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書六 太祖紀六
關燈
小
中
大
日幸東都,扈從文武官委中書門下量閑劇處分。
”宰臣上言曰:“龍興天府,久望法駕,但陛下始康愈,未宜涉寒,願少留清跸。
”從之。
《五代會要》:二月,敕:“食人之食者,憂人之事,況丞相尊位,參決大政,而堂封未給,且無餐錢,朕甚愧之。
宜令食萬錢之半。
甲子,幸曜村民舍閱農事。
庚午,幸白馬坡。
诏金吾大将軍、待制官各奏事。
武安軍節度使馬殷進呈虔州刺史盧延昌箋表。
虔州本支郡也,兵甚銳,自得韶州益強大,升為百勝軍使。
始洪州之陷,盧光稠願收複使府,立功自效,上因兼授江西觀察留後。
光稠卒,複命延昌領州事,方伯亦頗慰薦。
楊渭遣人僞署爵秩,延昌佯受官牒,禮遣其使,因湖南自表其事曰:“郡小寇迫,欲緩其奸謀,且開導貢路,非敢貳也。
”以其僞制來自陳,上覽奏曰:“我方有北事,不可不甚加撫恤。
”尋兼授鎮南将軍節度使觀察留後,命使慰勞。
《九國志》:盧延昌歸命于吳,僞乞命于梁。
三月辛卯,以久旱,令宰臣分禱靈迹。
翼日,大澍雨。
丙申,幸甘水亭,召宰臣、翰林學士、尚書侍郎孔續已下八人扈從,宴樂甚歡。
戊戌,幸右龍虎軍,召文武官四品已上宴于新殿。
甲辰,幸左龍虎軍新殿,宴文武官四品已上。
四月丁卯,幸龍虎門,召宰臣、學士、金吾上将軍、大将軍侍宴廣化寺。
壬申,契丹遣使來貢。
丁醜,幸宣威殿,宴文武官四品已上及軍使、蕃客。
己卯,又幸左龍軍,宴群臣。
诏曰:“邠、岐未滅,關、隴多虞,宜擇親賢,總茲戎任。
應關西同、雍、華、鄜、延、夏等六道兵馬,并委冀王收掌指揮。
凡有抽差,先申西面都招讨使,仍别奏聞,庶合機權,以甯邊鄙。
” 五月甲申朔,帝被冕旒禦朝元殿視朝,仗衛如式。
制:改開平五年為乾化元年,大赦天下。
诏方伯州牧,近未加恩者,并遷爵秩。
複大赉軍旅,普宴于宣威殿,賜帛各有差。
制:封延州節度使高萬興為渤海郡王。
諸道節度使錢镠、張宗奭、馬殷、王審知、劉隐各賜一子六品正員官,高季昌賜一子八品正員官,賀德倫賜一子九品正員官。
癸巳,觀稼于伊水,登建春門,幸會節坊張宗奭私第,臨亭臯視物色,賞賜甚厚。
诏左銀台門,朝參諸司使庫使已下,不得帶從人入城,親王許一二人執條床手簡,餘悉止門外,闌入者抵律。
阍守不禁,與所犯同。
先時,門通内無門籍,且多勳戚,車騎衆者,尤不敢呵察。
至是有以客星淩犯上言者,遂令止隔。
清海軍節度使、守侍中、兼中書令劉隐薨,辍朝三日,百僚詣閣門奉慰。
六月乙卯,命北面都招讨使、鎮國軍節度使楊師厚出屯邢、洺。
丁巳,鎮、定鈔我湯陰。
诏曰:“常山背義,易水效尤,動我邊鄙,南侵相、魏,東出邢、洺。
是用遣将徂征,為人除害,但初頒赦令,不欲食言,宥而伐之,諒非獲已。
況聞謀始,不自帥臣,緻此厲階,并由奸佞。
密通人使,潛結沙陀,既懼罪誅,乃生離叛。
今雖行讨伐,已舉師徒,亦開诏谕之門,不阻歸降之路。
矧又王熔、處直未曾削爵除名,若翻然改圖,不遠而複,必仍舊貫,當保前功。
如有率衆向明,拔州效順,亦行殊賞,冀徇來情,免令受弊于疲民,用示維新于污俗。
宜令行營都招讨使及陳晖軍前,準此敕文,散加招谕,将安衆懼,特舉明恩。
鎮州隻罪李宏規一人,其餘一切不問。
”诏修天宮佛寺。
又,湖南奏:“潭州僧法思、桂州僧歸真并乞賜紫衣。
”從之。
七月,帝不豫,稍厭秋暑。
自辛醜幸會節坊張宗奭私第,宰臣視事于歸仁亭子,崇政使、内諸司及翰林院并止于河南令廨署,至甲辰,複歸大内。
八月庚申,幸保甯殿,閱天興控鶴兵事,軍使将校各有賜。
癸亥,老人星見。
戊辰,幸故上陽宮,至于榆林觀稼。
丙子,閱四蕃将軍、屯衛兵士于天津橋,南至龍門廣化寺。
戊寅,幸興安鞠場大教閱,帝自指麾,無不踴抃,坐作進退,聲振宮掖。
右神武統軍丁審衢對禦,以紅帛囊劍拟乘輿物,帝
”宰臣上言曰:“龍興天府,久望法駕,但陛下始康愈,未宜涉寒,願少留清跸。
”從之。
《五代會要》:二月,敕:“食人之食者,憂人之事,況丞相尊位,參決大政,而堂封未給,且無餐錢,朕甚愧之。
宜令食萬錢之半。
甲子,幸曜村民舍閱農事。
庚午,幸白馬坡。
诏金吾大将軍、待制官各奏事。
武安軍節度使馬殷進呈虔州刺史盧延昌箋表。
虔州本支郡也,兵甚銳,自得韶州益強大,升為百勝軍使。
始洪州之陷,盧光稠願收複使府,立功自效,上因兼授江西觀察留後。
光稠卒,複命延昌領州事,方伯亦頗慰薦。
楊渭遣人僞署爵秩,延昌佯受官牒,禮遣其使,因湖南自表其事曰:“郡小寇迫,欲緩其奸謀,且開導貢路,非敢貳也。
”以其僞制來自陳,上覽奏曰:“我方有北事,不可不甚加撫恤。
”尋兼授鎮南将軍節度使觀察留後,命使慰勞。
《九國志》:盧延昌歸命于吳,僞乞命于梁。
三月辛卯,以久旱,令宰臣分禱靈迹。
翼日,大澍雨。
丙申,幸甘水亭,召宰臣、翰林學士、尚書侍郎孔續已下八人扈從,宴樂甚歡。
戊戌,幸右龍虎軍,召文武官四品已上宴于新殿。
甲辰,幸左龍虎軍新殿,宴文武官四品已上。
四月丁卯,幸龍虎門,召宰臣、學士、金吾上将軍、大将軍侍宴廣化寺。
壬申,契丹遣使來貢。
丁醜,幸宣威殿,宴文武官四品已上及軍使、蕃客。
己卯,又幸左龍軍,宴群臣。
诏曰:“邠、岐未滅,關、隴多虞,宜擇親賢,總茲戎任。
應關西同、雍、華、鄜、延、夏等六道兵馬,并委冀王收掌指揮。
凡有抽差,先申西面都招讨使,仍别奏聞,庶合機權,以甯邊鄙。
” 五月甲申朔,帝被冕旒禦朝元殿視朝,仗衛如式。
制:改開平五年為乾化元年,大赦天下。
诏方伯州牧,近未加恩者,并遷爵秩。
複大赉軍旅,普宴于宣威殿,賜帛各有差。
制:封延州節度使高萬興為渤海郡王。
諸道節度使錢镠、張宗奭、馬殷、王審知、劉隐各賜一子六品正員官,高季昌賜一子八品正員官,賀德倫賜一子九品正員官。
癸巳,觀稼于伊水,登建春門,幸會節坊張宗奭私第,臨亭臯視物色,賞賜甚厚。
诏左銀台門,朝參諸司使庫使已下,不得帶從人入城,親王許一二人執條床手簡,餘悉止門外,闌入者抵律。
阍守不禁,與所犯同。
先時,門通内無門籍,且多勳戚,車騎衆者,尤不敢呵察。
至是有以客星淩犯上言者,遂令止隔。
清海軍節度使、守侍中、兼中書令劉隐薨,辍朝三日,百僚詣閣門奉慰。
六月乙卯,命北面都招讨使、鎮國軍節度使楊師厚出屯邢、洺。
丁巳,鎮、定鈔我湯陰。
诏曰:“常山背義,易水效尤,動我邊鄙,南侵相、魏,東出邢、洺。
是用遣将徂征,為人除害,但初頒赦令,不欲食言,宥而伐之,諒非獲已。
況聞謀始,不自帥臣,緻此厲階,并由奸佞。
密通人使,潛結沙陀,既懼罪誅,乃生離叛。
今雖行讨伐,已舉師徒,亦開诏谕之門,不阻歸降之路。
矧又王熔、處直未曾削爵除名,若翻然改圖,不遠而複,必仍舊貫,當保前功。
如有率衆向明,拔州效順,亦行殊賞,冀徇來情,免令受弊于疲民,用示維新于污俗。
宜令行營都招讨使及陳晖軍前,準此敕文,散加招谕,将安衆懼,特舉明恩。
鎮州隻罪李宏規一人,其餘一切不問。
”诏修天宮佛寺。
又,湖南奏:“潭州僧法思、桂州僧歸真并乞賜紫衣。
”從之。
七月,帝不豫,稍厭秋暑。
自辛醜幸會節坊張宗奭私第,宰臣視事于歸仁亭子,崇政使、内諸司及翰林院并止于河南令廨署,至甲辰,複歸大内。
八月庚申,幸保甯殿,閱天興控鶴兵事,軍使将校各有賜。
癸亥,老人星見。
戊辰,幸故上陽宮,至于榆林觀稼。
丙子,閱四蕃将軍、屯衛兵士于天津橋,南至龍門廣化寺。
戊寅,幸興安鞠場大教閱,帝自指麾,無不踴抃,坐作進退,聲振宮掖。
右神武統軍丁審衢對禦,以紅帛囊劍拟乘輿物,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