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傳第一百六十八
關燈
小
中
大
,識者謂定子先事有言,視諸人為難。
尋以直寶谟閣、江南東路轉運判官。
陛辭,帝曰:“淮師巡邊,卿知之乎?輔車之勢,漕運為急,卿是行宜斟酌緩急,以相通融。
”定子因上疏論邊事甚周悉,帝嘉納焉。
逾年,召入奏事。
會稼死事于沔州,上疏引疾,乞歸田裡,不許。
尋遷軍器監,又遷太府少卿,升計度轉運副使。
有事于明堂,天大雷雨,诏求言,定子反覆論敬懼災異之意。
複召入,遷司農卿兼玉牒所檢讨官。
入對,言:“内治不修,外懼不謹,近親有預政之漸,近習有弄權之漸,小人有複用之漸,國柄有陵夷之漸,士氣有委靡之漸,主勢有孤立之漸,宗社有阽危之漸。
天變日多,地形日蹙。
昔有危脈,今有危形;昔有亡理,今有亡證。
”又請明诏沿流帥守将吏,思出奇乘險,求為水陸可進之策。
升兼樞密都承旨,又遷太常少卿兼國史院編修官。
累言邊事,遷起居舍人,尋兼中書舍人,參贊同京湖、江西督視府事,定子親往周視新城,大犒諸軍,激厲守将。
遷禮部侍郎,仍兼中書舍人,即軍中賜金帶。
诏以督府事入奏,既至,帝勞問甚渥,特進一官,尋兼崇政殿說書兼直學士院。
未幾,改侍講、權禮部尚書,升兼侍讀。
入奏,言:“國無仁賢,無禮義,無政事,有類叔世。
”帝竦然。
尋兼直學士,修孝宗、甯宗《日曆》,書成上進,擢拜翰林學士、知制诰兼吏部尚書,升兼修國史、實錄院修撰,賜衣帶、鞍馬。
乞召收李心傳卒成四朝志、傳。
時禮部尚書杜範、吏部侍郎李韶皆以伉直稱,或乞身求去,或卧家不出。
定子言:“人主寄耳目者,台谏也,補耳目之所不逮者,法從之論思,百官之輪對,則上必論君德之粹駁,次必言朝政之得失。
舍是而使之但言常程,姑應故事,畏縮乎雷霆之威,阿徇乎宰執之好,遜避乎耳目之官,則凡論思等事,皆不必講矣。
宜速返李韶以開不諱之門,勉起杜範以伸敢言之氣。
”因乞歸田甚力。
進端明殿學士、簽書樞密院事,尋兼權參知政事。
仍舊職,知福州、福建安撫,固辭,提舉洞霄宮。
因請緻仕,不許,改知潭州、湖南安撫大使,力辭,退居吳中,深衣大帶,日以著述自娛。
以資政殿學士轉一官緻仕,卒,贈少保。
字子作同人書院于夾江,修長興學,創六先生祠,蓋以教化為先務。
所著《存著齋文集》、《北門類稿》、《薇垣類稿》、《經說》、《紹熙講義》、《奏議》、《曆官表奏》行世。
高斯得字不妄,利州路提點刑獄、知沔州稼之子也。
少從李坤臣學,坤臣瞽,斯得左右扶持之。
中成都路轉運司試,補入太學。
紹定二年舉進士,授利州路觀察推官。
越二年,辟差四川茶馬幹辦公事。
李心傳以著作佐郎領史事,即成都修《國朝會要》,辟為檢閱文字。
端平二年九月,稼死事于沔,時大元兵屯沔,斯得日夜西向号泣。
會其僮至自沔,知稼戰沒處,與斯得潛行至其地,遂得稼遺體,奉以歸,見者感泣。
服除而哀傷不已,無意仕進。
心傳方修四朝史,辟為史館檢閱,秩同秘閣校勘,蓋創員也。
斯得分修光、甯二帝《紀》。
尋遷史館校勘,又遷軍器監主簿兼史館校勘。
時丞相史嵩之柄國,斯得遇對,空臆盡言。
冬雷,斯得應诏上封事,乞擇才并相,由是迕嵩之意。
遷太常寺主簿,仍兼史館校勘。
時斯得叔父定子以禮部尚書領史事,時人以為美談。
會太學博士劉應起入對,拄嵩之,嵩之恚,使其黨言叔父兄子不可同朝,以斯得添差通判紹興府。
淳祐二年,四朝《帝紀》書成,上之。
嵩之妄加毀譽于理宗、濟王,改斯得所草《甯宗紀》末卷,斯得與史官杜範、王遂辨之。
範報書亦有“奸人剿入邪說”之語,然書已登進矣。
心傳藏斯得所草,題其末曰“前史官高某撰”而已。
逾年,添差通判台州。
範既入相,召為太常博士,遷秘書郎。
六年正月朔,日有食之,斯得應诏上封事,言:“大奸嗜權,巧營奪服,陛下奮獨斷而罷退之,是矣。
谏憲之臣,交疏其惡,或請投之荒裔,或請勒之休緻。
陛下苟行其言,亦足昭示意向,渙釋群疑。
乃一切寝而不宣,曆時既久,人言不置,然後黾勉傳谕,委曲誨奸,俾于襲绖之時,妄緻挂冠之請,因降祠命,苟塞人言,又有奸人陰為之地。
是以訛言并興,善類解體,謂聖意之難測,而大奸之必還,莽、卓、操、懿之禍,将有不忍言者。
”時監察禦史江萬裡及它台谏累疏論嵩之罪惡,竟不施行,第因嵩之緻仕,予祠而已,故斯得封事首及之。
又言:“大臣貴乎以道事君,今乃獻替之義少而容悅之意多,知恥之念輕而患失之心重。
内降當執奏,則不待下殿而已行;濫恩當裁抑,則不從中覆而遽命。
嫉正而庇邪,喜同而惡異,任術而詭道,樂媮而憚勞。
陛下虛心委寄,所責者何事,而其應乃爾。
”時範鐘獨當國,過失日章,故斯得及之。
又言:“便
尋以直寶谟閣、江南東路轉運判官。
陛辭,帝曰:“淮師巡邊,卿知之乎?輔車之勢,漕運為急,卿是行宜斟酌緩急,以相通融。
”定子因上疏論邊事甚周悉,帝嘉納焉。
逾年,召入奏事。
會稼死事于沔州,上疏引疾,乞歸田裡,不許。
尋遷軍器監,又遷太府少卿,升計度轉運副使。
有事于明堂,天大雷雨,诏求言,定子反覆論敬懼災異之意。
複召入,遷司農卿兼玉牒所檢讨官。
入對,言:“内治不修,外懼不謹,近親有預政之漸,近習有弄權之漸,小人有複用之漸,國柄有陵夷之漸,士氣有委靡之漸,主勢有孤立之漸,宗社有阽危之漸。
天變日多,地形日蹙。
昔有危脈,今有危形;昔有亡理,今有亡證。
”又請明诏沿流帥守将吏,思出奇乘險,求為水陸可進之策。
升兼樞密都承旨,又遷太常少卿兼國史院編修官。
累言邊事,遷起居舍人,尋兼中書舍人,參贊同京湖、江西督視府事,定子親往周視新城,大犒諸軍,激厲守将。
遷禮部侍郎,仍兼中書舍人,即軍中賜金帶。
诏以督府事入奏,既至,帝勞問甚渥,特進一官,尋兼崇政殿說書兼直學士院。
未幾,改侍講、權禮部尚書,升兼侍讀。
入奏,言:“國無仁賢,無禮義,無政事,有類叔世。
”帝竦然。
尋兼直學士,修孝宗、甯宗《日曆》,書成上進,擢拜翰林學士、知制诰兼吏部尚書,升兼修國史、實錄院修撰,賜衣帶、鞍馬。
乞召收李心傳卒成四朝志、傳。
時禮部尚書杜範、吏部侍郎李韶皆以伉直稱,或乞身求去,或卧家不出。
定子言:“人主寄耳目者,台谏也,補耳目之所不逮者,法從之論思,百官之輪對,則上必論君德之粹駁,次必言朝政之得失。
舍是而使之但言常程,姑應故事,畏縮乎雷霆之威,阿徇乎宰執之好,遜避乎耳目之官,則凡論思等事,皆不必講矣。
宜速返李韶以開不諱之門,勉起杜範以伸敢言之氣。
”因乞歸田甚力。
進端明殿學士、簽書樞密院事,尋兼權參知政事。
仍舊職,知福州、福建安撫,固辭,提舉洞霄宮。
因請緻仕,不許,改知潭州、湖南安撫大使,力辭,退居吳中,深衣大帶,日以著述自娛。
以資政殿學士轉一官緻仕,卒,贈少保。
字子作同人書院于夾江,修長興學,創六先生祠,蓋以教化為先務。
所著《存著齋文集》、《北門類稿》、《薇垣類稿》、《經說》、《紹熙講義》、《奏議》、《曆官表奏》行世。
高斯得字不妄,利州路提點刑獄、知沔州稼之子也。
少從李坤臣學,坤臣瞽,斯得左右扶持之。
中成都路轉運司試,補入太學。
紹定二年舉進士,授利州路觀察推官。
越二年,辟差四川茶馬幹辦公事。
李心傳以著作佐郎領史事,即成都修《國朝會要》,辟為檢閱文字。
端平二年九月,稼死事于沔,時大元兵屯沔,斯得日夜西向号泣。
會其僮至自沔,知稼戰沒處,與斯得潛行至其地,遂得稼遺體,奉以歸,見者感泣。
服除而哀傷不已,無意仕進。
心傳方修四朝史,辟為史館檢閱,秩同秘閣校勘,蓋創員也。
斯得分修光、甯二帝《紀》。
尋遷史館校勘,又遷軍器監主簿兼史館校勘。
時丞相史嵩之柄國,斯得遇對,空臆盡言。
冬雷,斯得應诏上封事,乞擇才并相,由是迕嵩之意。
遷太常寺主簿,仍兼史館校勘。
時斯得叔父定子以禮部尚書領史事,時人以為美談。
會太學博士劉應起入對,拄嵩之,嵩之恚,使其黨言叔父兄子不可同朝,以斯得添差通判紹興府。
淳祐二年,四朝《帝紀》書成,上之。
嵩之妄加毀譽于理宗、濟王,改斯得所草《甯宗紀》末卷,斯得與史官杜範、王遂辨之。
範報書亦有“奸人剿入邪說”之語,然書已登進矣。
心傳藏斯得所草,題其末曰“前史官高某撰”而已。
逾年,添差通判台州。
範既入相,召為太常博士,遷秘書郎。
六年正月朔,日有食之,斯得應诏上封事,言:“大奸嗜權,巧營奪服,陛下奮獨斷而罷退之,是矣。
谏憲之臣,交疏其惡,或請投之荒裔,或請勒之休緻。
陛下苟行其言,亦足昭示意向,渙釋群疑。
乃一切寝而不宣,曆時既久,人言不置,然後黾勉傳谕,委曲誨奸,俾于襲绖之時,妄緻挂冠之請,因降祠命,苟塞人言,又有奸人陰為之地。
是以訛言并興,善類解體,謂聖意之難測,而大奸之必還,莽、卓、操、懿之禍,将有不忍言者。
”時監察禦史江萬裡及它台谏累疏論嵩之罪惡,竟不施行,第因嵩之緻仕,予祠而已,故斯得封事首及之。
又言:“大臣貴乎以道事君,今乃獻替之義少而容悅之意多,知恥之念輕而患失之心重。
内降當執奏,則不待下殿而已行;濫恩當裁抑,則不從中覆而遽命。
嫉正而庇邪,喜同而惡異,任術而詭道,樂媮而憚勞。
陛下虛心委寄,所責者何事,而其應乃爾。
”時範鐘獨當國,過失日章,故斯得及之。
又言:“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