舊五代史
關燈
小
中
大
五代史删去了許多應當保留的重要史料。
因此,兩者還是可以互相補充的。
北宋時期,新舊兩史並行。
金章宗泰和七年(公元一二○七年)規定「削去薛居正五代史,止用歐陽修所撰」。
[一]到了元代,舊五代史就逐漸不行于世。
清乾隆中開四庫館時,未能找到原本。
館臣邵晉涵等就永樂大典中輯錄排纂,再用冊府元龜、資治通鑑考異等書引用的舊五代史材料作補充,大緻恢複了原來面貌的十分之七八。
同時還從其他史籍、類書、宋人說部、文集、五代碑碣等數十種典籍中輯錄了有關的資料,作為考異附注,與今輯本舊五代史正文相五補充印證,在不少方面豐富了原本的内容。
今輯本舊五代史作為四庫金書之一,于乾隆四十年(公元一七七五年)編成繕寫進呈,标明原文輯錄出處,補充和考證史實的注文附在有關正文之下,部分文字考訂則另附黃色粘籤。
一九二一年南昌熊氏曾影印出版(簡稱「影庫本」)。
後來又有乾隆四十九年(公元一七八四年)繕寫的文津閣四庫全書本和武英殿刊本(簡稱「殿本」),補充史實的注文仍附于正文之下,文字、史實考訂則作為「考證」附于卷末,文字頗有改動,内容也有不少增删,并删去了輯文的出處。
現存的舊五代史一般刊本及石印本都是根據殿本翻印的。
此外,還有乾隆時期孔荭谷的校抄本(簡稱「孔本」,現僅看到近人章钰過錄本)、彭元瑞校抄本(簡稱「彭本」)及抱經樓盧氏抄本(簡稱「盧本」),它們都以保存輯文出處為貴,内容大緻和影庫本相同。
其中孔本是根據較早的輯錄稿本抄寫的,未改的清朝忌諱字較多,并保存了後來編定本删去的數十條注文。
至于一九二五年的嘉業堂刊本(簡稱「劉本」),則以盧本為底本,再根據殿本作了大量校補,體例比較蕪雜。
商務印書館百衲本二十四史中的舊五代史,就是根據劉本影印的。
本次整理校點舊五代史時以影庫本為底本,同時用殿本、劉本及其他三種抄本參校,并适當吸收了邵晉涵的批校及孔荭谷、彭元瑞等人的校勘成果。
對史文輯錄所據和注文引用的史料出處,除根據原書通行本進行必要的校勘外,還參校了殘宋本冊府元龜影印底樣、複旦大學藏舊抄本五代會要、周星诒過錄的顧廣圻校五代史補五代史阙文、永樂大典殘卷膠卷及照片。
凡有增删或重要異文可備參考的,一律作為校記附于卷末。
輯本因避諱而改動的文字,除影響文義的外,一般不再改回。
有些古代少數民族的人名等,輯本曾按照當時官定的遼史索倫國語解的譯名作了改動。
這種譯名後來并不通行今均恢複原文,于譯名第一次出現處出校。
輯本原注永樂大典、冊府元龜的卷數頗有錯誤和脫漏,今有原本可查對的迳予改正增補。
關于注文,除保留影庫本原有的外,還在避免重複的原則下,根據邵晉涵舊五代史考異、殿本、孔本等作了增補,并注明來源,以求成為比較完備的本子。
由于舊五代史的版本流傳問題比較複雜,現把一些重要版本的序跋附錄書後以供參考。
因此,兩者還是可以互相補充的。
北宋時期,新舊兩史並行。
金章宗泰和七年(公元一二○七年)規定「削去薛居正五代史,止用歐陽修所撰」。
[一]到了元代,舊五代史就逐漸不行于世。
清乾隆中開四庫館時,未能找到原本。
館臣邵晉涵等就永樂大典中輯錄排纂,再用冊府元龜、資治通鑑考異等書引用的舊五代史材料作補充,大緻恢複了原來面貌的十分之七八。
同時還從其他史籍、類書、宋人說部、文集、五代碑碣等數十種典籍中輯錄了有關的資料,作為考異附注,與今輯本舊五代史正文相五補充印證,在不少方面豐富了原本的内容。
今輯本舊五代史作為四庫金書之一,于乾隆四十年(公元一七七五年)編成繕寫進呈,标明原文輯錄出處,補充和考證史實的注文附在有關正文之下,部分文字考訂則另附黃色粘籤。
一九二一年南昌熊氏曾影印出版(簡稱「影庫本」)。
後來又有乾隆四十九年(公元一七八四年)繕寫的文津閣四庫全書本和武英殿刊本(簡稱「殿本」),補充史實的注文仍附于正文之下,文字、史實考訂則作為「考證」附于卷末,文字頗有改動,内容也有不少增删,并删去了輯文的出處。
現存的舊五代史一般刊本及石印本都是根據殿本翻印的。
此外,還有乾隆時期孔荭谷的校抄本(簡稱「孔本」,現僅看到近人章钰過錄本)、彭元瑞校抄本(簡稱「彭本」)及抱經樓盧氏抄本(簡稱「盧本」),它們都以保存輯文出處為貴,内容大緻和影庫本相同。
其中孔本是根據較早的輯錄稿本抄寫的,未改的清朝忌諱字較多,并保存了後來編定本删去的數十條注文。
至于一九二五年的嘉業堂刊本(簡稱「劉本」),則以盧本為底本,再根據殿本作了大量校補,體例比較蕪雜。
商務印書館百衲本二十四史中的舊五代史,就是根據劉本影印的。
本次整理校點舊五代史時以影庫本為底本,同時用殿本、劉本及其他三種抄本參校,并适當吸收了邵晉涵的批校及孔荭谷、彭元瑞等人的校勘成果。
對史文輯錄所據和注文引用的史料出處,除根據原書通行本進行必要的校勘外,還參校了殘宋本冊府元龜影印底樣、複旦大學藏舊抄本五代會要、周星诒過錄的顧廣圻校五代史補五代史阙文、永樂大典殘卷膠卷及照片。
凡有增删或重要異文可備參考的,一律作為校記附于卷末。
輯本因避諱而改動的文字,除影響文義的外,一般不再改回。
有些古代少數民族的人名等,輯本曾按照當時官定的遼史索倫國語解的譯名作了改動。
這種譯名後來并不通行今均恢複原文,于譯名第一次出現處出校。
輯本原注永樂大典、冊府元龜的卷數頗有錯誤和脫漏,今有原本可查對的迳予改正增補。
關于注文,除保留影庫本原有的外,還在避免重複的原則下,根據邵晉涵舊五代史考異、殿本、孔本等作了增補,并注明來源,以求成為比較完備的本子。
由于舊五代史的版本流傳問題比較複雜,現把一些重要版本的序跋附錄書後以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