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傳第一百八
關燈
小
中
大
可求等俱勒兵勤王。
時朝命種師道為京畿、河北路制置使,趣召之,師道與古子平仲先已率兵入衛。
欽宗拜師道同知樞密院、宣撫京畿、河北、河東,平仲為都統制。
上方倚師道等卻敵,而種氏、姚氏素為山西巨室,兩家子弟各不相下。
平仲恐功獨歸種氏,忌之,乃以士不得速戰為言,欲夜劫斡離不營。
謀洩,反為所敗。
既而議和,金兵退,诏古與種師中、折彥質、範瓊等領兵十餘萬護送之。
粘罕陷隆德府,以古為河東制置,種師中副之。
古總兵援太原,師中援中山、河間諸郡。
粘罕圍太原,内外不相通。
古進兵複隆德府、威勝軍,厄南北關,與金人戰,互有勝負。
太原圍不解,诏古與師中掎角,師中進次平定軍,乘勝複壽陽、榆次等縣。
朝廷數遣使趣戰,師中約古及張灏兩軍齊進,而二人失期不至。
師中回趨榆次,兵敗而死。
金人進兵迎古,遇于盤陀,古兵潰,退保隆德。
诏以解潛代之。
古之屯威勝軍也,帳下統制官焦安節妄傳寇至以動軍情,既又勸古遁去,故兩郡皆潰。
李綱召安節,斬于瓊林苑。
中丞陳過庭奏古罪不可恕,诏安置廣州。
楊燧,開封人。
善騎射,應募隸軍籍,從征貝州,穴城以入。
賊平,功第一,補神衛指揮使。
又從征侬智高,接戰,手殺數十人,衆乘之而捷。
擢萬勝都指揮使,遷榮州團練使、京城左廂巡檢。
救濮宮火,英宗識其面,及即位,以為鄧州防禦使、步軍都虞候。
曆環慶、泾原、鄜延三路副都總管,至馬軍副都指揮使,由容州觀察使拜甯遠軍節度、殿前副都指揮使。
卒,贈侍中,谥曰莊敏。
燧初穴貝州城時,為叛兵所傷,同行卒劉順救之得免。
及貴,順已死,訪恤其家甚至。
故人妻子貧不能活者,一切收養之。
人推其義。
劉舜卿。
字希元,開封人。
父鈞,監鎮戎兵馬,慶曆中,與子堯卿戰死于好水。
舜卿年十歲,錄為供奉官,曆昌州駐泊都監。
谕降泸水蠻八百人,誅其桀鳌骜者。
知水洛城。
神宗經略西邊,近臣薦其能,召問狀,對曰:“自元昊稱臣,秦中不複戒嚴。
今宜先自治。
”帝善之,命訓京東将兵。
一年,入閱于内殿,帝歎曰:“坐作有度,其可用也。
爾無忘世雠,勉思忠孝,期以盡敵。
”舜卿泣謝,即日加通事舍人。
環慶有警,诏帥長安兵赴之,乃單騎馳往慶州,至則難已解。
知原州,改秦鳳钤轄。
襲擊西市城,先登有功,遷皇城副使。
久之,知代州,加客省副使。
遼遣諜盜西關鎖,舜卿密易舊鑰鐍而大之。
數日,虜以鎖來歸,舜卿曰:“吾未嘗亡鎖也。
”引視,納之不能受,遂慚去,誅諜者。
轉西上閣門使、知雄州。
始視事,或告契丹遊騎大集,請甲以俟,舜卿不為動,乃妄也。
契丹系州民,檄索之,不聽。
會有使者至,因捕取其一以相當,必得釋乃遣。
在雄六年,恩信周浃。
元佑初,進龍神衛四廂都指揮使、高州刺史、知熙州。
夏人聚兵天都,連西羌鬼章青宜結,先城洮州,将大舉入寇,舜卿欲乘其未集擊之,會諸将議方略。
使姚兕部洮西,領武勝兵合河州熟羌搗講珠城,遣人間道焚河橋以絕西援;種誼部洮東,由哥龍谷宵濟邦金川,黎明,至臨洮城下,一鼓克之,俘鬼章并首領九人,斬馘數千計。
遷馬軍都虞候,再遷徐州觀察使、步軍副都指揮使、知渭州。
召還宿衛,未上道,卒,贈奉國軍節度使,谥曰毅敏。
舜卿知書,曉吏事,謹文法,善料敵,著名北州。
宋守約,開封酸棗人。
以父任為左班殿直,至河北緣邊安撫副使,選知恩州。
仁宗谕以亂後撫禦之意,對曰:“恩與他郡等耳,而為守者猶以反側待之,故人心不自安。
臣願盡力。
”徙益州路钤轄,累遷文州刺史、康州團練使、知雄州,曆龍神衛、捧日天武都指揮使,馬步殿前都虞候。
入宿衛,遷洋州觀察使。
衛兵以給粟陳嘩噪,執政将付有司治,守約曰:“禦軍安用文法!”遣一牙校語之曰:“天子太倉粟,不請何為?我不貸汝。
”衆懼而聽命。
進步軍副都指揮使、威武軍留後。
神宗以禁旅驕惰,為簡練之法,屯營可并者并之。
守約率先推行,約束嚴峻,士始怨終服。
或言其持軍太急,帝密戒之,對曰:“臣為陛下明紀律,不忍使恩出于臣,而怨歸陛下。
”帝善之,欲擢置樞府,宰相難之,乃止。
故事,當郊之歲,先期籍士卒之兇悍者,配下軍以警衆,當受糧而倩人代負者罰,久而浸弛,守約悉舉行之。
所居肅然無人聲,至蟬噪于庭亦擊去,人以為過。
莅職十年卒,年七十一。
贈安武軍節度使,谥曰勤毅。
子球,以蔭幹當禮賓院。
條秦、川券馬四弊,群牧使用其議,馬商便之。
再使高麗,密訪山川形勢、風俗好尚,使還,圖紀上之,神宗稱善,進通事舍人。
帝崩,告哀契丹,至,則使易吉服,球曰:“通和歲久,憂患是同,大國安則為之。
”契丹不能奪。
積遷西上閣門使、樞密副都承旨。
為人謹密,朝日所聞上語,雖家人不以告。
卒于官。
論曰:自郝質至宋守約,皆恂直忠笃,為一時名将。
遭世承平,邊疆少警,擁節旄,立殿陛,高爵重祿,以壽考終,宜也。
姚氏世用武奮,兕與弟麟并有威名,關中号“二姚”。
兕之子雄,亦以戰功至節度使,而古竟以敗貶,其才否可見已。
時朝命種師道為京畿、河北路制置使,趣召之,師道與古子平仲先已率兵入衛。
欽宗拜師道同知樞密院、宣撫京畿、河北、河東,平仲為都統制。
上方倚師道等卻敵,而種氏、姚氏素為山西巨室,兩家子弟各不相下。
平仲恐功獨歸種氏,忌之,乃以士不得速戰為言,欲夜劫斡離不營。
謀洩,反為所敗。
既而議和,金兵退,诏古與種師中、折彥質、範瓊等領兵十餘萬護送之。
粘罕陷隆德府,以古為河東制置,種師中副之。
古總兵援太原,師中援中山、河間諸郡。
粘罕圍太原,内外不相通。
古進兵複隆德府、威勝軍,厄南北關,與金人戰,互有勝負。
太原圍不解,诏古與師中掎角,師中進次平定軍,乘勝複壽陽、榆次等縣。
朝廷數遣使趣戰,師中約古及張灏兩軍齊進,而二人失期不至。
師中回趨榆次,兵敗而死。
金人進兵迎古,遇于盤陀,古兵潰,退保隆德。
诏以解潛代之。
古之屯威勝軍也,帳下統制官焦安節妄傳寇至以動軍情,既又勸古遁去,故兩郡皆潰。
李綱召安節,斬于瓊林苑。
中丞陳過庭奏古罪不可恕,诏安置廣州。
楊燧,開封人。
善騎射,應募隸軍籍,從征貝州,穴城以入。
賊平,功第一,補神衛指揮使。
又從征侬智高,接戰,手殺數十人,衆乘之而捷。
擢萬勝都指揮使,遷榮州團練使、京城左廂巡檢。
救濮宮火,英宗識其面,及即位,以為鄧州防禦使、步軍都虞候。
曆環慶、泾原、鄜延三路副都總管,至馬軍副都指揮使,由容州觀察使拜甯遠軍節度、殿前副都指揮使。
卒,贈侍中,谥曰莊敏。
燧初穴貝州城時,為叛兵所傷,同行卒劉順救之得免。
及貴,順已死,訪恤其家甚至。
故人妻子貧不能活者,一切收養之。
人推其義。
劉舜卿。
字希元,開封人。
父鈞,監鎮戎兵馬,慶曆中,與子堯卿戰死于好水。
舜卿年十歲,錄為供奉官,曆昌州駐泊都監。
谕降泸水蠻八百人,誅其桀鳌骜者。
知水洛城。
神宗經略西邊,近臣薦其能,召問狀,對曰:“自元昊稱臣,秦中不複戒嚴。
今宜先自治。
”帝善之,命訓京東将兵。
一年,入閱于内殿,帝歎曰:“坐作有度,其可用也。
爾無忘世雠,勉思忠孝,期以盡敵。
”舜卿泣謝,即日加通事舍人。
環慶有警,诏帥長安兵赴之,乃單騎馳往慶州,至則難已解。
知原州,改秦鳳钤轄。
襲擊西市城,先登有功,遷皇城副使。
久之,知代州,加客省副使。
遼遣諜盜西關鎖,舜卿密易舊鑰鐍而大之。
數日,虜以鎖來歸,舜卿曰:“吾未嘗亡鎖也。
”引視,納之不能受,遂慚去,誅諜者。
轉西上閣門使、知雄州。
始視事,或告契丹遊騎大集,請甲以俟,舜卿不為動,乃妄也。
契丹系州民,檄索之,不聽。
會有使者至,因捕取其一以相當,必得釋乃遣。
在雄六年,恩信周浃。
元佑初,進龍神衛四廂都指揮使、高州刺史、知熙州。
夏人聚兵天都,連西羌鬼章青宜結,先城洮州,将大舉入寇,舜卿欲乘其未集擊之,會諸将議方略。
使姚兕部洮西,領武勝兵合河州熟羌搗講珠城,遣人間道焚河橋以絕西援;種誼部洮東,由哥龍谷宵濟邦金川,黎明,至臨洮城下,一鼓克之,俘鬼章并首領九人,斬馘數千計。
遷馬軍都虞候,再遷徐州觀察使、步軍副都指揮使、知渭州。
召還宿衛,未上道,卒,贈奉國軍節度使,谥曰毅敏。
舜卿知書,曉吏事,謹文法,善料敵,著名北州。
宋守約,開封酸棗人。
以父任為左班殿直,至河北緣邊安撫副使,選知恩州。
仁宗谕以亂後撫禦之意,對曰:“恩與他郡等耳,而為守者猶以反側待之,故人心不自安。
臣願盡力。
”徙益州路钤轄,累遷文州刺史、康州團練使、知雄州,曆龍神衛、捧日天武都指揮使,馬步殿前都虞候。
入宿衛,遷洋州觀察使。
衛兵以給粟陳嘩噪,執政将付有司治,守約曰:“禦軍安用文法!”遣一牙校語之曰:“天子太倉粟,不請何為?我不貸汝。
”衆懼而聽命。
進步軍副都指揮使、威武軍留後。
神宗以禁旅驕惰,為簡練之法,屯營可并者并之。
守約率先推行,約束嚴峻,士始怨終服。
或言其持軍太急,帝密戒之,對曰:“臣為陛下明紀律,不忍使恩出于臣,而怨歸陛下。
”帝善之,欲擢置樞府,宰相難之,乃止。
故事,當郊之歲,先期籍士卒之兇悍者,配下軍以警衆,當受糧而倩人代負者罰,久而浸弛,守約悉舉行之。
所居肅然無人聲,至蟬噪于庭亦擊去,人以為過。
莅職十年卒,年七十一。
贈安武軍節度使,谥曰勤毅。
子球,以蔭幹當禮賓院。
條秦、川券馬四弊,群牧使用其議,馬商便之。
再使高麗,密訪山川形勢、風俗好尚,使還,圖紀上之,神宗稱善,進通事舍人。
帝崩,告哀契丹,至,則使易吉服,球曰:“通和歲久,憂患是同,大國安則為之。
”契丹不能奪。
積遷西上閣門使、樞密副都承旨。
為人謹密,朝日所聞上語,雖家人不以告。
卒于官。
論曰:自郝質至宋守約,皆恂直忠笃,為一時名将。
遭世承平,邊疆少警,擁節旄,立殿陛,高爵重祿,以壽考終,宜也。
姚氏世用武奮,兕與弟麟并有威名,關中号“二姚”。
兕之子雄,亦以戰功至節度使,而古竟以敗貶,其才否可見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