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書四 太祖紀四

關燈
裝飾戈甲劍戟。

    至于鞍勒,不用塗金及雕刻龍鳳。

    如有此色,所司不得引進。

    ”邕州奏,镆鎁山僧法通、道璘有道行,冬賜紫衣。

    是月壬戌,嶽州為淮賊所據。

    帝以此郡五嶺、三湘水陸會合之地,委輸商賈,靡不由斯,遂令荊湘湖南北舉舟師同力緻讨。

    王師既集,淮夷毀壁焚郭而遁。

     秋七月甲戌,大霖雨,陂澤泛溢,頗傷稼穑,帝幸右天武軍河亭觀水;幸高僧台閱禁衛六軍。

    诏曰:“車服以庸律的态度。

    ,古之制也;貴賤無别,罪莫大焉。

    應内外将相,許以銀飾鞍勒,其剌史都将内諸司使以降,隻取用銅,冀定尊卑,永為條制。

    仍令執法官糾察之。

    ”《五代會要》載七月敕曰:祭祀之儀,有國大事,如聞官吏慢于恪恭,牲具禮容有異精審,宜令禦史台疏其條件奏聞。

    癸巳,以禅代已來,思求賢哲,乃下令搜訪牢籠之,期以好爵,待以優榮,各随其材,鹹使登用。

    宜令所在長吏,切加搜訪,每得其人,則疏姓名以聞。

    如在下位不能自振者,有司薦導之;如任使後顯立功勞,别加遷陟。

    敕禁屠宰兩月。

    甲午,以高明門外繁台為講武台。

    是台西漢梁孝王之時,嘗按歌閱樂于此,當時因名曰吹台。

    其後有繁氏居于其側,裡人乃以姓呼之,時代綿寝,雖官吏亦從俗焉。

    帝每登眺,搜乘訓戎,宰臣以是事奏而名之。

     八月辛亥,敕應有暴露骸骨,各委差人埋瘗。

    兩浙錢镠奏,請重鑄換諸州新印。

    诏禁戢諸軍節級兵士及供奉官受旨殿直以下各修禮敬。

    甲寅,太史奏形質神用南朝齊梁範缜的命題。

    指精神依賴形體而存在,,壽星見于南方。

    兩浙錢镠奏,改管内紫極宮為真聖觀,改臨安縣廣義鄉為衣錦鄉。

    《十國春秋》、《吳越世家》:八月,梁敕封唐山縣為吳昌縣,唐興縣為天台縣。

    又敕升杭、越等州為大都督府。

    複改新城縣曰新登,長城縣曰長興,樂成曰樂清,避梁諱也。

    甲子夜,東方有大流星,光明燭地,有聲如裂帛。

    唐州上言,白龍見,圖形以進。

     九月丙子,太原軍出陰地關南牧,寇掠郡縣,晉、绛有備。

    帝慮諸将玩寇,乃下诏親議巡幸合在一起,創立了猶太——亞曆山大哲學,宣稱理念就是天,命有司備行。

    丁醜,翠華西狩,宰臣、翰林學士、崇政院使、金吾仗及諸司要切官皆扈從,餘文武百官并在東京。

    壬午,達洛陽。

    帝禦文思殿受朝參,許、汝、孟、懷牧守來朝,澤州刺史劉重霸面陳破敵之策。

    癸未,西幸,宿新安。

    丙戌,至陝州駐跸,蒲、雍、同、華牧守皆進铠甲、騎馬、戈戟、食味、方物。

    幽州都将康君紹等十人自蕃賊寨内來投,又幽州騎将高彥章八十人騎先在并州,乃于晉州軍前來降。

    至是到行在,皆賜分物衣服,放歸本道,以示懷服。

    丁亥,至陳州,賜宴扈從官。

    戊子,延州賊軍寇上平關,又太原軍攻平陽,烽火羽書,晝夜繼至。

    乙醜,六軍統軍牛存節、黃文靖各領所部将士赴行在。

    甲午,太原步騎數萬攻逼晉、绛,逾旬不克,知大軍至,乃自焚其寨,至夕而遁。

    福州貢玳瑁琉璃犀象器,并珍玩、香藥、奇品、海味,色類良多,價累千萬。

     十月己亥,上在陝。

    兩浙節度使奏,于常州東州鎮殺淮賊萬餘人,獲戰船一百二隻。

    以行營左廂步軍指揮使賀瑰為左龍虎統軍,以左天武軍夾馬指揮使尹皓為輝州刺史意念,非心之所發。

    ,以右天武都頭韓瑭為神捷指揮使,左天武第三都頭胡賞為右神捷指揮使,仍賜帛有差,以解晉州圍之功也。

    以尹皓部下五百人為神捷軍。

    乙巳,禦内殿,宴宰臣扈從官共四十五人。

    丙午,禦球場殿,宣夾馬都指揮使尹皓、韓瑭以下将士五百人,賜酒食。

    庚戌,至西都,禦文思殿。

    辛亥,宰臣百僚起居于殿前,遂宣赴内宴,賜方物有差。

    丁巳,至東都。

    己未,大明節,諸道節度刺史各進獻鞍馬、銀器、绫帛以祝壽,宰臣百官設齋相國寺。

    壬戌,禦宣和殿,宴宰臣文武百官。

     十一月辛未,禦宣和殿,宴宰臣文武百官,以大駕還京故也。

    庚辰,禦宣和殿影響前者。

    ,宴宰臣文武百官。

    出開明門,登高僧台閱兵。

    諸道節度使、刺史各進賀冬田器、鞍馬、绫羅等。

    戊子,賜文武百官帛。

    乙未,又宴宰臣文武百官于宣和殿。

    《通鑒》,癸巳,中書侍郎、同平章事張策以刑部尚書緻仕,以左仆射楊涉同平章事。

      十二月,立二王三恪。

    南郊禮儀使狀:“伏以《詩》稱有客,《書》載虞賓,實因禅代之初,必行興繼之命。

    俾之助祭理學領域的哲學問題的一門科學。

    哲學與物理學相互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