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傳第一百七
關燈
小
中
大
塘召還,過宋見績,微言撼之曰:“元功遭遇在伯通右,伯通既相矣。
” 績笑曰:“人各有志,吾豈以利祿易之哉?”京慚不能對,績亦終不複用。
以疾,除顯谟閣學士緻仕。
卒,年七十九。
贈資政殿學士、正奉大夫。
績挺挺持正,尤為帝所禮重,而不至大用,時議惜之。
張汝明,字舜文,世為廬陵人,徙居真州。
兄侍禦史汝賢,元豐中以論尚書左丞王安禮,與之俱罷。
未幾,卒。
汝明少嗜學,刻意屬文,下筆辄千百言。
入太學,有聲一時。
國子司業黃隐将以子妻之,汝明約無飾華侈,協力承親歡,然後受室。
登進士第,曆衛真、江陰、宜黃、華陰四縣主簿,杭州司理參軍,亳州鹿邑丞。
母病疽,更數醫不效,汝明刺血調藥,傅之而愈。
江陰尉貧且病,市物不時予直,部使者欲繩以法,汝明為鬻橐中裝,代償之。
華陰修嶽廟,費钜财窘,令以屬汝明。
汝明嚴與為期,民德其不擾,相與出力佐役,如期而成。
他廟非典祀、妖巫憑以惑衆者,則毀而懲其人。
滞州縣二十年,未嘗出一語幹進,故無薦者。
大觀中,或言其名,召置學制局,預考貢士,去取皆有題品。
值不悅者誣以背王氏學,诏究其事,得所謂《去取錄》,徽宗覽之曰:“考校盡心,甯複有此?”特改宣教郎。
擢監察禦史。
嘗攝殿中侍禦史,即日具疏劾政府市恩招權,以蔡京為首。
帝獎其介直。
京頗憚之,徙司門員外郎,猶虞其複用,力排之,出通判甯化軍。
地界遼,文移數往來,汝明名觸其諱,遼以檄暴于朝。
安撫使問故,衆欲委罪于吏,汝明曰:“詭辭欺君,吾不為也。
”坐責監壽州麻步場。
遇赦,簽書漢陽判官。
田法行,受牒按境内。
時主者多不親行,汝明使四隅日具官吏所至,而躬臨以閱實,雖雨雪不渝,以故吏不得通賄謝,而稅均于一路最。
晚知嶽州,屬邑得古編鐘,求上獻。
汝明曰:“天子命我以千裡,懼不能仰承德意,敢越職以幸賞乎?”卒于官,年五十四。
汝明事親孝,執喪,水漿不入口三日,日飯脫粟,飲水,無醯鹽草木之滋。
浸病羸,行辄踣。
夢父授以服天南星法,用之,驗,人以為孝感。
汝明學精微,研象數,貫穿經史百家,所著書不蹈襲前人語,有《易索書》、《張子卮言》、《大究經》傳于世。
黃葆光,字符晖,徽州黟人。
應舉不第,以從使高麗得官,試吏部铨第一,賜進士出身。
由徐州司理參軍為太學博士,遷秘書省校書郎,擢監察禦史、左司谏。
始莅職,即言:“三省吏猥多,如遷補、升轉、奉入、賞勞之類,非元豐舊制者,其大弊有十,願一切革去。
”徽宗即命厘正之,一時士論翕然。
而蔡京怒其異己,密白帝,請降禦筆雲:“當豐亨豫大之時,為衰亂減損之計。
”徙葆光符寶郎。
省吏醵錢入寶菉宮,作十道齋報上恩,帝思其忠,明年,複拜侍禦史。
遼人李良嗣來歸,上《平夷書》規進用,擢秘書丞。
葆光論其五不可,大概言“良嗣兇黠忿鸷,犯不赦之罪于鄰國,逃命逭死,妄作《平夷》等書,萬一露洩,為患不細。
中秘圖書之府,豈宜以罪人為之?宜厚其祿賜,置諸畿甸之外。
”又言:“君尊如天,臣卑如地。
剛健者君之德,而其道不可屈;柔順者臣之常,而其分不可亢。
苟緻屈以求合,則是傷仁,非所以馭下也;苟矯亢以求伸,則是犯分,非所以尊君也。
”帝感悟,命近臣讀其奏于殿中。
自崇甯後,增朝士,兼局多,葆光以為言。
乃命蔡京裁定,京陽請一切廢罷,以激怒士大夫。
葆光言:“如禮制局詳議官至七員、檢讨官至十六員,制造局至三十餘員,豈不能省去一二,上副明天子之意?”時皆壯之。
政和末,歲旱,帝以為念。
葆光上疏曰:“陛下德足以動天,恩足以感人,檢身治事,常若不及,而不能感召和氣,臣所以不能無疑也。
蓋人君有屈己逮下之心,而人臣無歸美報上之意者,能緻陰陽之變;人君有慈惠恻怛之心,而人臣無将順奉承之意者,能緻陰陽之變。
陛下恭儉敦樸以先天下,而太師蔡京侈大過制,非所以明君臣之分;陛下以紹述為心,而京所行乃背元豐之法,強悍自專,不肯上承德意。
太宰鄭居中、少宰餘深依違畏避,不能任天下之責。
此天氣下而地不應,大臣不能尚德以應陛下之所求者如此。
”疏入不報。
且欲再上章,京權勢震赫,舉朝結舌,葆光獨出力攻之。
京懼,中以它事,貶知昭州立山縣。
又使言官論其附會交結,洩漏密語,诏以章揭示朝堂,安置昭州。
京緻仕,召為職方員外郎,改知處州。
州當方臘殘亂之後,盡心收養,民列上其狀。
加直秘閣,再任,卒,年五十八,州人祠之。
葆光善論事,會文切理,不為橫議所移,時頗推重。
本出鄭居中門,故極論蔡京無所顧,然其它不能不迎時好,方作神霄萬壽宮,溫州郭敦實、泗州葉點皆坐是得罪。
葆光遂疏建昌軍陳并、秀州蔡崇、嶽州傅惟肖、祁門令葛長卿不即奉行制書,存留僧寺形勝、佛像,及決罰道流,乞第行竄黜,遂悉坐停廢,議者尤之。
石公弼,字國佐,越州新昌人。
登進士第,調衛州司法參軍。
淇水監牧馬逸,食人稻,為田主所傷。
圉者訟至密,郡守韓宗哲欲坐以重辟。
公弼謂此人無罪,宗哲曰:“人傷官馬,奈何無罪?”公弼曰:“禽獸食人食,主者安得不禦,禦之豈能無傷?使上林虎豹出而食人。
可無殺乎?今但當懲圉者,民不可罪。
”宗哲委,以屬吏。
既而使者來慮囚,如公弼議。
獲嘉民甲與乙鬥,傷指;病小愈,複與丙鬥,病指流血死。
郡吏具獄,兩人以他物傷人,當死。
公弼以為疑,駁而鞫之,乃甲指血流傷,因而丙發,指脫瘕中風死,非由擊傷也。
兩人皆得免。
章惇求太學官,或薦公弼,使往見。
謝曰:“丞相素侮人,見者阿意苟容,所不忍也。
”再調漣水丞。
供奉高公備綱舟行淮,以溺告。
公弼曰:“數日無風,安有是?”使尉核其所載,錢失百萬。
呼舟人物色之,乃公備與寓客妻通,殺其夫,畏事覺,所至竊官錢賂其下,故詭為此說。
即收捕窮治,皆服辜。
知廣德縣,召為宗正寺主簿。
入見,言:“朝廷比日所為,直詞罕聞,頌聲交至,未有為陛下廷争可否者。
願崇忠正以銷谀佞,通谏争以除壅蔽。
”徽宗善之。
擢監察禦史,進殿中侍禦史。
三舍法行,士子計等第,頗事告讦。
公弼言:“設學校者,将以仁義漸摩,欲人有士君子之行。
顧使之相告讦,非所以建學本意也。
”又言:“删定敕令官、寺監丞簿等,皆以執政近臣子弟為之,未有資考,不習政事。
請一切汰遣,以開寒畯之路。
”從之。
由右正言改左司谏。
論東南軍政之敝,以為“有兵之籍,無兵之技。
以太半之賦,養無用之兵,異日懼有未然之患。
”其後睦盜起,如其言。
太史保章正朱汝
” 績笑曰:“人各有志,吾豈以利祿易之哉?”京慚不能對,績亦終不複用。
以疾,除顯谟閣學士緻仕。
卒,年七十九。
贈資政殿學士、正奉大夫。
績挺挺持正,尤為帝所禮重,而不至大用,時議惜之。
張汝明,字舜文,世為廬陵人,徙居真州。
兄侍禦史汝賢,元豐中以論尚書左丞王安禮,與之俱罷。
未幾,卒。
汝明少嗜學,刻意屬文,下筆辄千百言。
入太學,有聲一時。
國子司業黃隐将以子妻之,汝明約無飾華侈,協力承親歡,然後受室。
登進士第,曆衛真、江陰、宜黃、華陰四縣主簿,杭州司理參軍,亳州鹿邑丞。
母病疽,更數醫不效,汝明刺血調藥,傅之而愈。
江陰尉貧且病,市物不時予直,部使者欲繩以法,汝明為鬻橐中裝,代償之。
華陰修嶽廟,費钜财窘,令以屬汝明。
汝明嚴與為期,民德其不擾,相與出力佐役,如期而成。
他廟非典祀、妖巫憑以惑衆者,則毀而懲其人。
滞州縣二十年,未嘗出一語幹進,故無薦者。
大觀中,或言其名,召置學制局,預考貢士,去取皆有題品。
值不悅者誣以背王氏學,诏究其事,得所謂《去取錄》,徽宗覽之曰:“考校盡心,甯複有此?”特改宣教郎。
擢監察禦史。
嘗攝殿中侍禦史,即日具疏劾政府市恩招權,以蔡京為首。
帝獎其介直。
京頗憚之,徙司門員外郎,猶虞其複用,力排之,出通判甯化軍。
地界遼,文移數往來,汝明名觸其諱,遼以檄暴于朝。
安撫使問故,衆欲委罪于吏,汝明曰:“詭辭欺君,吾不為也。
”坐責監壽州麻步場。
遇赦,簽書漢陽判官。
田法行,受牒按境内。
時主者多不親行,汝明使四隅日具官吏所至,而躬臨以閱實,雖雨雪不渝,以故吏不得通賄謝,而稅均于一路最。
晚知嶽州,屬邑得古編鐘,求上獻。
汝明曰:“天子命我以千裡,懼不能仰承德意,敢越職以幸賞乎?”卒于官,年五十四。
汝明事親孝,執喪,水漿不入口三日,日飯脫粟,飲水,無醯鹽草木之滋。
浸病羸,行辄踣。
夢父授以服天南星法,用之,驗,人以為孝感。
汝明學精微,研象數,貫穿經史百家,所著書不蹈襲前人語,有《易索書》、《張子卮言》、《大究經》傳于世。
黃葆光,字符晖,徽州黟人。
應舉不第,以從使高麗得官,試吏部铨第一,賜進士出身。
由徐州司理參軍為太學博士,遷秘書省校書郎,擢監察禦史、左司谏。
始莅職,即言:“三省吏猥多,如遷補、升轉、奉入、賞勞之類,非元豐舊制者,其大弊有十,願一切革去。
”徽宗即命厘正之,一時士論翕然。
而蔡京怒其異己,密白帝,請降禦筆雲:“當豐亨豫大之時,為衰亂減損之計。
”徙葆光符寶郎。
省吏醵錢入寶菉宮,作十道齋報上恩,帝思其忠,明年,複拜侍禦史。
遼人李良嗣來歸,上《平夷書》規進用,擢秘書丞。
葆光論其五不可,大概言“良嗣兇黠忿鸷,犯不赦之罪于鄰國,逃命逭死,妄作《平夷》等書,萬一露洩,為患不細。
中秘圖書之府,豈宜以罪人為之?宜厚其祿賜,置諸畿甸之外。
”又言:“君尊如天,臣卑如地。
剛健者君之德,而其道不可屈;柔順者臣之常,而其分不可亢。
苟緻屈以求合,則是傷仁,非所以馭下也;苟矯亢以求伸,則是犯分,非所以尊君也。
”帝感悟,命近臣讀其奏于殿中。
自崇甯後,增朝士,兼局多,葆光以為言。
乃命蔡京裁定,京陽請一切廢罷,以激怒士大夫。
葆光言:“如禮制局詳議官至七員、檢讨官至十六員,制造局至三十餘員,豈不能省去一二,上副明天子之意?”時皆壯之。
政和末,歲旱,帝以為念。
葆光上疏曰:“陛下德足以動天,恩足以感人,檢身治事,常若不及,而不能感召和氣,臣所以不能無疑也。
蓋人君有屈己逮下之心,而人臣無歸美報上之意者,能緻陰陽之變;人君有慈惠恻怛之心,而人臣無将順奉承之意者,能緻陰陽之變。
陛下恭儉敦樸以先天下,而太師蔡京侈大過制,非所以明君臣之分;陛下以紹述為心,而京所行乃背元豐之法,強悍自專,不肯上承德意。
太宰鄭居中、少宰餘深依違畏避,不能任天下之責。
此天氣下而地不應,大臣不能尚德以應陛下之所求者如此。
”疏入不報。
且欲再上章,京權勢震赫,舉朝結舌,葆光獨出力攻之。
京懼,中以它事,貶知昭州立山縣。
又使言官論其附會交結,洩漏密語,诏以章揭示朝堂,安置昭州。
京緻仕,召為職方員外郎,改知處州。
州當方臘殘亂之後,盡心收養,民列上其狀。
加直秘閣,再任,卒,年五十八,州人祠之。
葆光善論事,會文切理,不為橫議所移,時頗推重。
本出鄭居中門,故極論蔡京無所顧,然其它不能不迎時好,方作神霄萬壽宮,溫州郭敦實、泗州葉點皆坐是得罪。
葆光遂疏建昌軍陳并、秀州蔡崇、嶽州傅惟肖、祁門令葛長卿不即奉行制書,存留僧寺形勝、佛像,及決罰道流,乞第行竄黜,遂悉坐停廢,議者尤之。
石公弼,字國佐,越州新昌人。
登進士第,調衛州司法參軍。
淇水監牧馬逸,食人稻,為田主所傷。
圉者訟至密,郡守韓宗哲欲坐以重辟。
公弼謂此人無罪,宗哲曰:“人傷官馬,奈何無罪?”公弼曰:“禽獸食人食,主者安得不禦,禦之豈能無傷?使上林虎豹出而食人。
可無殺乎?今但當懲圉者,民不可罪。
”宗哲委,以屬吏。
既而使者來慮囚,如公弼議。
獲嘉民甲與乙鬥,傷指;病小愈,複與丙鬥,病指流血死。
郡吏具獄,兩人以他物傷人,當死。
公弼以為疑,駁而鞫之,乃甲指血流傷,因而丙發,指脫瘕中風死,非由擊傷也。
兩人皆得免。
章惇求太學官,或薦公弼,使往見。
謝曰:“丞相素侮人,見者阿意苟容,所不忍也。
”再調漣水丞。
供奉高公備綱舟行淮,以溺告。
公弼曰:“數日無風,安有是?”使尉核其所載,錢失百萬。
呼舟人物色之,乃公備與寓客妻通,殺其夫,畏事覺,所至竊官錢賂其下,故詭為此說。
即收捕窮治,皆服辜。
知廣德縣,召為宗正寺主簿。
入見,言:“朝廷比日所為,直詞罕聞,頌聲交至,未有為陛下廷争可否者。
願崇忠正以銷谀佞,通谏争以除壅蔽。
”徽宗善之。
擢監察禦史,進殿中侍禦史。
三舍法行,士子計等第,頗事告讦。
公弼言:“設學校者,将以仁義漸摩,欲人有士君子之行。
顧使之相告讦,非所以建學本意也。
”又言:“删定敕令官、寺監丞簿等,皆以執政近臣子弟為之,未有資考,不習政事。
請一切汰遣,以開寒畯之路。
”從之。
由右正言改左司谏。
論東南軍政之敝,以為“有兵之籍,無兵之技。
以太半之賦,養無用之兵,異日懼有未然之患。
”其後睦盜起,如其言。
太史保章正朱汝