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傳第一百六十九
關燈
小
中
大
○婁機沈煥舒璘附曹彥約範應鈴徐經孫
婁機,字彥發,嘉興人。
乾道二年進士,授鹽官尉。
丁母憂,服除,調含山主簿。
郡委治銅城圩八十有四,役夫三千有奇,設廬以處之,器用材植,一出于官,民樂勸趨,兩旬告畢。
七攝鄰邑,率以治績聞。
調于潛縣丞,輕賦稅,正版籍,簡獄訟,興學校。
遭外艱,免喪,為江東提舉司幹辦公事,易淮東,已而複舊,改知西安縣。
巨室買地為茔域,發地遇石,複索元價。
機曰:“設得金,将誰歸?”通判饒州,平反冤獄。
蜀帥袁說友辟參議幕中,不就,改幹辦諸司審計司。
轉對,請裁損經費,又論刑名疑慮之敝。
遷宗正寺主簿,為太常博士、秘書郎,請續編《中興館閣書目》,又請寬恤淮、浙被旱州縣。
時皇太子始就外傅,遴選學官,以機兼資善堂小學教授。
機日陳正言正道,又以累朝事親、修身、治國、愛民四事,手書以獻,太子置之坐右,朝夕觀省。
随事開明,多所裨益。
遷太常丞,仍兼資善。
旋遷右曹郎官、秘書省著作郎,改兼駕部。
都城大火,機應诏上封事,力言朝臣務為奉承,不能出己見以裨國論;外臣不稱職,至苛刻以困民财;将帥偏裨務為交結,而不知訓閱以強軍律。
時年七十,丐閑,不許。
太子得機所著《廣幹祿字》一編,尤喜,命戴溪跋之。
擢監察禦史,講未退而除命頒,太子戀戀幾不忍舍,機亦為之感涕。
論京官必兩任、有舉主、年三十以上,方許作縣。
又論郡守輕濫太甚,贻害千裡。
蘇師旦怙勢妄作,蒙蔽自肆,語及者皆罪去,而獨憚機。
韓侂胄議開邊,機極口沮之,謂:“恢複之名非不美,今士卒驕逸,遽驅于鋒镝之下,人才難得,财力未裕,萬一兵連禍結,久而不解,奈何?”侂胄聞之不說,其議愈密,外廷罔測。
又上疏極論:“雖密謀人莫得知,而羽書一馳,中外皇惑。
”侍禦史鄧友龍初不知兵,騰書投合,妄薦大将,既召還,專主此議。
機語友龍曰:“今日孰可為大将?孰可為計臣?正使以殿岩當之,能保其可用乎?” 遷右正言兼侍講,首論廣蓄人才,乞诏侍從、台谏、學士、待制、三牙管軍各舉将帥邊郡一二人,召問甄拔,優養以備緩急。
進太常少卿兼權中書舍人,诏遣宣谕荊、襄,機昌言曰:“使往慰安人情則可,必欲開邊啟釁,有死而已,不能從也。
”泗州捷聞,愈增憂危,且曰:“若自此成功,以摅列聖之宿憤,老臣雖死亦幸,谪官,但恐進銳退速,禍愈深耳。
”友龍至不能堪曰:“不逐此人,則異議無所回。
”機遂以言去。
侂胄誅,召為吏部侍郎兼太子左庶子,還朝,言:“至公始可以服天下,權臣以私意橫生,敗國殄民,今當行以至公。
若曰私恩未報,首為汲引,私仇未複,且為沮抑,一涉于私,人心将無所觀感矣。
”又言:“兩淮招集敢勇,不難于招而難于處。
若非繩以紀律,課其勤惰,必為後害。
”仍請檢校權臣、内侍等沒入家赀,專為養兵之助。
機裡人有故官吏部,喪未舉而子赴調者,機謂彼既冒法禁,而部胥不之問,即撻數吏,使之治葬而後來。
聞者韪之。
兼太子詹事,著《曆代帝王總要》以裨考訂。
遷給事中。
海巡八廂親從、都軍頭、指揮使年勞轉資,恩旨太濫,乞收寝未應年格之人,年已及者予之,帝稱善良久。
飛蝗為災。
機應诏言:“和議甫成,先務安靜,葺罅漏以成紀綱,節财用以固邦本,練士卒以壯國威。
” 遷禮部尚書兼給事中,擢同知樞密院事兼太子賓客,進參知政事。
當幹戈甫定,信使往來之始,瘡痍方深,敝蠹紛然,機彌縫裨贊甚多。
尤惜名器,守法度;進退人物,直言可否,不市私恩,不避嫌怨。
有舉員及格,當改秩作邑而必欲朝阙,機曰:“若是則有勞者何以勸?孤寒者何以伸?若至上前,自應執奏。
”堂吏寄資未仕,而例以升朝官賞陳乞封贈,機曰:“進士非通籍不能及親,汝輩乃以白身得之耶?”嘉定二年八月,行皇太子冊命,機攝中書令讀冊。
九月祀明堂,為禮儀使。
數上章告老,帝不許,皇太子遣官屬勉留之。
以資政殿學士知福州,力辭。
提舉洞霄宮以歸,遂卒,贈金紫光祿大夫,加贈特進。
機初登第,其父壽戒之曰:“得官誠可喜,然為官正自未易爾!”機撫其弟模、棟,卒為善士。
居鄉以誠接物,是非枉直判于語下,不為後言,人憚而服之。
稱獎人才,不遺寸長,訪問賢能,疏列姓名及其可用之實,以備采取,其所薦進,亦不欲人之知也。
所著複有《班馬字類》。
機深于書學,尺牍人多藏弆雲。
沈煥,字叔晦,定海人。
試入太學,始與臨川陸九齡為友,從而學焉。
乾道五年舉進士,授餘姚尉、揚州教授。
召為太學錄,以所躬行者淑諸人,蚤暮延見學者,孜孜誨誘,長貳同僚忌其立異。
會充殿試考官,唱名日序立庭下,帝偉其儀觀,遣内侍問姓名,衆滋忌之。
或勸其姑營職,道未
乾道二年進士,授鹽官尉。
丁母憂,服除,調含山主簿。
郡委治銅城圩八十有四,役夫三千有奇,設廬以處之,器用材植,一出于官,民樂勸趨,兩旬告畢。
七攝鄰邑,率以治績聞。
調于潛縣丞,輕賦稅,正版籍,簡獄訟,興學校。
遭外艱,免喪,為江東提舉司幹辦公事,易淮東,已而複舊,改知西安縣。
巨室買地為茔域,發地遇石,複索元價。
機曰:“設得金,将誰歸?”通判饒州,平反冤獄。
蜀帥袁說友辟參議幕中,不就,改幹辦諸司審計司。
轉對,請裁損經費,又論刑名疑慮之敝。
遷宗正寺主簿,為太常博士、秘書郎,請續編《中興館閣書目》,又請寬恤淮、浙被旱州縣。
時皇太子始就外傅,遴選學官,以機兼資善堂小學教授。
機日陳正言正道,又以累朝事親、修身、治國、愛民四事,手書以獻,太子置之坐右,朝夕觀省。
随事開明,多所裨益。
遷太常丞,仍兼資善。
旋遷右曹郎官、秘書省著作郎,改兼駕部。
都城大火,機應诏上封事,力言朝臣務為奉承,不能出己見以裨國論;外臣不稱職,至苛刻以困民财;将帥偏裨務為交結,而不知訓閱以強軍律。
時年七十,丐閑,不許。
太子得機所著《廣幹祿字》一編,尤喜,命戴溪跋之。
擢監察禦史,講未退而除命頒,太子戀戀幾不忍舍,機亦為之感涕。
論京官必兩任、有舉主、年三十以上,方許作縣。
又論郡守輕濫太甚,贻害千裡。
蘇師旦怙勢妄作,蒙蔽自肆,語及者皆罪去,而獨憚機。
韓侂胄議開邊,機極口沮之,謂:“恢複之名非不美,今士卒驕逸,遽驅于鋒镝之下,人才難得,财力未裕,萬一兵連禍結,久而不解,奈何?”侂胄聞之不說,其議愈密,外廷罔測。
又上疏極論:“雖密謀人莫得知,而羽書一馳,中外皇惑。
”侍禦史鄧友龍初不知兵,騰書投合,妄薦大将,既召還,專主此議。
機語友龍曰:“今日孰可為大将?孰可為計臣?正使以殿岩當之,能保其可用乎?” 遷右正言兼侍講,首論廣蓄人才,乞诏侍從、台谏、學士、待制、三牙管軍各舉将帥邊郡一二人,召問甄拔,優養以備緩急。
進太常少卿兼權中書舍人,诏遣宣谕荊、襄,機昌言曰:“使往慰安人情則可,必欲開邊啟釁,有死而已,不能從也。
”泗州捷聞,愈增憂危,且曰:“若自此成功,以摅列聖之宿憤,老臣雖死亦幸,谪官,但恐進銳退速,禍愈深耳。
”友龍至不能堪曰:“不逐此人,則異議無所回。
”機遂以言去。
侂胄誅,召為吏部侍郎兼太子左庶子,還朝,言:“至公始可以服天下,權臣以私意橫生,敗國殄民,今當行以至公。
若曰私恩未報,首為汲引,私仇未複,且為沮抑,一涉于私,人心将無所觀感矣。
”又言:“兩淮招集敢勇,不難于招而難于處。
若非繩以紀律,課其勤惰,必為後害。
”仍請檢校權臣、内侍等沒入家赀,專為養兵之助。
機裡人有故官吏部,喪未舉而子赴調者,機謂彼既冒法禁,而部胥不之問,即撻數吏,使之治葬而後來。
聞者韪之。
兼太子詹事,著《曆代帝王總要》以裨考訂。
遷給事中。
海巡八廂親從、都軍頭、指揮使年勞轉資,恩旨太濫,乞收寝未應年格之人,年已及者予之,帝稱善良久。
飛蝗為災。
機應诏言:“和議甫成,先務安靜,葺罅漏以成紀綱,節财用以固邦本,練士卒以壯國威。
” 遷禮部尚書兼給事中,擢同知樞密院事兼太子賓客,進參知政事。
當幹戈甫定,信使往來之始,瘡痍方深,敝蠹紛然,機彌縫裨贊甚多。
尤惜名器,守法度;進退人物,直言可否,不市私恩,不避嫌怨。
有舉員及格,當改秩作邑而必欲朝阙,機曰:“若是則有勞者何以勸?孤寒者何以伸?若至上前,自應執奏。
”堂吏寄資未仕,而例以升朝官賞陳乞封贈,機曰:“進士非通籍不能及親,汝輩乃以白身得之耶?”嘉定二年八月,行皇太子冊命,機攝中書令讀冊。
九月祀明堂,為禮儀使。
數上章告老,帝不許,皇太子遣官屬勉留之。
以資政殿學士知福州,力辭。
提舉洞霄宮以歸,遂卒,贈金紫光祿大夫,加贈特進。
機初登第,其父壽戒之曰:“得官誠可喜,然為官正自未易爾!”機撫其弟模、棟,卒為善士。
居鄉以誠接物,是非枉直判于語下,不為後言,人憚而服之。
稱獎人才,不遺寸長,訪問賢能,疏列姓名及其可用之實,以備采取,其所薦進,亦不欲人之知也。
所著複有《班馬字類》。
機深于書學,尺牍人多藏弆雲。
沈煥,字叔晦,定海人。
試入太學,始與臨川陸九齡為友,從而學焉。
乾道五年舉進士,授餘姚尉、揚州教授。
召為太學錄,以所躬行者淑諸人,蚤暮延見學者,孜孜誨誘,長貳同僚忌其立異。
會充殿試考官,唱名日序立庭下,帝偉其儀觀,遣内侍問姓名,衆滋忌之。
或勸其姑營職,道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