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傳第一百二十二
關燈
小
中
大
同押榜,浮議自息。
”遂用之。
同郡楊炜上光書,責以附時相取尊官,堕黠虜奸計,隳平時大節。
光本意謂但可因和而為自治之計。
既而桧議徹淮南守備,奪諸将兵權,光極言戎狄狼子野心,和不可恃,備不可徹。
桧惡之。
桧以親黨鄭億年為資政殿學士,光于榻前面折之,又與桧語難上前,因曰:“觀桧之意,是欲壅蔽陛下耳目,盜弄國權,懷奸誤國,不可不察。
”桧大怒,明日,光丐去。
高宗曰:“卿昨面叱秦桧,舉措如古人。
朕退而歎息,方寄卿以腹心,何乃引去?”光曰:“臣與宰相争論,不可留。
”章九上,乃除資政殿學士、知紹興府,改提舉臨安府洞霄宮。
十一年冬,中丞萬俟離論光陰懷怨望,責授建甯軍節度副使,藤州安置。
越四年,移瓊州。
居瓊州八年,仲子孟堅坐陸升之誣以私撰國史,獄成;呂願中又告光與胡铨詩賦倡和,譏讪朝政,移昌化軍。
論文考史,怡然自适。
年逾八十,筆力精健。
又三年,始以郊恩,複左朝奉大夫,任便居住。
至江州而卒。
孝宗即位,複資政殿學士,賜谥莊簡。
孟傳字文授,光幼子也。
光南遷之日,才六歲。
以光遺表恩,累官至太府丞。
韓侂冑願見之,孟傳曰:“行年六十,去計已決,不敢聞也。
”由是出知江州。
以朝請大夫、直寶谟閣緻仕。
卒,年八十。
有《盤溪詩》二十卷,《文稿》三十卷,《宏辭類稿》十卷,《左氏說》十卷,《讀史》十卷,《雜志》十卷。
博學多聞,持身甚嚴,時推能世其家。
許翰,字崧老,拱州襄邑人。
中元佑三年進士第。
宣和七年,召為給事中。
為書抵時相,謂百姓困弊,起為盜賊,天下有危亡之憂。
願罷雲中之師,修邊保境,與民休息。
高麗入貢,調民開運河,民間騷然。
中書舍人孫傅論高麗于國無功,不宜興大役,傅坐罷。
翰謂傅不當黜,時相怒,落職,提舉江州太平觀。
靖康初,複以給事中召。
時金人攻京師甫退,翰造阙,即日賜對,除翰林學士,尋改禦史中丞。
上疏言邊事,因陳決勝之策。
陳邦昌為太宰,翰上疏力争之。
種師道罷為中太一宮使,翰言:“師道名将,沉毅有謀,山西士卒,人人信服,不可使解兵柄。
”欽宗謂其老難用,翰曰:“秦始皇老王翦而用李信,兵辱于楚;漢宣帝老趙充國,而卒能成金城之功。
自呂望以來,用老将收功者,難一二數。
以古揆今,師道雖老,可用也。
”且謂:“金人此行,存亡所系,令一大創,使失利去,則中原可保,四夷可服。
不然,将來再舉,必有不救之憂。
宜起師道邀擊之。
”上不能用。
擢中大夫、同知樞密院,論益不合,以病去,除延康殿學士、知亳州。
坐言者落職,提舉南京鴻慶宮。
高宗即位,用李綱薦,召複延康殿學士。
既至,拜尚書右丞兼權門下侍郎。
時建炎大變之後,河北山東大盜李成、孔彥舟等,聚衆各數十萬,皆以勤王為名,願得張所為帥。
所為禦史,嘗論黃潛善奸邪不可用,由此得罪。
李綱為相,乃以所為河北等路招撫使,率成等衆渡河,号召諸路,為興複計。
潛善力沮之。
宗澤論車駕不宜南幸,宜還京師,且诋潛善等。
潛善等請罷澤,翰極論以為不可。
李綱罷,翰言:“綱忠義英發,舍之無以佐中興,今罷綱,臣留無益。
”力求去,高宗未許。
時潛善奏誅陳東,翰謂所親曰:“吾與東,皆争李綱者。
東戮東市,吾在廟堂可乎?”求去益力,章八上,以資政殿大學士提舉洞霄宮。
複以言者落職。
紹興元年,召複端明殿學士、提舉萬壽觀,辭不至。
二月,複資政殿學士。
三年五月,卒,贈光祿大夫。
翰通經術,正直不撓,曆事三朝,緻位政府,徒以黼、攸、潛善輩熏莸異味,橫遭口語,志卒不展。
綱雖力引之,不旋踵去,翰亦斥逐而死。
所著書有《論語解》、《春秋傳》。
許景衡,字少伊,溫州瑞安人。
登元佑九年進士第。
宣和六年,召為監察禦史,遷殿中侍禦史。
是時,王黼、蔡攸用事,景衡言:“尚書省比阙長官,而同知樞密院亦久阙。
雖三公通治三省,然文昌政事之本,樞密總兵之地,各有攸屬,安可久虛其位?願博采公議,遴選忠賢,以補政府之阙。
”遂大忤黼意。
朝廷用童貫為河東、北宣撫使,将北伐,景衡論其貪缪不可用者數十事,不報。
睦寇平,江、浙郡縣殘毀,而茶鹽比較之法如故。
景衡奏:“茶鹽之法,當以食之衆寡為歲額之高下。
今收複之後,戶版半耗,民力蕭然,而茶鹽比較不減于昔。
民欲無困得乎?”奏上,诏兩浙、江東路權免茶鹽比較,賊平日仍舊。
朝廷既興燕雲
”遂用之。
同郡楊炜上光書,責以附時相取尊官,堕黠虜奸計,隳平時大節。
光本意謂但可因和而為自治之計。
既而桧議徹淮南守備,奪諸将兵權,光極言戎狄狼子野心,和不可恃,備不可徹。
桧惡之。
桧以親黨鄭億年為資政殿學士,光于榻前面折之,又與桧語難上前,因曰:“觀桧之意,是欲壅蔽陛下耳目,盜弄國權,懷奸誤國,不可不察。
”桧大怒,明日,光丐去。
高宗曰:“卿昨面叱秦桧,舉措如古人。
朕退而歎息,方寄卿以腹心,何乃引去?”光曰:“臣與宰相争論,不可留。
”章九上,乃除資政殿學士、知紹興府,改提舉臨安府洞霄宮。
十一年冬,中丞萬俟離論光陰懷怨望,責授建甯軍節度副使,藤州安置。
越四年,移瓊州。
居瓊州八年,仲子孟堅坐陸升之誣以私撰國史,獄成;呂願中又告光與胡铨詩賦倡和,譏讪朝政,移昌化軍。
論文考史,怡然自适。
年逾八十,筆力精健。
又三年,始以郊恩,複左朝奉大夫,任便居住。
至江州而卒。
孝宗即位,複資政殿學士,賜谥莊簡。
孟傳字文授,光幼子也。
光南遷之日,才六歲。
以光遺表恩,累官至太府丞。
韓侂冑願見之,孟傳曰:“行年六十,去計已決,不敢聞也。
”由是出知江州。
以朝請大夫、直寶谟閣緻仕。
卒,年八十。
有《盤溪詩》二十卷,《文稿》三十卷,《宏辭類稿》十卷,《左氏說》十卷,《讀史》十卷,《雜志》十卷。
博學多聞,持身甚嚴,時推能世其家。
許翰,字崧老,拱州襄邑人。
中元佑三年進士第。
宣和七年,召為給事中。
為書抵時相,謂百姓困弊,起為盜賊,天下有危亡之憂。
願罷雲中之師,修邊保境,與民休息。
高麗入貢,調民開運河,民間騷然。
中書舍人孫傅論高麗于國無功,不宜興大役,傅坐罷。
翰謂傅不當黜,時相怒,落職,提舉江州太平觀。
靖康初,複以給事中召。
時金人攻京師甫退,翰造阙,即日賜對,除翰林學士,尋改禦史中丞。
上疏言邊事,因陳決勝之策。
陳邦昌為太宰,翰上疏力争之。
種師道罷為中太一宮使,翰言:“師道名将,沉毅有謀,山西士卒,人人信服,不可使解兵柄。
”欽宗謂其老難用,翰曰:“秦始皇老王翦而用李信,兵辱于楚;漢宣帝老趙充國,而卒能成金城之功。
自呂望以來,用老将收功者,難一二數。
以古揆今,師道雖老,可用也。
”且謂:“金人此行,存亡所系,令一大創,使失利去,則中原可保,四夷可服。
不然,将來再舉,必有不救之憂。
宜起師道邀擊之。
”上不能用。
擢中大夫、同知樞密院,論益不合,以病去,除延康殿學士、知亳州。
坐言者落職,提舉南京鴻慶宮。
高宗即位,用李綱薦,召複延康殿學士。
既至,拜尚書右丞兼權門下侍郎。
時建炎大變之後,河北山東大盜李成、孔彥舟等,聚衆各數十萬,皆以勤王為名,願得張所為帥。
所為禦史,嘗論黃潛善奸邪不可用,由此得罪。
李綱為相,乃以所為河北等路招撫使,率成等衆渡河,号召諸路,為興複計。
潛善力沮之。
宗澤論車駕不宜南幸,宜還京師,且诋潛善等。
潛善等請罷澤,翰極論以為不可。
李綱罷,翰言:“綱忠義英發,舍之無以佐中興,今罷綱,臣留無益。
”力求去,高宗未許。
時潛善奏誅陳東,翰謂所親曰:“吾與東,皆争李綱者。
東戮東市,吾在廟堂可乎?”求去益力,章八上,以資政殿大學士提舉洞霄宮。
複以言者落職。
紹興元年,召複端明殿學士、提舉萬壽觀,辭不至。
二月,複資政殿學士。
三年五月,卒,贈光祿大夫。
翰通經術,正直不撓,曆事三朝,緻位政府,徒以黼、攸、潛善輩熏莸異味,橫遭口語,志卒不展。
綱雖力引之,不旋踵去,翰亦斥逐而死。
所著書有《論語解》、《春秋傳》。
許景衡,字少伊,溫州瑞安人。
登元佑九年進士第。
宣和六年,召為監察禦史,遷殿中侍禦史。
是時,王黼、蔡攸用事,景衡言:“尚書省比阙長官,而同知樞密院亦久阙。
雖三公通治三省,然文昌政事之本,樞密總兵之地,各有攸屬,安可久虛其位?願博采公議,遴選忠賢,以補政府之阙。
”遂大忤黼意。
朝廷用童貫為河東、北宣撫使,将北伐,景衡論其貪缪不可用者數十事,不報。
睦寇平,江、浙郡縣殘毀,而茶鹽比較之法如故。
景衡奏:“茶鹽之法,當以食之衆寡為歲額之高下。
今收複之後,戶版半耗,民力蕭然,而茶鹽比較不減于昔。
民欲無困得乎?”奏上,诏兩浙、江東路權免茶鹽比較,賊平日仍舊。
朝廷既興燕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