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傳第一百五十二
關燈
小
中
大
之,而國家九都統之說猶有未知,其可不汲汲于學乎?”
他日,王擢用東宮舊人吳端,端詣王謝,王接之中節。
裳因講《左氏》“禮有等衰”,問王:“比待吳端得重輕之節,有之乎?”王曰:“有之。
”裳曰:“王者之學,正當見諸行事。
今王臨事有區别,是得等衰之義矣。
”王意益向學。
于是作八圖以獻:曰太極,曰三才本性,曰皇帝王伯學術,曰九流學術,曰天文,曰地理,曰帝王紹運,以百官終焉,各述大旨陳之。
每進言曰:“為學之道,當體之以心。
王宜以心為嚴師,于心有一毫不安者,不可為也。
”且引前代危亡之事以為儆戒。
王謂人曰:“黃翊善之言,人所難堪,惟我能受之。
”他日,王過重華宮,壽皇問所讀書,王舉以對,壽皇曰:“數不太多乎?”王曰:“講官訓說明白,忱心樂之,不知其多也。
”壽皇曰:“黃翊善至誠,所講須谛聽之。
” 裳久侍王邸,每歲誕節,則陳詩以寓諷。
初嘗制渾天儀、輿地圖,侑以詩章,欲王觀象則知進學,如天運之不息,披圖則思祖宗境土半陷于異域而未歸。
其後又以王所講三經為詩三章以進。
王喜,為置酒,手書其詩以賜之。
王嘗侍宴宮中,從容為光宗誦《酒诰》,曰:“此黃翊善所教也。
”光宗诏勞裳,裳曰:“臣不及朱熹,熹學問四十年,若召置府寮,宜有裨益。
”光宗嘉納。
裳每勸講,必援古證今,即事明理,凡可以開導王心者,無不言也。
紹熙二年,遷起居舍人。
奏曰:“自古人君不能從谏者,其蔽有三:一曰私心,二曰勝心,三曰忿心。
事苟不出于公,而以己見執之,謂之私心;私心生,則以谏者為病,而求以勝之;勝心生,則以谏者為仇,而求以逐之。
因私而生勝,因勝而生忿,忿心生,則事有不得其理者焉。
如潘景珪,常才也,陛下固亦以常人遇之,特以台谏攻之不已,緻陛下庇之愈力,事勢相激,乃至于此。
宜因事靜察,使心無所系,則聞台谏之言無不悅,而無欲勝之心,待台谏之心無不誠,而無加忿之意矣。
” 三年,試中書舍人。
時武備寝弛,裳上疏曰:“壽皇在位三十年,拊循将士,士常恨不得效死以報。
陛下誠能留意武事,三軍之士孰不感激願為陛下用乎?”又論:“荊、襄形勢居吳、蜀之中,其地四平,若金人搗襄陽,據江陵,按兵以守,則吳、蜀中斷,此今日邊備之最可憂也。
宜分鄂渚兵一二萬人屯襄、漢之間,以張形勢而壯重地。
”時朝廷方宴安,裳所言多不省。
未幾,除給事中。
趙汝愚除同知樞密院,監察禦史汪義端言祖宗之法,宗室不為執政,再疏醜诋汝愚,汝愚乞免官。
裳奏:“汝愚事父孝,事君忠,居官廉。
憂國愛民,出于天性,如青天白日,奴隸知其清明。
義端所見,皆奴隸之不如,不可以居朝列。
”于是義端與郡。
裳在瑣闼甫一月,封駁無慮十數。
韓侂胄落階官,鄭汝諧除吏部侍郎,裳皆繳其命。
改兵部侍郎,不拜,遂以顯谟閣待制充翊善。
先是,光宗以憂疑成疾,不過重華宮,裳入疏請五日一朝,至是複苦言之。
上曰:“内侍楊舜卿告朕勿過宮。
”裳請斬舜卿,且以八事之目為奏,曰念恩,釋怨,辨讒,去疑,責己,畏天,防亂,改過。
不報。
裳嘗病疽,及是憂憤,創複作,又奏: 陛下之于壽皇,未盡孝敬之道,意者必有所疑也。
臣竊推緻疑之因,陛下毋乃以焚廪、浚井之事為憂乎?夫焚廪、浚井,在當時或有之。
壽皇之子惟陛下一人,壽皇之心,托陛下甚重,愛陛下甚至,故憂陛下甚切。
違豫之際,焫香祝天,為陛下祈禱。
愛子如此,則焚廪、浚井之心,臣有以知其必無也,陛下何疑焉?又無乃以肅宗之事為憂乎?肅宗即位靈武,非明皇意,故不能無疑。
壽皇當未倦勤,親挈神器授之陛下,揖遜之風,同符堯、舜,與明皇之事不可同日而語明矣,陛下何疑焉?又無乃以衛辄之事為憂乎?辄與蒯聩,父子争國。
壽皇老且病,乃頤神北宮,以保康甯,而以天下事付之陛下,非有争心也,陛下何疑焉?又無乃以孟子責善為疑乎?父子責善,本生于愛,為子者能知此理,則何至于相夷。
壽皇願陛下為聖帝,責善之心出于忠愛,非賊恩也,陛下何疑焉? 此四者,或者之所以為疑,臣以理推之,初無一之可疑者。
自父子之間,小有猜疑,此心一萌,方寸遂亂。
故天變則疑而不知畏,民困則疑而不知恤,疑宰執專權則不禮大臣,疑台谏生事則不受忠谏,疑嗜欲無害則近酒色,疑君子有黨則庇小人。
事有不須疑者,莫不以為疑。
乃若貴為天子,不以孝聞,敵國聞之,将肆輕侮,此可疑也,而陛下則不疑;小人将起為亂,此可疑也,而陛下則不疑;中外官軍,豈無他志,此可疑也,而陛下則不疑。
事之可疑者,反不以為疑,颠倒錯亂,莫甚于此,禍亂之萌,近在旦夕。
宜及今幡然改過,整聖駕,谒兩宮,以交父子之歡,則四夷向風,天下慕義矣。
會壽皇不豫,中外憂危,裳抗聲谏。
上起入宮,裳挽其裾随之至宮門,揮涕而出。
乃連章請外,謂:“臣職有三:曰待制,曰侍講,曰翊善。
今使供待制之職乎?則當日夕求對以救主失,今不過宮,有虧子道,前後三谏而不加聽,是待制之職可廢也。
将使供侍講之職乎?則當引經援古,勸君以孝,今不問安,不視疾,大義已喪,複講何書乎?是侍講之職可廢也。
将使供翊善之職乎?當究義理,教皇子以孝,陛下不能以孝事壽皇,臣将何說以勸皇子乎?是翊善之職可廢也。
”因出關待命。
及聞壽皇遺诏,乃亟入臨。
甯宗即位,裳病不能朝。
改禮部尚書,尋兼侍讀。
力疾入謝,奏曰: 孔子曰:“有始有卒者,其惟聖人乎?”又《詩》曰:“靡不有初,鮮克有終。
”所謂“有始有卒”者,由其持心之一也;所謂“鮮克有終”者,由其持心之不一也。
陛下今日初政固善矣,能保他日常如此乎?請略舉已行之事論之。
陛下初理萬機,委任大臣,此正得人君持要之道。
使大臣得人,常如今日,則陛下雖終身守之可也。
臣恐數年之後,亦欲出意作為,躬親聽斷,左右迎合,因謂陛下事決外庭,權不歸上,陛下能不咈然于心乎?臣恐是時委任大臣,不能如今日之專矣。
夫以萬機之衆,非一人所能酬酢,苟不委任大臣,則必借助左右,小人得志,陰竊主權,引用邪黨,其為禍患,何所不至,臣之所憂者一也。
陛下獎用台谏,言無不聽,此正得祖宗設官之意。
使台谏得人,常如今日,則陛下終身守之亦可也。
然臣恐自今以往,台谏之言日關聖聽,或斥小人之過,使陛下欲用之而不能,或暴近習之罪,使陛下欲親之而不可。
逆耳之言,不能無厭,左右迎合,因謂陛下獎用台谏,欲聞谠論,而其流弊,緻使人主不能自由,陛下能不咈然于心乎?臣恐是時獎用台谏,不能如今日之重矣。
夫朝廷所恃以分别善惡者,專在台谏,陛下苟厭其多言,則為台谏者,将咋舌閉口,無所論列。
君子日退,小人日進,而天下亂矣,臣之所憂者二也。
二事,朝廷之大者。
又以三事之切于陛下之身言之:曰笃于孝愛,勤于學問,薄于嗜好。
陛下今皆行之矣,未知數年之後,能保常如今日乎? 又引魏征十漸以為戒,懇懇數千言。
又奏言:“陛下近日所為頗異前日,除授之際,大臣多有不知,臣聞之憂甚而病劇。
”蓋是時韓侂胄已潛弄威柄,而宰相趙汝愚未之覺,故裳先事言之。
及疾革,時時獨語,曰:“五年之功,無使一日壞之
裳因講《左氏》“禮有等衰”,問王:“比待吳端得重輕之節,有之乎?”王曰:“有之。
”裳曰:“王者之學,正當見諸行事。
今王臨事有區别,是得等衰之義矣。
”王意益向學。
于是作八圖以獻:曰太極,曰三才本性,曰皇帝王伯學術,曰九流學術,曰天文,曰地理,曰帝王紹運,以百官終焉,各述大旨陳之。
每進言曰:“為學之道,當體之以心。
王宜以心為嚴師,于心有一毫不安者,不可為也。
”且引前代危亡之事以為儆戒。
王謂人曰:“黃翊善之言,人所難堪,惟我能受之。
”他日,王過重華宮,壽皇問所讀書,王舉以對,壽皇曰:“數不太多乎?”王曰:“講官訓說明白,忱心樂之,不知其多也。
”壽皇曰:“黃翊善至誠,所講須谛聽之。
” 裳久侍王邸,每歲誕節,則陳詩以寓諷。
初嘗制渾天儀、輿地圖,侑以詩章,欲王觀象則知進學,如天運之不息,披圖則思祖宗境土半陷于異域而未歸。
其後又以王所講三經為詩三章以進。
王喜,為置酒,手書其詩以賜之。
王嘗侍宴宮中,從容為光宗誦《酒诰》,曰:“此黃翊善所教也。
”光宗诏勞裳,裳曰:“臣不及朱熹,熹學問四十年,若召置府寮,宜有裨益。
”光宗嘉納。
裳每勸講,必援古證今,即事明理,凡可以開導王心者,無不言也。
紹熙二年,遷起居舍人。
奏曰:“自古人君不能從谏者,其蔽有三:一曰私心,二曰勝心,三曰忿心。
事苟不出于公,而以己見執之,謂之私心;私心生,則以谏者為病,而求以勝之;勝心生,則以谏者為仇,而求以逐之。
因私而生勝,因勝而生忿,忿心生,則事有不得其理者焉。
如潘景珪,常才也,陛下固亦以常人遇之,特以台谏攻之不已,緻陛下庇之愈力,事勢相激,乃至于此。
宜因事靜察,使心無所系,則聞台谏之言無不悅,而無欲勝之心,待台谏之心無不誠,而無加忿之意矣。
” 三年,試中書舍人。
時武備寝弛,裳上疏曰:“壽皇在位三十年,拊循将士,士常恨不得效死以報。
陛下誠能留意武事,三軍之士孰不感激願為陛下用乎?”又論:“荊、襄形勢居吳、蜀之中,其地四平,若金人搗襄陽,據江陵,按兵以守,則吳、蜀中斷,此今日邊備之最可憂也。
宜分鄂渚兵一二萬人屯襄、漢之間,以張形勢而壯重地。
”時朝廷方宴安,裳所言多不省。
未幾,除給事中。
趙汝愚除同知樞密院,監察禦史汪義端言祖宗之法,宗室不為執政,再疏醜诋汝愚,汝愚乞免官。
裳奏:“汝愚事父孝,事君忠,居官廉。
憂國愛民,出于天性,如青天白日,奴隸知其清明。
義端所見,皆奴隸之不如,不可以居朝列。
”于是義端與郡。
裳在瑣闼甫一月,封駁無慮十數。
韓侂胄落階官,鄭汝諧除吏部侍郎,裳皆繳其命。
改兵部侍郎,不拜,遂以顯谟閣待制充翊善。
先是,光宗以憂疑成疾,不過重華宮,裳入疏請五日一朝,至是複苦言之。
上曰:“内侍楊舜卿告朕勿過宮。
”裳請斬舜卿,且以八事之目為奏,曰念恩,釋怨,辨讒,去疑,責己,畏天,防亂,改過。
不報。
裳嘗病疽,及是憂憤,創複作,又奏: 陛下之于壽皇,未盡孝敬之道,意者必有所疑也。
臣竊推緻疑之因,陛下毋乃以焚廪、浚井之事為憂乎?夫焚廪、浚井,在當時或有之。
壽皇之子惟陛下一人,壽皇之心,托陛下甚重,愛陛下甚至,故憂陛下甚切。
違豫之際,焫香祝天,為陛下祈禱。
愛子如此,則焚廪、浚井之心,臣有以知其必無也,陛下何疑焉?又無乃以肅宗之事為憂乎?肅宗即位靈武,非明皇意,故不能無疑。
壽皇當未倦勤,親挈神器授之陛下,揖遜之風,同符堯、舜,與明皇之事不可同日而語明矣,陛下何疑焉?又無乃以衛辄之事為憂乎?辄與蒯聩,父子争國。
壽皇老且病,乃頤神北宮,以保康甯,而以天下事付之陛下,非有争心也,陛下何疑焉?又無乃以孟子責善為疑乎?父子責善,本生于愛,為子者能知此理,則何至于相夷。
壽皇願陛下為聖帝,責善之心出于忠愛,非賊恩也,陛下何疑焉? 此四者,或者之所以為疑,臣以理推之,初無一之可疑者。
自父子之間,小有猜疑,此心一萌,方寸遂亂。
故天變則疑而不知畏,民困則疑而不知恤,疑宰執專權則不禮大臣,疑台谏生事則不受忠谏,疑嗜欲無害則近酒色,疑君子有黨則庇小人。
事有不須疑者,莫不以為疑。
乃若貴為天子,不以孝聞,敵國聞之,将肆輕侮,此可疑也,而陛下則不疑;小人将起為亂,此可疑也,而陛下則不疑;中外官軍,豈無他志,此可疑也,而陛下則不疑。
事之可疑者,反不以為疑,颠倒錯亂,莫甚于此,禍亂之萌,近在旦夕。
宜及今幡然改過,整聖駕,谒兩宮,以交父子之歡,則四夷向風,天下慕義矣。
會壽皇不豫,中外憂危,裳抗聲谏。
上起入宮,裳挽其裾随之至宮門,揮涕而出。
乃連章請外,謂:“臣職有三:曰待制,曰侍講,曰翊善。
今使供待制之職乎?則當日夕求對以救主失,今不過宮,有虧子道,前後三谏而不加聽,是待制之職可廢也。
将使供侍講之職乎?則當引經援古,勸君以孝,今不問安,不視疾,大義已喪,複講何書乎?是侍講之職可廢也。
将使供翊善之職乎?當究義理,教皇子以孝,陛下不能以孝事壽皇,臣将何說以勸皇子乎?是翊善之職可廢也。
”因出關待命。
及聞壽皇遺诏,乃亟入臨。
甯宗即位,裳病不能朝。
改禮部尚書,尋兼侍讀。
力疾入謝,奏曰: 孔子曰:“有始有卒者,其惟聖人乎?”又《詩》曰:“靡不有初,鮮克有終。
”所謂“有始有卒”者,由其持心之一也;所謂“鮮克有終”者,由其持心之不一也。
陛下今日初政固善矣,能保他日常如此乎?請略舉已行之事論之。
陛下初理萬機,委任大臣,此正得人君持要之道。
使大臣得人,常如今日,則陛下雖終身守之可也。
臣恐數年之後,亦欲出意作為,躬親聽斷,左右迎合,因謂陛下事決外庭,權不歸上,陛下能不咈然于心乎?臣恐是時委任大臣,不能如今日之專矣。
夫以萬機之衆,非一人所能酬酢,苟不委任大臣,則必借助左右,小人得志,陰竊主權,引用邪黨,其為禍患,何所不至,臣之所憂者一也。
陛下獎用台谏,言無不聽,此正得祖宗設官之意。
使台谏得人,常如今日,則陛下終身守之亦可也。
然臣恐自今以往,台谏之言日關聖聽,或斥小人之過,使陛下欲用之而不能,或暴近習之罪,使陛下欲親之而不可。
逆耳之言,不能無厭,左右迎合,因謂陛下獎用台谏,欲聞谠論,而其流弊,緻使人主不能自由,陛下能不咈然于心乎?臣恐是時獎用台谏,不能如今日之重矣。
夫朝廷所恃以分别善惡者,專在台谏,陛下苟厭其多言,則為台谏者,将咋舌閉口,無所論列。
君子日退,小人日進,而天下亂矣,臣之所憂者二也。
二事,朝廷之大者。
又以三事之切于陛下之身言之:曰笃于孝愛,勤于學問,薄于嗜好。
陛下今皆行之矣,未知數年之後,能保常如今日乎? 又引魏征十漸以為戒,懇懇數千言。
又奏言:“陛下近日所為頗異前日,除授之際,大臣多有不知,臣聞之憂甚而病劇。
”蓋是時韓侂胄已潛弄威柄,而宰相趙汝愚未之覺,故裳先事言之。
及疾革,時時獨語,曰:“五年之功,無使一日壞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