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傳第一百七十

關燈
禁貪為先務。

    郡倉受租,舊倚斛面取赢,吏加漁取。

    貔孫知其敝,悉榜除之,許民自概量。

    宿敝頓革,田裡歡聲。

    興學校以勸士。

    升敷文閣學士,知福州、福建安撫使。

    未幾,卒于袁之郡治。

    贈四官,與恩澤二,令所在給喪事。

    有文集、奏議行世。

     歐陽守道,字公權,一字迂父,吉州人。

    初名巽,自以更名應舉非是,當祭必稱巽。

    少孤貧,無師,自力于學。

    裡人聘為子弟師,主人瞷其每食舍肉,密歸遺母,為設二器馳送,乃肯肉食,鄰媪兒無不歎息感動。

    年未三十,翕然以德行為鄉郡儒宗。

    江萬裡守吉州,守道适貢于鄉,萬裡獨異視之。

     淳祐元年舉進士,廷對,言:“國事成敗在宰相,人才消長在台谏。

    昔者當國惡箴規,言者疑觸迕,及其去位,共謂非才。

    或有迎合時宰,自效殷勤,亦有疾惡乖方,苟求玼颣,以緻忠邪不辨,黜陟無章。

    ”唱名,徐俨夫為第一,俨夫握守道起曰:“吾愧出君上矣,君文未嘗不在我上也。

    ”授雩都主簿。

     丁母憂,服除,調贛州司戶,其次在十年,後萬裡作白鹭洲書院,首緻守道為諸生講說。

    湖南轉運副使吳子良聘守道為嶽麓書院副山長。

    守道初升講,發明孟氏正人心、承三聖之說,學者悅服。

    宗人新及子必泰先寓居長沙,聞守道至,往訪之。

    初猶未識也,晤語相契,守道即請于子良,禮新為嶽麓書院講書。

    新講《禮記》“天降時雨、山川出雲”一章,守道起曰:“長沙自有仲齊,吾何為至此。

    ”仲齊,新之字也。

    逾年,新卒,守道哭之恸,自銘其墓,又薦其子必泰于當道。

    子良代,守道複還吉州。

     裡有張某喪其父,小祥,而舅氏訟以事,系之獄,使不得祭,邀其售己地以葬。

    守道聞之,歎曰:“吾惟痛斯子之不得一哭其父也,且其痛奈何?”明日告之邑令曰:“此非人心,濱祭而薄之,撓葬而奪之,舅如此,是自食其肉也。

    請任斯子出,祭而複獄。

    ”令亟出之。

    其舅醜誣守道,守道亦不自辨。

    轉運使包恢為請祠于朝。

    萬裡入為國子祭酒,薦為史館檢閱,召試館職,授秘書省正字。

     安南國王陳日照傳位其子,求封太上國王,下省官議。

    守道謂:“太上者,漢高帝以尊其父,累朝未之有改,若賜诏書稱太上國王,非便。

    南越尉佗嘗自稱‘蠻夷大長老’,正南夷事也。

    《禮》,方伯自稱曰‘天子之老’,大夫緻仕曰‘老’,自稱亦曰‘老’。

    自蠻夷言之則有尉佗之故事;自中國言之,亦方伯緻仕者之常稱。

    漢亦有老上單于之号,易‘太’以‘老’無損。

    或去‘上’字存其‘太’字,太王則有古公,三太、三少,太宰、少宰,‘太’所以别于‘少’也。

    謂父為太,則子為少矣。

    太以尊言,則太後、太妃、太子、太孫;以卑言,則太史、太蔔、太祝、樂太、師太,固上下所通用也。

    ”時病足,不及與議。

      遷校書郎兼景憲府教授,遷秘書郎,轉對,言:“欲家給人足,必使中外臣庶無複前日言利之風而後可。

    風化惟反諸身。

    化之以儉,而彼不為儉,吾惟有卑宮室、菲飲食;化之以廉,而彼不興廉,吾惟有不貴難得之貨、不厚無益之藏。

    ”以言罷。

    守道徒步出錢塘門,唯書兩箧而已。

    理宗遺诏聞,守道與其徒相向哭踴,僮奴孺子各為悲哀。

    鹹淳三年,特旨與祠。

    诏大臣舉賢才,少傅呂文德舉九十六人,守道預焉。

    添差通判建昌軍,以書謝廟堂曰:“史贊大将軍不薦士,今大将軍薦士矣,而某何以得此于大将軍哉。

    幸嘗蒙召,擢備數三館,異時或者謂其放廢無聊,托身諸貴人,虧傷國體,則甯得而解,願仍賦祠祿足矣。

    ”遷著作佐郎兼崇政殿說書兼權都官郎官。

    經筵所進,皆切于當世務,上為動色。

    遷著作郎,卒,家無一錢。

     守道之兄之妻蚤喪,其子演五歲餘,且多病,浚生甫數月,守道三十未有室,顧無能乳哺者,日夜抱二子泣,裡巷憐之。

    演既長,出莫知所之,守道哭而求諸野,終不能得,三年不食肉,憔悴不釋者終身。

    吉有賢守而大家怨之厚誣以贓者,下其事常平使者。

    會旱甚,禱雲騰,守道曰:“無以禱也,雲騰之神,唐郡守吳侯也。

    冤莫甚于前守,冤不直而吳侯于禱,侯有辭矣。

    匹婦藏冤,旱或三年,冤在民牧,害豈其小。

    ”反覆千餘言,或迂笑之,守道不改,告來者不倦,守卒以得直。

    所著有《易故》、文集。

     論曰:湯璹立朝蹇谔。

    蔣重珍自擢巍科,既居盛名之下,而能樹立于當世,可謂難矣。

    牟子才、朱貔孫,直聲著于中外。

    歐陽守道,廬陵之醇儒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