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傳第二百四文苑七
關燈
小
中
大
賜上舍出身,除禮部郎,以病告老,不俟報而歸。
建炎中,為太常少卿、知秀州。
會車駕臨幸,賜對。
俱言:“陛下德日新,政日舉,賞罰施置,仰當天意,俯合人心,則趙氏安而社稷固;不然,則宗社危而天下亂,其間蓋不容發。
”高宗嘉納之。
金兵南渡,據臨安,遣兵破崇德、海鹽,馳檄谕降。
俱率官屬棄城保華亭,留兵馬都監守城。
朝廷命俱部金帛赴行在,既至,以病乞歸。
紹興初,始置秘書省,召俱為少監。
奏修日曆,秘書長貳得預修纂,自俱始。
時庶事草創,百司文書例從省記,俱摭三館舊聞,比次為書,名曰《麟台故事》上之。
擢中書舍人兼侍講。
俱論:“國家之患,在于論事者不敢盡情,當事者不敢任責,言有用否,事有成敗,理固不齊。
今言不合則見排于當時,事不諧則追咎于始議。
故雖有智如陳平,不敢請金以行間;勇如相如,不敢全璧以抗秦;通财如劉晏,不敢言理财以贍軍食。
使人人不敢當事,不敢盡謀,則艱危之時,誰與圖回而恢複乎?” 武功大夫蘇易轉橫行,俱論:“祖宗之法,文臣自将作監主簿至尚書左仆射,武臣自三班奉職至節度使,此以次遷轉之官也。
武臣自閣門副使至内客省使為橫行,不系磨勘遷轉之列,其除授皆頒特旨。
故元豐之制,以承務郎至特進為寄祿官,易監主簿至仆射之名;武臣獨不以寄祿官易之者,蓋有深意也。
政和間,改武臣官稱為郎、大夫,遂并橫行易之為轉官等級,蓋當時有司不習典故,以開僥幸之門。
自改使為大夫以來,常調之官,下至皂隸,轉為橫行者,不可勝數。
且文臣所謂庶官者,轉不得過中大夫,而武臣乃得過皇城使,此何理也!夫官職輕重在朝廷,朝廷愛重官職,不妄與人,則官職重;反是則輕,輕則得者不以為恩,未得者常懷觖望,此安危治亂所關也。
” 徐俯為谏議大夫,俱繳還,以為:“俯雖才俊氣豪,所曆尚淺,以前任省郎,遽除谏議,自元豐更制以來,未之有也。
昔唐元稹為荊南判司,忽命從中出,召為省郎,使知制诰,遂喧朝聽,時謂監軍崔潭峻之所引也。
近聞外傳,俯與中官唱和,有‘魚須’之句,号為警策。
臣恐外人以此為疑,仰累聖德。
陛下誠知俯,姑以所應得者命之。
”不報。
後二日,言者論俱前棄秀州城,罷為提舉江州太平觀。
久之,除徽猷閣待制。
俱晚病風痹,秦桧薦俱領史事,除提舉萬壽觀、實錄院修撰,使免朝參,俱力辭不至。
卒,年六十七。
俱在掖垣,命令下有不安于心者,必反覆言之,不少畏避。
其為文典雅闳奧,為世所稱。
張嵲,字巨山,襄陽人。
宣和三年,上舍選中第。
調唐州方城尉,改房州司刑曹。
劉子羽薦于川、陝宣撫使張浚,辟利州路安撫司幹辦公事,以母病去官。
紹興五年,召對,嵲上疏曰:“金人去冬深涉吾地,王師屢捷,一朝宵遁,金有自敗之道,非我幸勝之也。
今士氣稍振,乘其銳而用之;固無不可。
然兵疲民勞,若便圖進取,似未可遽。
臣竊謂為今日計,當築塢堡以守淮南之地,興屯田以為久戍之資,備舟楫以阻長江之險,以我之常,待彼之變。
又荊、襄、壽春皆古重鎮,敵之侵轶,多出此途。
願速擇良将勁兵,戍守其地,以重上流之勢。
”召試,除秘書省正字。
六年,地震。
嵲奏:“比年以來,賦斂繁重,征求百出,流移者擠溝壑,土著者失常業,地震之異,殆或為此。
願深思變異之由,修政之阙,緻民之安。
” 七年,遷校書郎兼史館校勘,再遷著作郎。
嵲因對言:“吳、蜀,唇齒之勢也。
蜀去朝廷遠,今無元帥一年矣。
蜀之利害,臣粗知之。
忠勇之人,使之捍外侮則可,至于撫循斯民,則非所能辦也。
宜于前宰執中,擇其可以任川事者委任之。
然川蜀系國利害,非腹心之臣不可,今早得一賢宣撫使為要。
”又言:“自駐跸吳會以來,似未嘗以襄陽、荊南為意,今宜亟選儒臣有牧禦之才者為二路帥,使之招集流散,興農桑,治城壁,以為保固之資,益重上流之勢。
” 即而何掄以刊改《神宗實錄》得罪,語連嵲,出為福建路轉運判官。
上疏略曰:“古之人君,其患有二,不在于拒谏,在納谏而不能用;不在于不知天下利害,在知而不以為意。
陛下渡江十年矣,外有勍敵之國,内有驕悍之兵,下有窮困無聊之民。
進言者多矣,今皆以為陳腐而别取新奇之說;任事者衆矣,今皆習是以為當然而更為迂闊之事。
此近于納谏而不知用,知利害而不知恤也。
為今之計,朝斯夕斯,非是二者不務,數年之後,庶其有濟!有國之所惡者,莫大于朋黨,今一宰相用,凡其所與者,不擇賢否而盡用之,一宰相去,凡其所與者,不擇賢否而盡逐之,宜
建炎中,為太常少卿、知秀州。
會車駕臨幸,賜對。
俱言:“陛下德日新,政日舉,賞罰施置,仰當天意,俯合人心,則趙氏安而社稷固;不然,則宗社危而天下亂,其間蓋不容發。
”高宗嘉納之。
金兵南渡,據臨安,遣兵破崇德、海鹽,馳檄谕降。
俱率官屬棄城保華亭,留兵馬都監守城。
朝廷命俱部金帛赴行在,既至,以病乞歸。
紹興初,始置秘書省,召俱為少監。
奏修日曆,秘書長貳得預修纂,自俱始。
時庶事草創,百司文書例從省記,俱摭三館舊聞,比次為書,名曰《麟台故事》上之。
擢中書舍人兼侍講。
俱論:“國家之患,在于論事者不敢盡情,當事者不敢任責,言有用否,事有成敗,理固不齊。
今言不合則見排于當時,事不諧則追咎于始議。
故雖有智如陳平,不敢請金以行間;勇如相如,不敢全璧以抗秦;通财如劉晏,不敢言理财以贍軍食。
使人人不敢當事,不敢盡謀,則艱危之時,誰與圖回而恢複乎?” 武功大夫蘇易轉橫行,俱論:“祖宗之法,文臣自将作監主簿至尚書左仆射,武臣自三班奉職至節度使,此以次遷轉之官也。
武臣自閣門副使至内客省使為橫行,不系磨勘遷轉之列,其除授皆頒特旨。
故元豐之制,以承務郎至特進為寄祿官,易監主簿至仆射之名;武臣獨不以寄祿官易之者,蓋有深意也。
政和間,改武臣官稱為郎、大夫,遂并橫行易之為轉官等級,蓋當時有司不習典故,以開僥幸之門。
自改使為大夫以來,常調之官,下至皂隸,轉為橫行者,不可勝數。
且文臣所謂庶官者,轉不得過中大夫,而武臣乃得過皇城使,此何理也!夫官職輕重在朝廷,朝廷愛重官職,不妄與人,則官職重;反是則輕,輕則得者不以為恩,未得者常懷觖望,此安危治亂所關也。
” 徐俯為谏議大夫,俱繳還,以為:“俯雖才俊氣豪,所曆尚淺,以前任省郎,遽除谏議,自元豐更制以來,未之有也。
昔唐元稹為荊南判司,忽命從中出,召為省郎,使知制诰,遂喧朝聽,時謂監軍崔潭峻之所引也。
近聞外傳,俯與中官唱和,有‘魚須’之句,号為警策。
臣恐外人以此為疑,仰累聖德。
陛下誠知俯,姑以所應得者命之。
”不報。
後二日,言者論俱前棄秀州城,罷為提舉江州太平觀。
久之,除徽猷閣待制。
俱晚病風痹,秦桧薦俱領史事,除提舉萬壽觀、實錄院修撰,使免朝參,俱力辭不至。
卒,年六十七。
俱在掖垣,命令下有不安于心者,必反覆言之,不少畏避。
其為文典雅闳奧,為世所稱。
張嵲,字巨山,襄陽人。
宣和三年,上舍選中第。
調唐州方城尉,改房州司刑曹。
劉子羽薦于川、陝宣撫使張浚,辟利州路安撫司幹辦公事,以母病去官。
紹興五年,召對,嵲上疏曰:“金人去冬深涉吾地,王師屢捷,一朝宵遁,金有自敗之道,非我幸勝之也。
今士氣稍振,乘其銳而用之;固無不可。
然兵疲民勞,若便圖進取,似未可遽。
臣竊謂為今日計,當築塢堡以守淮南之地,興屯田以為久戍之資,備舟楫以阻長江之險,以我之常,待彼之變。
又荊、襄、壽春皆古重鎮,敵之侵轶,多出此途。
願速擇良将勁兵,戍守其地,以重上流之勢。
”召試,除秘書省正字。
六年,地震。
嵲奏:“比年以來,賦斂繁重,征求百出,流移者擠溝壑,土著者失常業,地震之異,殆或為此。
願深思變異之由,修政之阙,緻民之安。
” 七年,遷校書郎兼史館校勘,再遷著作郎。
嵲因對言:“吳、蜀,唇齒之勢也。
蜀去朝廷遠,今無元帥一年矣。
蜀之利害,臣粗知之。
忠勇之人,使之捍外侮則可,至于撫循斯民,則非所能辦也。
宜于前宰執中,擇其可以任川事者委任之。
然川蜀系國利害,非腹心之臣不可,今早得一賢宣撫使為要。
”又言:“自駐跸吳會以來,似未嘗以襄陽、荊南為意,今宜亟選儒臣有牧禦之才者為二路帥,使之招集流散,興農桑,治城壁,以為保固之資,益重上流之勢。
” 即而何掄以刊改《神宗實錄》得罪,語連嵲,出為福建路轉運判官。
上疏略曰:“古之人君,其患有二,不在于拒谏,在納谏而不能用;不在于不知天下利害,在知而不以為意。
陛下渡江十年矣,外有勍敵之國,内有驕悍之兵,下有窮困無聊之民。
進言者多矣,今皆以為陳腐而别取新奇之說;任事者衆矣,今皆習是以為當然而更為迂闊之事。
此近于納谏而不知用,知利害而不知恤也。
為今之計,朝斯夕斯,非是二者不務,數年之後,庶其有濟!有國之所惡者,莫大于朋黨,今一宰相用,凡其所與者,不擇賢否而盡用之,一宰相去,凡其所與者,不擇賢否而盡逐之,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