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傳第一百五十六
關燈
小
中
大
。
所著《易玩辭》、他書,多行于世。
薛叔似,字象先,其先河東人,後徙永嘉。
遊太學,解褐國子錄。
初登對,論:“祖宗立國之初,除二稅外,取民甚輕。
自熙甯以來,賦日增而民困滋甚。
”孝宗嘉納,因曰:“朕在宮中如一僧。
”叔似曰“此非所望于陛下,當論功業如何。
正使海内富庶如文、景,不過江左之文、景;法度修明如明、章,不過江左之明、章。
陛下即位二十餘年,國勢未張,未免牽于苟安無事之說。
”上默然。
複數日,宰執進拟朝士,上出寸紙書叔似及應孟明姓名,嘉其奏對也。
遷太常博士,尋除樞密院編修官。
時仿唐制,置補阙、拾遺,宰臣啟,拟令侍從、台谏薦人,上自除叔似左補阙。
叔似論事,遂劾首相王淮去位。
屬金主殂,太孫景立,叔似奏:“規模果定,則乘五單于争立之機;規模不存,則恐成五胡疊起之勢。
”光宗受禅,時傳金使入界使名未正,叔似奏:“自壽皇一正匹敵之禮,金人常有南顧之虞,使名未正而遽受之,祗以重其玩侮。
”翼日複奏:“謀國者畏敵太過。
”上奮然開納。
除将作監,出為江東轉運判官。
俄以谏臣論罷,主管沖佑觀,尋除湖北運判,加直秘閣,移福建,召為太常少卿兼實錄院檢讨官、守秘書監、權戶部侍郎。
初,丞相周必大請擇侍從、台谏忠直者提舉太史局,蓋用神宗朝司馬光與王安禮故事,躔度少差,豫圖銷弭,遂命叔似提舉。
尋兼樞密都承旨,以劉德秀疏罷,提舉興國宮。
起知贛州,移隆興府、廬州,召除在京宮觀兼侍讀,進權兵部侍郎兼同修國史兼國用司參議官。
兩浙民有身丁錢,叔似請于朝,遂蠲之。
試吏部侍郎兼侍讀,充京、湖宣谕使。
時韓侂胄開邊,除兵部尚書、宣撫使。
叔似方乞給降官會,分撥綱運,募兵鬻馬,辟緻僚佐,而皇甫斌唐州之師已敗矣。
遂劾斌,南安軍安置。
叔似料敵必侵光、黃,委總領陳謙按行五關,發鄂卒守三關。
金果入寇,謙駐漢陽為江左節制。
尋除叔似端明殿學士兼侍讀。
時宣司兵戍襄陽,都統趙淳、副統制魏友諒與統制呂渭孫不相下,渭孫死之,叔似遂自劾委任失當。
叔似夙以功業自期,逮臨事,絕無可稱。
以禦史王益祥論,奪職罷祠。
侂胄誅,谏官葉時再論,降兩官,谪福州,以兵端之開,叔似迎合故也。
久之,許自便。
嘉定十四年卒,贈銀青光祿大夫,谥恭翼。
叔似雅慕朱熹,窮道德性命之旨,談天文、地理、鐘律、象數之學,有稿二十卷。
劉甲,字師文,其先永靜軍東光人,元祐宰相摯之後也。
父著,為成都漕幕,葬龍遊,因家焉。
甲,淳熙二年進士,累官至度支郎中,遷樞密院檢詳兼國史院編修官、實錄院檢讨官。
使金,至燕山,伴宴完顔者,名犯仁廟嫌諱,甲力辭,完顔更名修。
自紹興後,凡出疆遇忌,俱辭設宴,皆不得免,秦桧所定也。
九月三日,金宴甲,以宣仁聖烈後忌,辭。
還除司農少卿,進太常,擢權工部侍郎,升同修撰,除寶谟閣待制,知江陵府,湖北安撫使。
甲謂:“荊州為吳、蜀脊,高保融分江流,潴之以為北海,太祖常令決去之,蓋保江陵之要害也。
”即因遺址浚築,亘四十裡。
移知廬州。
程松為四川宣撫使,吳曦副之,以甲知興元府、利東安撫使。
時蜀口出師敗衄,金陷西和、成州,曦焚河池縣。
先是,曦已遣姚淮源獻四州于金,金鑄印立曦為蜀王。
甲時在漢嘉,未至鎮也。
金人破大散關,興元都統制毋思以重兵守關,而曦陰徹蓦關之戍,金自闆岔谷繞出關後,思挺身免。
甲告急于朝,乞下兩宣撫司協力捍禦。
松謀遁,甲固留不可,遽以便宜檄甲兼沿邊制置。
曦遣後軍統制王钺、準備将趙觀以書緻甲,甲援大義拒之,因卧疾。
曦又遣其弟旼邀甲相見,甲叱而去之。
乃援顔真卿河北故事,欲自拔歸朝,先募二兵持帛書遣參知政事李壁告變,且曰:“若遣吳總以右職入川,即日可瓦解矣。
” 曦僭王位,甲遂去官。
朝廷久乃微聞曦反狀,韓侂胄猶不之信,甲奏至,舉朝震駭。
壁袖帛書進,上覽之,稱“忠臣”者再。
召甲赴行在,命吳總以雜學士知鄂州,多賜告身、金錢,使招谕諸軍為入蜀計。
複命以帛書賜甲曰:“所乞緻仕,實難允從,已降指揮,召赴行在。
今朝廷已遣使與金通和,襄、漢近日大捷,北兵悉已渡江而去。
恐蜀遠未知,更在審度事宜,從長區處。
”二兵皆補官。
甲舟行至重慶,聞安丙等誅曦,複還漢中,上奏待罪。
诏趣還任。
甲奏叛臣子孫族屬及附僞罪狀,公論快之。
會宣撫副使安丙以楊巨源自負倡義之功,陰欲除之,語在《巨源傳》。
臣源既死,軍情叵測,除甲宣撫使。
楊輔亦以為請,當國者疑輔避事,李壁曰:“昔吳璘屬疾,孝宗嘗密诏汪應辰權宣撫司事,既而璘果死,應辰即日領印,軍情遂安,此的例也。
”乃以密劄命甲,甲鐍藏之。
未幾,金自鹘嶺關劄金崖,進屯八裡山,甲分兵進守諸關,截潼川戍兵駐饒風以待之。
金人知有備,引去。
侂胄誅,上念甲精忠,拜寶谟閣學士,賜衣帶、鞍馬。
是歲,和議成,朝廷聞彭辂與丙不協,以書問甲,又俾谕
所著《易玩辭》、他書,多行于世。
薛叔似,字象先,其先河東人,後徙永嘉。
遊太學,解褐國子錄。
初登對,論:“祖宗立國之初,除二稅外,取民甚輕。
自熙甯以來,賦日增而民困滋甚。
”孝宗嘉納,因曰:“朕在宮中如一僧。
”叔似曰“此非所望于陛下,當論功業如何。
正使海内富庶如文、景,不過江左之文、景;法度修明如明、章,不過江左之明、章。
陛下即位二十餘年,國勢未張,未免牽于苟安無事之說。
”上默然。
複數日,宰執進拟朝士,上出寸紙書叔似及應孟明姓名,嘉其奏對也。
遷太常博士,尋除樞密院編修官。
時仿唐制,置補阙、拾遺,宰臣啟,拟令侍從、台谏薦人,上自除叔似左補阙。
叔似論事,遂劾首相王淮去位。
屬金主殂,太孫景立,叔似奏:“規模果定,則乘五單于争立之機;規模不存,則恐成五胡疊起之勢。
”光宗受禅,時傳金使入界使名未正,叔似奏:“自壽皇一正匹敵之禮,金人常有南顧之虞,使名未正而遽受之,祗以重其玩侮。
”翼日複奏:“謀國者畏敵太過。
”上奮然開納。
除将作監,出為江東轉運判官。
俄以谏臣論罷,主管沖佑觀,尋除湖北運判,加直秘閣,移福建,召為太常少卿兼實錄院檢讨官、守秘書監、權戶部侍郎。
初,丞相周必大請擇侍從、台谏忠直者提舉太史局,蓋用神宗朝司馬光與王安禮故事,躔度少差,豫圖銷弭,遂命叔似提舉。
尋兼樞密都承旨,以劉德秀疏罷,提舉興國宮。
起知贛州,移隆興府、廬州,召除在京宮觀兼侍讀,進權兵部侍郎兼同修國史兼國用司參議官。
兩浙民有身丁錢,叔似請于朝,遂蠲之。
試吏部侍郎兼侍讀,充京、湖宣谕使。
時韓侂胄開邊,除兵部尚書、宣撫使。
叔似方乞給降官會,分撥綱運,募兵鬻馬,辟緻僚佐,而皇甫斌唐州之師已敗矣。
遂劾斌,南安軍安置。
叔似料敵必侵光、黃,委總領陳謙按行五關,發鄂卒守三關。
金果入寇,謙駐漢陽為江左節制。
尋除叔似端明殿學士兼侍讀。
時宣司兵戍襄陽,都統趙淳、副統制魏友諒與統制呂渭孫不相下,渭孫死之,叔似遂自劾委任失當。
叔似夙以功業自期,逮臨事,絕無可稱。
以禦史王益祥論,奪職罷祠。
侂胄誅,谏官葉時再論,降兩官,谪福州,以兵端之開,叔似迎合故也。
久之,許自便。
嘉定十四年卒,贈銀青光祿大夫,谥恭翼。
叔似雅慕朱熹,窮道德性命之旨,談天文、地理、鐘律、象數之學,有稿二十卷。
劉甲,字師文,其先永靜軍東光人,元祐宰相摯之後也。
父著,為成都漕幕,葬龍遊,因家焉。
甲,淳熙二年進士,累官至度支郎中,遷樞密院檢詳兼國史院編修官、實錄院檢讨官。
使金,至燕山,伴宴完顔者,名犯仁廟嫌諱,甲力辭,完顔更名修。
自紹興後,凡出疆遇忌,俱辭設宴,皆不得免,秦桧所定也。
九月三日,金宴甲,以宣仁聖烈後忌,辭。
還除司農少卿,進太常,擢權工部侍郎,升同修撰,除寶谟閣待制,知江陵府,湖北安撫使。
甲謂:“荊州為吳、蜀脊,高保融分江流,潴之以為北海,太祖常令決去之,蓋保江陵之要害也。
”即因遺址浚築,亘四十裡。
移知廬州。
程松為四川宣撫使,吳曦副之,以甲知興元府、利東安撫使。
時蜀口出師敗衄,金陷西和、成州,曦焚河池縣。
先是,曦已遣姚淮源獻四州于金,金鑄印立曦為蜀王。
甲時在漢嘉,未至鎮也。
金人破大散關,興元都統制毋思以重兵守關,而曦陰徹蓦關之戍,金自闆岔谷繞出關後,思挺身免。
甲告急于朝,乞下兩宣撫司協力捍禦。
松謀遁,甲固留不可,遽以便宜檄甲兼沿邊制置。
曦遣後軍統制王钺、準備将趙觀以書緻甲,甲援大義拒之,因卧疾。
曦又遣其弟旼邀甲相見,甲叱而去之。
乃援顔真卿河北故事,欲自拔歸朝,先募二兵持帛書遣參知政事李壁告變,且曰:“若遣吳總以右職入川,即日可瓦解矣。
” 曦僭王位,甲遂去官。
朝廷久乃微聞曦反狀,韓侂胄猶不之信,甲奏至,舉朝震駭。
壁袖帛書進,上覽之,稱“忠臣”者再。
召甲赴行在,命吳總以雜學士知鄂州,多賜告身、金錢,使招谕諸軍為入蜀計。
複命以帛書賜甲曰:“所乞緻仕,實難允從,已降指揮,召赴行在。
今朝廷已遣使與金通和,襄、漢近日大捷,北兵悉已渡江而去。
恐蜀遠未知,更在審度事宜,從長區處。
”二兵皆補官。
甲舟行至重慶,聞安丙等誅曦,複還漢中,上奏待罪。
诏趣還任。
甲奏叛臣子孫族屬及附僞罪狀,公論快之。
會宣撫副使安丙以楊巨源自負倡義之功,陰欲除之,語在《巨源傳》。
臣源既死,軍情叵測,除甲宣撫使。
楊輔亦以為請,當國者疑輔避事,李壁曰:“昔吳璘屬疾,孝宗嘗密诏汪應辰權宣撫司事,既而璘果死,應辰即日領印,軍情遂安,此的例也。
”乃以密劄命甲,甲鐍藏之。
未幾,金自鹘嶺關劄金崖,進屯八裡山,甲分兵進守諸關,截潼川戍兵駐饒風以待之。
金人知有備,引去。
侂胄誅,上念甲精忠,拜寶谟閣學士,賜衣帶、鞍馬。
是歲,和議成,朝廷聞彭辂與丙不協,以書問甲,又俾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