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傳第一百一十二
關燈
小
中
大
何栗孫傅陳過庭張叔夜聶昌張閣張近鄭僅宇文昌齡子常許幾程之邵龔原崔公度蒲卣
何栗,字文赪,仙井人。
政和五年進士第一,擢秘書省校書郎。
逾年,提舉京畿學事,召為主客員外郎、起居舍人,遷中書舍人兼侍講。
徽宗數從咨訪,欲付以言責。
或論栗與蘇轼鄉黨,宗其曲學,出知遂甯府。
已而留為禦史中丞,論王黼奸邪專橫十五罪,黼既抗章請去,而猶豫未決。
栗繼上七章,黼及其黨胡松年、胡益等皆罷,栗亦以徽猷閣待制知泰州。
欽宗立,複以中丞召。
閱月,為翰林學士,進尚書右丞、中書侍郎。
會王雲使金帥斡離不軍還,言金人怒割三鎮緩,卻禮币弗納曰,兼旬使不至,則再舉兵。
于是百官議從其請。
栗曰:“三鎮,國之根本,奈何一旦棄之。
況金人變詐罔測,安能保必信?割亦來,不割亦來。
”宰相主割議,栗論辨不已,曰:“河北之民,皆吾赤子。
棄地則并其民棄之,豈為父母意哉?”帝頗悟。
栗請建四道總管,使統兵入援,以胡直孺、王襄、趙野、張叔夜領之。
兵既響應,而唐恪、耿南仲、聶昌信和議,相與謀曰:“方繼好息民而調發不已,使金人聞之,奈何?”亟檄止之。
栗解政事,俄以資政殿大學士領開封尹。
金兵長驅傅城下,帝罷恪相,而拜栗為尚書右仆射兼中書侍郎,始複三省舊制。
時康王在河北,信使不通,栗建議請以為元帥,密草诏稿上之。
乃以康王充天下兵馬大元帥,陳遘充兵馬元帥,宗澤、汪伯彥充副元帥。
京城失守,從幸金帥營,遂留不返。
既而議立異姓,金人曰:“唯何栗、李若水毋得預議。
”既陷朔庭,栗仰天大恸,不食而死,年三十九。
建炎初,诏以為觀文殿大學士、提舉玉局觀使,祿其家。
訃聞,贈開府儀同三司,議者指其誤國,不行。
秦桧自北還,具道其死時狀,乃改贈大學士,官其家七人。
孫傅,字伯野,海州人。
登進士第,中詞學兼茂科,為秘書省正字、校書郎、監察禦史、禮部員外郎。
時蔡翛為尚書,傅為言天下事,勸其亟有所建,不然必敗。
翛不能用。
遷秘書少監,至中書舍人。
宣和末,高麗入貢,使者所過,調夫治舟,騷然煩費。
傅言:“索民力以妨農功,而于中國無絲毫之益。
”宰相謂其所論同蘇轼,奏貶蕲州安置。
給事中許翰以為傅論議雖偶與轼合,意亦亡他,以職論事而責之過矣,翰亦罷去。
靖康元年,召為給事中,進兵部尚書。
上章乞複祖宗法度,欽宗問之,傅曰:“祖宗法惠民,熙、豐法惠國,崇、觀法惠奸。
”時謂名言。
十一月,拜尚書右丞,俄改同知樞密院。
金人圍都城,傅日夜親當矢石。
讀丘浚《感事詩》,有“郭京楊适劉無忌”之語,于市人中訪得無忌,龍衛兵中得京。
好事者言京能施六甲法,可以生擒二将而掃蕩無餘,其法用七千七百七十七人。
朝廷深信不疑,命以官,賜金帛數萬,使自募兵,無問技藝能否,但擇其年命合六甲者。
所得皆市井遊惰,旬日而足。
有武臣欲為偏裨,京不許,曰:“君雖材勇,然明年正月當死,恐為吾累。
”其誕妄類此。
敵攻益急,京談笑自如,雲:“擇日出兵三百,可緻太平,直襲擊至陰山乃止。
”傅與何栗尤尊信,傾心待之。
或上書見傅曰:“自古未聞以此成功者。
正或聽之,姑少信以兵,俟有尺寸功,乃稍進任。
今委之太過,懼必為國家羞。
”傅怒曰:“京殆為時而生,敵中瑣微無不知者。
幸君與傅言,若告他人,将坐沮師之罪。
”揖使出。
又有稱“六丁力士”、“天關大将”、“北鬥神兵”者,大率皆效京所為,識者危之。
京曰:“非至危急,吾師不出。
”栗數趣之,徙期再三,乃啟宣化門出,戒守陴者悉下城,無得竊觇。
京與張叔夜坐城樓上。
金兵分四翼噪而前,京兵敗退,堕于護龍河,填屍皆滿,城門急閉。
京遽白叔夜曰:“須自下作法。
”因下城,引餘衆南遁。
是日,金人遂登城。
二年正月,欽宗詣金帥營,以傅輔太子留守,仍兼少傅。
帝兼旬不返,傅屢贻書請之。
及廢立檄至,傅大恸曰:“吾惟知吾君可帝中國爾,苟立異姓,吾當死之。
”金人來索太上、帝後、諸王、妃主,傅留太子不遣。
密謀匿之民間,别求狀類宦者二人殺之,并斬十數死囚,持首送之,绐金人曰:“宦者欲竊太子出,都人争鬥殺之,誤傷太子。
因帥兵讨定,斬其為亂者以獻。
苟不已,則以死繼之。
”越五日,無肯承其事者。
傅曰:“吾為太子傅,當同生死。
金人雖不吾索,吾當與之俱行,求見二酋面責之,庶或萬一可濟。
”傅寓直皇城司,其子來省,叱之曰:“使汝勿來,而竟來邪!吾已分死國,雖汝百輩來何益!”揮使速去。
子亦泣曰:“大人以身徇國,兒尚何言。
”遂以留守事付王時雍而從太子出。
至南熏門,範F力止之,金守門者曰:“所欲得太子,留守何預?”傅曰:“我宋之大臣,且太子傅也,當死從。
”是夕,宿門下,明日,金人召之去。
明年二月,死于
政和五年進士第一,擢秘書省校書郎。
逾年,提舉京畿學事,召為主客員外郎、起居舍人,遷中書舍人兼侍講。
徽宗數從咨訪,欲付以言責。
或論栗與蘇轼鄉黨,宗其曲學,出知遂甯府。
已而留為禦史中丞,論王黼奸邪專橫十五罪,黼既抗章請去,而猶豫未決。
栗繼上七章,黼及其黨胡松年、胡益等皆罷,栗亦以徽猷閣待制知泰州。
欽宗立,複以中丞召。
閱月,為翰林學士,進尚書右丞、中書侍郎。
會王雲使金帥斡離不軍還,言金人怒割三鎮緩,卻禮币弗納曰,兼旬使不至,則再舉兵。
于是百官議從其請。
栗曰:“三鎮,國之根本,奈何一旦棄之。
況金人變詐罔測,安能保必信?割亦來,不割亦來。
”宰相主割議,栗論辨不已,曰:“河北之民,皆吾赤子。
棄地則并其民棄之,豈為父母意哉?”帝頗悟。
栗請建四道總管,使統兵入援,以胡直孺、王襄、趙野、張叔夜領之。
兵既響應,而唐恪、耿南仲、聶昌信和議,相與謀曰:“方繼好息民而調發不已,使金人聞之,奈何?”亟檄止之。
栗解政事,俄以資政殿大學士領開封尹。
金兵長驅傅城下,帝罷恪相,而拜栗為尚書右仆射兼中書侍郎,始複三省舊制。
時康王在河北,信使不通,栗建議請以為元帥,密草诏稿上之。
乃以康王充天下兵馬大元帥,陳遘充兵馬元帥,宗澤、汪伯彥充副元帥。
京城失守,從幸金帥營,遂留不返。
既而議立異姓,金人曰:“唯何栗、李若水毋得預議。
”既陷朔庭,栗仰天大恸,不食而死,年三十九。
建炎初,诏以為觀文殿大學士、提舉玉局觀使,祿其家。
訃聞,贈開府儀同三司,議者指其誤國,不行。
秦桧自北還,具道其死時狀,乃改贈大學士,官其家七人。
孫傅,字伯野,海州人。
登進士第,中詞學兼茂科,為秘書省正字、校書郎、監察禦史、禮部員外郎。
時蔡翛為尚書,傅為言天下事,勸其亟有所建,不然必敗。
翛不能用。
遷秘書少監,至中書舍人。
宣和末,高麗入貢,使者所過,調夫治舟,騷然煩費。
傅言:“索民力以妨農功,而于中國無絲毫之益。
”宰相謂其所論同蘇轼,奏貶蕲州安置。
給事中許翰以為傅論議雖偶與轼合,意亦亡他,以職論事而責之過矣,翰亦罷去。
靖康元年,召為給事中,進兵部尚書。
上章乞複祖宗法度,欽宗問之,傅曰:“祖宗法惠民,熙、豐法惠國,崇、觀法惠奸。
”時謂名言。
十一月,拜尚書右丞,俄改同知樞密院。
金人圍都城,傅日夜親當矢石。
讀丘浚《感事詩》,有“郭京楊适劉無忌”之語,于市人中訪得無忌,龍衛兵中得京。
好事者言京能施六甲法,可以生擒二将而掃蕩無餘,其法用七千七百七十七人。
朝廷深信不疑,命以官,賜金帛數萬,使自募兵,無問技藝能否,但擇其年命合六甲者。
所得皆市井遊惰,旬日而足。
有武臣欲為偏裨,京不許,曰:“君雖材勇,然明年正月當死,恐為吾累。
”其誕妄類此。
敵攻益急,京談笑自如,雲:“擇日出兵三百,可緻太平,直襲擊至陰山乃止。
”傅與何栗尤尊信,傾心待之。
或上書見傅曰:“自古未聞以此成功者。
正或聽之,姑少信以兵,俟有尺寸功,乃稍進任。
今委之太過,懼必為國家羞。
”傅怒曰:“京殆為時而生,敵中瑣微無不知者。
幸君與傅言,若告他人,将坐沮師之罪。
”揖使出。
又有稱“六丁力士”、“天關大将”、“北鬥神兵”者,大率皆效京所為,識者危之。
京曰:“非至危急,吾師不出。
”栗數趣之,徙期再三,乃啟宣化門出,戒守陴者悉下城,無得竊觇。
京與張叔夜坐城樓上。
金兵分四翼噪而前,京兵敗退,堕于護龍河,填屍皆滿,城門急閉。
京遽白叔夜曰:“須自下作法。
”因下城,引餘衆南遁。
是日,金人遂登城。
二年正月,欽宗詣金帥營,以傅輔太子留守,仍兼少傅。
帝兼旬不返,傅屢贻書請之。
及廢立檄至,傅大恸曰:“吾惟知吾君可帝中國爾,苟立異姓,吾當死之。
”金人來索太上、帝後、諸王、妃主,傅留太子不遣。
密謀匿之民間,别求狀類宦者二人殺之,并斬十數死囚,持首送之,绐金人曰:“宦者欲竊太子出,都人争鬥殺之,誤傷太子。
因帥兵讨定,斬其為亂者以獻。
苟不已,則以死繼之。
”越五日,無肯承其事者。
傅曰:“吾為太子傅,當同生死。
金人雖不吾索,吾當與之俱行,求見二酋面責之,庶或萬一可濟。
”傅寓直皇城司,其子來省,叱之曰:“使汝勿來,而竟來邪!吾已分死國,雖汝百輩來何益!”揮使速去。
子亦泣曰:“大人以身徇國,兒尚何言。
”遂以留守事付王時雍而從太子出。
至南熏門,範F力止之,金守門者曰:“所欲得太子,留守何預?”傅曰:“我宋之大臣,且太子傅也,當死從。
”是夕,宿門下,明日,金人召之去。
明年二月,死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