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傳第一百五十一
關燈
小
中
大
○趙汝愚子崇憲 趙汝愚,字子直,漢恭憲王元佐七世孫,居饒之餘幹縣。
父善應,字彥遠,官終修武郎、江西兵馬都監。
性純孝,親病,嘗刺血和藥以進。
母畏雷,每聞雷則披衣走其所。
嘗寒夜遠歸,從者将扣門,遽止之曰:“無恐吾母。
”露坐達明,門啟而後入。
家貧,諸弟未制衣不敢制,已制未服不敢服,一瓜果之微必相待共嘗之。
母喪,哭泣嘔血,毀瘠骨立,終日俯首柩傍,聞雷猶起,側立垂涕。
既終喪,言及其親,未嘗不揮涕,生朝必哭于廟。
父終肺疾,每膳不忍以諸肺為羞。
母生歲值卯,謂卯兔神也,終其身不食兔。
聞四方水旱,辄憂形于色。
江、淮警報至,為之流涕,不食累日;同僚會宴,善應怅然曰:“此甯諸君樂飲時耶!”衆為失色而罷。
故人之孤女,貧無所歸,善應聘以為己子婦。
有嘗同僚者死不克葬,子傭食他所,善應馳往哭之,歸其子而予之赀,使葬焉。
道見病者必收恤之,躬為煮藥。
歲饑,旦夕率其家人辍食之半,以飼饑者。
夏不去草,冬不破壞,懼百蟲之遊且蟄者失其所也。
晉陵尤袤稱之曰:“古君子也。
”既卒,丞相陳俊卿題其墓碣曰:“宋笃行趙公彥遠之墓。
” 汝愚早有大志,每曰:“丈夫得汗青一幅紙,始不負此生。
”擢進士第一,簽書甯國軍節度判官,召試館職,除秘書省正字。
孝宗方銳意恢複,始見,即陳自治之策,孝宗稱善,遷校書郎。
知閣門張說擢簽書樞密院事,汝愚不往見,率同列請祠,未報。
會祖母訃至,即日歸,因自劾,上不加罪。
遷著作郎、知信州,易台州,除江西轉運判官,入為吏部郎兼太子侍講。
遷秘書少監兼權給事中。
内侍陳源有寵于德壽宮,添差浙西副總管。
汝愚言:“祖宗以童貫典兵,卒開邊釁,源不宜使居總戎之任。
”孝宗喜,诏自今内侍不得兼兵職。
舊制,密院文書皆經門下省,張說在西府,托言邊機不宜洩。
汝愚謂:“東西二府朝廷治亂所關,中書庶政無一不由東省,何密院不然?”孝宗命如舊制。
權吏部侍郎兼太子右庶子,論知閣王抃招權預政,出抃外祠。
以集英殿修撰帥福建,陛辭,言國事之大者四,其一謂:“吳氏四世專蜀兵,非國家之利,請及今以漸抑之。
”進直學士、制置四川兼知成都府。
諸羌蠻相挻為邊患,汝愚至,悉以計分其勢。
孝宗謂其有文武威風,召還。
光宗受禅,趣召未至,殿中侍禦史範處義論其稽命,除知潭州,辭,改太平州。
進敷文閣學士,知福州。
紹熙二年,召為吏部尚書。
先是,高宗以宮人黃氏侍光宗于東宮,及即位為貴妃,後李氏意不能平。
是年冬十一月郊,有司已戒而風雨暴至,光宗震懼,及齋宿青城,貴妃暴薨,駕還,聞之恚,是夕疾作。
内侍馳白孝宗,孝宗倉卒至南内,問所以緻疾之由,不免有所戒責。
及光宗疾稍平,汝愚入對。
上常以五日一朝孝宗于重華宮,至是往往以傳旨免,至會慶節上壽,駕不出,冬至朝賀又不出,都人以為憂。
汝愚往複規谏,上意乃悟。
汝愚又屬嗣秀王伯圭調護,于是兩宮之情通。
光宗及後俱詣北内,從容竟日。
四年,汝愚知貢舉,與監察禦史汪義端有違言。
汝愚除同知樞密院事,義端言祖宗之法,宗室不為執政,诋汝愚植黨沽名,疏上,不納。
又論台谏、給舍陰附汝愚,一切緘默,不報。
論汝愚發策譏讪祖宗,又不報。
汝愚力辭,上為徙義端軍器監。
給事中黃裳言:“汝愚事親孝,事君忠,居官廉,憂國愛民,出于天性。
義端實忌賢,不可以不黜。
”上乃黜義端補郡,汝愚不獲已拜命。
未幾,遷知樞密院事,辭不拜,有旨趣受告。
汝愚對曰:“臣非敢久辭。
臣嘗論朝廷數事,其言未見用,今陛下過重華,留正複相,天下幸甚。
惟武興未除帥,臣心不敢安。
”上遂以張诏代領武興軍,汝愚乃受命。
光宗之疾生于疑畏,其未過宮也,汝愚數從容進谏,光宗出聞其語辄悟,入辄複疑。
五年春,孝宗不豫,夏五月,疾日臻。
光宗禦後殿,丞相率同列入,請上詣重華宮侍疾,從臣、台谏繼入,閣門吏以故事止之,不退。
光宗益疑,起入内。
越二日,宰相又請對,光宗令知閣門事韓侂胄傳旨雲:“宰執并出。
”于是俱至浙江亭俟命。
孝宗聞之憂甚,嗣秀王簡丞相傳孝宗意,令宰執複入。
侂胄奏曰:“昨傳旨令宰執出殿門,今乃出都門。
”請自往宣押,汝愚等乃還第。
六月丁酉,夜五鼓,重華大閹扣宰執私第,報孝宗崩,中書以聞,汝愚恐上疑,或不出視朝,持其劄不上。
次日,上視朝,
父善應,字彥遠,官終修武郎、江西兵馬都監。
性純孝,親病,嘗刺血和藥以進。
母畏雷,每聞雷則披衣走其所。
嘗寒夜遠歸,從者将扣門,遽止之曰:“無恐吾母。
”露坐達明,門啟而後入。
家貧,諸弟未制衣不敢制,已制未服不敢服,一瓜果之微必相待共嘗之。
母喪,哭泣嘔血,毀瘠骨立,終日俯首柩傍,聞雷猶起,側立垂涕。
既終喪,言及其親,未嘗不揮涕,生朝必哭于廟。
父終肺疾,每膳不忍以諸肺為羞。
母生歲值卯,謂卯兔神也,終其身不食兔。
聞四方水旱,辄憂形于色。
江、淮警報至,為之流涕,不食累日;同僚會宴,善應怅然曰:“此甯諸君樂飲時耶!”衆為失色而罷。
故人之孤女,貧無所歸,善應聘以為己子婦。
有嘗同僚者死不克葬,子傭食他所,善應馳往哭之,歸其子而予之赀,使葬焉。
道見病者必收恤之,躬為煮藥。
歲饑,旦夕率其家人辍食之半,以飼饑者。
夏不去草,冬不破壞,懼百蟲之遊且蟄者失其所也。
晉陵尤袤稱之曰:“古君子也。
”既卒,丞相陳俊卿題其墓碣曰:“宋笃行趙公彥遠之墓。
” 汝愚早有大志,每曰:“丈夫得汗青一幅紙,始不負此生。
”擢進士第一,簽書甯國軍節度判官,召試館職,除秘書省正字。
孝宗方銳意恢複,始見,即陳自治之策,孝宗稱善,遷校書郎。
知閣門張說擢簽書樞密院事,汝愚不往見,率同列請祠,未報。
會祖母訃至,即日歸,因自劾,上不加罪。
遷著作郎、知信州,易台州,除江西轉運判官,入為吏部郎兼太子侍講。
遷秘書少監兼權給事中。
内侍陳源有寵于德壽宮,添差浙西副總管。
汝愚言:“祖宗以童貫典兵,卒開邊釁,源不宜使居總戎之任。
”孝宗喜,诏自今内侍不得兼兵職。
舊制,密院文書皆經門下省,張說在西府,托言邊機不宜洩。
汝愚謂:“東西二府朝廷治亂所關,中書庶政無一不由東省,何密院不然?”孝宗命如舊制。
權吏部侍郎兼太子右庶子,論知閣王抃招權預政,出抃外祠。
以集英殿修撰帥福建,陛辭,言國事之大者四,其一謂:“吳氏四世專蜀兵,非國家之利,請及今以漸抑之。
”進直學士、制置四川兼知成都府。
諸羌蠻相挻為邊患,汝愚至,悉以計分其勢。
孝宗謂其有文武威風,召還。
光宗受禅,趣召未至,殿中侍禦史範處義論其稽命,除知潭州,辭,改太平州。
進敷文閣學士,知福州。
紹熙二年,召為吏部尚書。
先是,高宗以宮人黃氏侍光宗于東宮,及即位為貴妃,後李氏意不能平。
是年冬十一月郊,有司已戒而風雨暴至,光宗震懼,及齋宿青城,貴妃暴薨,駕還,聞之恚,是夕疾作。
内侍馳白孝宗,孝宗倉卒至南内,問所以緻疾之由,不免有所戒責。
及光宗疾稍平,汝愚入對。
上常以五日一朝孝宗于重華宮,至是往往以傳旨免,至會慶節上壽,駕不出,冬至朝賀又不出,都人以為憂。
汝愚往複規谏,上意乃悟。
汝愚又屬嗣秀王伯圭調護,于是兩宮之情通。
光宗及後俱詣北内,從容竟日。
四年,汝愚知貢舉,與監察禦史汪義端有違言。
汝愚除同知樞密院事,義端言祖宗之法,宗室不為執政,诋汝愚植黨沽名,疏上,不納。
又論台谏、給舍陰附汝愚,一切緘默,不報。
論汝愚發策譏讪祖宗,又不報。
汝愚力辭,上為徙義端軍器監。
給事中黃裳言:“汝愚事親孝,事君忠,居官廉,憂國愛民,出于天性。
義端實忌賢,不可以不黜。
”上乃黜義端補郡,汝愚不獲已拜命。
未幾,遷知樞密院事,辭不拜,有旨趣受告。
汝愚對曰:“臣非敢久辭。
臣嘗論朝廷數事,其言未見用,今陛下過重華,留正複相,天下幸甚。
惟武興未除帥,臣心不敢安。
”上遂以張诏代領武興軍,汝愚乃受命。
光宗之疾生于疑畏,其未過宮也,汝愚數從容進谏,光宗出聞其語辄悟,入辄複疑。
五年春,孝宗不豫,夏五月,疾日臻。
光宗禦後殿,丞相率同列入,請上詣重華宮侍疾,從臣、台谏繼入,閣門吏以故事止之,不退。
光宗益疑,起入内。
越二日,宰相又請對,光宗令知閣門事韓侂胄傳旨雲:“宰執并出。
”于是俱至浙江亭俟命。
孝宗聞之憂甚,嗣秀王簡丞相傳孝宗意,令宰執複入。
侂胄奏曰:“昨傳旨令宰執出殿門,今乃出都門。
”請自往宣押,汝愚等乃還第。
六月丁酉,夜五鼓,重華大閹扣宰執私第,報孝宗崩,中書以聞,汝愚恐上疑,或不出視朝,持其劄不上。
次日,上視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