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傳第一百二十二

關燈
罷之,專以其事付帥司。

    李綱言:“張所今留京師,招集将佐,尚未及行,益謙何以知其擾?朝廷以河北民無所歸,聚而為盜,故置司招撫,因其力而用之,豈由置司乃有盜賊乎?今京東、西群盜公行,攻掠郡縣,亦豈招撫司過耶?時方艱危,朝廷欲有所經理,益謙小臣,乃以非理沮抑,此必有使之者。

    ”上乃命益謙分析,命下樞密院,汪伯彥猶用其奏诘責招撫司。

    李綱與伯彥争于上前,伯彥語塞。

     所方招來豪傑,以王彥為都統制,嶽飛為準備将,而李綱已罷相。

    朝廷以王圭代之,所落直龍圖閣,嶺南安置。

    卒于貶所。

    子宗本,以嶽飛奏補官。

      陳禾,字秀實,明州鄞縣人。

    舉元符三年進士。

    累遷辟雍博士。

    時方以傳注記問為學,禾始崇尚義理,黜抑浮華。

    入對契旨,擢監察禦史、殿中侍禦史。

      蔡京遣酷使李孝壽窮治章綖鑄錢獄,連及士大夫甚衆,禾奏免孝壽。

    京子壝為太常少卿,何執中婿蔡芝為将作監,皆疏其罪,罷之。

    天下久平,武備寬弛,東南尤甚。

    禾請增戍、繕城壁,以戒不虞。

    或指為生事,格不下。

    其後盜起,人服其先見。

    遷左正言,俄除給事中。

     時童貫權益張,與黃經臣胥用事,禦史中丞盧航表裡為奸,搢紳側目。

    禾曰:“此國家安危之本也。

    吾位言責,此而不言,一遷給舍,則非其職矣。

    ”未拜命,首抗疏劾貫。

    複劾經臣:“怙寵弄權,誇炫朝列。

    每雲诏令皆出其手,言上将用某人,舉某事,已而诏下,悉如其言。

    夫發号施令,國之重事,黜幽陟明,天子大權,奈何使宦寺得與?臣之所憂,不獨經臣,此塗一開,類進者衆,國家之禍,有不可遏,願亟竄之遠方。

    ” 論奏未終,上拂衣起。

    禾引上衣,請畢其說。

    衣裾落,上曰:“正言碎朕衣矣。

    ”禾言:“陛下不惜碎衣,臣豈惜碎首以報陛下?此曹今日受富貴之利,陛下他日受危亡之禍。

    ”言愈切,上變色曰:“卿能如此,朕複何憂?”内侍請上易衣,上卻之曰:“留以旌直臣。

    ”翌日,貫等相率前訴,謂國家極治,安得此不詳語。

    盧航奏禾狂妄,谪監信州酒。

    遇赦,得自便還裡。

     初,陳瓘歸自嶺外,居于鄞,與禾相好,遣其子正彙從學。

    後正彙告京罪,執詣阙,瓘亦就逮。

    經臣莅其獄,檄禾取證,禾答以事有之,罪不敢逃。

    或謂其失對,禾曰:“禍福死生,命也,豈可以死易不義耶?願得分賢者罪。

    ”遂坐瓘黨停官。

     遇赦,複起知廣德軍,移知和州。

    尋遭内艱,服除,知秀州。

    王黼新得政,禾曰:“安能出黼門下?”力辭,改汝州。

    辭益堅,曰:“甯餓死。

    ”黼聞而銜之。

    禾兄秉時為壽春府教授,禾侍兄官居。

    适童貫領兵道府下,谒不得入,饋之不受。

    貫怒,歸而谮之,上曰:“此人素如此,汝不能容邪?”久之,知舒州,命下而卒,贈中大夫,谥文介。

     禾性不苟合,立朝挺挺有風操。

    有《易傳》九卷,《春秋傳》十二卷,《論語》、《孟子解》各十卷。

     蔣猷,字仲遠,潤州金壇縣人。

    舉進士。

    政和四年,拜禦史中丞兼侍讀,有直聲。

    嘗論士風浮薄,廷臣伺人主意,承宰執風旨向背,以特立不回者為愚,共嗤笑之,此風不可長;輔臣奏事殿上,雷同唱和,略無所可否,非論道獻替之禮;内侍省不隸台察,紊元豐官制;楊戬不當除節度使;趙良嗣不宜出入禁中。

    上皆嘉納,至揭其章内侍省,且诏自今無得規圖節钺。

    又疏孟昌齡、徐鑄等奸狀。

    遷兵部尚書兼禮制局詳議官。

    七年,知貢舉,改工部、吏部尚書。

     以徽猷閣直學士知婺州。

    明年,請祠歸。

    宣和末,召為刑部尚書兼資善堂翊善。

    靖康初,奉上表起居太上皇帝于淮陰,且特诏貶童貫。

    猷奏貫得罪天下,願黜遠之。

    太上以為然,亟令宣诏,趣貫赴貶所。

    遂奉太上還京,移兵部尚書,累官正議大夫。

    引疾,授徽猷閣直學士、提舉嵩山崇福宮。

    卒。

    贈特進。

     論曰:夫拯溺救焚之際,必以任人為急。

    靖康、建炎之禍變,亦甚于焚溺矣。

    當時非乏人才也,然而國恥卒不能雪者,豈非任之之道有所未至欤?夫以李光之才識高明,所至有聲;許翰、許景衡之論議剀切;張悫之善理财;張所之習知河北利害:皆一時之隽也。

    是數臣者,使其言聽計從,不為讒邪所抑,得以直行其志,其效宜可待也。

    然或斥遠以死,或用之不竟其才,世之治亂安危,雖非人力所為,君子于此,則不能無咎于時君之失政焉。

    蔣猷曆仕五朝,當建炎初,避地而終,則無足稱也。

    陳禾引裾盡言,有古谏臣之風,其行事在宣和之前,孝宗以後乃加褒谥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