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傳第一百六十一
關燈
小
中
大
朝廷初聞變,莫知所為。
韓侂胄與曦書,亦謂“嗣頒茅土之封”,亟召知鎮江府宇文紹節問之,紹節曰:“安丙非附逆者,必能讨賊。
”于是密降帛書曰:“安丙素推才具,有志事功,今聞曦謀不軌,爾為所脅,諒以兇焰方張,恐重為蜀禍,故權且從之爾,豈一日忘君父者?如能圖曦報國,以明本心,即當不次推賞,雖二府之崇亦無所吝,更宜審度機便,務在成事,以副委屬之意。
”帛書未至,露布已聞,上下動色交慶。
辛醜,加丙端明殿學士、中大夫、知興州、安撫使兼四川宣撫副使,诏獎谕,恩數視執政,如帛書旨也。
時都統孫忠銳由鳳州進攻大散關不克,統領強德等出奇道由松林堡破金砦,四月癸醜,克之。
忠銳貪功吝财,賞罰迷缪,大失軍心,且速還鳳州,以關鑰付庸将陳顯。
癸酉,大散關複陷。
巨源自請收複,丙遣朱邦甯佐之。
丙深惡忠銳,檄赴司議事,欲廢之。
巨源至鳳,斬忠銳及其子揆,丙遂以忠銳附僞進表之罪聞于朝。
先是,以誅曦功,巨源補朝奉郎,與通判差遣。
巨源遣其親校傳桧訴功于朝,語見《巨源傳》。
于是丙拜疏丐閑。
至是,金人揭示境上,得丙首者與銀絹二萬匹兩,即授四川宣撫。
時方議和,丙獨戒饬将士,恫疑虛喝,以攻為守,威聲甚著。
诏以蜀平,遣吳獵撫谕四川。
時沿邊關隘悉為金毀,丙遺時相書,謂:“西和一面,已修仇池,聚糧積刍,使軍民可守。
若敵至,則堅壁不戰,彼欲攻則不可,欲越則不敢。
若西和可守,成州之境自不敢犯。
成州黑谷、南谷亦皆頓重兵。
天水雖不可守,距天水十裡所,見創白環堡,與西和相為掎角,又增堡雞頭山,鹹以民卒守之,及修黃牛堡,築興趙原,屯千餘人。
鳳州秋防原尤為險絕,紹興初,州治于此,宣撫吳玠嘗作家計砦,前即馬嶺堡,正扼鳳州之後。
凡此數堡既堅,金人決不敢近。
而河池、殺金平、魚關皆大軍屯聚,其他徑路,雖關之裡如大安,亦陰招民卒,授以器械,為掩擊之備矣。
”又雲:“見于關表廣結義士,月給以糧,俾各保田廬墳墓,逮事定,則系之尺籍而勸之耕,庶可經久。
以丙所見,直為守計,則精選五萬人亦為有餘。
” 好義守西和,謂四州兵後,民不聊生,請蠲租以惠創痍。
丙請于朝。
又以沔州都統司所統十軍權太重,故自吳璘至挺、曦皆有尾大不掉之憂,乃請分置副都統制,各不相隸,以前右中左後五軍隸都統司,踏白、摧鋒、選鋒、策鋒、遊奕五軍隸副司。
诏皆從之。
時方信孺使還,金人和意未決,且欲得首議興師之人,侂胄大怒。
上手書賜丙,謂:“金人必再至,當激勵将士,戮力赴功。
”侂胄既誅,賜丙金器百二十兩、細币二十匹,進資政殿學士。
和議成,還大散、隔牙關。
丙分遣僚吏,經量洋、沔、興元、大安民田,别定租稅。
右丞相史彌遠起複,丙移書曰:“昔仁宗起複富鄭公、文潞公,孝宗起複蔣丞相,皆力辭,名教所系,人言可畏,望閣下速辭成命,以息議者之口。
”論者韪之。
升大學士、四川制置大使兼知興元府。
諜知金人遷汴,關輔豪傑款塞願降者衆。
丙以為此正冉闵告晉之時,乃與宰臣書,謂當興問罪之師。
朝論憂丙輕舉,乃诏丙益修守備。
七年春,丙使所愛吏安蕃、何九齡合官軍夜襲秦州,敗歸。
王大才執九齡等七人斬之,而訟丙于朝。
三月,诏丙同知樞密院事兼太子賓客,賜手書召之。
行次廣德軍,進觀文殿學士、知潭州、湖南安撫使。
至官,留意學校,請于太常創大成樂。
而政尚嚴酷,轉運判官章徕劾丙,不報。
禦史李安行并徕劾之,徕罷,丙授崇信軍節度使、開府儀同三司、萬壽觀使。
譴閣門舍人聞人玙錫命,賜旌節、金印、衣帶、鞍馬。
三辭,還蜀。
董居誼帥蜀,大失士心。
金人乘之,破赤丹、黃牛堡,入武休關,直搗梁、洋,至大安,宋師所至辄潰,散入巴山。
十二年,聶子述代之。
時丙之子癸仲知果州,子述即檄兼參議官。
四月,紅巾賊張福、莫簡叛,入利州,子述遁去。
總領财賦楊九鼎與賊遇,走匿民舍,賊追九鼎殺之。
子述退保劍門,檄癸仲兼節制軍馬,任讨賊之責。
癸仲召戎帥張威等軍來會,賊自阆趨遂甯,所過無不殘滅。
丙欲自持十萬缗偕子述往益昌募士,子述曰:“大臣非得上旨,未可輕出。
”丙遂如果州。
時四川大震,甚于曦之變。
張方首奏,勳望如丙,今猶可用。
魏了翁移書宰執,謂安丙不起,則賊未即平,蜀未可定,雖賊亦曰:“須安相公作宣撫,事乃定耳。
” 李壁、李?時并鎮潼、遂,亦皆以國事勉丙。
五月乙未,丙至果州,是日賊焚蓬溪縣。
己酉,诏起丙為四川宣撫使,予便宜,尋降制授保甯軍節度使兼知興元府、利東安撫使。
丙奏:“臣不辭老以報國,但事不任怨,難以圖成,将恐騰謗交攻,使臣獨抱赤心,無從上白。
昔秦使甘茂攻宜陽,至質之以‘息壤在彼’,魏使樂羊攻中山,至示之以謗書一箧。
君臣之間,似不必爾。
然自古及今,謗以疑間而成,禍以忌嫉而得;況臣已傷弓于既往,豈容不懲沸于方來。
”诏曰:“昔唐太宗以西寇未平,诏起李靖,靖慷慨請行,不以老疾為解。
代宗有朔方之難,圖任郭子儀,聞命引道,亦不以讒惎自疑。
皆能乘時立功,焜燿竹帛,朕甚慕之。
今蜀道俶擾,未寬顧憂,朕起卿燕閑,付以方面,而卿忠于報國,誼不辭難,朕之用人庶幾于唐宗,卿之事朕無愧于李、郭矣。
勉圖隽功,以濟國事!”尋命丁?育改知興元府。
甲申,發果州。
丙戌,至遂甯,賊猶負固于普州之茗山。
丙下令諸軍合圍,絕其樵汲之路以困之。
未幾,張威、李貴俘獲張福等十七人以獻,丙
韓侂胄與曦書,亦謂“嗣頒茅土之封”,亟召知鎮江府宇文紹節問之,紹節曰:“安丙非附逆者,必能讨賊。
”于是密降帛書曰:“安丙素推才具,有志事功,今聞曦謀不軌,爾為所脅,諒以兇焰方張,恐重為蜀禍,故權且從之爾,豈一日忘君父者?如能圖曦報國,以明本心,即當不次推賞,雖二府之崇亦無所吝,更宜審度機便,務在成事,以副委屬之意。
”帛書未至,露布已聞,上下動色交慶。
辛醜,加丙端明殿學士、中大夫、知興州、安撫使兼四川宣撫副使,诏獎谕,恩數視執政,如帛書旨也。
時都統孫忠銳由鳳州進攻大散關不克,統領強德等出奇道由松林堡破金砦,四月癸醜,克之。
忠銳貪功吝财,賞罰迷缪,大失軍心,且速還鳳州,以關鑰付庸将陳顯。
癸酉,大散關複陷。
巨源自請收複,丙遣朱邦甯佐之。
丙深惡忠銳,檄赴司議事,欲廢之。
巨源至鳳,斬忠銳及其子揆,丙遂以忠銳附僞進表之罪聞于朝。
先是,以誅曦功,巨源補朝奉郎,與通判差遣。
巨源遣其親校傳桧訴功于朝,語見《巨源傳》。
于是丙拜疏丐閑。
至是,金人揭示境上,得丙首者與銀絹二萬匹兩,即授四川宣撫。
時方議和,丙獨戒饬将士,恫疑虛喝,以攻為守,威聲甚著。
诏以蜀平,遣吳獵撫谕四川。
時沿邊關隘悉為金毀,丙遺時相書,謂:“西和一面,已修仇池,聚糧積刍,使軍民可守。
若敵至,則堅壁不戰,彼欲攻則不可,欲越則不敢。
若西和可守,成州之境自不敢犯。
成州黑谷、南谷亦皆頓重兵。
天水雖不可守,距天水十裡所,見創白環堡,與西和相為掎角,又增堡雞頭山,鹹以民卒守之,及修黃牛堡,築興趙原,屯千餘人。
鳳州秋防原尤為險絕,紹興初,州治于此,宣撫吳玠嘗作家計砦,前即馬嶺堡,正扼鳳州之後。
凡此數堡既堅,金人決不敢近。
而河池、殺金平、魚關皆大軍屯聚,其他徑路,雖關之裡如大安,亦陰招民卒,授以器械,為掩擊之備矣。
”又雲:“見于關表廣結義士,月給以糧,俾各保田廬墳墓,逮事定,則系之尺籍而勸之耕,庶可經久。
以丙所見,直為守計,則精選五萬人亦為有餘。
” 好義守西和,謂四州兵後,民不聊生,請蠲租以惠創痍。
丙請于朝。
又以沔州都統司所統十軍權太重,故自吳璘至挺、曦皆有尾大不掉之憂,乃請分置副都統制,各不相隸,以前右中左後五軍隸都統司,踏白、摧鋒、選鋒、策鋒、遊奕五軍隸副司。
诏皆從之。
時方信孺使還,金人和意未決,且欲得首議興師之人,侂胄大怒。
上手書賜丙,謂:“金人必再至,當激勵将士,戮力赴功。
”侂胄既誅,賜丙金器百二十兩、細币二十匹,進資政殿學士。
和議成,還大散、隔牙關。
丙分遣僚吏,經量洋、沔、興元、大安民田,别定租稅。
右丞相史彌遠起複,丙移書曰:“昔仁宗起複富鄭公、文潞公,孝宗起複蔣丞相,皆力辭,名教所系,人言可畏,望閣下速辭成命,以息議者之口。
”論者韪之。
升大學士、四川制置大使兼知興元府。
諜知金人遷汴,關輔豪傑款塞願降者衆。
丙以為此正冉闵告晉之時,乃與宰臣書,謂當興問罪之師。
朝論憂丙輕舉,乃诏丙益修守備。
七年春,丙使所愛吏安蕃、何九齡合官軍夜襲秦州,敗歸。
王大才執九齡等七人斬之,而訟丙于朝。
三月,诏丙同知樞密院事兼太子賓客,賜手書召之。
行次廣德軍,進觀文殿學士、知潭州、湖南安撫使。
至官,留意學校,請于太常創大成樂。
而政尚嚴酷,轉運判官章徕劾丙,不報。
禦史李安行并徕劾之,徕罷,丙授崇信軍節度使、開府儀同三司、萬壽觀使。
譴閣門舍人聞人玙錫命,賜旌節、金印、衣帶、鞍馬。
三辭,還蜀。
董居誼帥蜀,大失士心。
金人乘之,破赤丹、黃牛堡,入武休關,直搗梁、洋,至大安,宋師所至辄潰,散入巴山。
十二年,聶子述代之。
時丙之子癸仲知果州,子述即檄兼參議官。
四月,紅巾賊張福、莫簡叛,入利州,子述遁去。
總領财賦楊九鼎與賊遇,走匿民舍,賊追九鼎殺之。
子述退保劍門,檄癸仲兼節制軍馬,任讨賊之責。
癸仲召戎帥張威等軍來會,賊自阆趨遂甯,所過無不殘滅。
丙欲自持十萬缗偕子述往益昌募士,子述曰:“大臣非得上旨,未可輕出。
”丙遂如果州。
時四川大震,甚于曦之變。
張方首奏,勳望如丙,今猶可用。
魏了翁移書宰執,謂安丙不起,則賊未即平,蜀未可定,雖賊亦曰:“須安相公作宣撫,事乃定耳。
” 李壁、李?時并鎮潼、遂,亦皆以國事勉丙。
五月乙未,丙至果州,是日賊焚蓬溪縣。
己酉,诏起丙為四川宣撫使,予便宜,尋降制授保甯軍節度使兼知興元府、利東安撫使。
丙奏:“臣不辭老以報國,但事不任怨,難以圖成,将恐騰謗交攻,使臣獨抱赤心,無從上白。
昔秦使甘茂攻宜陽,至質之以‘息壤在彼’,魏使樂羊攻中山,至示之以謗書一箧。
君臣之間,似不必爾。
然自古及今,謗以疑間而成,禍以忌嫉而得;況臣已傷弓于既往,豈容不懲沸于方來。
”诏曰:“昔唐太宗以西寇未平,诏起李靖,靖慷慨請行,不以老疾為解。
代宗有朔方之難,圖任郭子儀,聞命引道,亦不以讒惎自疑。
皆能乘時立功,焜燿竹帛,朕甚慕之。
今蜀道俶擾,未寬顧憂,朕起卿燕閑,付以方面,而卿忠于報國,誼不辭難,朕之用人庶幾于唐宗,卿之事朕無愧于李、郭矣。
勉圖隽功,以濟國事!”尋命丁?育改知興元府。
甲申,發果州。
丙戌,至遂甯,賊猶負固于普州之茗山。
丙下令諸軍合圍,絕其樵汲之路以困之。
未幾,張威、李貴俘獲張福等十七人以獻,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