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傳第一百七十六
關燈
小
中
大
遣偏師掩其不備,以示敢戰,使雖欲深入而畏吾之搗其虛,此遏寇之兵也。
盱眙之寇,素無儲蓄,金人亦無以養之,不過分兵擄掠而食;當量出精兵,授以勇校,募土豪,出奇設伏以剿殺之,此遊擊之兵也。
惟揚、金陵、合肥,各聚二三萬人,人物必精,将校必勇,器械必利,教閱必熟,紀律必嚴,賞罰必公,其心術念慮必人人思親其上而死其長;信能行此,半年而可以強國,一年而可讨賊矣。
賊既不能深入,擄掠複無所獲,而又懷見讨之恐,則必反而求贍于金;金無餘力及此,則必怨之怒之,吾于是可以嫁禍于金人矣。
或謂揚州不可屯重兵,恐連賊禍,是不然。
揚州者,國之北門,一以統淮,一以蔽江,一以守運河,豈可無備哉。
善守者,敵不知所攻。
今若設寶應、天長二屯以扼其沖,複重二三帥阃以張吾勢,賊将不知所攻,而敢犯我揚州哉?設使賊不知兵勢而犯揚州,是送死矣。
”朝廷乃召範禀議,複令知池州。
紹定元年,試将作監、知鎮江府。
三年,丁母憂,求解官,不許。
起複直徽猷閣、淮東安撫副使。
尋轉右文殿修撰,賜章服金帶。
不得已,卒哭複視事。
又為書告廟堂:“請罷調停之議,一請檄沿江制置司,調王明本軍駐泰興港以扼泰州下江之捷徑;一請檄射陽湖人為兵,屯其半高郵以制賊後,屯其半瓜州以扼賊前;一請速調淮西兵合滁陽、六合諸軍圖救江面。
不然,範雖死江臯無益也。
”朝旨乃許範刺射陽湖兵毋過二萬人,就聽節制。
範又遺善湘書,曰:“今日與宗社同休戚者,在内惟丞相,在外惟制使與範及範弟葵耳。
賊若得志,此四家必無存理。
”于是讨賊之謀遂決,遂戮全。
進範兵部侍郎、淮東安撫使兼知揚州兼江淮制置司參謀官,以次複淮東。
加吏部侍郎,進工部尚書、沿江制置副使,權移司兼知黃州,尋兼淮西制置副使。
未幾,為兩淮制置使、節制巡邊軍馬,仍兼沿江制置副使。
又進端明殿學士,京河關陝宣撫使、知開封府、東京留守兼江、淮制置使。
入洛之師大潰,乃授京湖安撫制置使兼知襄陽府。
範至,則倚王旻、樊文彬、李伯淵、黃國弼數人為腹心,朝夕酣狎,了無上下之序。
民訟邊防,一切廢馳。
屬南北軍将交争,範失于撫禦。
于是北軍王旻内叛,李伯淵繼之,焚襄陽北去;南軍大将李虎不救焚,不定變,乃因之劫掠。
城中官民尚四萬七千有奇,錢糧在倉庫者無慮三十萬,弓矢器械二十有四庫,皆為敵有。
蓋自嶽飛收複百三十年,生聚繁庶,城高池深,甲于西陲,一旦灰燼,禍至慘也。
言者劾範,降三官落職,依舊制置使。
尋奉祠,以言罷;論者未已,再降兩官,送建甯府居住。
嘉熙三年,叙複官職,與宮觀。
四年,知靜江府,後卒于家。
謝方叔,字德方,威州人。
嘉定十六年進士,曆官監察禦史。
疏奏:“秉剛德以回上帝之心,奮威斷以回天下之勢,或者猶恐前習便嬖之人,有以私陛下之聽而悅陛下之心,則前日之畏者怠,憂者喜,慮者玩矣。
左右前後之人,進憂危恐懼之言者,是納忠于上也;進燕安逸樂之言者,是不忠于上也。
凡有水旱盜賊之奏者,必忠臣也;有谄谀蒙蔽之言者,必佞臣也。
陛下享玉食珍羞之奉,當思兩淮流莩轉壑之可矜;聞管弦鐘鼓之聲,當思西蜀白骨如山之可念。
”又言:“崇儉德以契天理,儲人才以供天職,恢遠略以需天讨,行仁政以答天意。
”帝悅。
差知衡州,除宗正少卿,又除太常少卿兼國史編修、實錄檢讨。
時劉漢弼、杜範、徐元傑相繼死,方叔言:“元傑之死,陛下既為命官鞫獄,立賞捕奸,罪人未得,忠冤未伸。
陛下苟不始終主持,将恐紀綱掃地,而國無以為國矣。
”遷殿中侍禦史,進對,言:“操存本于方寸,治亂系于天下。
人主宅如法宮蠖濩之邃,朝夕親近者左右近習承意伺旨之徒,往往觇上之所好,不過保恩寵、希貨利而已。
而冥冥之中,或有遊揚之說,潛伏而莫之覺。
防微杜漸,實以是心主之。
”又言:“今日為兩淮謀者有五:一曰明間諜,二曰修馬政,三曰營山水砦,四曰經理近城之方田,五曰加重遏絕遊騎及救奪擄掠之賞罰。
”請行限田,請錄朱熹門人胡安定、呂焘、蔡模,诏皆從之。
權刑部侍郎兼權給事中,升兼侍講,正授刑部侍郎,權國史編修、實錄檢讨。
拜端明殿學士、簽書樞密院事、參知政事。
淳祐九年,拜參知政事,封永康郡侯。
十一年,特授知樞密院事兼參知政事,尋拜左丞相兼樞密使,進封惠國公。
勸帝以愛身育德。
屬監察禦史洪天錫論宦者盧允升、董宋臣,疏留中不下,大宗正寺丞趙崇璠移書方叔雲:“閹寺驕恣特甚,宰執不聞正救,台谏不敢誰何,一新入孤立之察官,乃銳意出身攻之,此豈易得哉?側耳數日,寂無所聞,公議不責備他人,而責備于宰相。
不然,倉卒出禦筆,某人授少卿,亦必無可遏之理矣,丞相不可謂非我責也。
丞相得君最深,名位已極。
傥言之勝,宗社賴之;言之不勝,則去。
去則諸君必不容不争,是勝亦勝,負亦勝,況未必去耶。
”方叔得書,有赧色。
翼日,果得禦筆授天錫大理少卿,而天錫去國。
于是太學生池元堅、太常寺丞趙崇潔、左史李昴英皆論擊允升、宋臣。
而讒者又曰:“天錫之論,方叔意也。
”及天錫之去,亦曰:“方叔意也。
”方叔上疏自解,于是監察禦史朱應元論方叔,罷相。
既罷,允升、宋臣猶以為未快,厚賂太學生林自養,上書力诋天錫、方叔,且曰:“乞誅方叔,使天下明知宰相台谏之去,出自獨斷,于内侍初無預焉。
”書既上,學舍惡自養黨奸,相與鳴鼓攻之,上書以聲其罪。
乃授方叔觀文殿大學士、提舉洞霄宮。
複以監察禦史李衢兩劾,褫職罷祠。
後依舊職,與祠,起居郎召澤、中書舍人林存劾罷;監察禦史章士元請更與降削,竄廣南。
景定二年,請緻仕,乃叙複官職。
度宗即位,方叔以一琴、一鶴、金丹一粒來進。
丞相賈似道恐其希望,諷權右司郎官盧越、左司谏趙順孫、給事中馮夢得、右正言黃镛相繼請奪方叔官職封爵,制置使呂文德願以己官贖其罪。
鹹淳七年,诏叙複緻仕。
八年卒。
特贈少師,方叔在相位,子弟幹政,若讒餘玠之類是也。
論曰:喬行簡弘深好賢,論事通谏。
範鐘、遊似同在相位,皆謹饬自将,而意見不侔。
趙方豫計二子後當若何,而葵、範所立,皆如所言,所謂知子莫若父也。
然宋自端平以來,捍禦淮、蜀兩邊者,非葵材館之士,即其偏裨之将。
朝廷倚之,如長城之勢。
及其筋力既老,而衛國之志不衰,亦曰壯哉!謝方叔相業無過人者,晚困于權臣,至以玩好丹劑為人主壽,坐是貶削,有愧金鏡多矣!
盱眙之寇,素無儲蓄,金人亦無以養之,不過分兵擄掠而食;當量出精兵,授以勇校,募土豪,出奇設伏以剿殺之,此遊擊之兵也。
惟揚、金陵、合肥,各聚二三萬人,人物必精,将校必勇,器械必利,教閱必熟,紀律必嚴,賞罰必公,其心術念慮必人人思親其上而死其長;信能行此,半年而可以強國,一年而可讨賊矣。
賊既不能深入,擄掠複無所獲,而又懷見讨之恐,則必反而求贍于金;金無餘力及此,則必怨之怒之,吾于是可以嫁禍于金人矣。
或謂揚州不可屯重兵,恐連賊禍,是不然。
揚州者,國之北門,一以統淮,一以蔽江,一以守運河,豈可無備哉。
善守者,敵不知所攻。
今若設寶應、天長二屯以扼其沖,複重二三帥阃以張吾勢,賊将不知所攻,而敢犯我揚州哉?設使賊不知兵勢而犯揚州,是送死矣。
”朝廷乃召範禀議,複令知池州。
紹定元年,試将作監、知鎮江府。
三年,丁母憂,求解官,不許。
起複直徽猷閣、淮東安撫副使。
尋轉右文殿修撰,賜章服金帶。
不得已,卒哭複視事。
又為書告廟堂:“請罷調停之議,一請檄沿江制置司,調王明本軍駐泰興港以扼泰州下江之捷徑;一請檄射陽湖人為兵,屯其半高郵以制賊後,屯其半瓜州以扼賊前;一請速調淮西兵合滁陽、六合諸軍圖救江面。
不然,範雖死江臯無益也。
”朝旨乃許範刺射陽湖兵毋過二萬人,就聽節制。
範又遺善湘書,曰:“今日與宗社同休戚者,在内惟丞相,在外惟制使與範及範弟葵耳。
賊若得志,此四家必無存理。
”于是讨賊之謀遂決,遂戮全。
進範兵部侍郎、淮東安撫使兼知揚州兼江淮制置司參謀官,以次複淮東。
加吏部侍郎,進工部尚書、沿江制置副使,權移司兼知黃州,尋兼淮西制置副使。
未幾,為兩淮制置使、節制巡邊軍馬,仍兼沿江制置副使。
又進端明殿學士,京河關陝宣撫使、知開封府、東京留守兼江、淮制置使。
入洛之師大潰,乃授京湖安撫制置使兼知襄陽府。
範至,則倚王旻、樊文彬、李伯淵、黃國弼數人為腹心,朝夕酣狎,了無上下之序。
民訟邊防,一切廢馳。
屬南北軍将交争,範失于撫禦。
于是北軍王旻内叛,李伯淵繼之,焚襄陽北去;南軍大将李虎不救焚,不定變,乃因之劫掠。
城中官民尚四萬七千有奇,錢糧在倉庫者無慮三十萬,弓矢器械二十有四庫,皆為敵有。
蓋自嶽飛收複百三十年,生聚繁庶,城高池深,甲于西陲,一旦灰燼,禍至慘也。
言者劾範,降三官落職,依舊制置使。
尋奉祠,以言罷;論者未已,再降兩官,送建甯府居住。
嘉熙三年,叙複官職,與宮觀。
四年,知靜江府,後卒于家。
謝方叔,字德方,威州人。
嘉定十六年進士,曆官監察禦史。
疏奏:“秉剛德以回上帝之心,奮威斷以回天下之勢,或者猶恐前習便嬖之人,有以私陛下之聽而悅陛下之心,則前日之畏者怠,憂者喜,慮者玩矣。
左右前後之人,進憂危恐懼之言者,是納忠于上也;進燕安逸樂之言者,是不忠于上也。
凡有水旱盜賊之奏者,必忠臣也;有谄谀蒙蔽之言者,必佞臣也。
陛下享玉食珍羞之奉,當思兩淮流莩轉壑之可矜;聞管弦鐘鼓之聲,當思西蜀白骨如山之可念。
”又言:“崇儉德以契天理,儲人才以供天職,恢遠略以需天讨,行仁政以答天意。
”帝悅。
差知衡州,除宗正少卿,又除太常少卿兼國史編修、實錄檢讨。
時劉漢弼、杜範、徐元傑相繼死,方叔言:“元傑之死,陛下既為命官鞫獄,立賞捕奸,罪人未得,忠冤未伸。
陛下苟不始終主持,将恐紀綱掃地,而國無以為國矣。
”遷殿中侍禦史,進對,言:“操存本于方寸,治亂系于天下。
人主宅如法宮蠖濩之邃,朝夕親近者左右近習承意伺旨之徒,往往觇上之所好,不過保恩寵、希貨利而已。
而冥冥之中,或有遊揚之說,潛伏而莫之覺。
防微杜漸,實以是心主之。
”又言:“今日為兩淮謀者有五:一曰明間諜,二曰修馬政,三曰營山水砦,四曰經理近城之方田,五曰加重遏絕遊騎及救奪擄掠之賞罰。
”請行限田,請錄朱熹門人胡安定、呂焘、蔡模,诏皆從之。
權刑部侍郎兼權給事中,升兼侍講,正授刑部侍郎,權國史編修、實錄檢讨。
拜端明殿學士、簽書樞密院事、參知政事。
淳祐九年,拜參知政事,封永康郡侯。
十一年,特授知樞密院事兼參知政事,尋拜左丞相兼樞密使,進封惠國公。
勸帝以愛身育德。
屬監察禦史洪天錫論宦者盧允升、董宋臣,疏留中不下,大宗正寺丞趙崇璠移書方叔雲:“閹寺驕恣特甚,宰執不聞正救,台谏不敢誰何,一新入孤立之察官,乃銳意出身攻之,此豈易得哉?側耳數日,寂無所聞,公議不責備他人,而責備于宰相。
不然,倉卒出禦筆,某人授少卿,亦必無可遏之理矣,丞相不可謂非我責也。
丞相得君最深,名位已極。
傥言之勝,宗社賴之;言之不勝,則去。
去則諸君必不容不争,是勝亦勝,負亦勝,況未必去耶。
”方叔得書,有赧色。
翼日,果得禦筆授天錫大理少卿,而天錫去國。
于是太學生池元堅、太常寺丞趙崇潔、左史李昴英皆論擊允升、宋臣。
而讒者又曰:“天錫之論,方叔意也。
”及天錫之去,亦曰:“方叔意也。
”方叔上疏自解,于是監察禦史朱應元論方叔,罷相。
既罷,允升、宋臣猶以為未快,厚賂太學生林自養,上書力诋天錫、方叔,且曰:“乞誅方叔,使天下明知宰相台谏之去,出自獨斷,于内侍初無預焉。
”書既上,學舍惡自養黨奸,相與鳴鼓攻之,上書以聲其罪。
乃授方叔觀文殿大學士、提舉洞霄宮。
複以監察禦史李衢兩劾,褫職罷祠。
後依舊職,與祠,起居郎召澤、中書舍人林存劾罷;監察禦史章士元請更與降削,竄廣南。
景定二年,請緻仕,乃叙複官職。
度宗即位,方叔以一琴、一鶴、金丹一粒來進。
丞相賈似道恐其希望,諷權右司郎官盧越、左司谏趙順孫、給事中馮夢得、右正言黃镛相繼請奪方叔官職封爵,制置使呂文德願以己官贖其罪。
鹹淳七年,诏叙複緻仕。
八年卒。
特贈少師,方叔在相位,子弟幹政,若讒餘玠之類是也。
論曰:喬行簡弘深好賢,論事通谏。
範鐘、遊似同在相位,皆謹饬自将,而意見不侔。
趙方豫計二子後當若何,而葵、範所立,皆如所言,所謂知子莫若父也。
然宋自端平以來,捍禦淮、蜀兩邊者,非葵材館之士,即其偏裨之将。
朝廷倚之,如長城之勢。
及其筋力既老,而衛國之志不衰,亦曰壯哉!謝方叔相業無過人者,晚困于權臣,至以玩好丹劑為人主壽,坐是貶削,有愧金鏡多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