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傳第二百一十二忠義八
關燈
小
中
大
王拱,建康府前軍統制。
從都統邵宏淵收複虹縣,進取宿州,屢立奇功。
隆興元年五月,與金人接戰,深入營中,自辰至申,力戰死。
诏贈正任觀察使,官其家八人。
許奏異姓,賜銀三百兩,即其砦立廟,賜額忠節。
是役也,中亮大夫朱赟亦死之,贈承宣使。
劉泰,樞密院忠義前軍正将也。
慷慨好義,以私财募兵三百,糧儲器械一切不資于官。
金人犯壽春,泰率所部赴援,轉戰累日,金人引去,泰身被數十創,一夕死。
诏贈武翼郎,官其家三人。
孫逢,眉山人。
大觀四年進士,累官至太學博士。
張邦昌僭立,有司趣百僚入賀,逢獨堅卧不起。
夜既半,同僚強起之,不從,至垂泣與之訣。
時祠部員外郎喻汝砺聞變,扪其膝曰:“不能為賊臣屈。
”遂挂冠去。
事畢,有司舉不至者,欲以逢與汝砺複于金人,邦昌以畢至告,乃免。
逢聞之曰:“是必将肆赦遷官以重污我, 我其可俟!”遂發疾而卒。
?/font》 李熙靖,晉陵人。
提舉醴泉觀。
邦昌使直學士院,熙靖固拒,因憂憤不食,疾且笃,謂友人曰:“百官何日再朝天乎?”泣數行下。
邦昌又命禮部侍郎譚世績權直學士院,世績亦稱疾堅卧不起。
熙靖尋卒。
後并贈延康殿學士。
趙俊字德進,南京宋城人。
紹聖四年進士,官至朝奉郎。
隐居杜門,雖鄉裡不妄交。
劉安世無恙時居河南,暇則獨一過之。
徐處仁與俊厚善,及為丞相,鄉人多見用,俊未嘗往求,處仁亦忘之,獨不得官。
建炎末,士大夫皆避地,俊獨不肯,曰:“但固吾所守爾,死生命也,避将安之?”衣冠奔踣于道者相繼,俊晏然不動。
劉豫以俊為虞部員外郎,辭疾不受,以告畀其家,卒卻之,如是再三,豫亦不複強。
凡家書文字,一不用豫僭号,但書甲子。
後三年卒。
承直郎姚邦基者,蜀人也。
知尉氏縣,秩滿不複仕,屏居村落間,授徒自給。
時宗室南渡不及者,尚散居民間,豫募人索之,承務郎閻琦匿不以聞,為人所告,豫杖之死。
劉化源,耀州人。
紹聖元年進士。
建炎初,金人陷關陝,守令以城降者,金人因而命之。
化源時知隴州,不肯降,城陷被執。
金人使人守之,不得死,遂驅入河北,鬻蔬果、隐民間者十年,終不屈辱。
有米璞者,與化源同鄉裡,西人皆敬之。
璞登政和二年進士第,時通判原州,劉豫欲官之,杜門謝病,卒不污僞命。
有劉長孺者,亦耀州人。
時簽書博州判官廳公事,與豫書,備陳祖宗德澤,勸以轉禍為福。
豫怒,追其官,囚之百日,長孺終不屈。
豫後複官之,不從。
紹興九年,宣谕使周聿上之朝,诏赴行在,而簽書樞密院事樓炤言璞苦風痹,化源、長孺老病,遂命各轉兩官奉祠;又言新鳳翔教授陰晫守節不仕,诏特改令入官。
其後金複渝盟,長孺知華陰縣,不屈而死。
有李嚞者,開封人。
宣和六年進士。
建炎中,知彭陽縣,亦不降,與民移治境上。
令執之以獻,金人欲官之,凡三辭。
其後金人以為歸附,命為儒林郎,嚞言于所司曰:“昔為俘獲,不敢受歸附之賞。
”還其牒。
劉麟聞其賢,命張中孚以禮招緻,嚞力拒之。
紹興九年死原州。
事聞,贈奉議郎,官其家一人。
胡唐老,字俊明,樞密副使宿之曾孫也。
崇甯間,與弟世将同登進士第。
曆南京國子博士,知江陵縣,召為秘書省校書郎。
靖康元年,擢殿中侍禦史。
金人再犯京師,攻圍日急,唐老請對曰:“城危矣。
康王北使,為河朔士民留不得進,殆天意也。
請就拜大元帥,俾召天下兵入援。
”宰相何?是之,遂遣秦仔持蠟書詣相州,拜王河北兵馬大元帥。
時朝廷趣西兵入衛,而不立帥。
唐老疏:“乞命範緻虛為宣撫使,節制諸路以進,不然必無功。
”不聽。
後緻虛以孤軍與金人戰淆、渑間,它路兵不至,遂敗。
京城破,金人搜括金銀,分命朝臣董之,以台臣糾察,唐老預焉。
出知無為軍。
朝廷竄逐僞命之臣,坐降二官。
先是,金人怒民間多匿金銀,杖唐老幾死,以疾得免稱臣于僞楚。
至是,唐老不自言故,例從貶秩。
三年,知衢州。
苗傅敗走,以亂兵犯城,唐老拒之。
會大雨雹,城上矢石俱發,賊不支,遂解去。
以功擢秘閣修撰,未幾,進徽猷閣待制,充兩浙宣撫司參謀官,知鎮江府兼浙西安撫使。
杜充降于金,建康失守,潰卒戚方等趣鎮江,城壁頹圮,兵不滿千,獨倚浙西制置韓世忠為重。
世忠複去,唐老度力不敵,因撫之。
無何,方欲犯臨安,妄言赴行在,請唐老部衆以行。
唐老不從,谕以逆順禍福,方衆環脅之,唐老怒罵方,遂遇害。
诏贈徽猷閣直學士,谥定愍。
時安撫司機宜鄭凝之亦以兵死,诏官其家一人。
凝之,戬孫也。
王俦,以通判真州權通判廣德軍。
建炎末,盜戚方既為劉晏所破,引兵欲趨宣城,道過廣德,入其郛。
俦不屈,與權判官李唐俊、權司法潘偊、權知廣德縣韋績、權丞蔣夔皆死。
後贈俦二官,唐俊等皆京秩,錄其家一人。
朱嗣孟,饒州樂平人。
宣和間進士,為廣德司戶兼司理。
叛卒戚方破鎮江,犯廣德,守倉皇遣招安,無敢往者,奇嗣孟狀貌有膽略,遂以命焉。
嗣孟雅自負,不複遜,直詣賊壘,問所以涉吾地何故,為陳逆順禍福,使自擇所處。
方以迕己殺之。
事聞,贈宣教郎,官其子。
從都統邵宏淵收複虹縣,進取宿州,屢立奇功。
隆興元年五月,與金人接戰,深入營中,自辰至申,力戰死。
诏贈正任觀察使,官其家八人。
許奏異姓,賜銀三百兩,即其砦立廟,賜額忠節。
是役也,中亮大夫朱赟亦死之,贈承宣使。
劉泰,樞密院忠義前軍正将也。
慷慨好義,以私财募兵三百,糧儲器械一切不資于官。
金人犯壽春,泰率所部赴援,轉戰累日,金人引去,泰身被數十創,一夕死。
诏贈武翼郎,官其家三人。
孫逢,眉山人。
大觀四年進士,累官至太學博士。
張邦昌僭立,有司趣百僚入賀,逢獨堅卧不起。
夜既半,同僚強起之,不從,至垂泣與之訣。
時祠部員外郎喻汝砺聞變,扪其膝曰:“不能為賊臣屈。
”遂挂冠去。
事畢,有司舉不至者,欲以逢與汝砺複于金人,邦昌以畢至告,乃免。
逢聞之曰:“是必将肆赦遷官以重污我, 我其可俟!”遂發疾而卒。
?/font》 李熙靖,晉陵人。
提舉醴泉觀。
邦昌使直學士院,熙靖固拒,因憂憤不食,疾且笃,謂友人曰:“百官何日再朝天乎?”泣數行下。
邦昌又命禮部侍郎譚世績權直學士院,世績亦稱疾堅卧不起。
熙靖尋卒。
後并贈延康殿學士。
趙俊字德進,南京宋城人。
紹聖四年進士,官至朝奉郎。
隐居杜門,雖鄉裡不妄交。
劉安世無恙時居河南,暇則獨一過之。
徐處仁與俊厚善,及為丞相,鄉人多見用,俊未嘗往求,處仁亦忘之,獨不得官。
建炎末,士大夫皆避地,俊獨不肯,曰:“但固吾所守爾,死生命也,避将安之?”衣冠奔踣于道者相繼,俊晏然不動。
劉豫以俊為虞部員外郎,辭疾不受,以告畀其家,卒卻之,如是再三,豫亦不複強。
凡家書文字,一不用豫僭号,但書甲子。
後三年卒。
承直郎姚邦基者,蜀人也。
知尉氏縣,秩滿不複仕,屏居村落間,授徒自給。
時宗室南渡不及者,尚散居民間,豫募人索之,承務郎閻琦匿不以聞,為人所告,豫杖之死。
劉化源,耀州人。
紹聖元年進士。
建炎初,金人陷關陝,守令以城降者,金人因而命之。
化源時知隴州,不肯降,城陷被執。
金人使人守之,不得死,遂驅入河北,鬻蔬果、隐民間者十年,終不屈辱。
有米璞者,與化源同鄉裡,西人皆敬之。
璞登政和二年進士第,時通判原州,劉豫欲官之,杜門謝病,卒不污僞命。
有劉長孺者,亦耀州人。
時簽書博州判官廳公事,與豫書,備陳祖宗德澤,勸以轉禍為福。
豫怒,追其官,囚之百日,長孺終不屈。
豫後複官之,不從。
紹興九年,宣谕使周聿上之朝,诏赴行在,而簽書樞密院事樓炤言璞苦風痹,化源、長孺老病,遂命各轉兩官奉祠;又言新鳳翔教授陰晫守節不仕,诏特改令入官。
其後金複渝盟,長孺知華陰縣,不屈而死。
有李嚞者,開封人。
宣和六年進士。
建炎中,知彭陽縣,亦不降,與民移治境上。
令執之以獻,金人欲官之,凡三辭。
其後金人以為歸附,命為儒林郎,嚞言于所司曰:“昔為俘獲,不敢受歸附之賞。
”還其牒。
劉麟聞其賢,命張中孚以禮招緻,嚞力拒之。
紹興九年死原州。
事聞,贈奉議郎,官其家一人。
胡唐老,字俊明,樞密副使宿之曾孫也。
崇甯間,與弟世将同登進士第。
曆南京國子博士,知江陵縣,召為秘書省校書郎。
靖康元年,擢殿中侍禦史。
金人再犯京師,攻圍日急,唐老請對曰:“城危矣。
康王北使,為河朔士民留不得進,殆天意也。
請就拜大元帥,俾召天下兵入援。
”宰相何?是之,遂遣秦仔持蠟書詣相州,拜王河北兵馬大元帥。
時朝廷趣西兵入衛,而不立帥。
唐老疏:“乞命範緻虛為宣撫使,節制諸路以進,不然必無功。
”不聽。
後緻虛以孤軍與金人戰淆、渑間,它路兵不至,遂敗。
京城破,金人搜括金銀,分命朝臣董之,以台臣糾察,唐老預焉。
出知無為軍。
朝廷竄逐僞命之臣,坐降二官。
先是,金人怒民間多匿金銀,杖唐老幾死,以疾得免稱臣于僞楚。
至是,唐老不自言故,例從貶秩。
三年,知衢州。
苗傅敗走,以亂兵犯城,唐老拒之。
會大雨雹,城上矢石俱發,賊不支,遂解去。
以功擢秘閣修撰,未幾,進徽猷閣待制,充兩浙宣撫司參謀官,知鎮江府兼浙西安撫使。
杜充降于金,建康失守,潰卒戚方等趣鎮江,城壁頹圮,兵不滿千,獨倚浙西制置韓世忠為重。
世忠複去,唐老度力不敵,因撫之。
無何,方欲犯臨安,妄言赴行在,請唐老部衆以行。
唐老不從,谕以逆順禍福,方衆環脅之,唐老怒罵方,遂遇害。
诏贈徽猷閣直學士,谥定愍。
時安撫司機宜鄭凝之亦以兵死,诏官其家一人。
凝之,戬孫也。
王俦,以通判真州權通判廣德軍。
建炎末,盜戚方既為劉晏所破,引兵欲趨宣城,道過廣德,入其郛。
俦不屈,與權判官李唐俊、權司法潘偊、權知廣德縣韋績、權丞蔣夔皆死。
後贈俦二官,唐俊等皆京秩,錄其家一人。
朱嗣孟,饒州樂平人。
宣和間進士,為廣德司戶兼司理。
叛卒戚方破鎮江,犯廣德,守倉皇遣招安,無敢往者,奇嗣孟狀貌有膽略,遂以命焉。
嗣孟雅自負,不複遜,直詣賊壘,問所以涉吾地何故,為陳逆順禍福,使自擇所處。
方以迕己殺之。
事聞,贈宣教郎,官其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