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傳第一百六十二
關燈
小
中
大
鬥入城,内外合勢,士氣大振,賈勇入金營,自晡至三更,金人橫屍遍地,奪其銅印十有六,訛可棄帳走,獲辎重牛馬萬計。
捷至,朝廷方錄前戰守功,升武功大夫兼閣門宣贊舍人,重賜金帶。
制置司以湖陽縣迫境金兵,檄宗政圖之。
宗政一鼓而拔,燔燒積聚,夷蕩營砦,俘掠以歸。
金人自是不敢窺襄、漢、棗陽。
許國移金陵,宗政代為荊鄂都統制,仍知棗陽。
宗政以迫濠而陳,乃于西北濠外潴水為濘以限騎。
中原遺民來歸者以萬數。
宗政發廪贍之,為給田、創屋與居,籍其勇壯号“忠順軍”,俾出沒唐、鄧間,威振境外。
金人呼為“孟爺爺”。
俄病疽卒。
轉右武大夫、團練使、防禦使。
宗政于有功者怨必賞,有罪者親必罰。
好賢樂善,出于天性。
未嘗學兵法,而暗與之合。
死之日,邊城為罷市恸哭。
子珙,有傳。
張威,字德遠,成州人。
策選鋒軍騎兵也。
軍中馬料多,匹馬給米五石,騎軍利其餘以自給。
總領核實裁抑,威逃去。
帥郭杲使其父招之歸,送隆慶府後軍效用。
威貧甚,賣藥自給。
或言其才勇,乃令戍邊。
開禧用兵,威與金人戰辄捷,屢以功補本軍将領。
吳曦既誅,遣将收複。
李貴複西和州,威率衆先登,敗金人,戰于闆橋,遂取西和,升統制。
由是威名大振。
天水縣當金人西入路,乃升縣為軍,命威為守,屢立奇功,擢充利州副都統制。
丁父憂,服除,帶禦器械。
久之,調荊鄂都統制、襄陽府駐劄,改沔州都統制。
嘉定十二年,金人分道入蜀,犯湫池堡,又犯白環堡。
威部将石宣、董炤連卻之。
既而金人犯成州,威自西和退保仙人原。
時興元都統制吳政戰死黃牛堡,李貴代政,亟走武休,金人已破武休,遂陷興元,又陷大安軍。
先是,利州路安撫使丁焴聞金人深入,亟遣書招威東入救蜀,又檄忠義總管李好古北上捍禦。
好古出魚關與統領張彪遇,以彪棄迷竹關故,斬之。
彪,威弟也。
威聞彪死,按兵不進。
焴聞之,謂僚佐曰:“吳政身死,李貴複以兵敗,金人所憚惟威。
今好古擅殺其弟,失威心,奈何?且金人在東,非威地分,今可無好古,不可無威。
”遂因好古入見,數其擅殺彪罪,斬之。
遣書速威進救蜀,且使進士田遂往說之。
威感激,夜半調發,鼓行而前,破金人于金鬥鎮。
金人雖敗未退,威頓兵不動,潛遣石宣等襲于大安軍,大破之。
金人之來也,擇兩齒馬及精兵凡三千人,至是殲焉,俘其将巴土魯,大将包長壽聞之宵遁。
興元叛兵張福、莫簡作亂,以紅帕蒙首,号“紅巾隊”,焚利州,殺總領楊九鼎,破阆、果,入遂甯,遊騎在潼、漢界,将窺成都。
制置司謂賊勢欲西,非威不可禦。
乃遣威提精兵六千人,自劍、綿至廣漢,盛夏暑劇,休士三日。
俄安丙檄威東進,時賊自遂甯入普州茗山,威進兵重圍,絕其糧道,晝夜迫之。
未幾禽福等十七人戮之,簡自殺,賊遂平。
西夏來約夾攻金人,丙許之。
遣王仕信會夏人于鞏,又命威與利帥程信、興帥陳立等分道并進。
威向秦州。
議初起,威謂:“金人尚強,夏人反覆,未可輕動。
” 丙不聽,卒遣威,威黾勉而行,令所部毋得輕發,諸将至城下,無功而還。
丙怒,奏罷其兵柄。
是歲,卒于利州,終揚州觀察使。
威初在行伍,以勇見稱,進充偏裨,每戰辄克,金人聞其名畏憚之。
臨陳戰酣,則精采愈奮,兩眼皆赤,時号“張紅眼”,又号“張鹘眼”,威立“淨天鹘旗”以自表。
每戰不操它兵,有木棓号“紫大蟲”,圜而不刃,長不六尺,揮之掠陣,敵皆靡。
荊、鄂多平川廣野,威曰:“是彼騎兵之利也,鐵騎一沖,吾步技窮矣,蜀中戰法不可用。
”乃意創法,名“撒星陳”,分合不常,聞鼓則聚,聞金則散。
騎兵至則聲金,一軍分為數十簇;金人随而分兵,則又鼓而聚之。
倏忽之間,分合數變,金人失措,然後縱擊之,以此辄勝。
威禦軍紀律嚴整,兵行常若銜枚,罕聞其聲。
每與百姓避路,買食物則賈倍于市,迄無敢喧。
晚以嗜欲多疾,故不壽雲。
論曰:宋之南渡,邊将之才何其鮮哉!或曰“江南非用武之地”,然古之善兵者,若孫武子,亦吳人也。
抑先王之世,文武無二道,文武既分,宜其才之各有所偏勝也。
趙方少從張栻學、許國之忠,應變之略,隐然有尊俎折沖之風。
其部曲如扈再興、孟宗政後皆為名将,亦方之能獎率也。
方之子範、葵,宗政子珙,後皆以功名自見,不愧其父,有足稱者。
賈涉居方面,亦号有才,及其庶孽,竟至亡國,為可歎也。
張威者善于禦衆,故所至立功雲。
捷至,朝廷方錄前戰守功,升武功大夫兼閣門宣贊舍人,重賜金帶。
制置司以湖陽縣迫境金兵,檄宗政圖之。
宗政一鼓而拔,燔燒積聚,夷蕩營砦,俘掠以歸。
金人自是不敢窺襄、漢、棗陽。
許國移金陵,宗政代為荊鄂都統制,仍知棗陽。
宗政以迫濠而陳,乃于西北濠外潴水為濘以限騎。
中原遺民來歸者以萬數。
宗政發廪贍之,為給田、創屋與居,籍其勇壯号“忠順軍”,俾出沒唐、鄧間,威振境外。
金人呼為“孟爺爺”。
俄病疽卒。
轉右武大夫、團練使、防禦使。
宗政于有功者怨必賞,有罪者親必罰。
好賢樂善,出于天性。
未嘗學兵法,而暗與之合。
死之日,邊城為罷市恸哭。
子珙,有傳。
張威,字德遠,成州人。
策選鋒軍騎兵也。
軍中馬料多,匹馬給米五石,騎軍利其餘以自給。
總領核實裁抑,威逃去。
帥郭杲使其父招之歸,送隆慶府後軍效用。
威貧甚,賣藥自給。
或言其才勇,乃令戍邊。
開禧用兵,威與金人戰辄捷,屢以功補本軍将領。
吳曦既誅,遣将收複。
李貴複西和州,威率衆先登,敗金人,戰于闆橋,遂取西和,升統制。
由是威名大振。
天水縣當金人西入路,乃升縣為軍,命威為守,屢立奇功,擢充利州副都統制。
丁父憂,服除,帶禦器械。
久之,調荊鄂都統制、襄陽府駐劄,改沔州都統制。
嘉定十二年,金人分道入蜀,犯湫池堡,又犯白環堡。
威部将石宣、董炤連卻之。
既而金人犯成州,威自西和退保仙人原。
時興元都統制吳政戰死黃牛堡,李貴代政,亟走武休,金人已破武休,遂陷興元,又陷大安軍。
先是,利州路安撫使丁焴聞金人深入,亟遣書招威東入救蜀,又檄忠義總管李好古北上捍禦。
好古出魚關與統領張彪遇,以彪棄迷竹關故,斬之。
彪,威弟也。
威聞彪死,按兵不進。
焴聞之,謂僚佐曰:“吳政身死,李貴複以兵敗,金人所憚惟威。
今好古擅殺其弟,失威心,奈何?且金人在東,非威地分,今可無好古,不可無威。
”遂因好古入見,數其擅殺彪罪,斬之。
遣書速威進救蜀,且使進士田遂往說之。
威感激,夜半調發,鼓行而前,破金人于金鬥鎮。
金人雖敗未退,威頓兵不動,潛遣石宣等襲于大安軍,大破之。
金人之來也,擇兩齒馬及精兵凡三千人,至是殲焉,俘其将巴土魯,大将包長壽聞之宵遁。
興元叛兵張福、莫簡作亂,以紅帕蒙首,号“紅巾隊”,焚利州,殺總領楊九鼎,破阆、果,入遂甯,遊騎在潼、漢界,将窺成都。
制置司謂賊勢欲西,非威不可禦。
乃遣威提精兵六千人,自劍、綿至廣漢,盛夏暑劇,休士三日。
俄安丙檄威東進,時賊自遂甯入普州茗山,威進兵重圍,絕其糧道,晝夜迫之。
未幾禽福等十七人戮之,簡自殺,賊遂平。
西夏來約夾攻金人,丙許之。
遣王仕信會夏人于鞏,又命威與利帥程信、興帥陳立等分道并進。
威向秦州。
議初起,威謂:“金人尚強,夏人反覆,未可輕動。
” 丙不聽,卒遣威,威黾勉而行,令所部毋得輕發,諸将至城下,無功而還。
丙怒,奏罷其兵柄。
是歲,卒于利州,終揚州觀察使。
威初在行伍,以勇見稱,進充偏裨,每戰辄克,金人聞其名畏憚之。
臨陳戰酣,則精采愈奮,兩眼皆赤,時号“張紅眼”,又号“張鹘眼”,威立“淨天鹘旗”以自表。
每戰不操它兵,有木棓号“紫大蟲”,圜而不刃,長不六尺,揮之掠陣,敵皆靡。
荊、鄂多平川廣野,威曰:“是彼騎兵之利也,鐵騎一沖,吾步技窮矣,蜀中戰法不可用。
”乃意創法,名“撒星陳”,分合不常,聞鼓則聚,聞金則散。
騎兵至則聲金,一軍分為數十簇;金人随而分兵,則又鼓而聚之。
倏忽之間,分合數變,金人失措,然後縱擊之,以此辄勝。
威禦軍紀律嚴整,兵行常若銜枚,罕聞其聲。
每與百姓避路,買食物則賈倍于市,迄無敢喧。
晚以嗜欲多疾,故不壽雲。
論曰:宋之南渡,邊将之才何其鮮哉!或曰“江南非用武之地”,然古之善兵者,若孫武子,亦吳人也。
抑先王之世,文武無二道,文武既分,宜其才之各有所偏勝也。
趙方少從張栻學、許國之忠,應變之略,隐然有尊俎折沖之風。
其部曲如扈再興、孟宗政後皆為名将,亦方之能獎率也。
方之子範、葵,宗政子珙,後皆以功名自見,不愧其父,有足稱者。
賈涉居方面,亦号有才,及其庶孽,竟至亡國,為可歎也。
張威者善于禦衆,故所至立功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