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傳第二百四文苑七
關燈
小
中
大
,谥文康。
子立方,官至侍從。
孫邲,為右相,自有傳。
熊克,字子複,建甯建陽人,禦史大夫博之後。
将生,有翠羽雀翔卧内。
克幼而翹秀,既長,好學善屬文,郡博士胡憲器之,曰:“子學老于年,他日當以文章顯。
”紹興中進士第,知紹興府諸暨縣,越帥課賦頗急,諸邑率督趣以應,克曰:“甯吾獲罪,不忍困吾民。
”他日,府遣幕僚閱視有亡,時方不雨,克對之泣曰:“此催租時耶!”部使者芮輝行縣至其境,謂克曰:“曩知子文墨而已,今乃見古循吏。
”為表薦之,入為提轄文思院。
嘗以文獻曾觌,觌持白于孝宗,孝宗喜之,内出禦筆,除直學士院。
宰相趙雄甚異之,因奏曰:“翰院清選,熊克小臣,不由論薦而得,無以服衆論,請自朝廷召試,然後用之。
”上曰:“善。
”乃以為校書郎,累遷學士院權直,上禦選德殿,召谕曰:“卿制诰甚工,且有體,自此燕閑可論治道。
” 克自以見知于上,數有論奏。
嘗言:“金人雖講和,而不能保于他日,今宜以和為守,以守為攻。
當和好之時,為備守之計,彼不能禁吾不為也。
邊備既實,金人萬一猖獗,必不得志于我,退而乘我,曲不在我矣。
且今日之守,莫重淮東。
金犯淮西,負糧自随,其勢必難。
若犯淮東,清河糧船直下,易耳。
然則守淮之策,以墾田、修堰、教民兵為先。
援淮東之策,莫若即江陰建水軍,緩急可相應。
然驟立一軍,慮敵生疑,當托以海道商賈之沖,多奪攘,置一巡檢警督之,自此歲增兵,不出十年,隐然一軍矣。
中興之際,不患兵不可用,而患将權難收。
今日之弊,不患将不可馭,而患軍情易動。
往時諸大将拊士卒如家人,自罷諸将兵權,禦前主帥,更徙不常,凡軍中筦榷之利,所以養士卒者,今皆轉而為包苴矣,又朘其餘以佐之,得無怨乎!宜嚴戒将帥,毋縱掊削。
”帝嘉其有志,召草明堂赦書。
克言:“二浙薦饑,蝗且起,赦文不宜飾詞。
”帝嘉其識體。
除起居郎兼直學士院,以言者出知台州,奉祠。
克博聞強記,自少至老,著述外無他嗜。
尤淹習宋朝典故,有問者酬對如響。
家素儉約,雖貴不改,舊所居卑陋,門不容轍,雖部使者、郡守至,必降車乃入。
嘗愛臨川童子王克勤之才,将妻以女而乏資遣,會草制獲賜金,遂以歸之,人稱其清介。
卒,年七十三。
張即之,字溫夫,參知政事孝伯之子。
以父恩授承務郎,铨中兩浙轉運司進士舉,曆監平江府糧料院。
丁父憂,服除,監臨安府樓店務。
丁母憂,服除,監臨安府龍山稅、甯國府城下酒曲務,簽書荊門軍判官廳公事,烏程丞,特差簽書江陰軍判官廳公事,提領戶部犒賞酒庫所幹辦公事,添差兩浙轉運司主管文字,行在檢點贍軍激賞酒庫所主管文字,監尚書六部門,淮南東路提舉常平司主管文字,添差通判揚州,改鎮江,又改嘉興,将作監簿,軍器監丞,司農寺丞,知嘉興,未赴,以言者罷,丐祠,主管雲台觀,引年告老,特授直秘閣緻仕。
寶祐四年,制置使餘晦入蜀,以讒劾阆州守王惟忠。
于是削惟忠五官,沒入其資,下诏獄鍛煉誣伏,坐棄市。
惟忠臨刑,謂其友陳大方曰:“吾死當上訴于天。
”七揮刃不殊,血逆流。
即之雖閑居,移書言于淮東制置使賈似道恤其遺孤。
又使從孫士倩娶惟忠孤女。
未幾,似道入相,中書舍人常挺變以為言。
景定元年,給還首領,以禮改葬,複金壇田,多即之倡義雲。
即之以能書聞天下,金人尤寶其翰墨。
惟忠字肖尊,慶元之鄞人,嘉定十三年進士。
趙蕃字昌父,其先鄭州人。
建炎初,大父旸以秘書少監出提點坑冶,寓信州之玉山。
蕃以旸緻仕恩,補州文學。
調浮梁尉、連江主簿,皆不赴。
為太和主簿,受知于楊萬裡。
調辰州司理參軍,與郡守争獄,罷,人以蕃為直。
始,蕃受學于劉清之,清之守衡州,乃求監安仁贍軍酒庫,因以卒業。
至衡而清之罷,蕃即丐祠,從清之歸。
其後真德秀書之《國史》曰:“蕃于師友之際蓋如此,肯負國乎!”家居,連書祠官之考者三十有一,理宗即位,以太社令與劉宰同召,不拜,特改奉議郎、直秘閣,又辭。
奉祠,得緻仕,轉承議郎,依前直秘閣。
卒,年八十七。
蕃年五十,猶問學于朱熹。
既耄,猶患末路之難,命所居曰難齋。
蕃賦性寬平,與人樂易而剛介不可奪。
丞相周必大與蕃契,屢加引薦,蕃竟不受。
宰之言曰:“文獻之家,典刑之彥,巋然獨存,猶有以系學者之望者,蕃一人而已。
”信州守吳旂乞錄其後,诏其子遂補上州文學,遂亦力辭。
又诏以承務郎緻仕,與一子恩澤。
景定三年,秘閣修撰鄭協等請谥,乃谥文節。
子立方,官至侍從。
孫邲,為右相,自有傳。
熊克,字子複,建甯建陽人,禦史大夫博之後。
将生,有翠羽雀翔卧内。
克幼而翹秀,既長,好學善屬文,郡博士胡憲器之,曰:“子學老于年,他日當以文章顯。
”紹興中進士第,知紹興府諸暨縣,越帥課賦頗急,諸邑率督趣以應,克曰:“甯吾獲罪,不忍困吾民。
”他日,府遣幕僚閱視有亡,時方不雨,克對之泣曰:“此催租時耶!”部使者芮輝行縣至其境,謂克曰:“曩知子文墨而已,今乃見古循吏。
”為表薦之,入為提轄文思院。
嘗以文獻曾觌,觌持白于孝宗,孝宗喜之,内出禦筆,除直學士院。
宰相趙雄甚異之,因奏曰:“翰院清選,熊克小臣,不由論薦而得,無以服衆論,請自朝廷召試,然後用之。
”上曰:“善。
”乃以為校書郎,累遷學士院權直,上禦選德殿,召谕曰:“卿制诰甚工,且有體,自此燕閑可論治道。
” 克自以見知于上,數有論奏。
嘗言:“金人雖講和,而不能保于他日,今宜以和為守,以守為攻。
當和好之時,為備守之計,彼不能禁吾不為也。
邊備既實,金人萬一猖獗,必不得志于我,退而乘我,曲不在我矣。
且今日之守,莫重淮東。
金犯淮西,負糧自随,其勢必難。
若犯淮東,清河糧船直下,易耳。
然則守淮之策,以墾田、修堰、教民兵為先。
援淮東之策,莫若即江陰建水軍,緩急可相應。
然驟立一軍,慮敵生疑,當托以海道商賈之沖,多奪攘,置一巡檢警督之,自此歲增兵,不出十年,隐然一軍矣。
中興之際,不患兵不可用,而患将權難收。
今日之弊,不患将不可馭,而患軍情易動。
往時諸大将拊士卒如家人,自罷諸将兵權,禦前主帥,更徙不常,凡軍中筦榷之利,所以養士卒者,今皆轉而為包苴矣,又朘其餘以佐之,得無怨乎!宜嚴戒将帥,毋縱掊削。
”帝嘉其有志,召草明堂赦書。
克言:“二浙薦饑,蝗且起,赦文不宜飾詞。
”帝嘉其識體。
除起居郎兼直學士院,以言者出知台州,奉祠。
克博聞強記,自少至老,著述外無他嗜。
尤淹習宋朝典故,有問者酬對如響。
家素儉約,雖貴不改,舊所居卑陋,門不容轍,雖部使者、郡守至,必降車乃入。
嘗愛臨川童子王克勤之才,将妻以女而乏資遣,會草制獲賜金,遂以歸之,人稱其清介。
卒,年七十三。
張即之,字溫夫,參知政事孝伯之子。
以父恩授承務郎,铨中兩浙轉運司進士舉,曆監平江府糧料院。
丁父憂,服除,監臨安府樓店務。
丁母憂,服除,監臨安府龍山稅、甯國府城下酒曲務,簽書荊門軍判官廳公事,烏程丞,特差簽書江陰軍判官廳公事,提領戶部犒賞酒庫所幹辦公事,添差兩浙轉運司主管文字,行在檢點贍軍激賞酒庫所主管文字,監尚書六部門,淮南東路提舉常平司主管文字,添差通判揚州,改鎮江,又改嘉興,将作監簿,軍器監丞,司農寺丞,知嘉興,未赴,以言者罷,丐祠,主管雲台觀,引年告老,特授直秘閣緻仕。
寶祐四年,制置使餘晦入蜀,以讒劾阆州守王惟忠。
于是削惟忠五官,沒入其資,下诏獄鍛煉誣伏,坐棄市。
惟忠臨刑,謂其友陳大方曰:“吾死當上訴于天。
”七揮刃不殊,血逆流。
即之雖閑居,移書言于淮東制置使賈似道恤其遺孤。
又使從孫士倩娶惟忠孤女。
未幾,似道入相,中書舍人常挺變以為言。
景定元年,給還首領,以禮改葬,複金壇田,多即之倡義雲。
即之以能書聞天下,金人尤寶其翰墨。
惟忠字肖尊,慶元之鄞人,嘉定十三年進士。
趙蕃字昌父,其先鄭州人。
建炎初,大父旸以秘書少監出提點坑冶,寓信州之玉山。
蕃以旸緻仕恩,補州文學。
調浮梁尉、連江主簿,皆不赴。
為太和主簿,受知于楊萬裡。
調辰州司理參軍,與郡守争獄,罷,人以蕃為直。
始,蕃受學于劉清之,清之守衡州,乃求監安仁贍軍酒庫,因以卒業。
至衡而清之罷,蕃即丐祠,從清之歸。
其後真德秀書之《國史》曰:“蕃于師友之際蓋如此,肯負國乎!”家居,連書祠官之考者三十有一,理宗即位,以太社令與劉宰同召,不拜,特改奉議郎、直秘閣,又辭。
奉祠,得緻仕,轉承議郎,依前直秘閣。
卒,年八十七。
蕃年五十,猶問學于朱熹。
既耄,猶患末路之難,命所居曰難齋。
蕃賦性寬平,與人樂易而剛介不可奪。
丞相周必大與蕃契,屢加引薦,蕃竟不受。
宰之言曰:“文獻之家,典刑之彥,巋然獨存,猶有以系學者之望者,蕃一人而已。
”信州守吳旂乞錄其後,诏其子遂補上州文學,遂亦力辭。
又诏以承務郎緻仕,與一子恩澤。
景定三年,秘閣修撰鄭協等請谥,乃谥文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