唐軍長驅将至,遣張漢倫馳驿召段凝于河上;漢倫墜馬傷足,複限水潦,不能進。
時禁軍尚有四千人,硃圭請以拒唐軍,帝不從,登建國門召開封尹王瓚,謂之曰:“段凝未至,社稷系卿方略。
”瓚即驅軍民登城為備。
或勸帝西奔洛陽,趙岩曰:“勢已如是,一下此樓,誰心可保。
”乃止。
俄報曰:“晉軍過曹州矣!”帝置傳國寶于卧内,俄失其所在,已為左右所竊迎唐帝矣。
帝召控鶴都将皇甫麟,謂之曰:“吾與晉人世仇,不可俟彼刀鋸,卿可盡我命,無令落仇人之手。
”麟不忍,帝曰:“卿不忍,将賣我耶!”麟舉刀将自刭,帝持之,因相對大恸。
戊寅夕,麟進刃于建國樓之廊下,帝崩。
《五代會要》:末帝年三十六。
麟即時自刭。
遲明,唐軍攻封丘門,王瓚迎降。
唐帝入宮,妃郭氏号泣迎拜。
初,許州獻綠毛龜,宮中造室以蓄之,命曰“龜堂”。
帝嘗市珠于市,既而曰:“珠數足矣。
”衆皆以為不祥之言。
帝末年改名“瑱”字,一十一,十月一八日,案:此句疑有脫衍,蓋當時傅會者析“王”字為“一十一”,析“真”字為“十月一八”也。
《冊府元龜》作或解雲“瑱”字,“一十一,十月一八”,知此句“日”字因下文有“日”字而衍,今姑仍其舊。
果以一十一年至十月九日亡。
唐帝初入東京,聞帝殂,怃然歎曰:“敵惠敵怨,不在後嗣。
朕與梁主十年對壘,恨不生見其面。
”尋诏河南尹張全義收葬之,其首藏于太社。
晉天福二年五月,诏太社先藏唐朝罪人首級,許親屬及舊僚收葬。
時右衛上将軍婁繼英請之,會繼英得罪,乃诏左衛上将軍安崇阮收葬焉。
史臣曰:末帝仁而無武,明不照奸,上無積德之基可乘,下有弄權之臣為輔,卒使勁敵奄至,大運俄終。
雖天命之有歸,亦人謀之所誤也。
惜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