舊五代史
關燈
小
中
大
舊五代史原稱五代史,或梁唐晉漢周書,共一百五十卷,修于宋太祖開寶六年(公元九七三年)四月至七年閏十月,由薛居正監修,盧多遜、張澹、李昉等同修。
後歐陽修五代史記出,稱為新五代史,薛史則稱為舊五代史。
原書已佚,現行本是清乾隆四十年時的輯本。
舊五代史所叙述的曆史時期,是我國封建社會中最後一次大規模分裂割據的時期。
從公元九○七年朱溫稱帝起,到九六○年北宋建立,五十多年間,中原地區有後梁、後唐、後晉、後漢、後周五個王朝前後相繼,中原以外有吳、南唐、吳越、楚、閩、南漢、前蜀、後蜀、南平、北漢等十個獨立王國,史稱「五代十國」,其中還沒有包括當時我國境内契丹等少數民族建立的政權。
這個時期,在全國各地,特别是中原地區的分裂割據政權之間,充滿了激烈的軍閥混戰,造成了頻繁的王朝更疊。
五代大地主軍閥集團的割據政權是極端殘暴、極端腐朽的,舊五代史在一定程度上揭露了這些政權的反動統治。
他們「徵搜輿賦,竭萬姓之脂膏」。
[一]他們「峻法以剝下,厚斂以奉上」。
[二]他們急徵暴斂,明搶暗奪,或使「數州之[一]舊五代史卷三四唐莊宗紀八[二]舊五代史卷一四六食貨志民,屠啖殆盡,荊棘蔽野,煙火斷絕,凡十餘年」,[一]或使「一方之民,若據爐炭」。
[二]他們甚至用泥土製錢,因楊柳吐絮而徵稅,把山中的野草當茶賣!他們「賣官鬻獄,割剝蒸民,率有貪猥之名」。
[三]更有甚者,後晉石敬瑭不惜匍匐于契丹軍事集團腳下,甘當「兒皇帝」。
舊五代史揭露的軍閥割據勢力的種種罪惡行徑,對于我們認識曆史上分裂割據的危害性和維護全國統一的重要意義,無疑是有益處的。
舊五代史在編撰上存在着嚴重的缺點,它基本上取材于五代時人所修的各種實錄。
這些實錄「皆無識者所為,不但為尊者諱,即臣子亦多諱飾」。
[四]舊五代史在轉述時,不可避免地會帶上它們固有的缺陷。
石敬瑭這樣的無恥之尤,獲得了「旰食宵衣,禮賢從谏」,「能保其社稷」[五]的美名。
桑維翰是首先提倡投靠契丹軍事貴族集團的,舊五代史編撰者卻為之開脫,說「和戎之策,固非誤計」,[六]讚美桑維翰是「効忠」後晉的「社稷臣」。
[七]馮道毫無骨氣,一生投靠過許多搞分裂割據的軍閥,舊五代史的作者卻說:「道之履行,鬱有古人之風;道之宇量,深得大臣之體。
」[八]這些論述,完全違反了曆史事實,不能不說[一]舊五代史卷一五李罕之傳[二]舊五代史卷一三五僭僞列傳二劉陟傳[三]舊五代史卷九八安重榮傳[四]十七史商榷卷九三[五]舊五代史卷八○晉高祖紀六是舊五代史的重大缺陷。
此外,舊五代史還有其他許多缺點,如材料蕪雜,概括力差觀點不統一,大多數文章寫得很不高明,等等。
就史料價值而言,由于舊五代史編撰者大都親身經曆過五代的曆史場面,見聞較近,因而保存了比較豐富的原始資料。
相反,歐陽修的新
後歐陽修五代史記出,稱為新五代史,薛史則稱為舊五代史。
原書已佚,現行本是清乾隆四十年時的輯本。
舊五代史所叙述的曆史時期,是我國封建社會中最後一次大規模分裂割據的時期。
從公元九○七年朱溫稱帝起,到九六○年北宋建立,五十多年間,中原地區有後梁、後唐、後晉、後漢、後周五個王朝前後相繼,中原以外有吳、南唐、吳越、楚、閩、南漢、前蜀、後蜀、南平、北漢等十個獨立王國,史稱「五代十國」,其中還沒有包括當時我國境内契丹等少數民族建立的政權。
這個時期,在全國各地,特别是中原地區的分裂割據政權之間,充滿了激烈的軍閥混戰,造成了頻繁的王朝更疊。
五代大地主軍閥集團的割據政權是極端殘暴、極端腐朽的,舊五代史在一定程度上揭露了這些政權的反動統治。
他們「徵搜輿賦,竭萬姓之脂膏」。
[一]他們「峻法以剝下,厚斂以奉上」。
[二]他們急徵暴斂,明搶暗奪,或使「數州之[一]舊五代史卷三四唐莊宗紀八[二]舊五代史卷一四六食貨志民,屠啖殆盡,荊棘蔽野,煙火斷絕,凡十餘年」,[一]或使「一方之民,若據爐炭」。
[二]他們甚至用泥土製錢,因楊柳吐絮而徵稅,把山中的野草當茶賣!他們「賣官鬻獄,割剝蒸民,率有貪猥之名」。
[三]更有甚者,後晉石敬瑭不惜匍匐于契丹軍事集團腳下,甘當「兒皇帝」。
舊五代史揭露的軍閥割據勢力的種種罪惡行徑,對于我們認識曆史上分裂割據的危害性和維護全國統一的重要意義,無疑是有益處的。
舊五代史在編撰上存在着嚴重的缺點,它基本上取材于五代時人所修的各種實錄。
這些實錄「皆無識者所為,不但為尊者諱,即臣子亦多諱飾」。
[四]舊五代史在轉述時,不可避免地會帶上它們固有的缺陷。
石敬瑭這樣的無恥之尤,獲得了「旰食宵衣,禮賢從谏」,「能保其社稷」[五]的美名。
桑維翰是首先提倡投靠契丹軍事貴族集團的,舊五代史編撰者卻為之開脫,說「和戎之策,固非誤計」,[六]讚美桑維翰是「効忠」後晉的「社稷臣」。
[七]馮道毫無骨氣,一生投靠過許多搞分裂割據的軍閥,舊五代史的作者卻說:「道之履行,鬱有古人之風;道之宇量,深得大臣之體。
」[八]這些論述,完全違反了曆史事實,不能不說[一]舊五代史卷一五李罕之傳[二]舊五代史卷一三五僭僞列傳二劉陟傳[三]舊五代史卷九八安重榮傳[四]十七史商榷卷九三[五]舊五代史卷八○晉高祖紀六是舊五代史的重大缺陷。
此外,舊五代史還有其他許多缺點,如材料蕪雜,概括力差觀點不統一,大多數文章寫得很不高明,等等。
就史料價值而言,由于舊五代史編撰者大都親身經曆過五代的曆史場面,見聞較近,因而保存了比較豐富的原始資料。
相反,歐陽修的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