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傳第一百七十六
關燈
小
中
大
、襄者幾萬?非按籍得二三十萬衆,恐不足以事進取。
借曰帥臣威望素著,以意氣招徕,以功賞激勸,推擇行伍即可為将,接納降附即可為兵,臣實未知錢糧之所從出也。
興師十萬,日費千金,千裡饋糧,士有饑色。
今之饋饷,累日不已,至于累月,累月不已,至于累歲,不知累幾千金而後可以供其費也。
今百姓多垂罄之室,州縣多赤立之帑,大軍一動,厥費多端,其将何以給之?今陛下不愛金币以應邊臣之求,可一而不可再,可再而不可三。
再三之後,兵事未已,欲中辍則廢前功,欲勉強則無事力。
國既不足,民亦不堪。
臣恐北方未可圖,而南方已先騷動矣。
中原蹂踐之餘,所在空曠,縱使東南有米可運,然道裡遼遠,甯免乏絕,由淮而進,縱有河渠可通,甯無盜賊邀取之患?由襄而進,必須負載二十鐘而緻一石,亦恐未必能達。
若頓師千裡之外,糧道不繼,當此之時,孫、吳為謀主,韓、彭為兵帥,亦恐無以為策。
他日運糧不繼,進退不能,必勞聖慮,此臣之所憂者三也。
願陛下堅持聖意,定為國論,以絕紛紛之說。
不果從。
進知樞密院事。
時議禦閱不果,反驟汰之,殿司軍哄,為之黜主帥,罷都司官,給黃榜撫存,軍愈呼噪。
行簡以聞,戮為首者二十餘人,衆乃帖息。
尋拜右丞相,言“三京撓敗之餘,事與前異,但當益修戰守之備。
襄陽失守,請急收複。
”或又陳進取之計,行簡奏:“今内外事勢可憂而不可恃者七。
”言甚懇切,師得不出。
端平三年九月,有事于明堂,大雷雨。
行簡與鄭清之并策免。
既去,而獨趣召行簡還京,留之,拜左丞相。
援韓琦故事,乞以邊防、财用分委三執政,請修中興五朝國事。
十上章請謝事。
嘉熙三年,拜平章軍國重事,封肅國公。
每以上遊重地為念,請建節度宣撫使,提兵戍夔。
邊事稍甯,複告老,章十八上。
四年,加少師、保甯軍節度使、醴泉觀使,封魯國公,淳祐元年二月,薨于家,年八十六。
贈太師,谥文惠。
行簡曆練老成,識量弘遠,居官無所不言。
好薦士,多至顯達,至于舉錢時、吳如愚,又皆當時隐逸之賢者。
所著有《周禮總說》、《孔山文集》。
範鐘,字仲和,婺州蘭溪人。
嘉定二年,舉進士。
曆官調武學博士,添差通判太平州,知徽州。
召赴阙,遷刑部郎官,又遷尚右郎官兼崇政殿說書。
進對,帝曰:“仁宗時甚多事。
”鐘對曰:“仁宗始雖多事,乃以憂勤緻治。
徽宗始雖無事,餘患至于今日。
”帝悅。
尋遷吏部郎中兼說書,又遷秘書少監、國子司業兼國史編修、實祿檢讨。
拜起居郎兼祭酒,權兵部侍郎兼同修國史、實祿同修撰。
遷兵部侍郎兼給事中,權兵部尚書兼侍講,尋兼侍讀。
嘉熙三年,拜端明殿學士、簽書樞密院事。
四年,授參知政事。
淳祐元年,乞歸田裡,不許。
四年,知樞密院事,乞歸田裡。
五年,特拜左丞相兼樞密使,封東陽郡公,再乞歸田裡,不許。
六年,複請,許之。
加觀文殿大學士、醴泉觀使兼侍讀,辭不拜,以保晚節,乃提舉洞霄宮。
九年正月,薨。
鐘為相,直清守法,重惜名器,雖無赫赫可稱,而清德雅量,與杜範、李宗勉齊名。
贈少師,谥文肅。
所著書有《禮記解》。
遊似,字景仁,利路提點刑獄仲鴻之子。
嘉定十四年進士,曆官為大理司直,升大理寺丞,遷太常丞兼權兵部郎官。
遷秘書丞兼權考功郎中、直秘閣、夔路轉運判官,移潼川提點刑獄兼提舉常平。
請封谥田錫,從之。
遷軍器監、宗正少卿兼權樞密都承旨。
時暫兼權禮部侍郎兼侍講、權禮部侍郎。
有事于明堂,似上疏言:“欲盡事天之禮,當盡敬天之心。
心存則政事必适其宜,言動必當其理,雨蛇菴循其序,夷夏必安其生。
”兼同修國史、實錄院同修撰,權禮部尚書兼侍讀。
言:“軍賞冒濫,請給告之制,奏功者書填真命付之,候從軍十年,别能立功,升至統領已上,方許從所屬保明申朝廷,立名給告,則冒濫者革,功勞者勸。
” 遷禮部尚書兼給事中兼修國史、實錄院修撰,權工部侍郎,充四川宣撫司參贊軍事兼給事中。
遷吏部尚書,入侍經幄。
帝問:“唐太宗貞觀治效何速如是?”似對曰:“人主一念之烈,足以旋乾轉坤。
或謂霸圖速而王道遲,不知一日歸仁,期月而可,王道曷嘗不速。
一念有時間斷,則無以挽回天下之大勢。
至于憂勤,既切宸念,而佐理非人,亦何以布宣九重之實。
”乃摭太宗事以陳,且謂:“太宗矜心易啟,漸弗克終,僅止貞觀之治。
陛下嗣服十有五年,艱危之勢滋甚,回視太宗治效敏速、相越乃爾。
意者親儒而從谏,敬畏以檢身,未若貞觀之超卓乎?節用以緻愛,選廉以共理,未若貞觀之切至乎?願陛下益加聖心。
” 嘉熙三年正月,拜端明殿學士、同簽書樞密院事,封南充縣伯。
八月,拜參知政事。
四年閏月,知樞密院事兼參知政事。
淳祐四年,提舉萬壽觀兼侍讀,仍奉朝請,授知樞密院事兼參知政事,進爵郡公。
五年,拜右丞相兼樞密使。
十上章,乞歸田裡,帝不許。
七年,特授觀文殿大學士、醴泉觀使兼侍讀,進爵國公。
十一年,轉兩官緻仕,薨。
特贈少師。
趙葵,字南仲,京湖制置使方之子。
初生時,或夢南嶽神降其家。
方在襄陽,命葵專督飲食共養之事。
與兄範俱有志事功,方器之,聘鄭清之、全子才為之師。
又遣從南康李燔為有用之學。
每聞警報,與諸将偕出,遇敵則深入死戰,諸将惟恐失制置子,盡死救之,屢以此獲捷。
一日,方賞将士,恩不償勞,軍欲為變。
葵時十二三,覺之,亟呼曰:“此朝廷賜也,本司别有賞赍。
”軍心賴一言而定,人服其機警。
嘉定十年,金将高琪、烏古論慶壽犯襄陽,圍棗陽。
時邊烽久熄,金兵猝至,人情震懼。
方帥範、葵往戰,敗走之。
十三年,方遣葵及都統扈再興攻金人至高頭。
高頭,金人必守之處也,出勁兵拒戰,葵率先鋒奮擊,再興繼進殲之。
翼日,進次鄧州,金人阻沘河以拒。
葵麾軍進擊,楊義諸将繼至,金兵亦大出合戰,大破之,俘斬及降者幾二萬,獲萬戶而下十數人,奪馬八百,逐北直傅城下而還。
十四年,金人犯蕲州,葵與範攻唐、鄧。
方命之曰:“不克敵,毋相見也。
”三月丁亥,至唐州,薄城而陳。
金大将阿海引兵出戰,葵帥精騎赴敵,再興從之,大捷,斬馘萬餘。
金人閉門不出。
時金人陷蕲州者至久長,數十騎出山椒,葵帥楊大成以十四騎逐之。
金騎漸益至數百,葵力戰連破之,而金步騎大集。
會範、再興軍合戰,至夜分始解。
庚寅,官軍分二陣,範将左,再興将右,葵帥突騎左右策應。
金人背山亦分為二以相當,而不先動。
範曰:“
借曰帥臣威望素著,以意氣招徕,以功賞激勸,推擇行伍即可為将,接納降附即可為兵,臣實未知錢糧之所從出也。
興師十萬,日費千金,千裡饋糧,士有饑色。
今之饋饷,累日不已,至于累月,累月不已,至于累歲,不知累幾千金而後可以供其費也。
今百姓多垂罄之室,州縣多赤立之帑,大軍一動,厥費多端,其将何以給之?今陛下不愛金币以應邊臣之求,可一而不可再,可再而不可三。
再三之後,兵事未已,欲中辍則廢前功,欲勉強則無事力。
國既不足,民亦不堪。
臣恐北方未可圖,而南方已先騷動矣。
中原蹂踐之餘,所在空曠,縱使東南有米可運,然道裡遼遠,甯免乏絕,由淮而進,縱有河渠可通,甯無盜賊邀取之患?由襄而進,必須負載二十鐘而緻一石,亦恐未必能達。
若頓師千裡之外,糧道不繼,當此之時,孫、吳為謀主,韓、彭為兵帥,亦恐無以為策。
他日運糧不繼,進退不能,必勞聖慮,此臣之所憂者三也。
願陛下堅持聖意,定為國論,以絕紛紛之說。
不果從。
進知樞密院事。
時議禦閱不果,反驟汰之,殿司軍哄,為之黜主帥,罷都司官,給黃榜撫存,軍愈呼噪。
行簡以聞,戮為首者二十餘人,衆乃帖息。
尋拜右丞相,言“三京撓敗之餘,事與前異,但當益修戰守之備。
襄陽失守,請急收複。
”或又陳進取之計,行簡奏:“今内外事勢可憂而不可恃者七。
”言甚懇切,師得不出。
端平三年九月,有事于明堂,大雷雨。
行簡與鄭清之并策免。
既去,而獨趣召行簡還京,留之,拜左丞相。
援韓琦故事,乞以邊防、财用分委三執政,請修中興五朝國事。
十上章請謝事。
嘉熙三年,拜平章軍國重事,封肅國公。
每以上遊重地為念,請建節度宣撫使,提兵戍夔。
邊事稍甯,複告老,章十八上。
四年,加少師、保甯軍節度使、醴泉觀使,封魯國公,淳祐元年二月,薨于家,年八十六。
贈太師,谥文惠。
行簡曆練老成,識量弘遠,居官無所不言。
好薦士,多至顯達,至于舉錢時、吳如愚,又皆當時隐逸之賢者。
所著有《周禮總說》、《孔山文集》。
範鐘,字仲和,婺州蘭溪人。
嘉定二年,舉進士。
曆官調武學博士,添差通判太平州,知徽州。
召赴阙,遷刑部郎官,又遷尚右郎官兼崇政殿說書。
進對,帝曰:“仁宗時甚多事。
”鐘對曰:“仁宗始雖多事,乃以憂勤緻治。
徽宗始雖無事,餘患至于今日。
”帝悅。
尋遷吏部郎中兼說書,又遷秘書少監、國子司業兼國史編修、實祿檢讨。
拜起居郎兼祭酒,權兵部侍郎兼同修國史、實祿同修撰。
遷兵部侍郎兼給事中,權兵部尚書兼侍講,尋兼侍讀。
嘉熙三年,拜端明殿學士、簽書樞密院事。
四年,授參知政事。
淳祐元年,乞歸田裡,不許。
四年,知樞密院事,乞歸田裡。
五年,特拜左丞相兼樞密使,封東陽郡公,再乞歸田裡,不許。
六年,複請,許之。
加觀文殿大學士、醴泉觀使兼侍讀,辭不拜,以保晚節,乃提舉洞霄宮。
九年正月,薨。
鐘為相,直清守法,重惜名器,雖無赫赫可稱,而清德雅量,與杜範、李宗勉齊名。
贈少師,谥文肅。
所著書有《禮記解》。
遊似,字景仁,利路提點刑獄仲鴻之子。
嘉定十四年進士,曆官為大理司直,升大理寺丞,遷太常丞兼權兵部郎官。
遷秘書丞兼權考功郎中、直秘閣、夔路轉運判官,移潼川提點刑獄兼提舉常平。
請封谥田錫,從之。
遷軍器監、宗正少卿兼權樞密都承旨。
時暫兼權禮部侍郎兼侍講、權禮部侍郎。
有事于明堂,似上疏言:“欲盡事天之禮,當盡敬天之心。
心存則政事必适其宜,言動必當其理,雨蛇菴循其序,夷夏必安其生。
”兼同修國史、實錄院同修撰,權禮部尚書兼侍讀。
言:“軍賞冒濫,請給告之制,奏功者書填真命付之,候從軍十年,别能立功,升至統領已上,方許從所屬保明申朝廷,立名給告,則冒濫者革,功勞者勸。
” 遷禮部尚書兼給事中兼修國史、實錄院修撰,權工部侍郎,充四川宣撫司參贊軍事兼給事中。
遷吏部尚書,入侍經幄。
帝問:“唐太宗貞觀治效何速如是?”似對曰:“人主一念之烈,足以旋乾轉坤。
或謂霸圖速而王道遲,不知一日歸仁,期月而可,王道曷嘗不速。
一念有時間斷,則無以挽回天下之大勢。
至于憂勤,既切宸念,而佐理非人,亦何以布宣九重之實。
”乃摭太宗事以陳,且謂:“太宗矜心易啟,漸弗克終,僅止貞觀之治。
陛下嗣服十有五年,艱危之勢滋甚,回視太宗治效敏速、相越乃爾。
意者親儒而從谏,敬畏以檢身,未若貞觀之超卓乎?節用以緻愛,選廉以共理,未若貞觀之切至乎?願陛下益加聖心。
” 嘉熙三年正月,拜端明殿學士、同簽書樞密院事,封南充縣伯。
八月,拜參知政事。
四年閏月,知樞密院事兼參知政事。
淳祐四年,提舉萬壽觀兼侍讀,仍奉朝請,授知樞密院事兼參知政事,進爵郡公。
五年,拜右丞相兼樞密使。
十上章,乞歸田裡,帝不許。
七年,特授觀文殿大學士、醴泉觀使兼侍讀,進爵國公。
十一年,轉兩官緻仕,薨。
特贈少師。
趙葵,字南仲,京湖制置使方之子。
初生時,或夢南嶽神降其家。
方在襄陽,命葵專督飲食共養之事。
與兄範俱有志事功,方器之,聘鄭清之、全子才為之師。
又遣從南康李燔為有用之學。
每聞警報,與諸将偕出,遇敵則深入死戰,諸将惟恐失制置子,盡死救之,屢以此獲捷。
一日,方賞将士,恩不償勞,軍欲為變。
葵時十二三,覺之,亟呼曰:“此朝廷賜也,本司别有賞赍。
”軍心賴一言而定,人服其機警。
嘉定十年,金将高琪、烏古論慶壽犯襄陽,圍棗陽。
時邊烽久熄,金兵猝至,人情震懼。
方帥範、葵往戰,敗走之。
十三年,方遣葵及都統扈再興攻金人至高頭。
高頭,金人必守之處也,出勁兵拒戰,葵率先鋒奮擊,再興繼進殲之。
翼日,進次鄧州,金人阻沘河以拒。
葵麾軍進擊,楊義諸将繼至,金兵亦大出合戰,大破之,俘斬及降者幾二萬,獲萬戶而下十數人,奪馬八百,逐北直傅城下而還。
十四年,金人犯蕲州,葵與範攻唐、鄧。
方命之曰:“不克敵,毋相見也。
”三月丁亥,至唐州,薄城而陳。
金大将阿海引兵出戰,葵帥精騎赴敵,再興從之,大捷,斬馘萬餘。
金人閉門不出。
時金人陷蕲州者至久長,數十騎出山椒,葵帥楊大成以十四騎逐之。
金騎漸益至數百,葵力戰連破之,而金步騎大集。
會範、再興軍合戰,至夜分始解。
庚寅,官軍分二陣,範将左,再興将右,葵帥突騎左右策應。
金人背山亦分為二以相當,而不先動。
範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