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傳第一百四十一
關燈
小
中
大
司農卿,逮亦終敷文閣待制,而逢最以學稱。
開字天遊。
少好學,善屬文。
崇甯間登進士第,調真州司戶,累遷國子司業,擢起居舍人,權中書舍人。
掖垣草制,多所論駁,忤時相意,左遷太常少卿,責監大甯監鹽井,匹馬之官,不以自卑。
召還,時相複用事,監杭州市易務。
除直秘閣,知和州,徙知恩州。
請祠,得鴻慶宮,判南京國子監。
複為中書舍人,罷。
提舉洞霄宮。
欽宗即位,除顯谟閣待制、提舉萬壽觀、知穎昌府,兼京西安撫使。
奪職,奉祠。
建炎初,複職,知潭州、湖南安撫使。
逾年求去,複得鴻慶宮,起知平江府、廣東經略安撫使。
奉诏駐潮陽招捕處寇,訖事,乃之鎮。
居二年,盡平群盜。
提舉太平觀。
複以中書舍人召,首論:“自古興衰撥亂之主,必有一定之論,然後能成功。
願講明大計,使議論一定,斷而必行,則功烈可與周宣侔矣。
”又論:“車駕撫巡東南,重兵所聚,限以大江,敵未易遽犯,其所窺伺者全蜀也。
一失其防,陛下不得高枕而卧矣。
願擇重臣與吳玠協力固護全蜀。
”屢請去,進寶文閣待制,知鎮江府兼沿江安撫使。
召為刑部侍郎。
言:“太祖懲五季尾大不掉之患,畿甸屯營,倍于天下,周廬宿衛,領以三衙。
今禁旅單弱,願參舊制增補之。
”帝悉嘉納。
遷禮部侍郎兼直學士院。
時秦桧專主和議,開當草國書,辨視體制非是,論之,不聽,遂請罷,改兼侍讀。
桧嘗招開慰以溫言,且曰:“主上虛執政以待。
”開曰:“儒者所争在義,苟為非義,高爵厚祿弗顧也。
願聞所以事敵之禮。
”桧曰:“若高麗之于本朝耳。
”開曰:“主上以聖德登大位,臣民之所推戴,列聖之所聽聞,公當強兵富國,尊主庇民,奈可自卑辱至此,非開所敢聞也。
”又引古誼以折之。
桧大怒曰:“侍郎知故事,桧獨不知耶?”他日,開又至政事堂,問“計果安出?”桧曰:“聖意已定,尚何言!公自取大名而去,如桧,第欲濟國事耳。
”然猶以梓宮未還,母後、欽宗未複,诏侍從、台谏集議以聞。
開上疏略曰:“但當修德立政,嚴于為備,以我之仁敵彼之不仁,以我之義敵彼之不義,以我之戒懼敵彼之驕泰,真積力久,如元氣固而病自消,大陽升而陰自散,不待屈己,陛下之志成矣。
不然,恐非在天之靈與太後、淵聖所望于陛下者也。
”桧曰:“此事大系安危。
”開曰:“今日不當說安危,隻當論存亡。
”桧矍然。
會樞密編修胡铨上封事,痛诋桧,極稱開,由是罷,以寶文閣待制知婺州。
開言:“議論妄發,實緣國事。
”力請歸。
桧議奪職,同列以為不可,提舉太平觀、知徽州。
以病免,居閑十餘年。
黃達如請籍和議同異為士大夫升黜,即擢達如監察禦史,首劾開,褫職。
引年請還政,僅複秘閣修撰,卒,年七十一。
桧死,始複待制,盡還緻仕遺表恩數。
開孝友厚族,信于朋友。
其守曆陽也,從遊酢學,日讀《論語》,求諸言而不得,則反求諸心,每有會意,欣然忘食。
其留南京,劉安世一見如舊,定交終身。
故立朝遇事,臨大節而不可奪,師友淵源,固有所自雲。
勾濤,字景山,成都新繁人。
登崇甯二年進士第,調嘉州法掾、川陝鑄錢司屬官。
建炎初,通判黔州。
田佑恭兵道境上,濤白守,燕勞之,佑恭感恩厲下,郡得以無犯。
湖湘賊王辟破秭歸,桑仲、郭守忠攻茶務箭窠砦,将犯夔門。
夔兵素單弱,宣司檄佑恭捍禦,濤帥黔兵佐之,賊潰去。
宣撫張浚奏濤知巴州,不赴。
翰林侍讀學士範仲薦,召見,論五事,除兵部郎中。
七年,遷右司郎官兼校正。
日食,上言。
八月,遷起居舍人,以足疾,命閣門賜墩待班。
九月,兼權中書舍人。
時沿邊久宿兵,江、浙罷于饋饷,荊、襄、淮、楚多曠土,濤因進羊祜屯田故事,事下諸大将,于是邊方議行屯田。
淮西都統制劉光世乞罷,丞相張浚欲以呂祉代之,濤謂:“祉疏庸淺謀,必敗事,莫若就擇将士素所推服者用之,否則劉锜可。
”浚不納,祉至,果以輕易失士心,未幾,郦瓊叛,祉死于亂。
浚聞之,夜半召濤愧謝。
時帝駐跸建康,欲亟還臨安。
濤入見曰:“今江、淮列戍十餘萬,苟付托得人,可無憂顧。
适此危疑,讵宜輕退,以啟敵心。
”因薦劉锜。
帝即命以其衆鎮合肥。
川、陝宣撫使吳玠言都轉運使李迨朘刻賞格,迨亦奏玠苛費,帝以問濤。
濤曰:“玠忠在西蜀,縱費,甯可核?第移迨他路可爾。
”帝然之。
會金人廢劉豫,金、房鎮撫使郭浩遣其弟沔奏事。
濤察沔警敏可仗,乞诏谕陝右諸叛将乘機南歸,帝命濤草诏,沔持以往,聞者流涕。
十二月,除中書舍人。
八年,除史館修撰。
重修《哲宗實錄》,帝谕之曰:“昭慈聖獻皇後病革,朕流涕問所欲言,後怆然謂朕曰:‘吾逮事宣仁聖烈皇後,見其任賢使能,約己便民,憂勤宗社,疏遠外家,古今母後無與為比。
不幸奸邪罔上,史官蔡卞等同惡相濟,造謗史以損聖德,誰不切齒!在天之靈亦或介介。
其以筆屬正臣,亟從删削,以信來世。
’朕痛念遺訓,未嘗一日辄忘,今以命卿。
”濤奏:“數十年來,宰相不學無術,邪正貿亂,所以奸臣子孫得逞其私智,幾亂裕陵成書。
非賴陛下聖明,則任申必先有過嶺之谪,臣亦恐複蹈媒薛之禍。
”帝慰勉之。
六月,《實錄》成,進一秩,就館賜宴。
複修《徽宗實錄》,以中書舍人呂本中為薦,丞相趙鼎谕旨宜婉辭紀載。
濤曰:“崇甯、大觀大臣誤國,以稔今禍,藉有隐諱,如天下野史何?” 七月,除給事中。
求去,以徽猷閣待制知池州,改提舉江州太平觀。
俄除荊湖北路安撫使、知潭州。
秦桧嘗令人谕意,欲與共政,濤以書謝之。
桧諷言劾之,不報。
濤上書論時事之害政者:“大臣密谕王倫變易地界,一也;蔡攸之妻近居臨平,咫尺行都,略不畏避,二也;小大之臣,凡在谪籍,皆已甄叙,惡如京、黼,尚蒙寬宥,今待從之臣,初無大過,理宜牽複,三也;河南故地複歸中國,新附之民,延頸德澤,承流之寄,當加精選,四也;台谏為耳目之司,今宰相引援,皆同舍之舊,倚為鷹犬,五也。
”帝歎其忠直,賜以缯彩、茶藥,且令事有大于此者,悉以聞。
秩滿,提舉太平觀。
十一年,帝謂秦桧曰:“勾濤久閑,性喜泉石,可進職與一山水近郡。
”桧對:“永嘉有天台、雁蕩之勝。
”帝曰:“永嘉太遠,其以湖州命之。
”俄以疾卒,年五十九。
遺表聞,帝震悼,顧近臣曰:“勾濤死矣,惜哉!”贈左太中大夫。
濤身長七尺,風貌偉然,頗以忠亮自許。
國有大議,帝必委心延訪,
開字天遊。
少好學,善屬文。
崇甯間登進士第,調真州司戶,累遷國子司業,擢起居舍人,權中書舍人。
掖垣草制,多所論駁,忤時相意,左遷太常少卿,責監大甯監鹽井,匹馬之官,不以自卑。
召還,時相複用事,監杭州市易務。
除直秘閣,知和州,徙知恩州。
請祠,得鴻慶宮,判南京國子監。
複為中書舍人,罷。
提舉洞霄宮。
欽宗即位,除顯谟閣待制、提舉萬壽觀、知穎昌府,兼京西安撫使。
奪職,奉祠。
建炎初,複職,知潭州、湖南安撫使。
逾年求去,複得鴻慶宮,起知平江府、廣東經略安撫使。
奉诏駐潮陽招捕處寇,訖事,乃之鎮。
居二年,盡平群盜。
提舉太平觀。
複以中書舍人召,首論:“自古興衰撥亂之主,必有一定之論,然後能成功。
願講明大計,使議論一定,斷而必行,則功烈可與周宣侔矣。
”又論:“車駕撫巡東南,重兵所聚,限以大江,敵未易遽犯,其所窺伺者全蜀也。
一失其防,陛下不得高枕而卧矣。
願擇重臣與吳玠協力固護全蜀。
”屢請去,進寶文閣待制,知鎮江府兼沿江安撫使。
召為刑部侍郎。
言:“太祖懲五季尾大不掉之患,畿甸屯營,倍于天下,周廬宿衛,領以三衙。
今禁旅單弱,願參舊制增補之。
”帝悉嘉納。
遷禮部侍郎兼直學士院。
時秦桧專主和議,開當草國書,辨視體制非是,論之,不聽,遂請罷,改兼侍讀。
桧嘗招開慰以溫言,且曰:“主上虛執政以待。
”開曰:“儒者所争在義,苟為非義,高爵厚祿弗顧也。
願聞所以事敵之禮。
”桧曰:“若高麗之于本朝耳。
”開曰:“主上以聖德登大位,臣民之所推戴,列聖之所聽聞,公當強兵富國,尊主庇民,奈可自卑辱至此,非開所敢聞也。
”又引古誼以折之。
桧大怒曰:“侍郎知故事,桧獨不知耶?”他日,開又至政事堂,問“計果安出?”桧曰:“聖意已定,尚何言!公自取大名而去,如桧,第欲濟國事耳。
”然猶以梓宮未還,母後、欽宗未複,诏侍從、台谏集議以聞。
開上疏略曰:“但當修德立政,嚴于為備,以我之仁敵彼之不仁,以我之義敵彼之不義,以我之戒懼敵彼之驕泰,真積力久,如元氣固而病自消,大陽升而陰自散,不待屈己,陛下之志成矣。
不然,恐非在天之靈與太後、淵聖所望于陛下者也。
”桧曰:“此事大系安危。
”開曰:“今日不當說安危,隻當論存亡。
”桧矍然。
會樞密編修胡铨上封事,痛诋桧,極稱開,由是罷,以寶文閣待制知婺州。
開言:“議論妄發,實緣國事。
”力請歸。
桧議奪職,同列以為不可,提舉太平觀、知徽州。
以病免,居閑十餘年。
黃達如請籍和議同異為士大夫升黜,即擢達如監察禦史,首劾開,褫職。
引年請還政,僅複秘閣修撰,卒,年七十一。
桧死,始複待制,盡還緻仕遺表恩數。
開孝友厚族,信于朋友。
其守曆陽也,從遊酢學,日讀《論語》,求諸言而不得,則反求諸心,每有會意,欣然忘食。
其留南京,劉安世一見如舊,定交終身。
故立朝遇事,臨大節而不可奪,師友淵源,固有所自雲。
勾濤,字景山,成都新繁人。
登崇甯二年進士第,調嘉州法掾、川陝鑄錢司屬官。
建炎初,通判黔州。
田佑恭兵道境上,濤白守,燕勞之,佑恭感恩厲下,郡得以無犯。
湖湘賊王辟破秭歸,桑仲、郭守忠攻茶務箭窠砦,将犯夔門。
夔兵素單弱,宣司檄佑恭捍禦,濤帥黔兵佐之,賊潰去。
宣撫張浚奏濤知巴州,不赴。
翰林侍讀學士範仲薦,召見,論五事,除兵部郎中。
七年,遷右司郎官兼校正。
日食,上言。
八月,遷起居舍人,以足疾,命閣門賜墩待班。
九月,兼權中書舍人。
時沿邊久宿兵,江、浙罷于饋饷,荊、襄、淮、楚多曠土,濤因進羊祜屯田故事,事下諸大将,于是邊方議行屯田。
淮西都統制劉光世乞罷,丞相張浚欲以呂祉代之,濤謂:“祉疏庸淺謀,必敗事,莫若就擇将士素所推服者用之,否則劉锜可。
”浚不納,祉至,果以輕易失士心,未幾,郦瓊叛,祉死于亂。
浚聞之,夜半召濤愧謝。
時帝駐跸建康,欲亟還臨安。
濤入見曰:“今江、淮列戍十餘萬,苟付托得人,可無憂顧。
适此危疑,讵宜輕退,以啟敵心。
”因薦劉锜。
帝即命以其衆鎮合肥。
川、陝宣撫使吳玠言都轉運使李迨朘刻賞格,迨亦奏玠苛費,帝以問濤。
濤曰:“玠忠在西蜀,縱費,甯可核?第移迨他路可爾。
”帝然之。
會金人廢劉豫,金、房鎮撫使郭浩遣其弟沔奏事。
濤察沔警敏可仗,乞诏谕陝右諸叛将乘機南歸,帝命濤草诏,沔持以往,聞者流涕。
十二月,除中書舍人。
八年,除史館修撰。
重修《哲宗實錄》,帝谕之曰:“昭慈聖獻皇後病革,朕流涕問所欲言,後怆然謂朕曰:‘吾逮事宣仁聖烈皇後,見其任賢使能,約己便民,憂勤宗社,疏遠外家,古今母後無與為比。
不幸奸邪罔上,史官蔡卞等同惡相濟,造謗史以損聖德,誰不切齒!在天之靈亦或介介。
其以筆屬正臣,亟從删削,以信來世。
’朕痛念遺訓,未嘗一日辄忘,今以命卿。
”濤奏:“數十年來,宰相不學無術,邪正貿亂,所以奸臣子孫得逞其私智,幾亂裕陵成書。
非賴陛下聖明,則任申必先有過嶺之谪,臣亦恐複蹈媒薛之禍。
”帝慰勉之。
六月,《實錄》成,進一秩,就館賜宴。
複修《徽宗實錄》,以中書舍人呂本中為薦,丞相趙鼎谕旨宜婉辭紀載。
濤曰:“崇甯、大觀大臣誤國,以稔今禍,藉有隐諱,如天下野史何?” 七月,除給事中。
求去,以徽猷閣待制知池州,改提舉江州太平觀。
俄除荊湖北路安撫使、知潭州。
秦桧嘗令人谕意,欲與共政,濤以書謝之。
桧諷言劾之,不報。
濤上書論時事之害政者:“大臣密谕王倫變易地界,一也;蔡攸之妻近居臨平,咫尺行都,略不畏避,二也;小大之臣,凡在谪籍,皆已甄叙,惡如京、黼,尚蒙寬宥,今待從之臣,初無大過,理宜牽複,三也;河南故地複歸中國,新附之民,延頸德澤,承流之寄,當加精選,四也;台谏為耳目之司,今宰相引援,皆同舍之舊,倚為鷹犬,五也。
”帝歎其忠直,賜以缯彩、茶藥,且令事有大于此者,悉以聞。
秩滿,提舉太平觀。
十一年,帝謂秦桧曰:“勾濤久閑,性喜泉石,可進職與一山水近郡。
”桧對:“永嘉有天台、雁蕩之勝。
”帝曰:“永嘉太遠,其以湖州命之。
”俄以疾卒,年五十九。
遺表聞,帝震悼,顧近臣曰:“勾濤死矣,惜哉!”贈左太中大夫。
濤身長七尺,風貌偉然,頗以忠亮自許。
國有大議,帝必委心延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